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工作报告

铁岭市清河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4-28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政府官网   阅读:219   评论:0
内容摘要: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2月23日在铁岭市清河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清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马 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

铁岭市清河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2月23日在铁岭市清河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清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马  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清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十三五”期间,我们夯实发展基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年均递增1.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5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可比口径年均递增1.8%(扣除减税降费等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年均递增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年均递增2%;农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年均递增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1812元,比上年增长5%,年均递增6.5%。
  “十三五”期间,我们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产业结构比由4:53.4:42.6转变为9:41:50。项目支撑强劲有力,累计引进辽宁丰迪、新大地复合肥等项目140个,其中亿元以上竣工项目15个。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1.6亿元,帮助企业融资8.4亿元。工业经济长足发展。清河工业园区晋升省级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步壮大,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2户,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户。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设施农业1800亩,流转土地4.5万亩,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第三产业活力彰显。全域旅游持续推进。维修延伸南北环湖路,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开发多点开花,大清河、广东山、斛米沟等乡村游蓬勃发展。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商贸物流活力迸发。限上商贸企业达到6家,入驻电子商务平台38家。
  “十三五”期间,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各项改革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按时完成。简政放权成效明显,承接下放行政职权112项。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市场主体3665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1.5亿元。科技创新效果显著,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与金湖对口合作逐步深化。
  “十三五”期间,我们加快城乡建设,人居环境日新月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26项。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完成市政工程8个,改造老旧小区11个,改造棚户区2.4万平方米,新建维修公路250公里。垃圾处理、城市供热、农村饮水等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完成。城乡电网、移动通讯布局不断优化,改造供电线路578千米。城市空间有序拓延,房地产开发面积38万平方米。城市“绿美亮净”水平逐年提高,城乡面貌绽放新颜。
  “十三五”期间,我们加强生态保护,秀美清河魅力倍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环保五大工程成效显著。大气、水、土壤相关约束性指标全部达标。河长制全面压实,治理水土流失12.5平方公里。造林绿化1.3万亩。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绿化村屯9个,建设美丽乡村6个,前杨木林子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清理整顿环保违规项目26个,取缔燃煤小锅炉170台,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及信访案件全部完成。
  “十三五”期间,我们持续改善民生,幸福指数逐年攀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重达84%。完成了33件实事工程,解决了一批供暖、饮水、产权证办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4.5%和5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弱势群体得到关爱,改造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155户,改造农村CD级危房417户。及时回应民生关切,解决群众各类诉求6500件。
  “十三五”期间,我们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实名制安置就业4175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14人。二小幼儿园、实验中学塑胶操场等教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区医院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医养结合试点有序推进,药品零差价政策全面执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30余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化解信访积案571件。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年初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群防群控、精准施策,健全了“五包五联五帮”机制,落实了“立体化、网格化、清单化”防控举措,构建了党政同心、政企同行、全民同力的疫情防控格局。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卫健疾控、市场监管等部门职工迎难而上、英勇奋战,党员突击队勇挑重担、争当先锋,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不畏辛劳、默默奉献,全区疫情防控形势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疫情零感染、病例零发生、境外零输入。同时,我们化危为机、主动作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六稳”“六保”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逆势增长、稳中有进。
  (一)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加速集聚发展动力
  项目招商再结硕果。精准组织招商活动100余次,签约项目3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5个,到位资金9.9亿元。签约飞地项目6个,引进总部经济31家。大数据中心、德成重工、北方智能装备研发基地等大项目落户清河。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项目30个。尚阳湖有机鱼、顿驰食品等项目试生产。盘活存量资源,盘活嫁接企业14户,盘活闲置土地870亩。包装“两新一重”项目151个,申报地方债券项目18个。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局长跑一趟”“项目管家”等制度有效落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02个。“一网通办”取得阶段性成果。27个职能部门922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服务中心集中办理,12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核发“多证合一”营业执照895张。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动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粮食总产量达1.9亿斤,年产畜禽肉类1.2万吨,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开发设施农业319亩,新增高标准农田5300亩。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26人。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4个,41个行政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727.3万元。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全力支持复工复产,落实“1+1+1”帮扶工作机制,发放援企稳岗补贴279.2万元,帮助企业融资6.3亿元。清河发电、华润雪花等重点企业运行良好。新大地复合肥、辽宁铭鹏等7家规上企业逆势增长。实现个转企17户、小升规4户,认定省级军民融合企业1户、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户。
  第三产业势头良好。全域旅游加速推进,广东山村成功申报辽宁省乡村重点旅游村。清河之夏啤酒节等文旅活动相继推出,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驻区商业银行存贷款比达到52.4%。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颇具成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10%。
  (三)切实改善城乡环境,塑造秀美宜居城市
  城乡建设更加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建材街排水、文化路改造等工程竣工使用,九社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工程投入使用,改造农村厕所577座。四化水平持续提升,维修更换路灯267盏,绿化苗木花卉185万株。商品房去库存8.1万平方米。
  城乡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管理年活动成果明显,拆除私搭乱建107处。市容市貌洁净有序,环卫作业实行网格化、联动式管理,卫生环境达到“七净六无”标准。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开发扶贫保洁员岗位143个,清运垃圾2万吨,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3个。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保护切实加强,全面实行秸秆禁烧,治理小流域5625亩。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有序实施,造林绿化4200亩,绿化公路58公里、村屯3个,治理“小开荒”2700亩。违建别墅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有效整治。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投诉环境问题76件全部办结。河长制落实落细,整改巡河发现问题109件。
