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3日在西宁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市长 张晓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西宁站在新发展起点
过去一年,是西宁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政治定力,准确判断形势,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对全省贡献率55.8%,其中规上工业增长3.5%,对全省贡献率45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分别增长31.2%和0.3%。城镇登记失业率1.97%。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2.7%。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守住全省疫情防控主战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一个月内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两个月内转入常态化防控,率先在全国实现“四个清零”。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必将在河湟大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抗疫斗争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是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分夺秒把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实施减免租金、稳岗补贴等助企纾困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税费46.3亿元,发放开复工贷款560.7亿元。西宁复工指数领跑全国,率先实现复学,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升,保持了稳定恢复、质量向好、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三是释放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北捷电池隔膜、比亚迪锂电池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中复神鹰跻身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程包。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西北首个根镜像服务器上线运行。举办首届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国庆租车自驾游增速全国第一,新华联国际旅游城荣膺4A级景区。发放绿色消费券拉动消费3.6亿元。农业实现丰产增收,培育11家市级农业科技园,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100亿元。
四是跑出城市扩容提质加速度。启动多巴核心区土地开发整理,南川时代大道建成通车,西宁大学落地北川。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五四桥拓宽、门源路大修等34个绿色交通项目建成投用。开展市政设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应急排险改造公交港湾55处,维修道路12.7万平方米。建成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改造农村厕所4.7万座,为历年之最。
五是打好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公园城市建设提速,完成国土绿化近70万亩,新增园林绿地1100亩。深入推进“清河整治”专项行动,完成20条沟道和8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坚决打赢打好八场标志性战役,空气质量优良率87.3%,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西宁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六是打造深化改革开放新高地。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实行省市重点项目容缺办理和告知承诺制度。建成“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平台,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完成国资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实行预算管理一体化试点。青洽会、城洽会签约项目35个,省外到位资金290亿元。综合保税区即将封关运营。
七是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1万人次,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88.4%。农民工工资清欠率100%。在全省率先推行困难失能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颁布《西宁市物业管理条例》,住宅小区停车收费限价管理深受群众好评。新改建兴海路小学等25所学校,实现普惠性幼儿园生均补助全覆盖。启动运营中西医康养中心。建成4个核酸检测联盟基地,单管检测能力每天4万份。西宁传媒中心建成运行,非遗精品展亮相北京。西北最大的冰球冰壶馆投用,环湖赛开幕式永久落户西宁。10大类33项民生实事按年度工作计划全部完成,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部兑现!
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去年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十三五”划上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对全省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分别跨越百亿、3百亿元台阶。
五年来,我们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效。这是脱贫攻坚历史性消除贫困的五年。3个贫困县摘帽,330个贫困村退出,6.3万人脱贫。整合涉农扶贫资金110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70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1.4万人,全市917个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空气水质改善变化最大的五年。率先在全省实施“河湖长制”,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国省控重点断面水质优良率由62.5%提升到100%。汽车尾气治理、冬季供暖清洁能源改造走在全国前列,全面落实建筑工地文明施工“10个100%”,空气质量优良率由77.5%提升到87.3%,连续五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持续释放生态红利,遏制了污染增量,消化了历史存量,为“十四五”生态环保轻装上阵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效显著的五年。严控政府性债务,加强政府债券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市级债务率保持在绿色可控区间运行。开展金融领域扫黑除恶、非法集资整治等工作,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金融生态先进地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五年来,我们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这是新兴产业增长最快的五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其中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4.4%和19.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由5.1%提高到24.7%。第六代动力电池生产线、量产I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微孔铜箔、高性能碳纤维等技术国际国内领先,聚集了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的五年。建成海洋馆、熊猫馆和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等标志性文旅项目,自驾车联盟影响力持续扩大,入围全国旅游十大网红城市。新增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城市商圈迸发消费新活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3%。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14.6%,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这是绿色有机农业形成品牌优势的五年。建设高标准农田73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3万吨以上。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93万亩,创建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牦牛产业示范园和11条青稞精深加工生产线,培育305个高原绿色有机品牌。
