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荔湾区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举全区之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举全区之力打造“湾区门户、广州名片、产业高地、现代商都”,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举全区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全面完成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任务。
(一)扭住“六稳”发力,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各项工作,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项指标同比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4.49亿元、增长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6亿元、增长4.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5万元、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330.84亿元、增长13.8%,其中89个“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额153.5%。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规上工业总产值411.39亿元、增长10.1%。持续推进消费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49亿元、增长8.5%。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税30亿元。扎实做好风险防控,科学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专项整治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有序转型清退。全力稳定居民就业,城镇登记就业率74.5%,目标完成率106%;新增就业3.48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95万人,排全市第一。
(二)立足积极融入,“湾区门户”建设迈开步伐。出台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以更广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合力编制《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建设方案》,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先行启动区谋划,深化“五眼桥—滘口”试验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广佛极点”,海龙科创区、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纳入省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新建道路6.3公里、品质提升10公里,完成芳村大道南快捷化、大坦沙出入口改造,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如意坊隧道建设有序推进,如意大道动工建设,东沙隧道、南漖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加快,地铁8、10、11、13、22号线建设工作有力推进,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强化,与湾区城市群的联系日益紧密。深化穗港澳合作,寰讯智慧港、荔湾科创广场等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启动运营。
(三)坚持创新驱动,“产业高地”建设蹄疾步稳。以三大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增量带动存量,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优化创新生态,针对短板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争取并兑现各级科技扶持资金超1亿元,企业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省知识产权示范奖各1家,获省科技进步奖3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36.54亿元,立白综合科技园等科创平台有力推进,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3家、孵化面积5.4万平方米。着力提升产业能级,白鹅潭中心商务区新增挂牌8个地块,花地湾万科地块首期启动建设,划定工业区块4.79平方公里,4个地块纳入新型产业用地(M0)范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海龙科创区7个项目动工建设,广州国际医药港、岭南V谷启动招商,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威富集团落户荔湾,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23.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至53.9%,新增“四上”企业417家、增长97.6%,新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1252家、增长329%,国家金融实验室金羊研究院、广州新三板服务基地启动运营。建成5G基站919座。设立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内引外联,加强重大项目和产业链招商,新增签约项目31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7家。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整治村级工业园5.09公顷,完成14家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部分转型为创新社区、品牌展示中心等新业态,黄沙水产市场搬迁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突出改革攻坚,“现代商都”建设活力迸发。大力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数字一张图”政务服务应用体系不断深化,推行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服务,推出“办税易10条措施”,全区行政许可网办率100%,“最多跑一次”率100%,“办事不用跑”率97.4%,行政时效压缩率55.9%,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实施率100%,取消证明事项9项,企业设立登记2小时即可完成,新增企业9405家、增长59.8%。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出台支持企业发展25条,为800多家企业对接各类贷款超过52亿元,压实首席服务官责任,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整合国资国企资源,成立四大集团公司,国有资产布局进一步优化。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落实部门预算执行责任制,提高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和使用效益。
(五)聚焦文化强区,“广州名片”建设成效显著。以高度使命感传承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商旅创居融合发展。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落地,历史文化街区呈现新面貌;华林禅寺征拆扩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项目大雄宝殿正式启动建设;永庆坊二期、沙面、西堤、泮塘五约整治提升工程成效显著,一批文商旅创居特色企业进驻;荔枝湾水幕秀常态化展演,以“湾区花正开”为主题的央视大型实景演播室永久落户荔湾湖公园;广州文化公园十三行文化创意中心对外开放;省“三馆合一”项目奠基,大湾区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游径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创建并获批省级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粤剧艺术博物馆活化利用成效明显,粤剧粤曲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永庆坊非遗传承聚集区加快筹建,荔湾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蝉联“中国曲艺之乡”,岭南文化辐射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280场,搭建大湾区粤剧粤曲文化交流平台,携手港澳等地开展惠民演出74场次,荔湾童声合唱团夺得荷兰国际合唱团比赛金奖冠军。
