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工作报告

铁岭市清河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4-28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政府官网   阅读:161   评论:0
内容摘要: (2019年12月25日在铁岭市清河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清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马 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铁岭市清河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12月25日在铁岭市清河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清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马  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清河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力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尽力惠及民生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亿元,比上年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8.24亿元,比上年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亿元,比上年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4亿元,比上年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0364元,比上年增长7.7%。
  (一)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成果明显。坚持双招双引,洽谈推进项目300余个,落地项目34个,到位资金7亿元。合信重工、矿物有机肥生产、新大地化肥二期等一批大项目成功落户。高端养老服务中心、桃源小镇、中慈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取得突破,落户飞地项目5个和总部项目20个,实现乡(镇)街全覆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大,与金湖对口合作互动频繁。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聚焦项目发力,开工建设了重点项目22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等项目顺利实施,正昊达门窗、嘉源建筑材料等11个项目竣工投产。盘活存量资产,嫁接改造停产企业11户,盘活土地573亩。强化项目包装,申报专项资金项目23个,储备重大项目31个。
  科技创新活力彰显。实施创新驱动,新增发明专利12项,转化科技成果3项。鼓励创新升级,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3个。坚持创新合作,完成产学研合作协议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756万元。培育创新主体,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户、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33%。
  营商环境亲清和谐。“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成效明显,23家部门125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集中办理,“一窗”分类受理事项946项,33项高频事项不见面审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87.9%。营商环境体系不断健全,规范各类工作制度20项。“办事难”专项整治成效明显,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14项,解决园区5户企业产权证办理难题。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增酿酒高粱、猕猴桃等高效农作物7890亩,新建设施大棚505亩。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流转土地4.5万亩,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98个、家庭农场发展到62个,规模种养殖大户发展到113户。农田水利设施持续改善,建设高标准农田68.4公顷,完成水利工程29项。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处、防汛抗旱应急井8眼,解决10586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发放各类农业补贴2949万元,农村土地确权颁证1.5万户。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全面落实,健全企业担保机制,设立应急转贷基金,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减免税费2675万元,协助企业融资1.87亿元。工业企业加快升级,实现“个转企”19户、“小升规”5户。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石油机械参与国企股改,清河发电、华润雪花、金正大等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铭鹏起重、长盛源食品等中小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全区工业用电量实现5.3亿千瓦时,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全域旅游加速推进,十大旅游工程初显成效,广东山村、斛米沟村、石家堡子村等一批文旅项目有序开发,“清湖”品牌越叫越响。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首届丰收节、全民运动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演出等节庆活动。文化产业实现突破,电视剧《刘老根3》在清河取景拍摄,央视发现之旅播放了《辽北明珠 魅力清河》宣传片。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改造龙泉广场北侧67亩三角地,修建10.4公里北环湖路。商贸物流加速发展,入驻电子商务平台38家,物流企业增至14家,城乡市场不断繁荣。
  (三)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全面加强
  城市面貌日益改观。城市基础不断夯实,完成了南山体育公园改造、兴工路西延伸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完善,自来水二期工程主体竣工,“三供一业”有序移交,交通信号系统投入使用。城市“四化”水平显著提升,补植乔灌木1.8万余株,绿地率达到37.51%。城市管理日益精细,改造老旧小区2个,拆除违建160余处,清理“大棚房”5个、违建别墅3处。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天鹅城三期、盛景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美丽乡村展示新颜。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维修改造农村各级道路92公里、新建桥梁7座、改造供电线路13.4公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垃圾“五指分类法”全面推广,清理路边沟5.78万延长米、河道2.03万延长米,清运农村垃圾3.1万吨。实施村屯污水处理项目3个,改造农村厕所112座。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百千”工程全面实施,建设美丽示范乡村6个,建成市级农村文化广场5个,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污染防治战果丰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植树造林4500亩,绿化村屯1个。河长制有效落实,整治河道“四乱”,水源地保护取得实效。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交办的信访案件全部办结。污染防治力度明显加大,十一项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查处违规企业2家,拆改燃煤小锅炉73台。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明显,建成粪污处理设施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场(户)17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61%。
  (四)致力普惠民生福祉,保障水平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脱贫攻坚富有成效。强化精准识别,实施动态调整,建档立卡户精准为551户,1123人。强化产业引领,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个,储备产业扶贫项目12个,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强化政策兜底,改造C、D级危房41户,落实“健康保”、“收入保”等政策,完成了全年脱贫攻坚任务。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民生实事工程基本完成。提升就业质量,城镇新增就业10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整合城乡医保体制,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加强。落实社保提标扩面,发放城乡低保金1633万元、各类救助补贴468万元,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0户。回应群众关切,变更供热公司股权,解决了清河供暖难题;解决1643户已售商品房不能办理产权证问题。退役军人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妥善解决了9件退役士兵历史遗留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区第二小学幼儿园、实验中学操场等7项教育工程竣工使用。与金湖县教育交流合作成效明显。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百姓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医疗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区医院同市中心医院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市医院派驻专家坐诊,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808场次。竞技体育在省市屡获佳绩。国防动员工作成效明显。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军政军民关系融洽。