各位代表,我们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锂电储能、光伏光热、高新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显现,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成为西宁工业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五年来,我们加速推动城市空间重构,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值。这是城市空间实现战略性拓展的五年。兰西城市群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湟中正式撤县设区,以西堡生态森林公园为芯,多巴新城和老城区双城联动,多巴、鲁沙尔、南川、北川组团迅速崛起,“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高原生态山水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中心向组团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这是建成城市道路最多的五年。投资655亿元实施畅通西宁、绿色交通工程,建成凤凰山路、时代大道等89条“外环内网”道路,城区人均道路面积由7.8增加到12.9平方米,交通拥堵指数下降62.4%,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缓解拥堵城市。这是城乡基础设施改善最大的五年。海绵城市试点获国家绩效奖励。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全国优秀案例。完成“城市双修”试点任务。列入城市体检样本城市。人行天桥、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40部。新增污水处理厂3座,雨污分流改造90.3公里。建成11个美丽城镇、395个高原美丽乡村,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8万座,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和乡镇村垃圾全收集、全处理。这是清洁西宁成为城市名片的五年。全力打造“最干净高原城市”,实现街道城管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全覆盖,形成“街长+网格员”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门前六包”,持续开展全城清洗、空间立面整治,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干净”成为西宁最鲜明的标志和最靓丽的名片。
各位代表,我们奋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建成区面积由128增加到208平方公里,城市骨架不断伸展,空间形态发生历史性变化,大西宁都市圈成为引领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增长极!
五年来,我们持续筑牢城市绿色本底,努力让绿水青山常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这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扎根的五年。出台全国首部绿色发展地方性法规,绿色建筑占新建比重60.5%,实现公交车、出租车清洁能源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入选“无废城市”试点的省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走在西北地区前列,在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这是建成公园绿地最多的五年。完成国土绿化284.5万亩,提前两年“再造一个大南山”,森林覆盖率由32%提高至36%。建成124个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增加到13平方米。实施湟水规模化林场、环城国家生态公园等重点项目,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勾画“绿芯”点睛之笔,园博园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标志性工程,全国大规模国土绿化现场会推广西宁经验。这是由绿化向美化彩化转变的五年。实施森林拥城增绿、园林精品提质、花园城市添彩等工程,营造372处花街花桥、节点景观,建设9条森林徒步游彩色步道,构筑5万平方米彩色绿化空间。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形成“西宁共识”,城市正在实现一街一品、四季常绿、花香满城的华丽蝶变,植绿爱绿护绿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新提升。这是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7.8万人次。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和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城乡低保标准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72%、104%。房地产施工面积360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31增加到39.6平方米。改造棚户区、农村危旧房11万套,分配公租房2万套。720个爱老幸福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之家惠及50万老年群众。严控蔬菜批零差率,直补限价真正惠及群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始终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这是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五年。教育领域累计投资73亿元,创历史新高。新改建西宁十中等103所学校,新增学位2.5万个、校舍174.4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增加2.3平方米,大班额比例由28.8%降至3.1%。实施315个幼儿园和走教点项目,37个托育服务基础设施填补省内空白。获评全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新改建北川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30所,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89.2%。修缮沈那遗址、明城墙等70余处文物遗迹,几何书店、《花儿·少年》等本土文化走向全国,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率先在全省建成15分钟幸福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免费低收费开放46个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入选国家全民健身典型案例。这是社会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改革成效显著,“两抢一盗”案件下降63.8%,治安案件下降22%。建成全省首家城市运行指挥中心,“12345”民生服务热线荣获全国服务之星先锋奖。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较“十二五”末下降45%。餐饮服务单位分类定级挂牌公示全覆盖,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发展新活力。这是放管服改革力度最大的五年。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办通报表扬,成为营商环境上升最快城市之一。市民中心实现高频服务事项全覆盖,为其他市州群众代办事项6600余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企业开办时间由20天减少至2个工作日以内。累计减免企业税费324亿元,市场主体由12.4增加到22.4万户。这是重点领域改革获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入选全国优秀案例。“从医联体迈向健共体”两次入选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深化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改革,跨省就医直接结算率65%。湟源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被列为西北民族地区推进改革的典型。这是对外开放大踏步前进的五年。创新开展“双50”和产业链专班招商,累计到位资金超过12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比重保持在70%以上。举办绿色发展论坛、丝绸之路沿线国际友城峰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新增11个国际友好城市,城市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各位代表,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拓展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大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公”经费、会议文件数量分别下降49%和67%。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791件、委员提案846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15件,编制修订政府规章21项,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通过“七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人防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强化审计监督和统计职能作用,促进新闻广电、外事侨务、地震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救助、红十字、地方志等事业健康发展。
五年风雨兼程、笃定前行,西宁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等称号,先后获评中国十大幸福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领袖思想是引领发展的根本遵循,党的领导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人民至上是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绿色发展是必须坚守的成长坐标。经过多年的苦干实干、接续奋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基本建成,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应急救援队伍和驻宁企业,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宁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西宁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素约束进一步趋紧,稳增长任务艰巨,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时日,对外开放平台支撑不够,民生福祉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切实加以解决。
