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市区要闻

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时间:2023-11-05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内江市政府网   阅读:80   评论:0
内容摘要:目录前言1第一篇:行稳致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第一章规划背景2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2专栏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4第二节“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6第二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8第一节“十四五”......

目录前言

1第一篇:行稳致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第一章规划背景2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2专栏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4第二节“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

6第二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8第一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8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则

9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10专栏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2第四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3第二篇:内聚外联,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5第三章构建“一核三片一带两轴”总体发展格局

15第一节切实增强发展主核要素集聚能力······················15第二节夯实“三片”县域经济底部基础······················16第三节强化“一带两轴”支撑作用····························17—2—图1:内江市总体空间开发格局······················18第四章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8第一节联动重庆、成都中心城市·······························18第二节加快内自同城化步伐·····································19图2: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空间战略布局图·······20第三节深化毗邻地区合作········································20图3:内江荣昌“一城一园三带”空间布局图····21第四节协同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21第三篇:归核强基,坚定不移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23第五章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主导产业·····························23第一节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23第二节培育壮大“四新一大”产业····························25专栏3:制造业重点支撑项目·························26第三节加快推动现代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27图4:全市主要重点工业园区分布图················29第四节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行动计划················29第六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0第一节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30图5:内江国际物流港“一港三园”空间示意图·31第二节全力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33第三节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34第四节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34—3—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工程和建设项目····35第七章构建全域创新发展格局······································36第一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36第二节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36第三节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37第四节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7专栏5:重大科技项目··································38第八章建设成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协同区·······················39第一节加快数字农业建设步伐··································39第二节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39第三节全面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40第四节提高社会公众数字素养··································41专栏6:“数字内江”重点建设工程················41第四篇:重塑空间,着力建设滨水宜居公园城市····················43第九章构建完善现代城镇发展体系································43第一节不断优化中心城市空间结构····························43专栏7:中心城市土地成片开发名录················44第二节支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44第三节全面提升重点镇发展水平·······························45专栏8:城镇等级规模结构····························45第十章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水平··························46第一节加快建设公园城市········································46—4—第二节加快建设韧性城市········································47第三节加快建设人文城市········································48第四节加快建设智慧城市········································48第十一章切实增强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能力········49第一节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49第二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49第三节着力壮大城市经济规模··································50第四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51专栏9:滨水宜居公园城市建设重点工程··········51第五篇:“三农”优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54第十二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54第一节切实保障区域粮食安全··································54第二节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布局··································55图6: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布局·························56第三节培育壮大四大特色产业··································56第四节建立完善优质农产品产供销服务体系················58专栏10:现代农业重点培育工程·····················58第十三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60第一节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60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60第三节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61第四节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5—制·······································································62专栏11:乡村振兴重点建设工程·····················62第六篇:革故鼎新,加快建设成渝改革开放新高地·················64第十四章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64第一节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64第二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65第三节加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65第四节探索跨行政区高水平协作新机制······················66第十五章着力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66第一节高水平推进中国(四川)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66第二节全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67图7:内江立体全面开放发展示意图················68第三节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68第七篇:夯基蓄势,着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70第十六章加快建设成渝重要交通枢纽·····························70第一节外向大通道建设···········································70图8:内江建设成渝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图··········72第二节市域“30分钟”交通圈建设···························72第三节建设便捷高效客货运输一体化服务体系·············73专栏12: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73第十七章加快建设能源基础设施···································75—6—第一节全力推进中国“气大庆”建设·························75专栏13:LNG、CNG、加油站站点规划情况·······76第二节合理利用煤炭资源········································77第三节加强城乡电网基础设施建设····························77图9:内江市“十四五”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图···················································78第四节着力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78图10:内江市“十四五”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79专栏14:现代能源重点建设项目·····················80第十八章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81第一节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81图11:重点水利设施布局图···························82第二节大力实施防洪提升工程··································82专栏15:重点水利建设工程···························83第十九章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84第一节提升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水平···················84第二节促进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84第三节提高信息安全监管水平··································85专栏16:重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86第八篇:民生为本,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87第二十章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87第一节构建各学段协调发展教育体系·························87—7—第二节建设成渝人力资源培育中心····························89第三节全面提升现代教育管理水平····························90专栏17:教育领域重点工程项目·····················90第二十一章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体系····················92第一节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92第二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92第二十二章完善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93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93第二节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94第三节保障重点人群权益········································94第二十三章深入推进健康内江建设································96第一节加强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能力建设···················96第二节提升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96第三节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97第四节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97第五节全面建设体育强市········································98专栏18:卫生健康能力提升重点项目················98第二十四章切实提升老幼抚育照料水平························100第一节健全婴幼儿抚育托管社会支撑体系·················100第二节完善社会养老政策服务体系··························100第三节构建适老宜居社会环境································101第二十五章全面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102—8—第一节建立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制度··························102第二节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102第三节加强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建设··························103第九篇:和谐共生,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104第二十六章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空间······························104第一节明晰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空间··························104图12:全市重点生态保护空间示意图·············105第二节实施生态空间分级管理································105第二十七章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106第一节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106第二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107第三节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108第二十八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08第一节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108第二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109第二十九章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109第一节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109第二节切实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110第三节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111专栏19: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重点保护工程····111第十篇:守正创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113第三十章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13—9—第一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3第二节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114第三节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114第四节加快建设诚信内江······································