  治理能力得到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建立长效监管制度10项。食品安全建设年及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保障了全区人民饮食用药安全。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防火防汛工作卓有成效。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360项。公共法律服务实现社区(村)全覆盖,调解案件94件。“五级书记”抓信访有效落实,推动信访矛盾减存控增,信访台账化解率达到9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破获涉黑案件2起,打掉恶势力团伙1个。平安清河建设成效明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破案率显著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切实加强财源建设,风险防范和重点保障力度加大
  财源更加广泛。完善征管措施,细化目标考核,挖掘税收潜力,不断筑牢税源基础。清理违规收费事项,规范征收行为,清欠各类税费850万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争取省级企业养老保险调剂金3784万元,争取各类专项资金3.5亿元。
  支出更加合理。合理编制和公开预算,实现一级预算单位全覆盖。优化支出结构,压减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5%。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采购成交额完成1469万元。评审政府投资项目84个,审减率达到12.6%。依法审计监督,完成审计项目29个,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保障更加有力。妥善应对金融风险,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化解政府债务5461万元。合理安排“三保”资金,确保了公教人员工资、企业养老保险等基本民生需求。
  (六)深入推动改革创新,政府建设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1+8”、市委“1+9”系列文件得到有效落实。八大领域风险有效防范。政府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十项惠民举措成果丰硕。“重强抓”207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全面落实。政府系统从严治党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公共事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切实落实,社会舆情及时回应。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农业农村、国有资产、供销联社等改革等有效实施,行政机构、乡(镇)街改革顺利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核发“多证合一”营业执照1018个、受理企业简易注销67户、受理全程电子化登记1651笔。“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展开,区级电子政务外网投入使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顺利结束。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人大代表建议34件、政协委员提案38件全部办复。政务公开力度加大,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500余条,解决了各类诉求2200余件。
  此外,档案、通讯、烟草专卖、民族宗教等工作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看似寻常事,一路却艰辛。一年来,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经受的考验非同寻常,我们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担当作为,坚决落实三大攻坚战、大棚房整治、违建别墅清理、扫黑除恶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始终心系百姓,消除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供水、供暖、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堵点、痛点和盲点,解决了一批过去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想办而没有办成的难事、实事、好事,书写了清河振兴发展的新篇章,向着富民强区的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精诚团结、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企业家朋友们,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清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皆序章,发展无止境。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繁重;经济增长缺乏大项目、新要素、新动能支撑,“飞地经济”发展不充分;环境保护还有薄弱环节;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行政效能有待提升等等。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推动清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事关长远。
  政府工作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突出实体经济发展、协调第三产业升级、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工作,加快推动清河振兴发展,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
  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5%;
  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7%。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培育经济新引擎上实现更大突破
  提高招商实效。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完善招商奖惩机制,围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新材料等产业,锁定沈阳、吉黑、京津冀等地区,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项目,力争全年到位资金7亿元以上。着力发展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落户飞地和总部项目10个以上。压实招商引资责任,实行区乡村三级联动,提高招商质量。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日韩招商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强化项目建设。突出项目核心地位,从项目谋划包装、落地建设、投产达效等各个环节发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加快推进高端养老服务中心、桃源小镇、合信重工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对口合作,启动清金对口共建产业园。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园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争创省级开发区。紧盯国家和省市投资重点和方向,实施“四个一”项目库动态管理,包装申报重大项目10个以上。
  改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领导包扶、项目管家、局长跑一趟等制度,继续实施“六个一”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做到能减尽减、能放尽放。不断优化审批程序,巩固“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成果。继续实施“办事难”专项整治行动,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
  (二)全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在夯实工业支撑上实现更大突破
  壮大主导产业。实施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工程,壮大产业集群,力争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主导产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量的85%以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提升“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壮大 “新字号”,新增规模企业3户、产值超亿元企业1户。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鼓励清河发电、华润雪花、金正大、石油机械等企业增产扩能。扶持辽宁丰迪、立君重钢等企业发展壮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鼓励科技创新。实施新型产业培育工程,鼓励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开发各类新产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户。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转化科技成果2项。弘扬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激发内生动力。落实企业技改政策,支持现有企业改造升级,完成技改项目3个。加快“腾笼换鸟”,围绕停产、半停产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债转股、出租转让等市场化方式,盘活闲置土地300亩以上。探索园区“管委会+公司”模式,激发园区活力。
  (三)全力提升三农工作质量,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更大突破
  发展精品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绿色水稻、花楸等高效农作物2.3万亩。发展设施农业,创建杨木大米、张相葡萄、聂家水果等特色农业品牌,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个。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采摘认领、休闲体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个。推动农业产业化,扶持长盛源等农事龙头企业发展,流转土地5万亩,新增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10户。