二、携手奋进“十四五”,共同绘就新发展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依据《中共西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编制了《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纲要(草案)》明确了“一个深度融入”“三个走在前列”“实现五个新跨越”,开启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征程的基本要求。一个深度融入,即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对接国内大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个走在前列,即优化生态空间,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共同守护地球“第三极”,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上走在前列;优化生产空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四种经济形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上走在前列;优化生活空间,在创造高品质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上走在前列。实现五个新跨越,即深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坚决扛起“省会隆起、全省受益”的重大责任,实现引领发展新跨越;加快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城市典范,实现绿色发展新跨越;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现创新发展新跨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现融合发展新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城市,实现共享发展新跨越。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是: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取得新进步,城市文明实现新提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城市治理达到新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到二〇三五年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转化实力、城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生态环境质量更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位代表,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拧成一股绳,脚踏实地加油干,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共同谱写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新篇章!
三、辩证看待危与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的深刻洞察。我们将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西宁具有的坚实基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挑战,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
我们将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感,奋力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十三五”以来,西宁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为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是西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积厚成势的关键五年,我们将保持“十三五”的发展势能和良好势头,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坐标系、参照系,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中找准西宁的历史方位和比较优势,全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我们将以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的方向感,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加快重塑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等赋予西宁国家战略平台,中央加大涉藏工作支持力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政策利好交汇叠加,历史性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将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结合点,借势发力、乘势而上,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不断提升战略位势、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
我们将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使命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世界发展格局之变、我国发展阶段之变,既有疫情冲击影响,也受长期性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制约。我们将深刻认识多重风险叠加的外部环境,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紧抓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窗口期,把更多精力集中到保护生态、优化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上来,努力从战略层面上寻求新的突破,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我们将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责任感,持续彰显省会使命担当。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是全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西宁。我们将始终牢记“省会隆起、全省受益”,以更加强烈的省会意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带动作用,坚决扛起“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四个扎扎实实”的首位责任、“一优两高”的引领责任、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维护团结的带头责任,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积极投身“五个示范省”建设,培育发展“四种经济形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奋力谱写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空气质量优良率、湟水河出市境断面水质、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投身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推进“公园城市+自然保护地”新模式,锚固生态红线,构建市域生态网络格局,形成“三线一单”分级分类管控体系。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营造林40.5万亩,森林覆盖率再提高0.5个百分点。强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建设湟水规模化林场、环城生态森林公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园博园二期。实施城区园林绿化增量提质行动,打造5个公园游园和50处街头绿地、花街花桥,做好昆仑大道西延段等道路绿化。
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空气质量保持在西北省会前列。启动西川河生态综合治理,推进南川河污水管网、雨污分流建设。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再整治沟道12条、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强化生态环保监管执法。持续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西宁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常态化开展排污权、碳汇交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完成“无废城市”试点,推动公共交通、物流业新能源车辆更新,推行高星级绿色建筑。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水平。
各位代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一定竭力守护好西宁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增强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内在活力。