115第三十一章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15第一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115第二节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116第三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116第四节推动市县媒体融合发展································117第三十二章培育做强现代文旅产业······························118第一节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载体··························118第二节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118第三节加大文化旅游交流力度································119专栏20:文化旅游重点项目·························120第十一篇:筑牢底线,全面提升统筹安全与发展综合能力······122第三十三章提升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水平························122第一节强化重大自然灾害防治································122第二节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防控································122第三节建立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123第三十四章强化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124第一节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124第二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125—10—第三十五章全面推进平安内江建设······························126第一节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126第二节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126第三节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127专栏21: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建设项目·················································127第三十六章全面推进法治内江建设······························128第一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128第二节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129第三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制度建设··························129第十二篇:凝心聚力,确保规划任务落地落实·····················131第三十七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31第三十八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132第三十九章建立健全规划体系····································132专栏22:“十四五”市级重点专项规划··········133第四十章切实增强规划项目支撑·································134第四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落实机制······························135前言《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内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纲要》深入研判全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外部环境,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2—第一篇:行稳致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时期。全面总结“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我市阶段性特征,是谋划全市“十四五”宏伟蓝图的重要基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三五”时期,是内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浓墨重彩谱写新时代治蜀兴川内江实践新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六稳”“六保”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3—的目标,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为1465.88亿元,全省排位比“十二五”末上升1位。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粮食产量连续六年保持增长;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实现全域覆盖,“5+4+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成势。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提前全面完成“十三五”脱贫目标;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空气、水体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效显著。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良好,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内江自贡公共服务深度同城化,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面貌。“双百”城市建设目标圆满完成;“五个县市区+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七轮驱动的县域经济特色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初步建立。立体全面开放拓展新空间。圆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三年攻坚”建设任务,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内江海关挂牌并运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正式揭牌,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初步显现。全面创新改革形成新态势。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效,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城乡就业质量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和—4—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法治内江建设向纵深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专栏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名称指标属性“十三五”规划目标2019年实际十三五完成进度2020年年均或[累计]增长(%)绝对值增长值[累计]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预期性-7.51433.307.8达到预期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预期性8.0-8.0提前完成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期性53.0[7.5]50.6[5.0]未达预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期性31.2[8]27.9未达预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期性27.2[3]49.0提前完成对外贸易总额(亿美元)预期性-[16]2.05[6.94]未达预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预期性-[0.8]4.4[1.4]提前完成创新驱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预期性0.7-0.72-提前完成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预期性1-1.16-达到预期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预期性65-62-达到预期民生福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预期性254857.52550810提前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预期性3.3[15.2]5.21[20.47]提前完成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约束性11.2[1.2]10.9达到预期—5—类别指标名称指标属性“十三五”规划目标2019年实际十三五完成进度2020年年均或[累计]增长(%)绝对值增长值[累计]民生福祉贫困人口减少(万人)约束性-[14.95]-[17.78]提前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人数(万人)预期性129.4-150.17-提前完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预期性2.5-2.12-未达预期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套)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8076[31131]达到预期资源环境耕地保有量(万公顷)约束性不减少-27.38-达到预期新增建设用地(万公顷)约束性按省下达计划执行0.0503达到预期万元GDP用水量降低(%)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33.15]提前完成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16.2]达到预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22.6达到预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23.7]达到预期森林发展森林覆盖率(%)约束性33[1.85]32.5达到预期森林蓄积量(亿m³)约束性0.05[0.0052]0.07提前完成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100提前完成劣Ⅴ类水体比例(%)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0提前完成空气质量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2019年实现达标中期评估取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87.4提前完成细颗料物(PM2.5)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35.6]提前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化学需氧量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9.4]达到预期氨氮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12.8]提前完成二氧化硫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20.6]达到预期氮氧化物约束性完成省下达目标-[9.2]达到预期—6—第二节“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动能持续减弱,新冠肺炎突发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将呈现系统化、长期化和常态化态势。同时,科技革命带来重大机遇,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版图将面临深度调整,为我国抢占新工业革命先机,主动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供巨大空间。国内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总体看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数字经济引擎作用不断释放,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力度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得到不断强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同时,也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全省形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纵深推进,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实质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效应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制度创新成果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国际—7—国内高端资源要素加速汇聚,四川正由内陆腹地向国家开放高地加速转变。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民生短板弱项亟待补齐,发展面临的矛盾风险依然严峻。全市形势。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为内江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区域势能将持续抬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入提质增效黄金时期,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增长点加速培育,先进制造业支撑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能力将明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投资快速增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稳步增强。同时,“发展不快、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市最大的市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增大、先进制造业支撑乏力、人口净流出和老龄化问题突出、城乡公共服务短板明显、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仍需巩固、矛盾风险积累叠加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综上分析,“十四五”时期,内江在成渝地区和全省地位重要、优势突出、前景看好。面向未来,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8—第二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一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全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开启内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9—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健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市,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社会公平正义和机会均等,充分调动民众建设内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供应链循环和内外市场循环,着力畅通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在主动服务国家、全省重大战略全局中提升内江战略位势、发展格局、城市能级。——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共享区域深度分工红利,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大南向开放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10———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有为相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内生发展相结合、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全面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综合能力。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我市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兼顾近期和长远,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5年,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人均GDP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比重保持相对稳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升幅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台阶。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实效,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健全,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健全,加快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11—全市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3.3万人以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托幼抚育体系和应对老龄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持续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新时期内江城市精神和文化形象培塑取得实效。