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素有“一城连三国”的美称,因李仙江、勐野江、曼老江三江环绕而得名。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公里,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曲水镇土卡河寨子,为全市最低海拔),属低纬度山地季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雨量1950.8毫米,年均日照2210.2小时。全县下设5镇2乡54个村(社区)民委员会600个村(居)民小组,人口12.87万人,县城所在地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58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思茅区153公里。江城是革命老区,1929年就有共产党员进入江城开展革命活动。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5%。江城与越南、老挝接壤,是云南省唯一一个与两个国家陆路接壤的县。
现在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4至6世纪),属永昌郡辖区;隋、唐、五代十国(公元6至10世纪),属剑南道濮子部范围;公元10世纪的南诏时期,今江城勐烈坝曾叫“羌浪川”,属银生节度地域;清朝,这里开始叫勐烈,属元江州;民国18年(1929年),将今宁洱、墨江、元江三县插花地和原象明县(今西双版纳)的部分地方划出,组建成江城县,属普洱道辖县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城县属普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为思茅专员公署)管辖;1954年5月18日正式成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迄今已有67年。据史料记载,民国期间,江城先后开办茶庄商号有20余家,过去这些茶庄商号所生产的茶叶产品曾远销海外,声誉昭著。在越南莱州、河内、左波、西贡、香港等地都开设有分售处,民国8年至25年(公元1919年—1936年)普洱茶由普洱—江城茶马古道,又经李仙江水路(土卡河)沿江泛舟而下至越南莱州,后运至海防,通过海运大量转销南洋和香港、澳门,再转销世界各地。是普洱茶的“水上茶马古道”。
江城县的特点,可以用区位独特、生态优渥、文化绚丽、资源丰富来概括。一是区位独特。国境线长达183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中越段67公里),县内拥有一个国家级口岸:中老勐康陆路口岸(2013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以及3个边境通道(中越龙富陆路通道、中老牛洛河陆路通道以及中老漫滩陆路通道)。同时还是普洱、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州市的结合部,并与绿春县、勐腊县、景洪市、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接壤,具有“一县连三国”、“一县接三州市六县(区)”的独特区位优势。二是生态优渥。全县99.17%是山地,森林覆盖率达76.86%,生长着桫椤、大树花生、柏木、黄扬木、花皮木等33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香八角、野三七、白豆蔻、砂仁、黄草等1000多种野生药材,有苦竹、甜竹、黄竹、白竹、大藤条、小藤条等10多种竹藤植物,有三丫果、杨梅、干天果、橄榄、山茶花、冬凤兰、竹叶兰等30多种野生水果和花卉,是大象、熊、猴、麂子、白鹇、穿山甲、蟒蛇等200多种珍稀动物们的天堂。三江环绕,三十条河流纵横,气候宜人,空气洁净,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最高达每立方厘米21800个,被称为“天然氧吧”。三是文化绚丽。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曲水镇的万亩胶园、牛洛河的万亩茶园,令人心旷神怡;哈尼族的“哈尼年节”、彝族的“火把节”和“丢包节”、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热闹非凡,令人流连忘返;跳笙、嘎尼尼、阿迷车、虎脊舞、孔雀舞、祭祀舞等民间艺术,令人目不暇接,共同形成了江城特有的三神文化(神圣的国门文化,神奇的生态文化,神秘的民族文化)。四是资源丰富。境内土地面积514.31万亩,其中热区面积505.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8.3%;人均土地面积达42.32亩,热区面积和人均土地面积居普洱市首位。澜沧江和红河两大水系纵贯江城,水资源量达40.9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302万千瓦。县内宝藏镇拥有我国唯一的可溶性古钾盐矿床,探明氯化钾储量达2000多万吨,岩盐储量达22.3亿吨。还蕴含铜、铅、钨、锌、煤、石膏、石灰石、石棉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2022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53亿元,同比增长6.7%,居全市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9%,位居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8%,居全市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亿元,同比下降2.3%,居全市第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万元,同比增长4%,居全市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75万元,同比增长7.2%,居全市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