促进青海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编制完成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大健康、大数据、高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启动科大讯飞、果聚糖生产线等项目,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施大学科技园路网、绿化景观等工程。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重点科研机构、研发平台向园区转移,强化与大学科技园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新驱动示范区、绿色发展引领区,为青藏高原战略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持续打造创新平台。筹建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光伏产业科研中心组团发展,加快建设锂电、碳纤维、藏医药、铝镁合金高新材料研究院等共性技术平台。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实施100个科研项目,新认定10家企业研发平台,培育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建新一轮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大通、城西、湟中试点县区建设。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落实“揭榜挂帅”、科研人员薪酬奖励等制度。继续落实好“引才聚才555计划”,坚持培养本土人才和柔性引才引智并重。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促成3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切实把科技研发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
(三)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为指引推动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宜居程度。
加快提升西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深化兰西城市群合作,合力打造甘青大环线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先导,协调推进兰西城际铁路、西青茶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抓好湟水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构筑以达坂山、日月山、拉脊山为骨架的天然生态屏障,发挥全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服务基地和重要窗口作用,打造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稳固国家生态和国土安全作出西宁贡献。完善“联疆、络藏、通川、达海”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国际五向、国内五向”全向速达交通网络,增强“一带一路”转换枢纽功能,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继续秉持“绿色为芯、双城联动、生态隔离、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策略,以多巴城市副中心、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等新兴组团,构建“一主两副、生态环抱、组团发展、全域大美”的大西宁都市圈发展格局。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细化空间治理单元,实施三区三线空间管治和生态修复,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城市新兴组团和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东川、南川、甘河、北川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推动园区向复合功能转型。以鲁沙尔、多巴、北川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支持湟中高质量发展、尽快融入中心城区,全面启动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建设,形成以文旅促消费、促发展的增长极。多巴城市副中心加速中心区土地综合开发、核心区生态修复,打造全市新型城镇化引领示范区。北川发挥高新区、工业园、综保区、高校院所等双创资源聚集优势,建设现代化、绿色化、人文化的城市活力中心。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度融入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积极创建高原美丽示范市,协同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对城市存量片区进行挖潜提效,打造湟水河生态活力轴,实施秀水公园等“城市客厅”项目。保护好“一窟两街三遗址”,活化利用原制药厂、油泵油嘴厂等工业遗址。改造老旧小区住宅3.5万套,多层住宅加装电梯70部。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好幸福西宁·绿色交通三年行动收官战,建成昆仑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启动通海大道等重大工程。实施地下综合管廊三期,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启动建设南川、多巴水厂。提高天然气保供能力,建设储气调峰设施。深化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新改建20公里排水管网,推动三污、六污和城南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
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持续打造“最干净高原城市”,完善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指数、冰雪天气联动协作机制。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厂迁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强制推行“干湿分离”垃圾分类试点。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推进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重点整治人防工程、道路桥隧、地下管网、地质灾害等领域,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四)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解决好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不低于87%,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社会保险服务事项下沉,实施非公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扩面行动。开展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加大蔬菜、肉类调运储备和动态投放力度,继续落实好直补限价、批零差率参考指导价格等政策,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市场供应充足稳定。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健全疫情防控体系,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西宁行动。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市疾控中心,实施大通二医院门诊医技楼、城中区人民医院等项目。建成7个婴幼儿托育示范机构。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在线精准评估教学质量。新改建文苑路小学、南川中学等20所学校,巩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成果。完成市保育院迁建等23个学前普惠项目。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专业。发展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新建25个中央厨房和爱老幸福食堂,启动建设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嵌入式养老机构,着力构建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城市治理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六建”工作,提升平安西宁建设水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重大矛盾纠纷预警研判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深度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巩固提升示范市创建成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建立重型机械工程救援大队,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新开工房地产面积350万平方米,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定价,坚决遏制投资炒房行为。强化公租房动态管理,确保公租房资源公平善用。规范租赁市场秩序,扩大租赁住房供给,新建商品住宅小区按照不低于3%比例配建租赁住房。促进物业服务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智慧物业,新建住宅小区星级物业全覆盖,老旧小区逐步引进专业化物业管理。深化不动产登记办理改革,有序解决一批办证难历史遗留问题。
各位代表,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再办成10大类30项民生实事,让民生福祉更有力度,让西宁发展更具温度!