——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科学划定并落实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红线,全域空间开发格局清晰合理。深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健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治理效能取得新突破。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内江建设持续推进,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建成全国市域治理示范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12—专栏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年均增速或[累计数]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4.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预期性2.全员劳动生产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同步预期性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4.5左右-[0.5]预期性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857.0[5.0]预期性创新驱动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0.70.8[3.4]预期性6.每万人口高质量拥有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预期性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升幅度不低于全省预期性8.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10位-预期性民生福祉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6.5-7.5预期性10.城镇调查失业率(%)-6以内-预期性1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911.0-约束性12.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人)2.18>2.6-预期性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51.00252.0以上-预期性14.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001.80-预期性15.人均预期寿命(岁)77.5578.30[0.75]预期性—13—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年均增速或[累计数]属性绿色生态16.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约束性1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约束性18.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约束性1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约束性20.森林覆盖率(%)32.5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约束性21.森林蓄积量(亿m³)0.0717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约束性安全保障2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172.16170万吨以上-约束性23.耕地保有量(万公顷)26.2826.28-约束性24.地方粮食仓容规模(万吨)12.4615-约束性25.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128.34293.0-约束性26.地方天然气储备规模(万m³)-全市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用气量的储气能力,城燃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约束性第四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内江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内江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整体提升。主导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提高,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能—14—力不断增强,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数字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数字产业、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内陆开放迈出新步伐,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成为“一带一路”和全省南向开放的重要窗口平台。基本公共服务、市民文明程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美丽内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法治内江全面建成,平安内江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经济繁荣、绿色生态、疏朗开放、灵秀博雅的滨水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15—第二篇:内聚外联,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服务国家、全省重大战略,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立足全市经济地理区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人口和城镇布局特征,加快形成“一核三片一带两轴”总体开发格局,联通双城、联动两翼、联合毗邻,开创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第三章构建“一核三片一带两轴”总体发展格局第一节切实增强发展主核要素集聚能力市中区、东兴区、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发展主核的重要构成。该区域着力壮大城市经济,做优做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会展经济、文旅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对外开放窗口区、产城相融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区,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合理做大城市体量,细分城市功能片区,推动适宜发展区域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重塑滨水宜居城市人文景观风貌,提升城市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建设—16—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第二节夯实“三片”县域经济底部基础隆昌市。以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川渝毗邻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为依托,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包装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发展育儿产业,深入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加快建成成渝发展主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新城和绿色生态新城、世界石牌坊之乡、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威远县。用好用足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培育县”“一县一策”扶持政策,破解要素制约,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制造、新食品医药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穹窿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资中县。以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重要支撑,建设成渝地区粮油保障基地、成渝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推动资中省级经济开发区扩区调位,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和食品饮料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材料新产业,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成渝中部经济强县。—17—第三节强化“一带两轴”支撑作用沱江绿色经济发展带。按照《内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态带点线面发展与保护空间布局规划》,优化沿线城镇和产业布局,岸线两岸1公里范围内禁止布局污染性产业,进一步补齐污水、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全流域联防联治,大力培育绿色经济,着力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成渝发展主轴。依托成渝高速公路、国道321、成渝铁路、成渝高铁等交通干线,重点布局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节能环保、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大数据等优势产业,资中县、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等沿线县(市、区)应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构建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强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多式联运物流基地等产业,打造服务双城的经济发展主动脉。南向开放发展轴。依托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成内自宜高铁、绵遂内高铁、川南城际铁路、内昆铁路、隆黄铁路等交通干线,重点布局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依托页岩气千亿产业园、钒钛新材料千亿产业园、内江国际物流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内自园区)等重点支撑,培育联动成渝两翼、南向开放发展的重要新兴经济轴线。—18—图1:内江市总体空间开发格局第四章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一节联动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建立健全区域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对口部门常态化工作联系机制等高效顺畅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全面对接川渝合作方案(协议),落实与成都、重庆协同发展任务,按年度推出重点合作项目。全面对接成渝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重点做好成都、重庆都市圈轨道交通延伸至内江项目前期规划论证,构建成渝半小时都市圈。围绕供应链整合、价值链提升、生态圈建—19—设抓成渝产业配套,探索“总部+基地”“研发设计+转化生产”“产业教育+实训基地”等有效产业协作配套模式,共同打造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超大产业集群。抓住成都、重庆疏解非首位城市功能契机,依托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高铁等交通主轴,探索建立项目制、候鸟制、兼职制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做强通道经济。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全面提升群众便捷生活水平。高水平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成渝轴线联盟、西博会、渝洽会等高层次活动,建设成渝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参与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加大沱江流域联防联治协作力度,与成都等城市共同争取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试点。第二节加快内自同城化步伐坚持规划先行,强化两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无缝衔接,共同编制内自同城化发展规划、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产业园区规划,形成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全面落实《内自同城化发展总体方案》。有序推进内自快速通道、城市轨道交通、内自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构建内自中心城区之间、内自主城区到毗邻县(市)、内自高铁枢纽换乘3个“半—20—小时交通圈”。持续提升两市文化旅游、医疗社保、就业服务、司法服务、住房保障等同城化服务水平,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辐射半径,打造川南经济区优质公共服务共同体。加快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在何凌片区规划30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远期按照省级新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新城建设目标。图2: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空间战略布局图第三节深化毗邻地区合作以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探索毗邻地区合作新机制,有序推进隆昌荣昌“双昌”—21—大道、自渝高铁、荣昌货运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农机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兽药饲料等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一城、一园、三带”发展格局(即:畜牧科技城,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优质生猪产业带、优质柑橘产业带、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带),提升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打造丘区生态农牧业示范区。继续深化与遂宁、资阳、眉山等毗邻城市合作。图3:内江荣昌“一城一园三带”空间布局图第四节协同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围绕建设“全省经济第二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2—南翼跨越动力源”“南向开放新高地”总体定位,全面推进空间功能一体化、优势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协同接受成渝双核辐射,强化与成都、重庆协同联动,增强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与成都、重庆主导产业的配套能力。协同与渝西地区共建西南物流联盟,共同出资组建物流集团,共同承接东部地区和成渝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建设国家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探索川南清洁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联盟及泸内荣永高新区产业联盟等区域产业协作新模式。消除行政壁垒,建设统一市场,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积极参与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营造衔接高效的政策体系和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有效路径。—23—第三篇:归核强基,坚定不移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坚持把发展经济的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引导企业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定制化转型,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层次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五章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主导产业第一节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冶金建材产业。引导钢铁、水泥、玻纤等传统建材提质增效,围绕轨道交通、特种装备等领域需求,发展新型超高强韧汽车用钢、高速/重载轨道交通用钢等,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瞄准白酒“金三角”重点酒类企业需求,培育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建设隆昌酒类包装材料特色产业园。开发玻陶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机械汽配产业。做优做精曲轴、减震器、后视镜等拳头产品,巩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行业地位。鼓励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成立内江汽车零部件制造集团。聚焦汽车电动化、轻—24—量化、智能化趋势,发展高端发动机曲轴、智能后视镜系统等中高档车零部件和动力电池、车载诊断系统等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引进培育汽车再制造产业。食品饮料产业。鼓励发展特色果蔬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等优势产业,推动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优质食用酒精生产,建设全国重要食用酒精生产基地和医疗物资战略保供基地。培育本土白酒品牌,开发生态果酒产品,引进啤酒、饮料等产业。