(六)注重“绣花”管理,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优化城区规划设计,提升新隆沙、陆居路、大坦沙、海龙科创区、沙洛等重点片区区域价值与品质。开展荔湾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高标准制定历史文化街区提升规划,修编集体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导则。突出抓好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统筹加快123项“三旧”改造项目,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新完工26个;开展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完成工地施工生态围挡,修补路面7万多平方米,铁腕拆除铁路沿线建筑、大棚房等违法建设265万平方米、完成率106%,清查整治违建别墅5宗;生活垃圾分类全面铺开,60个样板小区完成创建;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完成沙面星级公厕建设,新建6座、大修28座,开放单位内设厕所56个;新增管道燃气居民用户2.6万户,推进5个城中村水改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有序推进,PM2.5创近年新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248处“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水污染治理力度空前,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截污纳管新增管道749公里,修复排水隐患5000多处,西塱污水处理厂二期加快建设,东塱断面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Ⅳ类,35条河涌全部实现消除黑臭,全覆盖整治小微水体,花地河东岸生态景观带被评为省样板工程金奖。加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展示水秀花香、夜景璀璨、干净整洁、平安有序新景象。
(七)践行为民初心,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全年财政民生支出95.54亿元、增长6.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2%。全面完成市区十件民生实事,“暖光行动”“邻里花园”“便民停车”等暖心惠民党旗红八大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提前超额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向双低家庭、残疾人等发放各类救济补贴1.04亿元,实施医疗救助近2万人次。加强居家养老改革创新,新增养老机构4家、床位790张,“3+X”居家养老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荔湾经验。在全市率先实施重度残疾人“大配餐”服务,全年“大配餐”共服务45.9万人次。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全覆盖设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11个,首设服务驻海岛官兵的“海岛驿站”。圆满完成117名新兵征集任务,大学毕业生入伍数完成率居全市第一,被评为市征兵工作全优单位。落实精准脱贫攻坚战部署,全年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26亿元,实施对口帮扶6省7县37个项目,惠及贫困人口近5万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开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幼儿园,新增教育用地5万多平方米、学位5790个,创建12所新型公办园,公办在园幼儿数占比达43.3%,与高校、省市名校合作办学,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华南师大附属荔湾小学相继落户,一中、四中、真光中学等改扩建项目扎实推进,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健康荔湾建设提速,推进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广钢新城医院、广州国际医药港医疗中心项目规划落地,规划建设菊树地块国际医院,广州呼吸中心、区儿童医院、新人民医院等项目进展顺利,紧密型医联体试点运营顺畅,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登革热疫情有效防控。基层文体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修缮建设百姓健身路径310条,升级改造街道图书馆6个,西村馆荣膺广州市“最美基层图书馆”,芳村体育中心升级改造有序推进,竞技体育成绩突出,获全省区县级体育突出贡献奖第一名。
(八)狠抓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逐步完善。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机制,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创建省级维稳工作示范点,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和接访下访制度,信访事项办结率100%。全年重大矛盾纠纷化解率100%,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9.3%。激发居民参与,强化居民自治,旧楼宇加装电梯达679宗,提前超额完成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打造“15分钟法律服务生态圈”,荔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评市级优秀案例奖和服务便民奖。成立商事调解中心,推广专业市场法律顾问室,推进法律保护关口前移,组织律师为民营企业和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推动法律援助“应援尽援”。保障城区安全运行,推进公共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实施安全生产八大专项整治行动,为直管房加装烟感器1.8万个,中南街消防整治顺利摘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做好“从田间到舌尖”全流程监管,保障群众用餐用药安全。完成黄大仙祠去商业化。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六个延伸”,打掉涉黑恶团伙40个,刑拘423人。开展禁毒专项行动,毒情同比下降23.1%。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治安巡逻防控,引领推动智慧新警务建设,新的交警大楼落成,新的公安办证中心投入使用,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为零,110案件类警情下降9.4%,刑事立案下降7%,“两抢”、入室盗窃类警情分别下降38.7%、45.8%,在2019年广州市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我区群众安全感排全市第一、治安满意度全市第二。
(九)树立表率标杆,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区政府工作部门由23个调整为22个。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向政协通报情况,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视察调研,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28件,满意率100%。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省普法工作网上考评得分全市居首,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56件、被复议案件11件、行政诉讼案件76件,出台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5份,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863件。稳步推进网格化管理,完善12345政府热线服务,处理网格事件6000余宗、12345热线案件9万宗。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抓好中央、省市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自觉接受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审计监督全覆盖深入推进。落实基层减负年部署,持续压减文件会议,全面规范严控各类督查考评。强化模范机关建设,落实区发展大会、建设大会等系列会议精神,推动政府系统聚焦主业,集中精力谋大事、抓大事,促发展、出成效。
此外,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打私、打假、外事、气象、人防、供销、机关事务、档案、保密、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第一时间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成立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设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靠前指挥、群防群控、每日会商、信息发布、督导督查等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区几套班子带头下沉挂点街道社区和企业,抽调机关干部下沉社区防控一线和入境转运、隔离场所前线,助力基层筑牢联防联控防线。坚持“依法、科学、精准、有序”防控,坚决阻击疫情蔓延扩散。以社区为网格,首创“1133”社区防控机制和“荔湾e家”微信群,组成社区干部、民警、医务人员“三人小组”,联合开展人员摸查,迅速处置特殊情况。综合运用上门走访、电话访问、大数据排查、穗康微信小程序登记等方式,建立完善“三本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狠抓重点人群隔离健康管理、发热患者闭环管理、密切接触者甄别管理,筑牢“三道防线”。制定居家隔离、集中隔离、社区防控、入境人员服务等专项指引和医院、学校、企业、餐饮等各类场所防控工作指引,织密“三张网络”,迅速遏制疫情蔓延。不论中外、一视同仁做好入境人员健康服务管理,落实在穗外籍人员无差别对待措施,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坚固防线。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进一步完善防控工作机制,突出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重要时间节点防控,推动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截至5月31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9例,其中境内病例21例、境外输入8例,已全部治愈出院。自2月22日起,全区本地病例实现零增长。
