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赛罕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程重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步,迈上了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向好,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到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万元增加到5.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万元增加到2.3万元,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二)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累计投入涉农资金20余亿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蔬果种植、休闲观光进一步融合发展。支持光伏新材料、石油化工等工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近2500亿元。全力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和城市综合体等新型业态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配套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地铁1、2号线、昭乌达快速路、丝绸之路公园等重大工程投入使用,城区品质极大提升。新建和改造市政道路99条,综合改造老旧小区145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4.4%,行政村水冲公厕实现全覆盖,农村危房全部改造,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上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成。空气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基本完成。严格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河道常态化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固废处置全面管控,污染防治持续加强。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58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治理2.1万亩,生态修复1.2万亩。全域实施生态禁牧。大规模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东部生态屏障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7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8%,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五)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全面实施“放管服”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全力落实国家“营改增”减税降费政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资产资源有效盘活。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引进科技人才近7000人,设立创新平台40个,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六)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持续加大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投入,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脱贫政策落地见效,1733户36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城乡累计新增就业5.3万人。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17所,招聘教师1030名,各类教育健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改扩建社区服务阵地60个,网格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比例逐年提高,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兜底保障更加坚实。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更加完善,恢复重建赛罕区乌兰牧骑,全民健身和公共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史志、档案、人防、普查调查、国防动员、防震减灾、慈善救助、文物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工作、关心下一代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双拥模范区”、自治区文明城市等多项殊荣。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逆境中稳步推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齐抓并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落细防控措施,建立五级防控体系,实现全域网格化管理,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战一线,筑牢全民防疫生命线,体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4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援鄂抗疫。坚持“人”“物”同防,新增核酸检测单位6家,重点人群“应检尽检”2.6万人,检测冷链食品84批次。“全流程、封闭式”做好国际航班分流工作,累计保障入境航班22架次,分流安置4870人,做到了零感染、零扩散。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加强市场监管,确保物资供应充足,物价稳定。全面落实纾困政策措施,助推企业复工复产、稳岗就业,新增减税降费11.1亿元,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近3000万元。审批受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360万元,扶持3551人创业就业。重点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全面复工复产,市场稳步复苏,消费持续回暖。
(二)“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政策兜底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全部清零,实施扶贫产业项目21个,全区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污染防治精准有效。投入6.4亿元完成28个村(社区)燃煤散烧综合治理,1.3万户村民用上清洁能源。整治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企业43家。实现30万亩秸秆综合回收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四控”成效明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116家。风险防控不断加强。强化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完成政府隐性债务化解11.66亿元。深入排查整治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严厉打击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
(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主导产业支撑有力。深入推动光伏新材料做大做强,晶环电子700公斤级超大尺寸蓝宝石晶体创世界新纪录,中环辅助气体循环回收等项目实现投产;中环光伏大直径切片项目开工建设,中晶复合材料三期、中环产业园智慧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201家企业完成交易额47.4亿元,荣获“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沙良公铁物流园累计发送货物338万吨,收入达到6.6亿元。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业态繁荣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现代农牧业稳步发展。实施蔬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着力推进“五个一”建设。新增露地蔬菜4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打造特色化、规模化蔬果基地9个,城市“菜篮子”更加丰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50家。创建标准化示范牧场33个。促进农旅融合发展,黄合少镇石人湾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完成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6个专项方案和90个村庄规划编制。续建农村水冲公厕17座,改造户厕5632户,卫生户厕普及率超出全市目标20个百分点。实行农村环卫市场化作业,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成功承办全市“干干净净迎小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
(五)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152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申请材料精简至10件。深化税收缴纳便利化改革,主要涉税服务事项90%实现网上办理。当好“五星级店小二”,重构招商全流程链条,完善重点项目挂钩服务、会商办理机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率达到98.6%,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13.1万人,注册登记股份经济合作社124个。有效投资发挥关键作用。保障项目前期服务,完成重大项目组件报批8个,签订协议用地572亩,有序出让土地13宗。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8个,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26.4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个。签约国纺锦绣数字产业综合体等项目15个,签约资金287亿元。服务消费实现提质扩容。积极发展夜市经济,举办“万达啤酒节”等惠民消费活动,新增临时经营市场摊区30余个,带动消费50余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4亿元。
(六)城区品质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及维修市政道路96.2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0个,完成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8部。新增道路、绿地、街景绿化美化25处(条),城区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6万余株(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建设“四好农村路”,切实改善农村道路环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7.3公里。城乡管理更加精细。城区环卫清扫机械作业率达到85%,洗扫率达到90%。常态化开展“六乱”专项治理,城市面貌不断提升。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小区全覆盖,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开展交通隐患和不文明交通行为整治。智能门磁安全守护、重点场所管控和机动车违停治理等智慧场景试点建设应用有效。接诉即办为民服务热线平台建成运行,及时解决群众诉求。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首府东部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绿化造林2万亩,义务植树造林82万余株。加强“河长制”落实,河长巡河260余次,整治大黑河、哈拉更沟、面铺窑沟等河道“五乱”35处。实施东山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完成水土保持治理12平方公里。加强禁牧管理,清理禁牧区养殖场所23处。顺利完成全国土地第三次调查工作。整改土地违法图斑61宗,清理拆除违规搅拌站26处,摸底清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开展煤炭资源领域专项整治行动。