医药化工产业。发展特色、高效原料药,提升化学制剂、化学合成类原料药生产能力,巩固VD2等传统原料药市场优势,引进优质原料药生产项目,建设成渝地区绿色原料药制造基地。发展医用诊断X射线机、测温仪、康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医疗器械,开发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穿戴设备。电力能源产业。巩固火力发电行业基础地位,发挥好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的示范作用,提高劣质煤及可燃固废掺烧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推动“煤改气”火电转型,加快建设白马2*475兆瓦燃气轮机发电示范项目,打造成渝电力保障调峰中心。—25—第二节培育壮大“四新一大”产业新材料产业。开展钒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攻关,生产高档钛材等高端产品。研发生产特种水泥、新型建筑陶瓷、节能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以高强玻璃纤维、碳纤维及混杂纤维等为增强材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支持发展高性能膜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切实提升页岩气就地转化利用水平,建设页岩气产业园区,重点培育LNG加工、页岩气提氦、页岩气脱碳制氢、页岩气精细化工等产业。抢抓内江纳入全省“成渝氢走廊”重大布局机遇,充分利用工业副产氢和页岩气资源优势,以威远县、市中区为重点,全产业链布局氢能源产业。继续参与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申报,积极引进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源整车生产龙头企业。新装备产业。发展高速、重载铁路扣件系统及磁浮列车弹条扣件系统,开发新型摩擦材料产品,发展个性化、定制化特种零部件,配套建设仪表机械表处理厂,扶持内江轨道交通产业园特色化发展。继续发展高端矿山装备、水利水电成套设备等。鼓励发展智能数控液压机、特种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新医药产业。依托全市医药重点企业,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生物药,仿制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临床急需且用量大、陆续到期的专利药品种,加快推动一批药物重—26—大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示范项目,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促进小包装、曲类、袋泡、中药微米药材等中药饮片规模化生产,引进中药提取(植物提取)成熟技术,建设成渝中医药产业基地和中国曲剂基地。鼓励发展新型兽用抗菌药物、抗生素、兽用疫苗、绿色无残留中兽药等新型兽药。大数据产业。巩固笔记本外壳、通信电缆、连接器、液晶显示屏等电子信息配套制造产品市场优势,吸引一批集成电路关联企业落户内江,建设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巩固数据恢复产业行业优势,深入开展数据恢复、数据销毁、数据提取、数据分析、电子取证、视频侦查等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积极培育云计算、工业物联网、数据灾备、区块链、软件服务外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专栏3:制造业重点支撑项目1.实施工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151”计划。力争到2030年,将新材料及冶金建材产业、新能源产业分别打造为1000亿产业集群,新装备及机械制造产业、新医药及食品饮料产业、大数据及电子信息产业分别打造为500亿产业集群;将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产业、高端零部件制造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学制剂和原料药产业、食用酒精及延伸产业等特色产业分别打造为100亿产业集群。2.成渝绿色原料药制造基地。加快推进汇宇制药拟建新化学合成类原料药生产项目、梓橦宫药业二期项目、德元高新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汇鑫制药有限公司搬迁入园扩能项目、威远医药健康产业园暨中药—27—材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西南健康城等一批重点项目,联合构建产业联盟。3.西南(四川内江)新型显示材料生产基地。构建辐射川渝滇黔显示玻璃市场供应体系,打造新型显示材料集聚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8.5代TFT-LCD玻璃生产线一期工程、6代Oled玻璃生产线、触摸屏高强盖板玻璃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远期重点推进8.5代TFT-LCD玻璃生产线二期工程、中小尺寸触控显、化学钢化玻璃生产线等项目规划建设。4.全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推进威远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建设,配套完善专业仓储物流园和页岩气创新技术孵化园等功能。充分发挥机械制造产业优势,建设页岩气开采配件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威远港华LNG加工厂项目,投资8亿建设LNG加工厂1座,配套建设5万水立方储气库1座。超前布局页岩气制氢产业园项目,投资5亿元,建设规模达1-2万Nm³/h的页岩气制氢工厂,配套引进氢燃料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氢能源应用场景等项目。第三节加快推动现代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内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汽配、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成渝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成渝绿色原料药生产基地,巩固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及绿色园区创建成果。内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动物制药)等产业,建设成渝科技—28—成果转化示范中心。资中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东兴区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再制造、机械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威远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市级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统筹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市区两级产业发展平台,实施内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调位,与自贡共建产业协作区,将该内江建设区域委托市中区独立建设管理。用好椑木镇“全省十强镇”“一镇一策”扶持政策,全力争取东兴区经开区扩区调位,建设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区,实现两区小微企业入园集约发展。理顺内江高新区与隆昌片区关系,将隆昌片区委托给隆昌市政府独立建设管理,在园区规划、人事财务、审批管理等方面充分授权,与荣昌共建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集聚度。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开展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弹性供地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园区企业正常退出机制,着力提高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度和配套关联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园区承载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企业集中度达到83%以上,主导产业集中度超过70%。—29—图4:全市主要重点工业园区分布图第四节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需求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以高水平需求推动供给实现提质扩容,加快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产业上下游、产品产供销畅通循环。深入推进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升老工业区人居环境,做好工业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重点培育威远红村、隆昌圣灯、白马电力博物馆、资中酒精厂等一批工业遗产研学基地。开展“千亿跨越”大集团大企业提升行动,支持川威集团打造“千亿”骨干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全力推进小微企业创办、“小升规”企业成长、“小巨人”企业培育,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行动,支持企业争创国—30—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开展企业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振兴老字号和好口碑产品,鼓励企业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开展卓越绩效管理项目,组织企业开展标杆创建、质量对标、交流推广等活动,鼓励企业参与中国质量奖、四川省天府质量奖评选,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争创质量强市(县、区)示范城市。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严格实施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打击和惩处力度。第六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一节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目标,重点抓好物流基础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内江白马国际物流港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区域间物流货物组织力度,鼓励发展多式联运和智慧物流,建设集物流电子政务平台、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电子物流平台等于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围绕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大宗物资物流、快递配送等重点行业,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在内江设立物资集散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扶持本土物流企业推广新型快递业务模式。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规划建设一批用地集约、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城市配送中心。加快推进内江中心城区连接县城货运节点建设,优化—31—县域快件处理中心和基层快递服务网点布局,加强农村邮政网点、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邮政终端设施建设,加快实现乡镇快递物流服务网点“全覆盖”、配送“当日达”。图5:内江国际物流港“一港三园”空间示意图电子商务产业。依托内江电子商务产业园、川南电子商务中心等,推进电子商务集群网状发展,建设成渝电子商务服务基地。推进“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工程,鼓励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自建或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推进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中小微工业企业积极融入大型行业垂直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电商应用领域。加快商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信息化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家庭,完善社区电商网状服—32—务体系。引导各类服务企业利用众包、众筹等方式融入电子商务。深入推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促进电商进农村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打造省级重点电商平台2个。现代金融业。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风投基金、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供新型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持续跟进金融科技创新,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农村金融、绿色金融。进一步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培育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市场和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到“新三板”和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搭建多层次对接平台,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小微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各种债券,利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多期限、多品种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质量检测服务业。加快推进中机认检西南分中心建设,强化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航空地面机械等领域检测认证能力。推动国家油气管道内检测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项目尽快转化落地,支持企业尽快获得检测资质,建设集设备研发生产、检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油气管道检测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全省化学药重点实验室、食品监督检验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服务能力。—33—第二节全力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商贸流通产业。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点布局,以汉安大道商业发展轴、甜城湖沿岸商业发展轴为重点,围绕地标型商业、枢纽型商业、民生型商业和创新型商业,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城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和立面风貌,着力培育旧城片区、东兴片区、谢家河片区、邓家坝片区、高新(高桥)片区、城南片区、城西片区、白马片区等一批综合商贸功能区,培育3—5个大型商圈和特色消费集聚区。推进城乡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规范专业市场建设。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升级改造,推动末端商贸流通集约化发展。特色餐饮业。以“中国·大千菜系”为载体,制定完善餐饮行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甜城·大千菜系”标准,推广“大千全宴”,强化行业标准建设和营销模式创新,大力培育餐饮龙头企业,支持组建大千餐饮集团(联盟),做好原辅料加工园区配套建设,健全大千菜系原辅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设立大千菜系培训学院及餐饮管理专业。实施名菜、名街、名店、名厨、名节等系列子品牌打造活动,培育一批特色美食街区。鼓励内江美食“走出去”,扩大甜城美食文化影响力。发展“中央厨房+线下配送”等新型配送经营模式。倡导厉行节约餐饮新风尚,建立制止餐饮浪费长效机制。现代康养产业。瞄准成渝“中高端”市场,加快特色康养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社会力量兴办—34—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支持老年卫生保健品、日常用品、防滑器具、交通工具、服装等老年用品行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储蓄、保险、投资等金融产品,适时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依托气候、生态、医疗服务、保健养生、运动休闲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康养地产。以医养、康养文旅与康养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医疗养老、中药保健、文化研学等相关产业发展。第三节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完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拓展“互联网+社会服务”内容,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特色消费集聚区。创新发展消费金融,鼓励开发更多适应新消费趋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赔偿先付制度。健全质量标准和消费信用体系,利用“互联网+快捷维权”,多维度建立健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第四节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消费品生产企业向定制化、服务化转型,引进培育设计、研发、营销、管理等生产专业化服务行业,为企业提供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35—整体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优化等外包服务,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信息增值等融合模式应用,提升工业产品或产品组合附加值。鼓励发展其他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工程和建设项目1.建设内江国际物流港。