  (四)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530户107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个,累计收益达到96.4万元。雨露计划、健康保、医疗补充保险等扶贫政策全面落实,低保兜底实现应保尽保。改造CD级危房74户。成为全省脱贫“回头看”免检县区。
  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工人文化宫等6件民生实事全部竣工。市民健身中心基建主体工程完工。城镇新增就业608人,职业技能培训2120人次。社会救助全面提标,发放城乡低保金1740.6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34.5万元。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办理社会保险接续退役士兵367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加大,中小学校改厕工程竣工使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清河高中高考再创佳绩。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顺利完成。持续关爱妇女儿童,开展新生儿免费疾病筛查、贫困妇女“两癌”筛查200余人次。文体活动日益丰富,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850场。
  社会治理扎实有效。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启动安全生产三年整治行动,消除安全隐患22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成立17支联合应急救援队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开展各类执法活动1000余次,问题整改率达到100%。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成为全市试点。武装工作不断推进,民兵调整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财源建设更加夯实。落实减税降费、降本减负等优惠政策,减税降费5926万元。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确保应收尽收。规范非税征管,提高非税收入质量。向上争取各类资金4.9亿元。
  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累计拨付2087万元用于疫情防控、精准扶贫、农业农村等工作。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实现全覆盖。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政府采购节支率达到12.4%。
  风险防控显著增强。完善了财政收入预警机制,实施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强化了全口径债务统计监测,守牢“隐性债务总量不增长、借新还息不发生、三保资金不断链”的底线,化解政府债务372万元。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站位不断提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常态化教育活动持续深化。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按时完成。八大领域风险有效防控。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工作纵深推进。“一岗双责”自觉履行,四风问题持续整治,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行政效能全面提升。重强抓专项行动有序推进,完成了省市下达的122项考核任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明显提升。46家公益性事业单位实现按岗聘人。节约型机关创建初见成果,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管理日趋规范。基层负担不断减轻,文件和会议数量实现双下降。
  法治建设全面深入。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自觉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件、政协提案52件,办结率100%。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更加民主、规范。公开政务信息2780条。诚信政府建设明显加强,政府失信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偿还涉企欠款500万元,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高。
  此外,十四五规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等重点工作有序开展;民族宗教、档案、消防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力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省直驻清单位、驻清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在清河投资兴业的域外企业家朋友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清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前进道路无坦途,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二是对外开放水平亟需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不够明显,发展缺乏外向支撑和内生动力;三是创新能力不够,营商环境仍需改进,要素保障不够有力;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领域存在诸多短板;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少数干部工作不实、不愿担当。这些问题,我们将勇于面对,深刻反思,对症下药,切实解决。
  二、“十四五”及2021年工作安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清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极为关键的五年。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固树立“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智慧兴区”发展战略,坚持“做精做特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优做活三产”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打造生态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十四五”末期,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5:50:45。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焦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坚持创新发展,建设智慧清河。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成效。加快科技创新,布局重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新增省级技术中心2家、发明专利50件。实施“数字清河”计划,推进5G基站区域全覆盖。以大数据中心项目为基础,推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产业与经济发展四大领域智慧应用,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
  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实力清河。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以上。不断改造“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培育“新字号”,全区工业企业达到160户,规上企业达到40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服务业更加优质,文旅、商贸、物流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清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清河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建设,打造秀美清河。
  坚持开放发展,建设活力清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为战略基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重点项目50个,包装储备重点项目110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清河。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政府法治、平安、诚信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大幅进步,教育基础建设与均衡发展并举,医疗服务能力与保障水平共进,文体服务能力与质量实现跨越。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之年。新开局要有新气象,新起步要有新作为。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坚持项目牵引带动,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招商带动、项目牵动、平台拉动为抓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清河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千方百计促招商。突出开发区招商主力作用,瞄准重点产业和关联项目,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派驻招商,全年力争到位资金10亿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调动乡(镇)街招商积极性,引进飞地项目10个、总部经济50个。
  坚定不移抓项目。落实落细服务机制,完善领导包扶、“项目管家”等制度,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全年续建项目12个,新开工项目24个。全力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农业供应链等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德成重工、马丫酸菜等项目投产达效。全年包装重点项目30个。
  多措并举建平台。完善开发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推进石油机械产业园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提升经济开发区承载力。规划建设清电循环经济、大数据、清湖飞地经济等重点产业园。协调推进乡(镇)街小微企业孵化园建设。盘活5户停产企业,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
  (二)坚持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补齐短板,全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做强工业经济。壮大主导产业,补强产业链条,主导产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量的85%以上。扶持重点企业发展,鼓励清河发电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石油机械扩产增能。鼓励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小升规3户、规升巨1户。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探索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工厂。