(八)百姓福祉日益增进。全年累计投入15.6亿元改善民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6.8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5万人。医保统筹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异地就医实现联网结算。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1.9万人。南门外二分校等7所学校新续建工程有序推进;新增公办幼儿园11所,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50%、80%。“阳光招生”“阳光分班”政策全面落实,“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无证幼儿园专项整治取得实效。431名编制外教师实现“同工同酬”。开工建设赛罕区人民医院。新增区内外医联体5个,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08个,签约率达到47.4%,招聘医疗卫生合同制工作人员143名。举办惠民演出195场,区镇村三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新建社区服务中心5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6个。解决“回迁难、入住难、办证难”项目158个,设立产权分户工作点13处,办理分户19378户。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持续巩固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七进”创建活动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国防建设和后备力量持续加强。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制度化、长效化,重点行业领域乱象整治成效明显。开展“解决信访问题年”专项行动,结案79件。中央第六轮巡视第八巡视组交办信访案件390件,办结315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排查整改各类安全生产隐患1869条,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精心组织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履行“三重一大”、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委员会通报情况,全力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基层减负年”要求,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闭环工作法”和“六十个有”工作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执政为民更加透明。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从严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的每一份成绩、每一点进步,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的全力支持、有效监督,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团结拼搏、辛勤付出。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赛罕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民兵队伍、社区工作者、抗疫志愿者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全力配合疫情防控的全体赛罕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差距,用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导推动工作还有差距。二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农业上,产业发展融合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层次较低。工业上,对石油化工、烟草等传统产业依赖性较强,规模以上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体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上,结构不优、层次不高,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足。三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人才集聚不够、创新科研不足、招商引资力度不大,项目引进少、落地慢等问题较为突出,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四是距离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差距。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供给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程度还不高。五是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视野格局小、执行能力弱、担当精神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纪律规矩意识需进一步提高,政治生态需持续净化。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直面难点、聚焦短板、精准施策,下大力气认真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未来五年是我区重要战略机遇期、风险挑战承压期、转型升级攻关期、爬坡过坎关键期。机遇方面,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了我区产业发展空间,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首府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积极引领呼包鄂榆、呼包鄂乌协同发展,全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我区拓宽视野、做好内外衔接、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挑战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节能减排压力增加,绿色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民生短板依然突出,发展社会事业仍需加压加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任务艰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久久为功;干部队伍能力作风与新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营商环境、政务服务亟待加强。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谋划发展全局,坚定贯彻市委全面打造“四个中心”、牢牢扭住“三大任务”的决策部署,坚决守好“四条生命线”,对照市委对赛罕区的“三个具体”要求,主动应对风险挑战,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聚力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为把首府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赛罕力量。
今后五年,我们的重点任务是:
(一)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科技兴蒙”行动,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推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链融通创新,建设世界级硅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硅材料创新中心。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布局建设,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到2025年,形成3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
(二)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补,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融合协同,打造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补齐农村服务功能短板,全面提升综合型服务品质,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乡治理精细智治,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文明水平。
(三)坚持改革开放,畅通内外经济循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放管服”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落实落细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改革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东融、西联、南通、北开”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参与呼包鄂乌、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精心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全方位开放合作。
(四)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共享发展。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深入开展源头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快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倡导节约环保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助力首府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美丽青城、草原都市。
(五)坚持人民至上,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新举措,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水平。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委四届十八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立足城郊区域广阔,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立足驻区单位多,打造核心行政商务区,立足金桥产业园,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区,围绕硅材料产业链,建设世界级硅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硅材料创新中心,围绕优化城市设计、培育城市特色、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细化管理、智慧化治理示范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建设优医优教优居的幸福城区,为首府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贡献赛罕力量,体现赛罕担当!