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促进。实施复工复产“五个一”工作机制,迅速出台荔湾“暖企八条”,支持企业稳定生产经营、纾难解困,惠及企业超1亿元。推荐43家企业纳入市级以上重点企业保障名单,其中4家已纳入工信部名单。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协调银行机构对区内企业新增贷款授信金额143亿元,实际发放超60亿元。落实“支农支小”专项再贷款,缓解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组织复工复产专车17班次,向1.7万家单位发放稳岗补贴2763万元。有序做好返校复学工作,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狠抓防控应急物资保障、市场保供稳价、涉疫矛盾风险化解等工作,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区人民识大体、顾大局,高度自觉支持配合疫情防控,万众一心、并肩作战,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全区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环卫工人、快递小哥、民兵力量和广大志愿者等日夜坚守、不畏艰险、忘我工作,舍小家顾大家,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使命担当,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全区各界人士和广大企业捐款捐物,出工出力,汇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展现出新时代荔湾人的精神风采。
各位代表!去年以来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经受住了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荔湾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荔湾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尤其是这场疫情防控大战大考,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一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列入省市计划的重点项目不多,产业结构整体水平不高,新的产业平台尚处于建设周期,新引进项目尚未形成有效支撑,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二是城市环境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旧”改造需提速增效,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城市新活力有待激发,综合城市功能还需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仍需加强,巩固治水、治气、治污成果压力较大,安全生产隐患治理任务较重。三是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解决城中村用电、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后续维养和老城区绿地、停车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需下更大功夫。四是作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干部担当实干精神不足,执行力不强,改革创新和攻坚克难的招数还不够多、能力本领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挑战,全力做好政府工作,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异常严峻复杂。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做好政府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同时,2020年又是一个冲刺收官、开篇布局的特殊年份,既要完成“十三五”规划、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做准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看到,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广州和深圳“双城联动”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机遇;实现“四个出新出彩”、建成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成为老城市新活力典范的重任,为我们注入了不竭动力。面对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要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荔湾时的殷切期望与嘱托,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全面落实省市和区委部署,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202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工作部署、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区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工作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推动释放“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效应,构建全区“一带两区”发展新格局,打造综合城市功能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以优异成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积极贡献。
根据全国“两会”和市“两会”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综合研判,今年要在做好常态化防控确保疫情不反弹基础上,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美好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今年时间即将过半,迫切需要我们只争朝夕、全力以赴,在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严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化危为机,努力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坚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严格按规程办事,守好外防输入关口,做好从境外到国门、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防控。继续压实疫情防控各级主体责任,持续优化社区管理,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增强群众个人防护意识,全面落实学校、医院、商场、宾馆等各类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控措施,逐步稳妥开放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切实做好重大节假日疫情防控。继续做好口罩、消毒用品等防护物资储备和供应,持续巩固阶段性成果,做好长期防控准备。