以内江国际物流港为核心,加强白马和椑木两个核心片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协同能力建设,建设集物流交易、货运配载、分拨仓储、冷链物流、跨境电商、检验检疫、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枢纽。隆昌市物流园区,重点以粮食储运加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化纤和服装成品物流等为主导产业。资中县物流园区,重点发展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智能包装、智能仓储等主导产业。威远县物流园,以配套服务威远经开区连界园区为重点,重点发展智能调配、高效仓储配送、冶金建材流通加工、汽车后市场以及配套服务五大功能为一体的专业物流园区。2.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配套项目。传化内江电子商务产业园、环球搜管网总部基地、中农联·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中心、苏宁易购内江电商智慧产业园项目。3.中国(资中)西南大健康产业园。(1)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引进川渝一流医院到资中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和健康大数据管理中心,规划面积1000亩。(2)医养结合示范项目。依托优质医疗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居环境,建设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综合体,实施一批以康复、养老、养生、健身等功能为主的高端健康养老项目,打造内江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体育康养示范基地和服务成渝、辐射川南的康疗养生养老度假区。(3)建设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一所—36—培养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4)康复、运动器具、防护物资生产基地。依托沙琪、鸿展等重点企业,培育形成集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医药产品、运动器材、康复器具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并配套运动、康复器材展示、体验中心。第七章构建全域创新发展格局第一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作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新建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全面提升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发挥好“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作用。成立成渝(内江)智能智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重点高校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第二节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37—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申报专利成果,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交易,建成内江市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着力构建“源头供给-转化服务-产业培育”服务链条,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全面建设成渝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第三节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全市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机制和配套政策。深入开展“人才五进”,积极探索“人才+项目”“人才+创新”等模式,推行“候鸟型人才”“假日专家”“周末工程师”等制度。深入实施“甜城英才引进工程”,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企业柔性引才用才,鼓励在内高校毕业生就地工作。实施党政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计划、基层治理人才支撑专项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领航计划、“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和甜城工匠培养工程。弘扬科学家、企业家精神,完善内江市有突出贡献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各层次评选机制。建好“内江人才之家”和内江市人才综合体项目,全方位优化人才服务。第四节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中力量建设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支持建设一批—38—“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提高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在孵企业毕业率。搭建草根能人创业服务平台,建立技术、资金、政策、服务对接机制,扶持草根能人创新创业。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模式,推动多层次人才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发挥好全市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及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等引导作用,加大金融对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专栏5:重大科技项目1.内江高端智能油气管道检测装备产业园项目。主要从事油气储运相关能源基础设施的检测技术研发与检测装备制造,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专业化的检测技术服务。2.医用猪标准化培育、人源化生物材料开发和异种器官移植研究项目。以“基因猪”为主要研究对象,拥有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可培育低免疫排斥器官供体猪、生物材料猪,用于异种器官移植的研发,解决临床器官短缺问题。3.极谷基因科技园项目。拟投资1亿元在市中区建设极谷基因科技园,建立全球皮肤细胞样本库、皮肤基因大数据中心、护肤品生产中心和生物制品、基因组编辑和基因组合成生物反应器研发中心等。4.视频数据智能恢复与特征提取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针对当前主流视频监控数据处理工具存在兼容性差、提取速度慢、视频通道交错、残余视频碎片不能有效重组和易丢失等问题,进行攻关和技术积累,突破缺陷硬盘智慧访问、软硬结合的电子数据防篡改、视频帧特征签名分析、残余单帧智慧雕复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全新产品。—39—5.治疗临床多发恶性肿瘤的紫杉醇系列注射剂药物产业化开发项目。本项目拟示范推进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等3款紫杉醇系列抗肿瘤注射剂的研发及产业化。6.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设施渔业水产养殖技术体系集成示范项目。整合园区水产养殖龙头企业资源,综合研究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等绿色水产养殖技术,研发适合南美白对虾、南方大口鲶等特种水产品内陆设施渔业水产养殖技术体系,共同培育园区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带。第八章建设成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协同区第一节加快数字农业建设步伐加大数字农业建设力度,整合涉农数据资源,加大农业数字化转型投入,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智能农机,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先进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再造农业生产管理流程,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县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建设基于卫星遥感、航空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体系。依托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发挥稻渔、水禽等行业数据资源优势,与荣昌共建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第二节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40—全面落实对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稳步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人”,推广“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支持重点企业建设“ET工业大脑”、数字园区和一批数字工厂、数字车间。积极推进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发展,加快实施国家毫米波雷达无线电测试、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川南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形成数据驱动的工业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广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形成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推广体系。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AI)。第三节全面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构建智能终端全覆盖的现代服务体系,拓展“互联网+消费服务”内涵,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发展,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构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数字化医院为重点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居民健康管理智慧化。开发数字资源,推动现代教育培训空间变革。探索“智慧+旅游”,塑造精品景点全新推介体验方式,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特色旅游消费。创新发展数字金融,鼓励开发更多适应新消费趋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研发面向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支持现代服务衍生领域发展。—41—第四节提高社会公众数字素养制定民众数字素养教育和学生数字教育指导规范。优化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全面提升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安全等社会范式,培养数字社会合格公民。加强数字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引进社会组织力量,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等资源,搭建数字素养终身学习教育平台,加强普通民众数字素养经常性教育,增强普通群众数字资源使用能力和给予能力。专栏6:“数字内江”重点建设工程1.内江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项目。夯实内江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基础,建设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和典型智慧化应用,呈现全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效果,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运行效率。2.数据基地。以内江高新区科创城、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传化内江电子商务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北斗卫星产业园、国家毫米波雷达无线电测试项目、先进工业机器人制造基地项目、电子封装测试项目、绿色电子元器件项目、新型显示材料生产基地、川南大数据中心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智慧公安。持续推进前端感知源和后端智慧应用建设,不断探索警务信息“强度整合、共建共享、多方联动、智慧应用”的警务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着力提升公安机关预警预测、精确打击、动态管控能力,加快实现内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4.智慧自然资源规划。加快建立“数字内江”产业新城CIM管理平—42—台,构建城市数字化运行底板,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5.中国移动西部第二云计算基地。抓住中国移动拟在成渝地区布局第二个云计算基地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项目落户内江。—43—第四篇:重塑空间,着力建设滨水宜居公园城市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完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建设公园城市、韧性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全面提升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能力。到2025年,内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力争突破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20万人。第九章构建完善现代城镇发展体系第一节不断优化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坚持拥江发展,把沱江作为核心纽带推动城市空间内涵提升,合理布局城市绿心、绿廊,以蓝绿空间为骨架划分城市组团,充分利用江畔自然资源,塑造各具特色城市空间,形成中心城市与组团有机组合、合理分工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城市拓展重点,东南向以高新区高桥片区、高新区城北片区、高铁片区、椑木片区等为主,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教育科研、夜间经济、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特色产业,培育城市新名片;西南向以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马片区、内自片区为主,重点布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产业,建设产城相融城市新组团;中部区域依托沱江沿岸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推动邓家坝片区、旧城片区、东兴片区、—44—大冲山片区、乐贤片区等功能提升、环境改善,文脉彰显。专栏7:中心城市土地成片开发名录1.市中区。太子湖片区、茂糖片区、航空产业园、内自合作园区、城南乐贤新区、旧城片区、白马产业新城、白马物流园区、白马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区、黄鹤湖乡村旅游度假区、朝阳镇优质柑橘园区、永安镇现代种养循环园区、永安镇特色水产园区、凌家镇特色水产园区、凌家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史家片区、全安片区、朝阳片区、龙门片区。2.东兴区。东兴新城片区、东兴旧城片区、大冲山片区、双才片区、双桥片区、永福片区、高梁片区、杨家片区、平坦片区、顺河片区、石子片区、白合片区、富溪片区、郭北片区、椑木片区、永兴片区、田家片区。3.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邓家坝片区、中欧产业园。4.高新区。内江高新区城北片区、内江高新区高铁片区、内江高新区高桥片区、白马产业园区。第二节支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支持各县(市、区)特色发展,做强主导产业,优化提升产业园区功能,提升产业发展空间集聚度。有序拓展县城新区,大力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攻坚行动,整体提升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等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县城要素集聚能力,争创一批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市、区)、发展先进县(市、区)、发展进步县(市、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和百强候选县。大力实施—45—交通、农田水利及生产生活环境“三大提升工程”,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积极推进“两扩两强”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到2025年,全市各县(市、区)经济总量全省排名实现升位;资中县城市聚集人口超过27万,威远县、隆昌市城市聚集人口分别达到20万、23万左右。第三节全面提升重点镇发展水平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编制重点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城镇整体风貌设计,强化场镇街道黑化、绿化、亮化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加强中心镇骨干道路与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重要县乡道的连通,推进农村公路网提档升级,着力提升重点镇区域路网水平和外联内通能力,培育建设一批县域副中心和重点镇,推动农村人口向发展条件好、产业空间大的城镇集中。到2025年,全市培育3个县域副中心和8个常住人口超过2万以上的重点镇及一批中心镇。