关于石家庄市新华区201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1月19日在石家庄市新华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石家庄市新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焦志信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作新华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魅力新华奋斗目标,结合开展“三深化三提升”“双创双服”“效能革命”活动等契机,落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环境、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指标总体平稳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65.4亿元,同比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速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速8%;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速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35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位居市内区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全年预计完成1637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同比增长8.2%。
(二)“双创双服”活动不断深化
双创能力全面提升,2019年,我区提前完成科技跃升任务,由B类县区跃升至A类县区,位列全省第3名。全年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个,新增市级创新平台2个,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1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9956家,同比增长14%,排名市内区第一。全年争取省、市科技项目52项,专项资金2501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完成全年任务的190%,完成率位居市内四区第一。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六大专项行动,全面优化我区营商环境,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强化落实包联制度,对政企服务直通信息化平台上提出的297个问题和对15家企业走访中摸排出的35条问题,已全部办结,办结率100%,企业满意度100%。
(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项目建设落地年”活动,全力以赴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我区全年安排区级重点项目37个,总投资887亿元。其中计划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325.4亿元;续建项目13个,总投资224.5亿元;前期项目12个,总投资337亿元。2019年,11个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37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亿元,实现投资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71%。11个市重点项目中,计划开工项目4个,中央商务区新华片区、中冶德贤项目、省医院心脑血管病房楼项目、702综合通讯楼工程进展顺利;续建项目1个, 林荫大院橡树园项目,已完成年度建设计划;前期项目6个, 问道康养社区项目实现提前开工并部分入驻,永生万汇城项目、中环商业广场项目、太行片区改造项目、英华大健康产业园、华强“熊出没”主题乐园,均按照计划顺利推进。
(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在原有“2+3”现代产业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为“2+2”现代产业,并制定了《石家庄市新华区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振兴计划(2019-2022)》《新华区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新华区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2+2”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我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全力推动新华集贸中心市场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无车承运试点工作、强化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做大做强夜经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导绿色低碳发展等8个方面主要工作,推动我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
(五)招商引资持续推进
我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的支撑,党政领导带头上门招商,建立了3支招商工作团队,不定期开展外出走访、对接客商等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抓好签约项目履约落地,研究制定《新华区招商引资风险防控机制实施意见》,建立了签约项目提前申报机制、签约项目评估预判机制、签约项目入驻楼宇预审机制和领导分包履约保障机制,按照“六个一”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盯紧工作进度、实施全链条管理,推动洽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达效。全年招商引资项目68项,拟引进资金186亿元,到位资金73亿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72亿元。中石化河北天然气销售公司、恒大农业等全国行业百强企业落户我区,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技大学、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产业试点等合作项目成功落地。
(六)行政审批成绩斐然
今年以来,我区着力创新举措,大力打造政务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便民服务质量,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成为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试点区;在全国创先实施“企业注册一网直通”,审批效率提升50%以上,辖区企业注册审批时间压缩至1.5天之内,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5个工作日以内;“政银合作”审批模式全省领先,覆盖全区的企业注册“十分钟”服务圈初步形成,全省首张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在辖区银行网点颁发,全省多家行政审批和银行机构借鉴并推广采用;全市率先实施“审批政务三级平台、预约办理、远程视频勘验和‘二维码+模板+范本’申报模式”,全区审批政务“一网通办”达94%以上,130个审批事项可实现预约办理,80%以上的审批事项实现“远程视频勘验”,我区政务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行政审批工作稳居全市前列。
(七)城区建设提档升级
全力开展旧城改造提升“十大工程”。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122套,于底村改造一期项目676套和石家庄纺织机械厂职工宿舍改造项目446套,现均已入住。改善老旧小区环境面貌,2019年共整治老旧小区101个,建筑面积374万平方米,涉及居民4.94万户,并对444个需实施物业化管理小区(楼院),全部实施了物业化管理。完成56个老旧小区、75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改造任务。高标准完成了水源街精品街道提升工程,有序推进新苑路、东三庄路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城市公园绿地扩建工程,打造了6个街旁游园。新建改建便民市场5个,方便辖区居民生活。通过开展取缔占道市场、治理城乡结合部、治理露天烧烤、清理占道棚亭等多项专项整治活动,稳步推进市容整治。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清理各类积存垃圾12万余方,实现了积存垃圾动态清零;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达到96.7%,全市最高。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一大批占道经营、流动摊点、私搭乱建等城市顽疾得到解决,在国家暗访测评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城管建设步伐,完善智慧城管新模式,智能识别系统成功上线,实现“网上智慧办案”,截至目前共受理各类案件1.6万余件,结案率99.96%,全市数字城管智能化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
(八)社会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全区57所(含民办)小学全部开展了校内课后服务,参与学生28588人,占比由原来的33%增至49%。新增认定7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区新增 655个学位。深入推进“集团化、一体化、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学区达9个,试点校39个,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占比达80%。创建完成天骄社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筹建完成20个社区教育学校。
医疗养老体系逐步完善,成立省会第一个城市医疗集团—石家庄市新华医疗集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社区卫生机构公卫服务质量持续提升,高水平的诊疗服务覆盖全区居民。2019年建成5家小微型嵌入式社区照护中心和5家老年人助餐点,让老年人在家中、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舒心的养老服务。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9239人,完成率160.4%;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8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908人,完成率100.3%。开展创业培训34期,培训学员939人;开展技能培训33期,培训学员781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22人,完成任务555%;培训城镇失业人员885人,完成任务103%。
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体育繁荣开展,新建10个社区笼式篮球场、103条健身路径,举办了新华区首届冰雪运动会,荣获全省体育工作最佳区荣誉称号。以特色活动打造服务品牌,开展新华区双创双服文艺辅导进基层活动;举办百姓讲堂等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了“盛世欢歌”文化游园、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书法展、第二十六届“彩色周末”以及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等精彩纷呈的群众文体活动。