五、促进供需动态平衡,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打造全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西宁在青海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
全方位融入国内大循环。用好国家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政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建立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产业跨区域科技资源对接,建立品牌优势产业国家级、区域性创新平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厚植全省最大消费市场优势,逐步形成兰西城市群合作市场,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体系,推动西宁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高质量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构建“西宁综合保税区+北川园区”融合联动的对外加工贸易新高地,完成综保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保税研发业务,引进一批外贸企业。建成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开通首单业务,拓展国际贸易新通道。加强出口商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发展壮大特色轻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链长制”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推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包保服务,实施和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轨道交通立项,做好南北大通道项目前期,加快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教育园区人才服务基地等建设,开工时代大道南延、孙家寨遗址公园等项目。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加快锂电池铜箔、正极材料等进度。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实施绿地中心、阳光城电影小镇、杉杉奥莱城等项目。扩大生态环保、农田水利有效投资,推进南川河生态景观提升等工程。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加快智慧交通二期、大河滩水库等进度。发挥产业集群、产业链招商优势,促进锂电池壳体等重大制造业项目落地实施。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以“消费促进月”带动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加大对平台经济和批发等规模消费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建设新唐道、财富中心等商业综合体,打造一批城市消费新地标。强化城市主要商圈、特色商业街区消费配套,完善社区便民消费设施。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提质增效,推动快递下乡进村。鼓励汽车消费升级,加快充电桩等设施建设。
(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度融入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在五大产业集群优势领域精耕细作,继续培育高能密度锂电材料、光纤预制棒、电子级多晶硅、高纯氧化铝等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锂电储能产业加大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促进泰丰先行、诺德新材料等企业扩大产能,确保比亚迪、时代新能源等企业稳产达产。布局电控系统等延链项目,逐步向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延伸。光伏光热产业推进多晶硅、单晶硅等项目,探索布局光伏+储能应用,为全省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提供产业支撑。高新材料产业坚持铝镁合金军民融合发展方向,以提高合金化为重点,加快镁合金压铸扩改建、铁路专用铝铸件等项目建设。特色化工产业推动万吨级碳纤维项目全面投产,加快构建碳纤维完整产业链,建成国内最大、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碳纤维核心生产基地。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做强牦牛、青稞等绿色有机品牌,开发一批中藏药饮片、制剂产品,打造国家藏医药产业高地。同时,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推动电解铝、装备制造、藏毯绒纺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以集散中心为主体构建青藏高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启动运营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完成朝阳物流园区大宗生产资料搬迁,打造朝阳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培育10家以上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支持企业直接融资不少于50亿元,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雪豹馆、工业旅游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启用市级文化“四馆”,推进明长城文化公园、博物馆群建设。做大FIRST电影节品牌效应。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建设四区全民健身中心和山地运动体育公园,新建一批乡村全民健身广场和社区智慧共享健身房,推动50%以上中小学和5个社会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
加快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大数据聚集区,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实施5G通信设施、人工智能科创平台等项目。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推动50家工业企业“上云”,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深化数据开放共享,提升市民数字技能。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统筹整合各类政务平台,打造全市政务云数据中心。
(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县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常态化监测易返贫致贫人口,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措施。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西宁特色资源,探索实施名品、名企、名家工程,积极引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工程,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加快东西部扶贫协作从单向支援到双向合作转变。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平稳转型。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度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60万亩。加快建设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创中心、蔬菜科技园,引领高原冷凉蔬菜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改扩建5家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扶持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建立农作物繁制种基地2.7万亩,培育壮大西宁夏菜、燕麦等省级品牌品种。严防死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3.7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90万亩、24万吨,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自主供给保障能力,让更多特色农业产品走向大市场。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扶社贷、金穗服务惠万家等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建成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各20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开展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行试点,推动村级资产资本化、土地权益股份化、经济发展产业化,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做好蔬菜、生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长期以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在城镇,乡村建设相对滞后。我们将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启动13个“百乡千村”示范试点村和2个美丽城镇、60个美丽乡村。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60个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改善5000户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新改建农村厕所1万座。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加强道路管理养护。