坚决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六稳”“六保”是今年必稳必保的大事。要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用好疫情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助力打好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把稳就业保民生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高校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户籍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围绕稳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优化“五个一”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援企惠企和减税降费政策,推动企业由复工复产向达产满产拓展、向全产业链拓展。推动消费回升和潜力释放,落实中央、省市促进消费各项措施,培育壮大疫情催生的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进一步严控“三公”经费,压减一般性支出,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经济整体水平。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分层分类培育和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实施树标提质行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推进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取得突破,围绕区科创平台建设,大力引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筹建中药产业研究院和中药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化网络联盟(粤港澳)科创中心,推动省建筑材料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区域产学研项目,发挥科研院所孵化功能;实施新一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加强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建设。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创造热土。
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制定《荔湾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规划(2020—2035)》,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扶持发展先进制造业。落实制造强省建设“六大工程”,融入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深化与珠西先进制造业产业对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和水平。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升级,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引导龙头企业建设行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推动一批优势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带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意见,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及常态化论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及珠江西岸“云与人工智能”产业枢纽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重点工业园区建设新一代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完成5G基站建设1000座以上。加快5G应用培育,试点建设5G智能众创孵化空间,重点推进5G在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依靠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商贸、医药健康、产业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集聚发展。优先发展知识产权、设计、会计、精算、法律等专业服务业,支持发展文化、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进年度投资200亿元的119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1906产业园多园区建设;推动玉器、茶叶、鞋业、服装、水产等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28万平方米的悦汇城综合体按期开业,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87万平方米的健康方舟今年开业运营;推动花博园、岭南花卉市场升级改造,重塑花卉特色品牌。
强化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深化“一带两区”建设。打造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争取今年再完成20个地块出让,推进陆居路项目征拆和白鹅潭国际金融中心、鹅潭一号总部等项目建设,支持恒基地块打造白鹅潭枢纽综合体,启动聚龙湾片区土地整备和建设,加快建设广信花地湾项目、广船地块总部和威富集团科创基地,以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广州国际医药港为平台建设国际化、高端化、规模化的国家级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将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打造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高端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平台。加快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建设。完成《海龙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区总体规划方案(2020—2035)》编制;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加快推动市政配套建设,统筹开发时序,力促拿地企业尽快开工建设、建成投产;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科创区建设成集人才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和广佛科创产业高地。以老城区为核心加快文商旅创居融合发展。传承发展岭南特色,将泮塘五约、荔枝湾、永庆坊、沙面岛、沿江西路打造成文旅、休闲、非遗工艺、文化艺术等文创产业集群空间。加快华林禅寺建设和华林玉器街改造,推动上下九步行街品质提升,打造荔湾特色文化商业区。推动永庆坊二期开业,培育网红直播基地,新增1—2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发展特色民宿产业,营造首店多、名店旺、老店活、小店美的商贸氛围。加快建设珠江钢琴创梦园,升级信义国际会馆、1850创意园,培育“科技+文化”新兴业态,实现高质文创园区集聚发展。
强化招商引资引智工作。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营造“人人都是招商员,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氛围。统筹全区招商力量,利用社会资源组建“招商共同体”,形成重大项目引进“一盘棋”。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平台创新招商模式,大力开展“互联网招商、“不见面”招商和网上签约。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内容与渠道,借助高端论坛平台和重大外事活动,强化“走出去”招商成效。梳理重点产业招商清单,加强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完成亿元签约项目30个、落地项目50个,协议投资总额超150亿元。加强暖企稳企,落实支持企业发展25条和首席服务官制度,突出重点企业要素保障,完善企业发展全周期服务。开展“扬帆计划”等系列品牌活动,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实现“上管老下管小”,吸引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到荔湾创新创业。
(三)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紧围绕“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荔湾所能”,在着眼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发挥广深“双城联动”作用中体现荔湾担当。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完善“外联、内畅、片区活”交通网络格局,完成广钢新城一期市政道路、龙溪路升级改造(东段)等市政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等市政道路建设;推动东沙隧道、龙溪大道东漖大桥改造、白鹤沙和龙溪大道地块市政配套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白鹅潭大道(花地河—洲头咀隧道)、南漖隧道、东风西西场立交节点改造工程开展前期工作并争取完成立项。继续加快地铁8、10、11、13、22号线建设,织密轨道交通路网。