总的来看,2019年,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2+2”产业格局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新动能、新业态发展不足,产业聚集力、辐射力有待提高;二是大气质量形势仍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三是民生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差距。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正视问题和差距,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我区经济稳健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安排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度融入全省“三件大事”、全市“四种类型经济”,大力发展“2+2”现代产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化拓展“双创双服”和“三深化三提升”活动,深入开展“三创四建”活动,拼搏奋进,创先争优,努力打造“一优三高”协调发展示范区,奋力开创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魅力新华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新华贡献。
(二)发展目标
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0亿元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三、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经济指标监测,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密切关注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大对我区经济工作的分析研判和督促落实力度,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能力。强化预期管理,健全完善定期沟通会商、监测预警、联合调度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不断增强各部门工作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针对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紧盯时间节点,建立工作台账,分解细化任务,落实工作职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抓实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投资稳步增长
全力强化项目储备,积极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社会效益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通过专题调度、协调联动、清单管理、跟踪推进等措施,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2020年计划安排区级重点项目40个,总投资855亿元,计划投资82亿元。其中计划开工项目9个,总投资75.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8.5亿元;续建项目16个,总投资458.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63.6亿元;前期项目15个,总投资321.4亿元。2020年拟申报市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351.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4.5亿元。其中计划开工项目3个,总投资46.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7亿元;续建项目5个,总投资182.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7.5亿元;前期项目3个,总投资123亿元。
(三)强化招商引资,集聚发展动能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着眼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大力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竞争招商,努力打破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实施市场化招商。积极探索招商引资与工作经费挂钩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区级各部门、各单位参与招商的工作热情。利用5月份“廊洽会”、8月份“无会月”等活动契机,进一步加大外出招商力度,力争签约一批产业带动性强、投资数额较大、投资规模较高的优质项目。同时实施总部企业“倍增工程”和商务楼宇“满仓工程”,2020年至少新增1座亿元楼宇。
(四)服务民营企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继续做好民营企业的精准服务,扎实推进区级领导包联企业工作,实行“周联系、月走访、季调度”工作机制。在帮扶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帮扶,分类指导,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对接,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上下功夫,组织好各类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的资金问题。积极协助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切实为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为我区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争取资金、政策、人才和信息等优势资源,融通政企沟通渠道,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激情。
(五)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防治大气污染,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的应急响应,做到提前预知、提前部署。抓好城区无煤化和工地扬尘、道路扬尘治理;加大露天烧烤、渣土运输车辆的查处力度。坚持“源头管控,上下联动,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筑渣土外运必须达到“四不出门”标准,保证施工工地外运渣土车辆冲洗率达到100%。尝试在建筑垃圾中转点安装远程监控,进一步规范垃圾中转点。继续完善并落实好门前三包“红黑榜”管理办法;环卫保洁继续深化“以克论净”考核,环卫管理继续向二环外乡村延伸、向社区内延伸;继续规范餐厨垃圾收运工作,严厉打击餐厨垃圾的私拉乱运行为;进一步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努力提高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扎实推进我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开展。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全面打好生态环境治理“三大攻坚战”。
(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我区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由“线下审批服务”向“线上审批服务”转变,加强对服务对象“网上申办”认知的宣传引导,推进“最多跑一次”取得更大成效;加强审批政务实体大厅和网上大厅建设,加强审批政务队伍素质提升,努力打造“一专多能、全专全能”的干部队伍;继续依法依规清理削减审批事项,实现政府权力“瘦身”;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街道、村居延伸,大力开展帮办、代办、上门服务,缩小政务服务半径,方便群众就近办事。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坚决落实上级减税降费一系列决策部署,抓实抓硬举措,加强统筹调度,确保顺畅运行;继续做好降低社保费率相关工作,统筹协调,完善分析机制,做好降费政策效应分析工作;继续加大督导督察力度,更加广泛地深入到纳税人当中查找问题和原因,确保政策落实不打折扣。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老字号商标为着力点,开展知识产权执法行动;加大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力度,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深化质量强区工作,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七)繁荣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学校、幼儿园建设进度,加快明珠花苑学校建设进度,推进荣盛御府中学、聚新路学校、绿城小学、新西三庄小学等配套学校建设;稳步推进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工作,着力缓解区域教育资源紧张矛盾;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筹建公办幼儿园6个、增加学位1530个,筹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4个、增加学位390个。依托同市二院联合建成的全市首家医疗集团,加强合作、共享资源,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签约等工作,全面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定点培训学校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对创业孵化基地指导、服务和监管,跟进落实扶持政策,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提高创业实体入驻率,努力发挥孵化平台扶持创业倍增效应。继续办好基层文艺辅导及“七进”演出活动;区文体中心积极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端文体演出和赛事,组队参加石家庄市运动会,办好新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重点办好我区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创建区级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云平台,实现省、市、区联网,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丰富多彩的丰盛文化大餐,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各位代表,2020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依旧繁重、责任依旧重大。让我们在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与支持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努力开创新时代新华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