  做精现代农业。推动质量兴农,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强化绿色兴农,开发设施农业200亩。推进品牌强农,新增“两品一标”品牌2个。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5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建设省级美丽示范村3个。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做活第三产业。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开发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游、冰雪游等旅游项目。加快湖心岛、生态湿地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办好建党100周年系列文体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质增效,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家。全面促进消费,鼓励夜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稳妥开发房地产,全年去库存3万平方米。
  (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努力破解要素瓶颈,不断增强清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各项改革。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在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补短板。全力做好行政审批、医疗卫生、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持续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900户。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
  鼓励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鼓励企业技改,完成技改项目3个。弘扬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做强北起院北方智能装备研发基地。转化科技成果1项,新增企业发明专利3个。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实现项目审批“时间最短、手续最简”。落实“项目管家”“局长跑一趟”等制度,为企业发展创造一流环境。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畅通8890平台和12345市长热线,有效解决群众诉求,打造营商环境辽北最优区。
  (四)坚持丰富城乡内涵,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形象
  以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推进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以发展眼光规划。推动“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编制乡村规划,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产城融合,构建山青水美、宜居舒适的特色城市。强化规划刚性管控,坚持规划引领,实现科学、持续、智能发展。
  以工匠精神建设。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开草线改线、102线改线等工程,新建改造各级公路34公里、桥梁4座。改造城区小街小巷、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做好城市四化工程,有序开发大清河沿岸。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培育建设特色乡镇。以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以绣花功夫管理。探索城市智慧管理,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公共数据共享,打造“城市大脑”,推动城市治理向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物业服务管理机制,规范小区物业管理。
  (五)坚持守住生态红线,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消费,让生态成为清河的靓丽名片。
  突出生态优先。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杜绝污染项目落户。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绿色成为清河发展的最亮底色。
  加强生态保护。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完成国土空间绿化面积3500亩、植树造林1500亩。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2平方公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农村改厕任务,做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强化污染防治。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巩固扬尘防治、秸秆禁烧、燃煤小锅炉整治成果,有效治理城乡环境。严格落实河长制,推行“六化”工作法,解决河道管护“最后一平米”问题。推进清河河道综合治理(二期)、清河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围栏封闭等工程建设。
  (六)坚持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多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紧扣民生主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办好民生实事。
  1、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2、富民街北延伸工程;
  3、农村公路(开建线、郎敬线)大中修工程;
  4、貂皮屯大桥重建工程;
  5、核酸检测(PCR)实验室改扩建项目;
  6、全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提升工程;
  7、大清河生态环保治理工程。
  筑牢疫情防线。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措施。加大风险管控排查力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防控链条,形成闭环管理。加强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提升保障底线。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鼓励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50人以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补贴标准,城乡医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
  打造获得高线。办人民满意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过渡。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实施清河高中改扩建工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大病不出区”两年计划。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市民健身中心,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守好安全红线。开展“八五”普法宣传,全面落实民法典。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化解矛盾问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系列行动,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着力拓宽高质量发展新财源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财源建设,着力化解重大风险,努力提高保障能力与水平。
  防范金融风险。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和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落实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制度,加强金融企业风险排查。进一步完善养老金筹资机制,全力确保收支平衡,按时足额发放。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确保政府债务保持在合理区间。
  增加财政收入。统筹抓好财源建设,培育和挖掘新增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领域监管,严防偷税漏税,确保应收尽收,均衡入库。规范非税征管,提高非税收入质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全年向上争取资金4亿元。
  调控财政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统筹各类财政性资金,全力保障刚性支出和“六稳”“六保”等重点领域资金需求。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和政府采购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八)坚持强化自身建设,着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氛围
  以政治建设为引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把党建抓在手上。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建工作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做到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把法治刻在心中。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及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不断提高政务公开质量。规范政府决策程序,强化法治思维,以政府依法行政带动全社会更好尊法守法。
  把工作落在实处。坚持转变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落实。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动真碰硬、担当作为。坚持清单化管理,把政府工作往深里做、实里做,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从严落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杜绝“四风”问题。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财政监管、审计监督,推进财政资金、公共资源、重点工程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各位代表!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为推动清河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一网通办: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多证合一:证照整合改革,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商事制度:规范市场主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总和,是对市场主体准入、交易和退出等市场活动的制度和政策规定。
  “1+1+1”帮扶工作机制:一户企业配备一名帮扶联络员、一名疫情防控指导员、一名企业联系人。
  专精特新: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
  七净六无:路面净、路沿石净、果皮箱净、树坑净、墙根净、绿化带净、收水口净;无瓜果皮核、无杂草树叶、无垃圾污物、无纸屑、无人畜粪便、无积泥积水。
  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河长制“六化”工作法:河流管理网格化、科技化、诚信化、法制化、清单化、规范化。
  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