  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5300亩,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0%。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清河防洪治理等水利工程15项。维修改造农村公路80公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
  打造宜居环境。健全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继续推广垃圾分类,开展河道整治等专项行动,提高农村卫生环境标准。夯实环境治理基础,建成垃圾转运站3个,改建农村厕所165座,完成九社、石家堡子等3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四)全力提升新型服务业档次,在优化第三产业上实现更大突破
  推进全域旅游。重新规划“一核两带五点”文旅项目,打造全省知名乡村游目的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景区管理。支持铁煤集团开发旅游项目,有序推动大清河沿岸的旅游、康养等项目开发建设。深入挖掘满族、抗联等文化品牌,引进戏水、冰雪、民宿等旅游项目,促进文旅体融合发展。开展特色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扩大“清湖”知名度。
  完善商贸服务。完善城乡商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商业网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鼓励电力检修、中顺电力等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鼓励超市宾馆、中介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增各类电商平台10家,扩大区内优质产品线上线下交易规模。
  培育新兴产业。探索消费升级新路径,支持夜经济、网红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城区经济发展新热点。引导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特色小街”,做活做优第三产业。
  (五)全力提升秀美清河品质,在塑造生态宜居城市上实现更大突破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环境是清河区的生命线,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理念,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着力在“突破水、巩固气、治理土”上下功夫,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河长制,强化河流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做好“水”文章。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植树造林3500亩,打造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
  致力精准规划。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乡镇和村屯规划,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城镇开发、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实现规划统筹、全域覆盖、一张蓝图。严格执行规划编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突出精致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区道路、供排水、供热管网改造等市政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市民健身中心、自来水厂等工程建设。推进万象新城、天鹅城四期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提高城市“四化”标准,做美扮靓城市景致,打造绿美亮净清河,提升城市品位。
  强化精细管理。健全城市精细化、网格化、长效化管理机制。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重点整治城市违建,持续开展超限超载、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清理私搭乱建,完善公共设施,打造更加整洁、安全、干净、有序的城市环境。
  (六)全力提升资金保障能力,在拓宽财源渠道上实现更大突破
  加强税收征管。统筹抓好财源建设,培育新增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领域监管,严防偷税漏税,确保应收尽收,均衡入库。全年向上争取各类资金3.5亿元。规范非税征管,提高非税收入质量。
  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优化支出结构,全力保障刚性和民生等重点支出需求。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和政府采购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严防金融风险。严控政府债务风险,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和隐性债务,密切关注棚户区改造和土地储备等专项债券的政策走向,积极争取债券资金。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提升国库资金管理能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全力提升民生保障标准,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实现更大突破
  办好民生实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办好六件民生实事。
  1、实施大清河湖心岛水利工程;
  2、建设清河区工人文化宫;
  3、完成建材街排水工程;
  4、维修改造老旧小区;
  5、维修改造南北环湖路;
  6、维修改造松老线公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收入保、健康保等各项政策,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完成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等扶贫项目5个。推进扶贫产业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让贫困人口与村集体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真脱贫、稳脱贫、不返贫。全面开展脱贫回头看,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全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妥善解决各类民生问题。鼓励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600人。织密扎牢社保网络,巩固全民参保计划成果。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补贴标准,保障弱势群体生活。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完善教育硬软件设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区管校聘”改革,培育名师名校,塑造清河教育品牌。巩固医联体建设成果,主动辐射乡村医疗机构,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先进文化进万家”活动,建成区融媒体中心,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加强社会治理。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解决信访问题。关爱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建立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健全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八大领域风险。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平安清河。
  (八)全力提升政府执行力,在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上实现更大突破
  深化各项改革。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创新行政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医疗卫生、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强化政治建设。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开展“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不遗余力解决群众诉求。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推进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健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规范政府工作程序,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全力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建设满意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弘扬“钉钉子、马上办”精神,做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善于攻坚。坚持求真务实,大兴调研之风,查真情、求实效。完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提高政府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强化督查落实,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各位代表!奋斗成就伟业,实干赢得未来,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清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百千”工程:百村美丽、千村整洁。
  河道“四乱”: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
  “四个一”项目库:研究包装一批、谋划论证一批、分类储备一批、重点申报一批。
  “六个一”举措:一个企业、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区直部门、一个帮扶工作小组、一套帮扶方案、一帮到底。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
  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三供一业: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