加强制度规则对接。加快推动与港澳营商环境规则、金融领域规则、民生领域便利化、质量标准等对接任务落地落实,推进旅游、卫生、教育、会计、专利代理等领域实现职业资格互认。加快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制度规则,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员往来畅通、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大型科学设施和科技资源共用共享、科技园合作共建,推动产业体系深度合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全方位多领域合作。配合市完成“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规划,启动先导区建设。加快建设“五眼桥—滘口”试验平台,打造广佛黄金商贸区,探索传统商贸平台的国际化、数字化转型。继续大力推动广佛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服务、治水治污、警务合作等方面的互联互通。落实协同构建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推进海龙科创区与港澳深度合作。深化与港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引导广州国际医药港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智慧健康城。联合港澳开展海外经贸推介交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对外合作,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加强与国际友城的产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
(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突出精品意识和综合城市功能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核心区精准发力,进一步增强城区活力、魅力、竞争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多规融合,高质量编制荔湾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重点做好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规划优化工作。完成全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制定恩宁路周边片区实施方案,开展恩宁路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荔湾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加强土地执法日常巡查,推动卫片图斑、违建别墅和违法用地整改,切实抓好自然资源保护。积极争取南片农用地规划调整,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设立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绿色通道,强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
优化城市更新建设质量。理顺征拆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土地整备,重点攻坚陆居路、恒基地块、花地湾、聚龙湾、海龙等片区及广钢新城车辆段的土地征拆、平整和收储。完成广医附三医技综合大楼、四中扩建、轨道交通11号线如意坊和石围塘站等项目征收。用足用好省市新政策,制定城市更新工作实施细则,开展6个“中改造”试点前期工作,稳步推进14个老旧小区改造、19个旧村改造、18个旧厂改造项目。实施一批社区微改造,推动“暖光行动”“邻里花园”“便民停车”项目;加快东漖、茶滘、鹤洞、五眼桥、花地等城中村改造征拆建设;推动大坦沙更新改造全面提速,在河沙村表决突破90%的基础上,全力推动村民私补协议签订达到80%并分期分片开发建设,同步推进坦尾村私补方案表决;推动海北、龙溪、山村、葵蓬等联社加快城中村改造前期工作。推进区儿童医院、新人民医院、一中初中部、真光中学、西湾路安置房(南片区)等项目工程加快建设,推进西关培英中学、区看守所、如意坊安置房和广钢新城配建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2座消防站、80座配电变压器建设。
优化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发挥“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作用,深入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扩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范围,打造4条示范精品路线,在“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上取得新突破。推进1条市容环境卫生示范街、4个区级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优化垃圾收运体系,新建中南街、站前街2座垃圾压缩站。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新改建环卫公厕8座。从最弱处、最差处、最难处着手,严厉打击市容“六乱”,整治“五类车”,让城市的“脸面”更清爽。落实治理违建三年行动方案,拆除违建300万平方米。
(五)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拿出过硬办法,既打好歼灭战、又打好持久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范重点战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全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步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做好对口帮扶清远连州市、贵州毕节七星关区和金沙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新疆疏附县乌帕尔镇、西藏波密县松宗镇、三峡库区等工作,集中力量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对口帮扶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打好精准扶贫成果巩固战,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有效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区服务帮扶和消费扶贫上精准发力,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帮扶项目。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和荔湾区对口扶贫协作产品展销中心的作用。深化人才支援,确保教育卫生帮扶举措落地见效。
全力巩固扩大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对生物质锅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机动车船污染监管和汽修行业废气整治,落实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强餐饮业油烟监管,确保空气质量稳定上升。落实节能目标,完成“节能双控”任务。坚决打赢黑臭水体剿灭战,力争东塱断面水质达标,巩固第一批13条河涌整治成效,确保第二批12条河涌“长制久清”、10条河涌彻底不黑不臭,全面完成小微水体整治。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碧道25公里。加快西塱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城中村污水管网120公里以上,稳步推进2254公顷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完成经济联社“一户一表”工作。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信息调查和风险筛查,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实施广钢公园绿化工程,建设市园博会荔湾展园,实施时花布置、主题花景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营造天朗气清、水清岸绿优美生态环境。
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守得住、管得好。在积极争取政府土地债券资金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确保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以P2P网贷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风险专项整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高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突出基本民生保障。做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兜底保障。发挥“社工+志愿者”联动效应,推动社工服务拓展至家庭、企业、慈善、扶贫等各领域。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发展银发产业,增强老年人幸福感。按“五有”要求深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广大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粮食管理,确保粮食安全。
