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22日在吉林市龙潭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张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同全区人民一道,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忠实践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引。坚定不移地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工作总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市“四六四五”发展战略谋篇布局,全力实施我区“2322”产业发展任务,以对党绝对忠诚、对事业绝对负责、对人民绝对热爱的龙潭精神,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九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
———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于大疫中见大义。今年三月,疫情突袭。区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我们积极动员广大党员群众、机关干部、医护人员、教师职工、公安干警、基层工作者、志愿者,凝聚一往无前的龙潭力量,全力以赴抓防控,不遗余力保民生。风雪中的核酸采样、深夜里的物资配送、义无反顾的卡口值守、不眠不休的流调转运……仍然历历在目。我们慎终如始落实防疫政策、一企一策制定纾困措施,为企业解决防疫物资不足、原料产品运输不畅等生产难题。探索实行疫情期间工业企业闭环生产新模式,全区7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47家实现连续生产,切实做到重点企业生产不停、物流不断、产能不降。在区委总揽全局和正确领导下,打赢3月疫情歼灭战,迅速精准扑灭6月、8月输入性疫情,阻断11月小范围聚集性疫情扩散,37万龙潭人民,无一户因居家物资断供、无一人因隔离有病难医。让我们感动和敬佩的是,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主动扛起社会责任,无私奉献、主动作为,累计捐款捐物总价值达500多万元,在这里,向你们道一声辛苦、说一声谢谢。
——— 顶压奋进、积极作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坚持把稳经济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出台《龙潭区稳经济若干措施》系列政策,建立经济指标监测预警保障机制,实施挖潜能促发展经济提升工程,多措并举缓解疫情冲击,多策并用克服经济下滑,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1%(预计数,下同);全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27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6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00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3%,率先实现“止跌、回升、转正”目标。
——— 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于危机中抢先机。2022年,在各类不利因素叠加,各种风险挑战持续加大的环境下,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走工业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吉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落地建设,120万吨/年乙烯、26万吨/年丙烯腈等装置建设如期开工;建龙钢铁120万吨/年冷轧、150万吨/年焦化建设进程持续加快,百亿级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在全区上下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全年共开复工25万吨/年硅钢、4.5万吨/年有机胺系列产品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总投资459.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53.8%。谋划包装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运营等债券项目12个,到位资金6.77亿元,为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突出转型升级,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持续发挥老工业基地深厚底蕴优势,依托乙烯、丙烯、芳烃三大主要产业链条,促进基础化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化工新材料产品优势逐渐凸显,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有力,下游产业蓬勃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探索实行“敲门招商、主动服务”新模式,开展“走出去” “引进来”活动78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51.7%。投资100亿元的建龙钢化新材料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35万吨/年C8C9综合利用等20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额243亿元,同比增长47%。谋划包装10万吨/年己二腈、10万吨/年聚乙烯醇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总投资额329亿元。
紧抓改革发展契机,平台建设步履扎实。持续巩固提升化工园区、龙潭经开区经济主战场平台作用,推动开发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以总投资10.6亿元的化工园区安全发展能力提升工程为依托,拓展锦江路、秀水街管架工程等10个子项目,累计迁改通讯、电力线路近50公里,建设管架及生活工业水管线1.8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由标准化向样板化转变提升。全力推进吉化管廊沿线房屋征收工作,全面破解项目用地瓶颈问题,共计腾空土地138公顷,为吉化转型升级项目顺利建设和下游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充足土地要素保障。2022年,化工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70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规上化工企业实现产值755亿元,占全市化工产业比重90%,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位次前移,居全省第三,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龙潭经开区申报化工产业园进展顺利,25万吨电磁新材料项目落地开工,产业支点更加坚实,发展前景日益广阔。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活力攀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惠企纾困政策措施,累计减免税费4.83亿元,授信贷款金额5.34亿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变事后审核为事前服务,市场准入环境更加优化。企业、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时间分别从20天压缩到2天,从10天压缩到1天,跨区域涉税事项办理最快3小时完成,促进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新增市场主体7858户,总量突破4万户。个转企180户,同比增长65.14%。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加到22户。有效盘活民益微生物等6户双停企业,新增产值8.3亿元。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起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任不放松,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6800亩,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7.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5万亩,投入农机补贴资金646万元,补齐机械化种植短板,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25万吨。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733个,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家,发展“三红”——红公鸡、红辣椒、富硒红薯等产业项目29个,“普康大米”“乌拉街白小米”等地域品牌更具影响力,“农户+村+乡镇+企业”四位一体振兴模式日益成熟。扎实做好“畜头肉尾”文章,实施“每乡千头肉牛工程”,打造肉牛养殖示范村2个,建设千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2个,肉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3.5万头、25万头,畜牧业产值9.8亿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入,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不断成熟。