专栏8: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等级城镇数量(个)城镇规模(万人)城镇名称中心城市1120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320-30隆昌城区、威远县城、资中县城—46—等级城镇数量(个)城镇规模(万人)城镇名称重点镇82-3连界镇、镇西镇、田家镇、球溪镇、银山镇、向义镇、界市镇、石燕桥镇重点镇161-2龙市镇、黄家镇、史家镇、永安镇、郭北镇、朝阳镇、高粱镇、响石镇、新场镇、小河镇、新店镇、罗泉镇、铁佛镇、鱼溪镇、公民镇、龙江镇一般镇371万人以下高石镇、归德镇、龙结镇、圣灯镇、界牌镇、双凤镇、观英滩镇、山王镇、双河镇、新桥镇、龙市镇、云顶镇、白合镇、富溪镇、平坦镇、石子镇、双桥镇、顺河镇、杨家镇、永福镇、永兴镇、龙门镇、全安镇、东联镇、龙会镇、陈家镇、发轮镇、高楼镇、马鞍镇、孟塘镇、狮子镇、双龙镇、太平镇、胡家镇、普润镇、石碾镇、双才镇注:2019年内江市域共有70个建制镇,规划期末扣除纳入中心城区、内自合作园区和各县城区的9个城镇,共有建制镇61个。规划期末纳入中心城区和内自合作园区的城镇有交通镇、椑木镇、白马镇、靖民镇、凌家镇;纳入资中县城的城镇有重龙镇、水南镇、明心寺镇;纳入威远县城的城镇有严陵镇。第十章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第一节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启动编制《内江市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规划》。严格管控滨水资源,精细设计滨水空间,高水平保护利用生态岸线,构建高品质自然文化景观体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成连接城乡带状、环湖生态湿地。完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47—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构建东西横贯的城市生态绿廊。依托沱江沿岸历史遗迹打造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特色半岛,建设甜城工业遗址公园、邓家坝会展湾、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围绕重点地段、重点建筑、核心地标,加快开展沱江沿岸亮化及维护工程,着力培育“夜经济”新业态。分段引导塑造滨江风貌,优化天际线,推动滨江建筑整治,预留山水视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建设比例,逐年增加装配式建筑使用。积极争创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城市,全力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公园城市。第二节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实现风险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全系统治理。开展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地下管廊等检测评估,制定道路、桥梁、隧道养护规范。重点防范危险化学品企业、油气长输管道、渣土场以及施工作业等城市工业企业风险,大型群众性活动、“九小”场所、高层建筑等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公共交通、隧道桥梁等公共设施风险,洪涝、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风险。因地制宜采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措施,减少内涝灾害。规划建设特勤消防站、普通消防站、小型和微型消防站。强化城市照明资源日常运行维护。建立城市社区网格化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安全体验基地,倡导城市安全文化,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48—第三节加快建设人文城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加强城区沿江文物、历史特色建筑、工业遗址测绘建档和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清单和档案,对历史建筑予以挂牌保护。在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其他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地区,保护好历史建筑周边地区的历史肌理、历史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禁止建设高层建筑和影响风貌建筑。加强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管理,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塑造传承文脉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城市风貌。第四节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完善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基础数据资源库和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建立全市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流通机制,实现数据有序共享共用。积极开展政府治理大数据、城市管理大数据、精准扶贫大数据、现代农业大数据、城市居民信用大数据等应用,逐步实现内江数据资源资产化、数据资产服务化、数据服务价值化。落实“三融五跨”要求,以打造服务型、民主型、透明型智慧政府为目标,抓好内江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智慧公安、智慧综治、智慧环保等“数字内江”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民生领域大数据应用,打造数据支撑“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民生服务便捷化。—49—第十一章切实增强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能力第一节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升道路网络密度,提高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谋划城市轨道交通。完善停车场、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建小区、老旧小区改造中合理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倡导绿色出行。严格落实停车配建标准,加大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启动一批地下停车场以及立体停车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公交专用道、步行和自行车道系统建设,改善公交、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增加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供给能力。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提升力度。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启动实施一批水厂、再生水厂项目,加强供水应急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网络体系,启动新一轮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案。科学规划建设城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便民配套设施,着力建设“完整社区”,打造“15分钟便捷生活圈”。第二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更新,加快出台城市更新办法等相关指导规定,—50—推动老旧小区更新、基础设施更新、空间环境品质更新、旧城产业更新。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支持城市、县城(城关镇)老旧小区通过改造、购置、租赁、整合、联建共享等方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推动适老宜居社区建设,建立“建筑、环境、设施”更新与“城管、物管”治理联动的“3+2”城市更新治理体系。第三节着力壮大城市经济规模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有序推动城区内企业向开发区、高新区等产业园区集中,探索产业用地灵活供给模式,妥善解决城市老工业区企业搬迁问题,培育做大一批本土植根优势企业。推进中心城市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发展,集中资源做优做强邓家坝新经济集聚区、万达“夜经济”文旅小镇、城南文创新区、椑木产业新城、高桥科教新城、国际物流港、川南电子商务中心等城市新名片,提升“川南电商博览会”“四川电商年货节”“大千美食文化节”等展会品牌,创办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展会,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城市高端产业集聚区、特色消费集聚区,建设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增强县城产业承接和产业配套能力,与中心城市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关系。发挥城市近郊卫星镇(组团)产业承—51—载功能,畅通中心城区与近郊乡镇交通连接,培育一批与城市核心区差异化发展的特色功能板块。第四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城乡规划全覆盖,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树立挂钩机制。抓好“归雁经济”,支持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构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办好乡村学校,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专栏9:滨水宜居公园城市建设重点工程1.城市桥梁建设。(1)邓家坝大桥,新建一座主桥长340米、宽35米,双向六车道,引桥长470米,匝道长630米的大桥。(2)麻柳坝大桥建设,新建一座长690米、宽32米,双向六车道,匝道长550米的大桥。研究论证内江廊桥、羊子岩大桥等。2.隧道/下穿通道建设。(1)松壕隧道建设,全长786米,新建下—52—穿隧道、雨污管网等。(2)谢家河下穿人行通道建设,新建汉安大道人行下穿通道(连接汉安大道南北两侧谢家河景观步道),净高3.5米,净宽5米。(3)内江北站下穿1号通道至学院路项目,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35米,长约3.7千米,为联系高铁片区与高桥片区的主要通道,分担汉安大道东段的交通压力。(4)内江北站下穿2号通道至321国道,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35米,长约1.1千米,为内江北站南北广场间的联系通道。(5)启动汉安大道重点路口(兰桂大道、大千路、万晟城321国道等)上跨下穿规划论证,力争“十四五”期间实施1—2个路口改造。3.城市道路建设。(1)第二入城线,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35米,长约3.7千米,为城南乐贤片区与城西片区间的联系通道。(2)麻柳路至光华大道,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40米,长约3.9千米,为联系旧城片区、东兴片区和高桥片区的主要通道。(3)安泰街北延线,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32米,长约1.9千米,为邓家坝片区与城西片区间的联系通道。(4)甜都大道南延线,城市快速主干道,道路宽52米,长约2.4千米,为内江主城区南北快速通道。(5)迎霞路,新建道路长2055.72米,宽40米,主干道,双向六车道。(6)规划论证中心城区连接城郊重点镇快速通道。4.沿江综合整治工程。(1)沱江左岸老沱桥至小青龙河段综合整治工程,新建污水管道长7.5千米,新建生态防洪堤3.62千米,新建道路4.73千米(含桥梁100米),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34290.6㎡。(2)沱江右岸史家至内隧高速公路大桥沿江综合整治工程,沿江长度约3.9千米。(3)沱江右岸天宫堂电站至白马镇沿江整治工程,沿江长度约7.2千米。—53—4.牛毛山生态公园。规划面积281000㎡,以山地景观为主,为本区域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大型开敞绿地。5.城市供水设施。(1)三水厂(一期、二期)工程,项目选址经开区四合镇尖山村,占地143766.67㎡,供水规模10万m³/天(远期规模30万m³/天),主水源为金沙江,备用水源为沱江;二期利用三水厂预留用地新建建构筑物,安装配套设备设施,供水规模20万m³/天。(2)三水厂配套引水管道工程,项目选址永安镇大庄村,泵站占地7.89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取水泵站一座以及引水管道约29.92千米,近期规模20万m³/天,远期规模40万m³/天,泵房和管道按40万m³/天规模建设,设备分期安装。—54—第五篇:“三农”优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围绕建设成渝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以丘陵地区生态农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承载平台,推动四大特色产业成链集约发展,做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支撑。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第十二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切实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决策部署,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两区”建设与保护,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加快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机械化适宜度高的高标准农田,确保全市粮食年均总产量稳定在170万吨以上,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强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力度,提升粮食生产质量。抓好粮油品牌建设,引进培育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对标中国好粮油、“天府菜油”等质量标准,做好重点企业达标入围工作。依托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推行种植优质稻“川优6203”等品—55—种,打造“稻渔生态米”品牌。构建粮油“种、储、运、加”全产业发展链。对全市两区范围内粮油仓储国有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内江粮油集团。以内江粮油集团为主体,与国内涉粮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成渝粮食应急保供物流基地,积极开展合作运营模式创新,建设“仓储+加工+物流+服务”的粮食产业生态圈和上下游联动产业链。对上争取市县级储备粮油“常储常新”动态机制改革试点,系统优化运营成本。以内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依托,开展进口粮油食品等保税业务,全力争取国家粮食进境口岸。第二节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布局用好全市“国字号”农业园区招牌,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区(隆昌市、资中县)、现代精品农业发展示范区(威远县)、都市农业发展示范区(市中区、东兴区),重点培育优质粮油产业发展带、优质生猪产业发展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发展带、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成渝沿线时令蔬菜产业发展带、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带等6条产业带,到2025年,全市培育4个比较优势突出的全产业链产业,争创1个以上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争创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培育5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有序建设一批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56—图6: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布局第三节培育壮大四大特色产业黑猪产业。切实做好“内江黑猪”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继续推动100万头“内江黑猪”产业化项目建设,推广“公司+家庭农场”的“代养”模式,全面推行生猪生产标准化,科学构建“内江黑猪”开发利用产业化体系。做大做强“内江黑猪”品牌,重点打造“黑德香”“黑元帅”“弘济”等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血橙产业。持续推进资中血橙“双3计划·百亿产业”发展规划,新建资中血橙标准化种植基地20000亩,大力开发果汁、果胶、果酒、果醋、果酱、花青、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资中血橙产业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装备现代化、产—57—品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全面提升资中血橙产业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创建银山血橙小镇和万亩血橙示范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无花果产业。瞄准无花果产业“136”发展目标,构建“1+2+3+N”发展格局,巩固提升威远无花果基地5万亩,持续深化与重点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新品种选育推广力度,做强无花果冻干片、酵素、果酒等产品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深化与重点物流企业合作,加大无花果冷链储运技术攻关,进一步延长鲜果销售时间、拓展销售半径。办好第七届世界无花果产业发展大会,加快建设无花果世界博览园,擦亮“中国无花果之乡”金字招牌。特色水产业。以“中国鲶鱼之乡、中国白乌鱼之乡、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创建为载体,以打造“资中鲶鱼”“永安白乌鱼”“内江稻花鱼”“隆昌小龙虾”等品牌为重点,依托5个特色水产产业园区和30万亩稻渔特色水产产业带,培育一批水产龙头企业,打造川渝渔业科技创新发展先行区,加快内江渔业现代化和百亿水产强市建设进程。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大水面净水渔业、智慧渔业,实施渔业养殖尾水治理,逐步建立现代生态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58—第四节建立完善优质农产品产供销服务体系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监测,做好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健全动植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生物育种、动物疫病、作物高光效、农业资源遥感监测等重点实验室。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烘干及冷链物流等支撑性产业。