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左右,完成上级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积极谋划项目储备、集中开复工,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50个。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支持。加快促进消费升级,依托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壮大本土电商产业。推动“爱上内蒙古”网红孵化基地助力“网红经济”、电商直播发展。提升改造重点商圈、特色街区,繁荣夜间经济。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细化落实“招商项目落地年”部署要求,充分抓住国家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我市进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和呼包鄂乌“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机遇,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完善中环产业园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积极引进文化旅游、智能制造、数字综合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年内引进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0个,全力推进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模式变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二)着力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
坚持把创新放在高质量发展核心地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争取“科技兴蒙”行动政策措施支持,充分发挥我区22家重点实验室、1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体系建设,实施呼和浩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项目,配合打造北疆科创中心联合体,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深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政产学研共创价值、共享成果,增强盛邦北斗院士工作站创新动能。用好引进人才,留住本土人才,感召在外家乡人才。强化科技支撑,助力首府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三)着力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提升
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统筹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延链强链,促进项目开工、投资、竣工的有效衔接。狠抓项目开工,推进呼石化年产5万吨丙烷脱氢、中晶复合材料产业化三期、中环产业园智慧物流中心、欧晶科技高品质石英制品生产线改扩建、欧通能源循环利用工业硅技改项目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如期开工建设。狠抓项目投资,推进中环光伏大直径切片、中环协鑫光伏五期扩能、中环领先半导体厂房配套等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狠抓项目竣工,推进中环协鑫光伏五期、中晶复合材料二期、蒙联化工30万吨液化气深加工扩能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石化、卷烟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成欧晶科技中小板上市。
增强现代服务业支撑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依托首府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完善沙良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新华文化物流园项目,着力增强货运、仓储能力,助力首府打造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启动永泰城购物中心、内蒙古SKP旗舰店等项目,助力首府打造区域性生活消费中心。引进实施爱摩轮城市文化广场、大黑河军事主题公园、马鬃山滑雪场等项目,开工建设北航商业综合体、东蓬假日酒店等项目,助力首府打造休闲度假中心。集聚发展现代商贸、文创旅游、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等产业,培育消费新业态,增强经济新动能。
(四)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
加快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牢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8万吨以上。继续实施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以“四线”“五地”“多点”布局蔬菜种植,修缮温室大棚1000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着力提升首府“菜篮子”保障水平。新认证绿色农产品企业2家、名特优新和“两品一标”农产品3—5个。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牧草种植,新建万头奶牛牧场1个、5000只奶羊养殖场2个,推动乳业产业升级。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网红直播带货,线下订单直销连锁,提升品牌影响力。依托石人湾湿地自然风光、丰州故城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新建民宿30家以上,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研学体验等旅游业态,推进村庄变景区、农副产品变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具有赛罕特色的草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完成农村“两委”换届,选好致富带头人,提高创富带富能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培育示范家庭农牧场、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营商环境更趋优化
让改革举措更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政务大厅,简化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推行“不见面审批”和线上“非接触监管”,实现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探索“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推行“拿地即开工”。积极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改革成果,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让开放力度更大。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全面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开放层次、拓展开放领域,加快形成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实现产业承接、要素融合、循环发展。主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探索跨区域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助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重视发挥企业交往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研发交流,深化各领域合作。