深挖潜能释放活力,服务产业提质增效。开展“服务企业大调研”,举办“99二手车淘车节”等系列促进消费活动,培育庆特乐源等4家企业晋升限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3亿元,增速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8亿元,增速高于全市15.4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积极谋划危险品物流产业园等物流运输综合服务类项目,推动棋盘化工物流集聚区扎实发展,入驻企业35户,年运输量超68万吨,营业收入实现5.5亿元,宏基货运、众达物流2户企业升规入库,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不断成熟。围绕雾凇冰雪、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优势资源,签约落地雾凇岛旅游开发项目,谋划包装南沙红色旅游、鸣山绿洲滑雪场升级改造等10个项目,掀起城市周边游、乡村游热潮。金珠花海晋升国家4A级景区,夜游项目建成开放。成功举办花塘遇啤酒音乐节、烟花极光·音乐节,累计接待游客4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实现亿元以上,四季皆宜、各具特色、均衡发展的全时全域旅游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坚持人民至上,突出共建共管,全力以赴推动民生事业向高质量发展。
城乡治理效果突出,人居环境有效提升。深入实施物业治理三年行动,城市小区实现物业进驻、业主自治、国有物业企业兜底等管理服务模式全覆盖。改造老旧小区3个,惠及居民800余户。维修维护市政道路6条,建设口袋公园15处,对安源路等3条街路进行绿化提升,城区新增绿地面积9000平方米。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和违法建筑拆除行动,拆除违法建筑283处,取缔露天市场3个。“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显著,评选“美丽庭院、干净人家”1500户,新建农村户用厕所1000个,绿化村屯4个,迹地更新1080亩。“城乡供水一体化”持续推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7.5%,新增受益村民1.6万余人。维修养护“四好农村路”312公里。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幸福指数大幅跃升。坚持把惠民生作为发展首要任务。全力做好“三保”工作,民生类支出近3亿元,占区本级财政收入35%。城镇新增就业47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左右。创新社区养老新模式,重点打造嵌入式养老服务项目,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和帮扶机制,成立保障救助基金,开发公益性岗位107个,全区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1.49万元,较脱贫攻坚收官时增长5550元,增长59%。民族宗教、残疾人、妇女儿童、退役军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投入不断扩大。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改扩建项目26个,涉及校舍8485平方米,投入资金1687.6万元。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推动教育资源城乡共进共享。落实“双减”政策,坚持“五育并举”,课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两个百分百全覆盖。控辍保学成效明显,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贫困家庭入学率达100%,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2%。不断强化基础医疗水平,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完工,山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规划完成,建成全市成本最低、功能最全的核酸检测基地,日检测能力突破4万管。加强乡医队伍培养,5名医生获评省市“最美乡村医生”称号,江北乡李家村丁晓东被评为“中国好医生”,在全市率先实现“优质服务基层行”工程全覆盖。坚持推进文化强区,“龙潭之子”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举办“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活动30余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三、坚持安全发展,突出和谐稳定,全力以赴推动社会治理向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平安龙潭,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持续深化平安龙潭建设,传统型犯罪率逐年降低,新兴犯罪案件破获率显著增强。积极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工作,积案化解率达97.3%。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走访大排查大治理百日攻坚”等20余项专项整治行动,对危化品、“小化工”等重点领域采取“专家+部门”“入驻监管”等排查整治新模式,治理效果明显。圆满完成国家危化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化工园区C级认定。全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连续3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食品药品安全持续稳定。
深度落实“两山”理念,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开展空气、水、土壤3个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实施秸秆全域禁烧,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深入推进“河长制”“林长制”,整治河流“四乱”问题40处,断面水体持续稳定,松花江龙潭区段水体达Ⅲ类以上标准。林地面积增加247.7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04%。全力推进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群众信访案件整改,高质量通过生态环境部东北督察局环保督察案件“回头看”。
四、坚持为民执政,突出守正创新,全力以赴推动自身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面实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健全优化法律顾问制度,更新行政执法事项清单,行政机关应诉水平明显提升,“一府两院”工作新格局取得新突破。坚决服从区委决策领导,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等各方面意见,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58件、区政协提案74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均为100%。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建立区长办公会工作机制,政务运行高效通畅。全面优化“区长公开电话”办理程序,群众诉求办理满意率达99%以上。全年开展督查21次,政务督查打通关节、疏通堵点作用发挥明显。秉持正视历史、敢于担当的执政理念,全面梳理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群众生活的历史遗留问题,切实解决和有效推进靠山街道供热、郑州路南及黄房胡同征地拆迁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受益居民3000余人,努力把历史遗留问题变为历史。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这一年,工作难中求成,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成绩取得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建言献策、监督支持的结果,是驻区中省市直单位热情关注、倾力扶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帮助龙潭发展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储备支撑不足;社会民生事业与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基础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短板;少数部门和干部的思想理念未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压力没有传导到每个干部内心当中。