支持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抓好“甜城味”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溯源机制,实现“甜城味”品牌双向溯源。借力“全国农产品交易会”“川渝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万企出国门”等平台,形成配送灵活、四季销售、保鲜供应、长期稳定的外销网络。到2025年,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个,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标识2个以上,涉农中国驰名商标1个以上,四川名牌产品20个以上。专栏10:现代农业重点培育工程1.现代粮油种植基地建设工程。划定全市24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到2025年,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46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70万吨以上,新建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区4个,在隆昌、威远、东兴区建设优质水稻功能区3个,在资中建设优质菜油功能区1个。2.成渝粮食应急保供物流基地。拟选址椑木火车站,一期仓储核心区用地规模182亩,投资3.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布局建设一条铁路装卸专用线;3700余平米应急加工区,9万吨低温智能粮食储备仓、—59—6万吨智能物流中转仓、1万吨冷链物流仓、1万吨成品仓、0.5万吨食用油储备罐。二期拟引进大型粮油商加工贸易企业建设食品精深加工和贸易产业园区,配套完善检验检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粮食交易大数据中心等功能,全力争取设立入境粮食口岸,建成立足川南、辐射成渝地区的粮食应急保供物流基地。3.“中国黑猪之乡”建设工程。继续实施恢复生猪生产重点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100万头“内江黑猪”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55万头优质商品猪养殖、畜牧科技城等项目,建设集饲料、动保、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4.“中国血橙之乡”建设工程。继续实施资中血橙“双三计划·百亿产业”规划,新建资中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省级柑橘贸易中心1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专合社3个、家庭农场6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人以上;申报资中血橙区域公用品牌,举办资中血橙文化节。5.“中国无花果之乡”建设工程。巩固提升威远无花果基地5万亩,扩建无花果膳食纤维棒、酵素、冻干片、果茶、果酒等生产线。培育无花果省级龙头企业5家,打造世界无花果博览园国家AAAAA级景区和农业产业服务示范中心。6.“中国鲶鱼之乡”“稻渔之乡”“鱼米之乡”建设工程。实施资中县万亩鲶鱼现代农业产业园、隆昌稻渔产业示范带等项目,建设5个水产养殖星级园区,重点发展鲶鱼、泥鳅、白乌鱼、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全产业链。到2025年,建成6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区。7.川渝道地中药材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东兴区中国天冬之乡生态种植基地、威远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实现总产值15亿元,培育出天冬—60—为代表的2-3个有特色的中药材品种和品牌,建设成为重要的药材资源产业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科普园区1个以上,康养小镇1个以上,打造成渝中医药文创中心。第十三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第一节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各类职业教育学校(院)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养农业农村管理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认定、考评、注册等制度,实施法定年龄退休、竞争性考评退出机制。支持新型农民优先享受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农业政策性保险、信贷融资服务。衔接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将职业农民纳入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享受与其他职业平等的社会保障。探索开展农业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实施返乡创业带头人行动计划,支持县(市、区)打造各具特色的返乡创业园区。到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小农户占全部农户比例达60%以上。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布局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61—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化“五清”行动,建设美丽内江宜居乡村。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持续开展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供气网、互联网“六网会战”,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加强农村建筑工匠队伍管理培训。推广农房标准图集,提升新建农房质量和风貌水平。增强对农房建设全过程监管。加大古镇古村落保护力度,全面摸排古镇古村落,有序组织开展保护规划编制,积极申报全国和全省“最美古镇古村落”,着力培育适宜性产业发展,实现文态、形态、业态、生态的高度融合。第三节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再延30年政策。加快集体资源资产“三权分置”改革,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落实村集体所有权,保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权。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在清产核资、界定成员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建立村民集体所有的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好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依法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资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法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构建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健—62—全“农贷通”运营机制,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政策,拓展涉农保险覆盖领域。第四节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设立五年过渡期,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贫困户等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扶贫产业,完善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稳定销售渠道。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保搬迁人口有就业、稳得住、能致富。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规范管理公益岗位,分类分层精准帮扶,做到应保尽保。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切实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专栏11:乡村振兴重点建设工程1.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到202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所有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遏制农村面源污染;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农村河沟渠塘库等水质功能性达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2.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63—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到2025年,建成功能全、服务优、覆盖面广、承载力强、孵化率高的返乡创业产业园(基地)1—3个,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万名以上;累积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次;争取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县1—2个。3.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25年,新增和改造提升15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耕作、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4.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对现有老旧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进行提档升级,建立公共文化城乡联动共享机制;到2025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WIFI全覆盖,100%县级文化馆具备数字文化馆服务能力,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100%行政村和自然村实现电视广播“村村通”“村村响”;70%行政村实现体育健身器材全覆盖。保护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培育“一村一品”精品文化项目,争创“四川最美古村落”。—64—第六篇:革故鼎新,加快建设成渝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与中国(四川)自贸区在制度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上的协同联动,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第十四章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第一节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进战略性重组,做大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化国有企业经营风险控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中国500强企业,发展“领航”企业,支持“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65—第二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推动更多事项川渝通办和全国通办。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精简材料、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提升网上受理率、按时办结率、全程网办率,实现1个工作日完成一般性新设企业注册开业所需办理事项,不动产登记受理5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颁发不动产登记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同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将系统对项目规划选址合规性分析结果作为项目立项重要参考依据。深化“互联网+监管”,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第三节加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实施城乡土地统一调查、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登记。科学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三年滚动计划。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坚持“土地跟着重大项目走”,实施全市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平衡。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弹性供地制度。探—66—索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有效途径,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和支持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指导企业有序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继续做大产业发展基金。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第四节探索跨行政区高水平协作新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探索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的体制。探索经济统计分成方式。推动金融、能源、电信、医疗等服务范围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建立跨区域财政协同投入机制,按比例注入开发建设资本金,统筹用于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多元筹资开发模式,实现投入产出平衡。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研究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部分实行跨地区分享。允许区域合作平台内的企业自主选择注册地和名称。第十五章着力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第一节高水平推进中国(四川)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积极推动与中国(四川)自贸区在制度创新、重大改革集—67—成攻坚、平台建设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协同联动,争取复制推广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多证合一”“先照后证”“照后减证”,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试点社会企业培育改革创新,推行市场主体准入“异地同标”,实行“一窗受理”政务服务模式,建立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发挥电子商务产业比较优势,积极承接跨境电商业务,打造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在线报关、报检、结汇、纳税、融资、物流等功能集成,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本地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创新发展。第二节全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政策措施,实行“负面清单+国民待遇”,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充分利用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国外友好城市“朋友圈”。加快建设“蓉欧+”东盟国际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开放平台,鼓励企业建设覆盖重要国别、重点市场的海外仓,完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外贸出口基地和企业主体,引导全市出口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层次和加工深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稳步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工程承包。向南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主动对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探索与磨憨、瑞丽等国家口岸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四川南向开放的前沿城市。—68—向东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积极承接日、韩等国家产业转移,巩固与日本都留市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支持内江企业赴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开拓市场。向西加强与欧洲国家合作,充分利用蓉欧、渝新欧等国际班列,拓展与德国“三方共赢”城市联盟等欧洲城市和地区的交流交往,与芬兰、瑞士深度开展沱江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合作,加快建设中欧创新产业园。向北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图7:内江立体全面开放发展示意图第三节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瞄准三个“500强”、央企、知名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共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目标,突出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借力国内各类招商平台,深—69—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等区域交流合作,切实抓好重点产业引进、知名企业引进、人才带项目引进等工作。加强对港澳台等重点区域投资动向研究,重视“以侨引侨”,精准对接知名跨国公司、行业头部企业、重点外资企业商协会等,全面提升项目引进质量。坚持科学招商,建立健全项目引进风险评估机制,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实现招商向选商的转变。