突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教育强区优势,扩大和优化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深化集团化办学,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高端国际学校落地,确保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荔湾小学九月开学。全面落实“区管校聘”政策,均衡配置师资,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高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水平,推进新型公办园建设,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计划。坚持立德树人,打造荔湾“思政课”品牌。坚持评价引领,深化课堂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突出健康荔湾建设。创建健康促进区,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以及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均衡南北片医疗资源,建设中医药强区。加快菊树地块引进国际高端医疗机构,力促广钢新城医院规划落地,建立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推进荔湾中心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全面加强基层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新体制,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优育服务,优化计生服务,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推动“透明厨房”提档升级,重点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全链条溯源监管。
突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打造。加快推进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活化运营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锦纶会馆、南方大厦、陈廉伯旧居等文物建筑,推动文化公园西关棋院对外开放。巩固“广州地区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称号,实施陈家祠广场景观提升,创建4A级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打造沙面国家历史文化艺术名岛,开发6条西关特色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构建全要素发展全域旅游格局。协调推进大湾区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和省级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动省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游径落地实施。拓展建设十三行全球数字博物馆,推动十三行文史研究,打造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标志。优化提升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举办第十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加强西关美食、“三雕一彩一绣”、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策划,推动组建文博联盟,提升永庆坊非遗聚集区平台影响力。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完善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加快推动省“三馆合一”项目建设,推进档案馆库、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落实文体惠民工程,加强文体场馆、设施设备建设和开放服务,加快芳村体育中心升级改造,做强体育品牌。
突出社会治理格局提升。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进旧楼宇加装电梯,探索电梯事务社区治理荔湾模式。完善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综合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度和风险要素管控。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建立完善常态化机制,全力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战。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引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全面完成“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劳动纠纷调处,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制定经济联社配套指导意见。培育市级维稳工作示范点,加强信访矛盾协调联动多元化解,建设平安荔湾。全力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扎实做好“七五”普法、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打假、气象、人防、残疾人、供销、机关事务、档案、保密、地方志等工作。
三、大力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效政府
荔湾新一轮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蓝图已绘就,任务已明确,关键在于提高政府执行力,全面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狠抓政府党的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第一时间”“第一议题”制度,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构建区政府系统“五学联动”体系。
(二)狠抓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抓好《民法典》的学习贯彻,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从严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考评机制,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三)狠抓数字政府建设。对标最好最优,扎实做好迎接世界银行评估工作,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加快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共用,对接国家、省市平台,优化“数字一张图”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全流程网上审批服务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荔湾特色政务服务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做好省市下放事权的承接工作,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现商事登记智能无人“秒批”,政务服务“一次不用跑”。运用大数据手段,拓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范围,落实“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鼓励市场主体诚信经营。
(四)狠抓治理能力建设。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优化政府机构协同高效运行机制,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街道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公益三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和行业协会去行政化管理工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理清监管边界,激发发展活力。出台高质量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健全更高质量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制度、困难群体保障体系,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狠抓勤政廉政建设。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高标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切实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全面落实巡视巡察和审计整改,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大力开展作风建设,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强化工作统筹,着力减轻基层负担。关心爱护干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广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重任。