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始终坚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用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加以解决,努力在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振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潭的大考中交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按照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安排部署,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工作部署,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发展,全神贯注抓好经济建设,向着“五新型龙潭”建设的战略目标砥砺前行。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定在全市前三名;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方级财政收入同比持平;规模工业产值保持千亿级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在奋发作为上赋予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是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既是当前首要任务,更是长期战略任务。我们要紧扣“五个牢牢把握”,深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中心工作始终,把对党的绝对忠诚转化为做好政府工作的不竭动力。坚决落实市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十大行动”和“大学习大宣讲大落实行动”,坚定不移推进“四个倍增”目标,把抓好经济建设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真正把思路变成出路,把想法变成干法,让项目落下来、企业强起来、发展好起来,持续推进吉化转型升级项目、建龙“调产增效”战略工程建设,不断巩固壮大工业核心区地位,打造高水平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样板区,努力实现区委提出的“化工产值占全省比重70%以上,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70%以上”的“双70”发展目标。
二、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优化结构、补足短板,在转型提质上攀登新高度。
坚持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培育“新字号”,打造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的“2322”产业发展新体系,为吉林市高质量发展振兴注入“龙潭力量”。促进工业发展提档升级。聚焦吉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建龙钢铁“调产增效”系列工程,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加速钢铁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转型,确保31户年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连续稳定生产,培育硕琪工贸等3户企业晋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动吉神化工等5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聚焦原料、市场、矿产资源等优势,加快建设万吨级碳纤维、40万吨/年聚苯乙烯深加工、浙江万华不锈钢集团东北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促进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金属深加工、非金属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齐头并进、同步发展。打造主导产业持续向好、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乘势而上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6户,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7户。推动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落实服务业22项重大工程,加快发展仓储物流业,推进危化品物流园区项目建设进程,促进区域性物流中心作用持续发挥,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发挥区域旅游品牌作用,加快推进雾凇岛旅游综合开发、市外陶园等项目落地建设。新发展2A级乡村旅游单位2家、A级单位2家,努力将龙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长吉图区域重要休闲度假胜地。
三、以科学发展为引领,扩大投资、打造规模,在项目建设上激发新活力。
秉持项目兴则产业旺,环境优则企业强的发展理念,打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龙潭样板”。聚焦优质项目,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坚持抓“三早”促全年的理念,开工新建吉林炭素搬迁及技术升级改造、35万吨/年C8C9综合利用、吉林市煤炭储运基地、杭氧2.5万立/时空分装置升级改造等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2个,续建120万吨/年乙烯、26万吨/年丙烯腈、120万吨/年冷轧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推进150万吨焦化/年等15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4.2亿元。积极争取债券资金,谋划包装债券项目12个,力争到位资金6亿元。聚焦优质企业,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围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链招商引资方向,谋划包装江苏盛虹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积极推进吉林钢铁智慧产业园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签约落地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聚焦优质环境,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建设。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信用“变现”,“信易贷”平台市场主体注册数突破2.8万户。充分发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专区作用,优化审批管理流程,推广“五个一办理”服务新模式,推动工程审批再提速。
四、以全域振兴为方向,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在三农工作上增添新优势。
坚持全区一盘棋布局,一张图规划,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丰富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的“龙潭实践”。抓好粮食安全。全面深化田长制,加快推进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提升至35.5%。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5000亩,保持农业耕种面积不低于47.6万亩,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25万吨左右。发展特色产业。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机制,扶持发展益海嘉里、普康米业等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成长;推进北山村红辣椒、农林村吉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提升,推动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着力培育肉牛、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确保肉牛饲养量突破3.5万头,生猪饲养量突破26万头。加大基础投入。全面落实乡村建设行动12项重点任务,持续深化“千村示范”工程,投入衔接资金1872万元,实施产业及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33个,以乡村振兴促进全域发展。深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大力发展脱贫户庭院经济,开展绿色农家菜线上直销、线下直送新模式,确保脱贫户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五、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建管并重、精细治理,在城乡建设上提升新能级。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提升,促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不断迈向深入,展现宜居宜业宜游的“龙潭风貌”。持续改善城区基本面貌。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示范片区建设行动,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开展2条区管街路、15处口袋公园维修改建,完成顺山路改造升级,实现38个代管小区全封闭。持续巩固“七边”“双创”成果,推进“绿化江城 全民行动”等活动向纵深发展,大力整治私搭乱建,推进垃圾分类,营造干净、整齐、美丽的优质城区环境。不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示范村7个、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0户,改造“无害化卫生旱厕” 1000户,绿化村屯24个,迹地更新286亩。持续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完成流域综合治理18平方公里,绿化面积增加5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1%。加大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进程,养护农村公路40公里。