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全达标“四全工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敷设、污水处理站智能化改造等试点项目。建设50个农村老年之家、45个农村幼儿园、寄宿制和小规模学校,“十四五”期间农村老年之家、普惠性幼儿园应建尽建、全面覆盖,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各位代表,我们将把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像抓城市建设一样抓乡村建设,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持续增强发展动能。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破除制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高频服务事项纳入“一次办”清单,推广“审核合一、一人通办”服务模式。深化投资“审批破冰”,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促进审批管理系统与“多规合一”协同平台互联互通。市县(区)政务大厅开设“跨省通办”综合服务窗口。推行“互联网+监管”,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设立登记“零表单”“零见面”“零费用”,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各类市场主体增长12%。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全国一张清单”模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扶持力度,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建立民营企业账款清欠长效机制,发挥转续贷周转资金作用,为中小微企业“输血供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我们将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当好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服务员”,让企业家在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征程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改革,建设“健康服务共同体”,打造第二医疗集团总院“智慧医院”。拓展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成果,建设集团优师工作室,促进乡村学校办学提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稳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试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市政公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移交验收管理程序。
各位代表,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作为,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牢记职责使命,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重要内容,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巩固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成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创新开展“八五”普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政府效能。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更多财力用在保民生、补短板、促发展上。引导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廉洁履职。压紧压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若干措施,守好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底线。加强作风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扎扎实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形成强大的发展气场。
各位代表,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使命在肩重在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部署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拼搏赶超,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名 词 解 释
1.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三个最大: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3.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4.一优两高: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主要内容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5.五个示范省:国家公园示范省、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6.四种经济形态: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
7.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8.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9.四个清零: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疫点和重点防控区“四个清零”。
10.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1.单项冠军企业:长期专注于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全国前列的企业。
12.海绵城市: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原则,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3.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
14.无废城市: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15.西宁共识: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西宁成功举行,与会代表通过交流、讨论,形成八条“西宁共识”。
16.“双50”招商:引进50个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或投资额超过50亿元的项目。
17.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8.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9.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20.隐形冠军企业: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
21.揭榜挂帅: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唯求实效的特征。
22.引才聚才555计划:每年引进5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50名左右本土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5个左右创新创业团队。
23.国际五向、国内五向:国际五向是指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南亚走廊和泛亚经济圈;国内五向是指西部陆海通道、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陇海和京兰通道。
24.一主两副、生态环抱、组团发展、全域大美:一主两副是指在做优西宁主城区的同时,协同海东打造多巴城市副中心、河湟新城副中心;生态环抱是指推动城市各功能组团隔离绿地与外围生态森林屏障相连,形成整体的生态环抱体系;组团发展是指围绕绿芯环状布局各具特色的城市组团发展空间形态;全域大美是指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公园城市建设,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全域美丽城市空间格局。
25.三区三线:三区也称三类空间,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即三条控制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26.一窟两街三遗址:“一窟”指北山石窟;“两街”指城隍庙街区、文庙街区;“三遗址”指沈那遗址、孙家寨遗址、花园南北街明城墙遗址。
27.医联体:医疗联合体的简称,由不同级别、类型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
28.健共体:健康服务共同体的简称,以区域内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为核心,努力形成“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医养融合+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
29.扫黑除恶“六建”:建立健全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建立健全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建立健全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
30.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31.门前六包:包市容秩序、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维护、包设施保全、包举报投诉、包责任连带。
32.多规合一: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