让营商环境更优。切实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翻身仗”,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巡视巡察问题整改。强化“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规范行业发展。落实重点项目包联机制和领导干部联系走访民营企业制度,当好“店小二”、做好“贴心人”。细化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便民利企九条措施,全面兑现招商引资承诺,打造“办事不求人、项目能落地”的良好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六)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持续抓好污染防治。严格生态红线管控,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禁燃区西喇嘛营村等14个村1.8万户村民燃煤散烧综合治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扬尘和移动污染源治理,严控秸秆露天焚烧,强化烟花爆竹销售燃放管控,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推动河道“清五乱”常态化,全面控源截污,确保水生态安全。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控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2%。加强散乱污企业、危废固废整治,开展土壤监测与调查,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加快中环、中石油等重点企业绿色降耗改造,实现能耗“双控”。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开展“绿化青山、守护北疆”生态建设行动,完成东部生态屏障森林抚育5000亩,义务植树造林83万株。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七)着力强化城乡建管,推动宜居品质稳步提升
完善功能补短板。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管控,科学适度有序进行国土开发。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启动帅家营、保全庄地块整理和东瓦窑、双树、西古楼村回迁房建设。新续建古楼西路、呼斯勒街等市政道路11条,打通展览馆西路等断头路4条,升级改造背街小巷12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2个。不断提升城区绿化品质,整治裸露土地,做好留白增绿,新改建社区公园、“口袋公园”20处,绿化提升庭院小区102处,绿化美化道路6条,提升改造绿道20公里,摆放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花坛8处,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启动呼和浩特体育公园绿化建设项目。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改建农村户厕535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完成S29呼凉高速公路征拆。精心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路3条,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
精细管理提品质。深化城乡环卫作业一体化改革,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推进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加大垃圾源头分类力度,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群众普遍养成分类投放习惯,同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扎实开展“两下、两进、两拆”专项行动,抓好中心城区重点路段立面整治和背街小巷改造,有序推进城区重点路段管线下地,全面提升市容市貌。完善赛罕区智慧大脑平台,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多领域智能化服务,共享数字赋能,提高“智治”能力,着力构建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常态化、应急化城市管理新格局。
(八)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困难群体参保优惠政策。关注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健全分层分类、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加强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积极落实优抚褒扬、就业安置政策。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型养老,丰富“医养结合”“抱团养老”等养老服务方式,新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个以上,进一步扩面提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进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落实呼市长租房政策,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压力。彻底解决房地产项目遗留问题,加快产权分户登记办理。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全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南门外小学二分校、呼市第39中学金地校区工程建设,启动新建2所小学。通过联合办学、设立分校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不少于1200个。严格落实“阳光招生”“阳光分班”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实施校长、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补齐教师缺口,持续推进教师薪资待遇“同工同酬”。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提升校园配餐质量。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扎实做好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
提供全面健康服务。加快推进赛罕区人民医院建设。落实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做好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工作。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156名,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通过对口帮扶、名医工作室、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加强社会办医监管,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守牢公共卫生安全底线。
(九)着力提升文明水平,推动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推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营造全民共创、全域共建、全面提升的浓厚氛围,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和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力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七进”活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领各族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不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推进两馆“总分馆”建设,构建“15分钟文化圈”。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推出精品力作15部以上,组织开展文化活动200场以上。完善体育基础设施配套,打造“10分钟健身圈”,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20次以上。加大丰州故城遗址、白塔火车站旧址等文物保护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共建城市精神家园。