六、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统筹兼顾、以民为本,在提升福祉上开创新局面。
坚持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理念,加大财政等公共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推动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民生发展中打造“龙潭标杆”。强化“就业优先”体系建设。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支持,有力调控失业风险。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不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幸福教育”品牌质量。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办学特色多样发展。夯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成果,抓好“三名”工程建设,骨干教师比例提升至45%。积极探索大学区管理新模式,全面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推进“健康龙潭”走向深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公立医院高水平发展,建设完成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龙潭区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一期工程,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发挥“文化惠民”重要作用。突出文化阵地作用,实现文体活动城乡居民全覆盖。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面落实文物长制,持续推进乌拉“三府”和乌拉部故城利用项目建设,扎实做好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七、以和谐稳定为根本,守牢底线、夯实根基,在共治共管上再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发展要安全工作要求,常态长效抓安全,尽职尽责保稳定,为龙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守住风险底线,夯实“龙潭基础”。抓好安全工作这一关键点。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聚焦危险化学品、小化工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持续推动“大站建强、小站建密、微站建广”,着力提升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强化食品安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作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好群众工作这一基本点。结合新时代信访工作形势和要求,落实“三到位一处理”原则,推行阳光信访、法治信访,实现矛盾纠纷及时、高效、源头化解。扎实做好民族宗教、残疾人、妇女儿童和退役军人保障工作。紧抓生态文明这一落脚点。全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住蓝天,以产业升级改革为抓手,推动吉龙清洁能源天然气等节能环保项目落地建设,推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科学化解空气污染难题。守住碧水,持续实施清河行动,保持黑臭水体整治成果。开展水库加固、河道清淤等万里绿水长廊项目10个,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切实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留住净土,重点抓好农村耕地污染防治,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的“无废”城区。
八、以自身建设为重点,克己奉公、担当作为,在为民执政上体现新作为。
以公正之心,打造法治政府。忠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义务,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常态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化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和“一府两院”工作新格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龙潭。
以实干之心,打造效能政府。持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政府谋划力、执行力、公信力显著增强。持续培育“严、新、细、实、快”优良新风,形成肯干、实干、能干的良好导向。发挥经济运行、乡村振兴、城市建设、安全环保、信访维稳“五大”工作专班作用,真正做到群众关心的问题不拖延、事关发展的问题不回避、碰触底线的问题不妥协,以敢打敢拼的决心,不断加强新时代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担当之心,打造诚信政府。强化政策兑现,不喊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凡是答应群众的事情要高标准做到,凡是向社会承诺的事项要高质量完成,把诚信政府建设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不断增强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加大力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越是难以解决的,越要抓紧解决。要敢于作为、善于作为,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解决不彻底不松劲,群众不认可不罢休。
以为民之心,打造服务政府。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始终坚持站稳群众立场,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满腔热血为群众服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龙潭人民。大力发展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环境等民生事业,真正把民生“痛点”变成百姓生活“亮点”,不断增强百姓满足感、幸福感。
以敬畏之心,打造廉洁政府。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细则精神,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围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要岗位,完善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监督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持之以恒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作重要课题,不遗余力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永葆为民、务实、清廉政治本色,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需策马加鞭。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仰,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以解放思想、改革进取的锐气,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担当、奋发新作为,为加快建设“五新型龙潭”,推动龙潭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振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