各位代表!全面小康即将如期实现,百年梦想即将成为现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闻鸡起舞、日夜兼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加快建设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争争当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先行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1
2020年荔湾区十件民生实事
序号
项目名称
具体工作计划
1
“你租我辅”康复辅助器具进社区支持行动
在部分街道设立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企业(机构)入驻,覆盖服务全区,为失能老年人、残疾人和伤病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
2
就业保障项目
实施荔湾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开展特色培训3000人次,其中,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类1000人次;“粤菜师傅”1000人次;家政服务类1000人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帮扶成功创业2000人,创业带动就业8000人。
3
免疫规划能力提升项目
完成区疾控中心委托第三方储存运输疫苗招标采购工作;对辖区内预防接种门诊、产科接种点及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进行标准化建设。
4
增加学前
教育供给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200个,公办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性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80%以上。
5
美化垃圾桶
围蔽点
结合主次干道撤桶工作,做好垃圾桶围蔽点选址建设,在较为开阔的路边和绿化带建20个垃圾桶围蔽点。
6
流动人口智慧安防管理系统建设
引进高新技术服务,建设荔湾区流动人口智慧安防管理系统平台,选取100栋楼房开展实名认证智感前端设备的安装应用,完善小区的智感安防体系。
7
暖光行动
全年完成72台配电变压器的建设投产工作。
8
邻里花园建设
全年完成11个邻里花园的建设工作。
9
“荔湾食事安”保障项目
开展食品检验量1000批次,其中食品生产领域105批次,食品销售领域585批次,食品餐饮领域310批次。
10
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
完成区图书馆自助化服务设施建设;完成7个街道图书馆改扩建及设施设备升级更新,与区馆实现文献通借通还,建立全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附件2
2019年荔湾区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序号
具体工作内容
工作完成情况
1
新开办广东实验中
学荔湾学校项目
该校已于2019年9月正式开学。
2
打造居家养老综合
服务平台项目
制定建设方案和工作指引,各街道已全面完成服务平台运营机构的招选;已下拨两期项目资金共800万元。
3
就业保障项目
设置荔湾特色培训项目,开展培训1190人次,举办专场招聘130场,提供就业岗位3.9万个,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1.55万人。
4
文化惠民工程项目
开展进社区送演出110场、送电影100场,举办精品巡演10场,举办区“歌颂祖国,朗吟荔湾”群众语言艺术比赛等,惠及群众10余万人。
5
健身路径修缮项目
完成60条健身路径的报废重建工作。
6
建设社区便民智慧
就医系统项目
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便民智慧就医系统,与市、区医疗平台对接,实现手机预约挂号、现场预约挂号、手机查询个人就诊记录等功能。
7
“厕所革命”项目
完成20座公厕升级改造,实现精细化品质化提升。
8
“百梯万人”旧楼宇
加装电梯项目
发出旧楼宇加装电梯使用证269台,发放财政资金补贴1960万元,超额完成任务。
9
独居老人、低保户
消防安全二期项目
为全区独居老人、低保户完成更换老旧电气线路工程323户,安装独立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304户。
10
荔枝湾景区品质
提升工程项目
已全面完成,2019年6月25日召开“荔枝湾水幕秀”新闻发布会,6月26日晚正式全面对外展演。
附件3
名词解释
“四个出新出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着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广佛极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极点。
新型产业用地(M0):指为适应创新型企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空间需求,用于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等环节及其配套设施的用地。
“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荔湾“数字一张图”:以可视化空间地图承载多维度业务数据推动全方位“数字政府”应用,是由基础图层、专业图层和迭代图层叠加形成的一套数据共享、深度应用、迭代更新的全区性政务服务应用体系。
省“三馆合一”项目: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合并成一个项目,选址在白鹅潭。
“3+X”居家养老模式:“3”,即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三个基本项;“X”,即文体娱乐、科技助老、金融助老、互助养老、公益慈善助老等几个选择性项目。
“1133”社区防控机制:第一个“1”指实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目标;第二个“1”指全区自上而下建立起从区分管领导至每户居民的ABCD四级微信工作群;第一个“3”指在街道社区组建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巡逻防控三支队伍;第二个“3”指抓住严密防范楼栋疫情、严密防范街区疫情、严格控制市场复业三个重点,织牢织密社区疫情防控防线。
“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双区,即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城,即广州和深圳。
“一带两区”发展新格局:以白鹅潭中心商务区为基础打造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以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为基础打造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以海龙科技创新产业区为基础打造海龙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示范区。
制造强省建设“六大工程”:省委书记李希在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实施“六大工程”,即强核工程、立柱工程、强链工程、优化布局工程、品质工程、培土工程。
夜间经济: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包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休闲等。
“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1”指试验区先导区,即“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片区,着力打造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新极核;“4”指“荔湾—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南沙—顺德”四个片区,将形成“一核引领、四区协同、各具特色、互补互促”的协调发展格局。
“暖光行动”:推动城中村、老旧小区供电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供电保障体系。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节能双控”:指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控制。
“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指嵌入社区内,利用社区资源,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就近就便提供集中照护和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小规模、多功能、综合性、嵌入式养老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游径:以历史为纽带,将粤港澳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串联沟通,构建成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岭南文化特质。
治欠保支: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保证农民工工资支付到位。
“5080”攻坚计划:全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80%以上。
“五学联动”体系:包括理论学习中心组、机关学习讲坛、党支部学习研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党员自学。
“双随机、一公开”: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