(十)着力加强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做细做精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优化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打造“家门口”的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上线运行“公共法律服务”系统。全面落实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创新治理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村(居)民小组“微自治”。发挥接诉即办为民服务热线平台作用,畅通政民、政企互通渠道,推动城市共治共管,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区级领导接访约访下访和信访包案工作,全力化解各级交办信访案件,切实有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全力打造“无欠薪”城区。涵养法治文化,积极谋划“八五”普法,扎实推动《民法典》实施,构建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抓紧抓好重大风险防控。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着力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依法化解政府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实现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双控双减”。严厉打击金融领域违法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决防范化解政治领域风险,严密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有效防范社会风险、意识形态风险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预警研判和主动防控,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从严从实保障公共安全。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完善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装备技术支撑,强化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赛罕”。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以贯之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呼市及区委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政府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政府权责清单,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发力。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做到实干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一线工作法”“闭环工作法”,落实“六十个有”工作法,深化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大调研、大走访,有效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和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发扬一诺千金马上办、狠抓落实钉钉子、舍我其谁敢担当的工作作风,突出项目化管理、销号式推进。建立健全激励和容错机制,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坚持民有所呼、政有所为,以实际成效回应群众关切。
保持清正廉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新表现,深入整治“八种”作风顽疾,进一步强化“五种思维”。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管全覆盖。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常态化,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各位代表,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首府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贡献赛罕力量,体现赛罕担当,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名 词 解 释
1.六稳六保: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四个中心:指首府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区域性生活消费中心、区域性休闲度假中心。
3.三大任务:指综合实力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全面转型、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三大工作任务。
4.四条生命线:指坚决守好政治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改善、社会稳定四条生命线。
5.三个具体要求:指市委要求赛罕区要立足城郊区域广阔、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立足驻区单位众多、打造核心行政商务区,立足金桥产业园、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区。
6.东融、西联、南通、北开:指首府加快构建“东融、西联、南通、北开”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东融,就是全面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把京津冀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要素与首府的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等优势结合起来,对接市场,承接产业,主动服务,借力发展。西联,就是积极引领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和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握指成拳、联动发展。南通,就是加快畅通联接太原、西安、郑州等地的大通道,深化与黄河沿线各城市交往互动,拓展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往来。北开,就是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同俄蒙合作,拓展同欧亚大陆以及日韩等国的合作交流,打造名副其实的向北开放桥头堡。
7.“五个一”建设:指蔬菜产业发展方面,每个镇(涉农街道)打造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一个特色产品基地、一个地域品牌、一处民宿旅游休闲带、一个电商销售平台。
8.四线、五地、多点:指赛罕区蔬菜产业发展布局。四线,指以呼凉路、102省道、003县道、大添路沿线为纵向延伸;五地,指金河镇、黄合少镇、榆林镇、敕勒川路街道、巴彦街道为板块推进;多点指以重点村(根堡、舍必崖、西达赖、格此老、西讨速号、郜独利、太平庄、三应窑、合林、东把栅村等)和规模种植合作社(万鑫、宝丽鑫、绿联、健芯、蒙兰、百岁园等)为点状辐射进行空间布局,巩固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
9.“八种”作风顽疾:指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庸、懒、散、推、拖、绕、乱、飘”八种作风顽疾。
10.五种思维:指乙方思维、群众思维、靶向思维、法治思维、标杆思维。
11.“六十个有”工作法: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起有落、有始有终,切实做到“六十个有”。第一个方面:一要有谋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案、有安排、有部署,二要有组织、有领导、有带头、有表率,三要有发现、有问题、有分析、有意见、有建议、有对策,四要有人员、有资金、有设施、有设备;第二个方面:一要有行动、有落实、有责任、有分解、有分工、有合作,二要有机制、有调度、有会议、有决策、有纪要、有执行、有台账、有销号;第三个方面:一要有宣传、有氛围、有典型、有曝光,二要有观摩、有交流、有考察、有创新;第四个方面:一要有督促、有检查、有跟踪、有指导、有反馈、有整改,二要有专报、有通报、有表扬、有批评;第五个方面:一要有考核、有监督、有兑现、有奖惩,二要有执纪、有问责、有总结、有比较。
12.标准地:指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对新建工业项目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指标,并实现项目动工开发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的可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13.能耗“双控”:指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意在控制能耗增量,降低能耗强度,鼓励节能,提高能效,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4.双随机一公开:指在市场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的一种监管模式。
15.两下、两进、两拆:指广告大字下墙、管网电线下地,停车进库进位,拆违建拆围挡,全面整治市容市貌。
16.抱团养老:指志同道合的老人,不依靠子女,离开传统家庭,搬到同一个地方搭伴居住。
17.三项制度: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8.四控:指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减污、控水降耗四项治理工作。
19.四好农村路:指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