规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视同仁对待本地企业和招商企业。—70—第七篇:夯基蓄势,着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窗口期,统筹布局重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超宽带网络等建设,深入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先导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第十六章加快建设成渝重要交通枢纽第一节外向大通道建设围绕构建“多层次、一体化、高质量”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推进“三射三联”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为主骨架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建设成渝重要交通枢纽,力争实现成渝双城“30分钟”到达,成渝城市群节点城市“1.5小时”全覆盖,国内重要城市群及重要港口、口岸“3小时”全覆盖目标。铁路。加快建成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和成自宜高铁,规划建设绵遂内铁路,打通内江经宜宾至贵阳通往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的高速铁路大通道,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抓紧做好自隆渝城际铁路规划论证,实现与沿江高铁、川藏铁路连接。逐步实现成渝客专公交化运营。开展成内渝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论证,实现成渝城市群主要城市半小时通达。建成连—71—乐铁路,加快货运铁路改造,实施隆黄铁路隆叙段(争取省上协调贵州、广西加快黄桶—白色段建设)、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扩能改造,同步启动内江南站提升改造和城区铁路搬迁工程,规划研究内昆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打通成都经内江至昆明到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泛亚铁路通道,全面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枢纽。公路。畅通对外高速公路大通道,建成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资中至乐山高速公路,推动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提升成渝发展主轴服务成渝中心城市能力,强化内江向东经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交通联系。协同开展内江至南溪、乐至至资中至犍为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航空、水运。加快内江市中区、威远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联合自贡,全力做好内江(自贡)机场规划论证。推动内江白马至自贡牛佛段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前期工作,畅通内江—自贡—泸州内河航运通道,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72—图8:内江建设成渝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图第二节市域“30分钟”交通圈建设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建成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高桥互通连接线、水心坝大桥及连接线,适时启动市区至各县(市)一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G348等国省道境内路段提升改造项目前期工作,逐步消除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推进农村公路向纵深发展,强化与泸州、自贡、荣昌等地毗邻地区衔接,打通毗邻地区农村公路“瓶颈路”“断头路”。构建市区至县(市)、县(市、区)至乡镇“30分钟”交通圈。—73—第三节建设便捷高效客货运输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升内江综合客运站零换乘便捷水平,结合全域旅游发展需求,发展旅游专线及自驾租赁服务。对县(市、区)现有老旧客运站进行升级改造,启动威远县城北客运站等一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客运站场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客运招呼站牌。推进道路运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定制客运、预约式响应等灵活多样的运输方式,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采用城乡公交、区域经营班车、预约响应客车等农村客运组织形式,提升农村客运组织模式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可达客运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深度。优化道路货物运输服务体系。合理布局铁路货运站场、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节点,加快推进内江国际物流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建设内江北站动车运用所和高铁快运基地,支持高铁快递、电商快递班列发展。联合荣昌、永川、泸州等市区,规划实施机场、港口、铁路连接专用线建设,实现铁路、机场、港口等多式联运无缝转接,切实提高物流效率。依托内江国际物流港,提升区域间物流货物组织服务能力,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建设集物流电子政务平台、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电子物流平台等于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专栏12: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1.重点铁路建设项目。(1)绵遂内铁路,线路总长272.19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项目北起西成客专绵阳站,并与成兰高铁接轨,—74—经遂宁、资阳至内江,在内江北站与川南城际铁路接轨,与成渝客专内江北站共站,并对内江北站进行扩容,设置动车运用所和动货基地。(2)雅眉乐自隆渝城际铁路项目,线路总长约300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3)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实施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全长约248公里(成都至隆昌段)。(4)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隆昌段),改扩建既有铁路11.84公里。(5)成自高铁(内江段)建设项目,客运高铁,总里程176公里,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总投资359.7亿元。其中,内江段约62.5公里,投资约108亿元。实施高铁线路、站房建设和地方配套等附属设施建设。(6)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实施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全长约118公里。其中,内江段24公里,并实施内江南站提升改造工程,新建2条到发线、2条装卸线和战场等配套设施。2.重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1)成渝高速公路扩容,项目起于成都市,经简阳市、雁江区、资中县、东兴区、隆昌市至川渝界。全长约190公里,估算投资约380亿元,其中内江境内约94公里,投资约187亿元。(2)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项目起于重庆市大足区,经荣昌区、东兴区,止于高桥街道以南,接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全长约50.6公里,总投资约57.6亿元,其中内江境内约19.2公里,投资约25亿元。(3)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项目起于资中县,经安岳,止于川渝界。全长约104公里,总投资约168亿元,其中内江境内约39公里,投资约63亿元。(4)资中至乐山高速公路,项目起于资中县,经威远县、仁寿县、井研县,接天眉乐高速,全长约94公里,总投资约190亿元,其中内江境内约30公里,投资约60亿元。(5)内江至南溪高速公路,项目起于南溪区,经富顺县、隆昌市,至东兴区,对接内江城市过境高速黄棚凹互通。全长约97公里,总投资约138亿元;其中内江境内14公里,投资约—75—21亿元。(6)乐至至资中至自贡至犍为高速公路,项目起于乐至县,经雁江区、资中县、威远县、贡井区至犍为县,对接仁沐新高速公路。全长约195公里,总投资223亿元,其中内江境内约79公里,投资约90.6亿元。3.内江机场。采用近远期结合方式,近期定位为A1级通用机场,发展应急救援、农林作业、观光旅游、航空培训、运输物流等通航产业。远期定位为4C级大型支线机场,依托高快速铁路网,打造空铁联运枢纽,提升空铁联运竞争力和对外交通服务能力,发展廉价航空,直接辐射川南和成渝经济区毗邻区域。第十七章加快建设能源基础设施第一节全力推进中国“气大庆”建设稳步提高页岩气产量。到2025年,累计建设页岩气平台达到200个,开钻井1100口,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实现年产气量65亿m3,年产值100亿元。鼓励和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地理勘探专业团队开展页岩气资源评价和“甜点”探寻,力争累计探明储量超过6000亿m3。鼓励和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开展深层页岩气地质综合评价和开采技术攻关,支撑深层页岩气的安全、环保和高效开发。加大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老气田复采率。深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切实将页岩气资源开发红利惠及当地,全面提升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水平。—76—完善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和储气能力建设。以建设和完善页岩气外输管网工程、城镇燃气管网互通工程为重点,补齐各县(市、区)油气管网短板,扩大城市输气管网覆盖半径。统筹城南新区、内自新区等新增用气地区,实现空白地区管网全覆盖。加强地方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到2025年,全市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用气量的储气能力,城燃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切实提升国家管网公司兰成渝输油管道、重庆至成都输油管道等干线油品供应保障能力,积极参与兰成渝复线及内江—自贡—宜宾支线项目规划论证。“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新建电、氢、油(气)综合(混合)加注示范站3座以上;规划新建油气混合CNG站1座、油气混合LNG站30座以上;规划新建加油站50座。专栏13:LNG、CNG、加油站站点规划情况县、区LNG\CNG站规划数量加油站规划数量油气电氢综合加注站规划数量市中区55东兴区48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151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71隆昌市38威远县2671资中县710—77—第二节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分类有序做好小煤矿关停并转工作,2021年底,全市30万吨/年以下煤矿比2018年减少50%,实现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到2025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保持300万吨。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到2025年,全市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居民避险搬迁任务基本完成,沉陷区土地复垦稳步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率达到40%,土地复垦率达到60%。第三节加强城乡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500千伏、220千伏骨干电网和110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网络。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增强城乡用电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好农村地区典型低电压问题。到2025年,完成新建500千伏输变电站1座,220千伏输变电站2座,110千伏输变电9座,新改(扩)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0座。发挥内江作为资源地和邻近负荷中心的比较优势,依托白马电厂2×475MW燃气轮机发电等项目,巩固全市和受端负荷中心电网骨干网架,打通川渝电力输送“新动脉”,完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机制,建设区域电力保障调峰中心。到2025年,内江地区供电可靠率99.8%。—78—图9:内江市“十四五”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图第四节着力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完善电动汽车配套设施。按照“车桩相宜、适度超前、智能高效”的要求,分类有序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内逐步形成以住宅小区、办公场所自(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停车位、道路停车位、独立充电站等公用充电设施为补充的充电服务网络;在城际间及对外通道上,形成以高速公路服务区和重点加油(气)站为分布区域的公用充电设施服务网络。到2025年,全市电动汽车保有量数量1.8万辆,力争建成运营4座充换电设施(包括电池配送中心1座,充换—79—电站3座),150个公交充电桩,1500个小型车公用充电桩,8000个小型车专用充电桩。图10:内江市“十四五”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煤改气、油改电、煤改电等电能替代,进一步优化全市用能结构。有序利用好既有小水电,“十四五”期间,不再新建小型水电站,按政策鼓励发展航电示范项目。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推广沼气、沼液、沼渣“三沼”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推广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适时推广应用一批分布式能源项目,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和低碳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占总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80—专栏14:现代能源重点建设项目1.威远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拟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51.71亿元,2020年—2025年计划投资49.28亿元。其中,实施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项目4个、计划投资5.47亿元,拟搬迁安置采煤沉陷区居民3283户;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5个、计划投资35.30亿元。2.白马电厂2*475兆瓦燃机示范项目。项目位于内江市白马镇的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内,计划总投资约23亿元。将采用东方电气M701F4改进型重型燃气轮机,建设2套400MW级“一拖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预计投产后年耗气量约4.43亿m3,年发电量约23.75亿千瓦时,年产值约11.5亿元。3.全市电网建设重点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80亿元。(1)内江(自贡)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内江东50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线路部分包含洪沟—遂宁500千伏线路π接进内江东500千伏线路,线路全长约2×148千米。项目建成后,将与陈家500千伏输变电形成双电源供电,极大保障内江市用电安全。(2)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内江蟠龙、迎祥等5个220千伏输变电项目,新增变电容量90万千伏安,有力提升城市区域电网构架。(3)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35千伏输变电工程。新改扩建内江隆昌周兴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内江市中区万里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22座,新增变电容量154万千伏安;新改扩建资中明心寺35千伏输变电站、威远小河35千伏输变电站等35千伏输变电项目34个,新增变电容量32.5万千伏安。4.重点输气管道建设工程。威远、泸州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由输气管理处仁寿输气作业区实施,管道历程90公里;威远—乐山输气管道工程,由输气管理处仁寿输气作业区实施,管道历程10公里;威远—81——市中区白马管道,由中石油西油司与地方政府合资公司实施,管道历程34公里;泸207井区—隆昌站管道,由泸州采气作业区实施,管道历程24公里。5.储气调峰基地建设项目。(1)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在威远县页岩气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液化天然气生产厂、储气调峰基地、LNG加气站,预计总投资约12亿元,作为内江市、威远县以及港华集团西南地区企业的LNG应急储备基地,项目建设分两期共两条100万m³/天的生产线。(2)四川省能投集团计划在市中区白马建设内江储气调峰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选址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占地面积约250亩,拟建设一座3万m³LNG储罐,天然气储存能力1800万m³,同步配套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100万m³/天的LNG工厂,在内江市区域内配套建设9座LNG调峰站。第十八章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第一节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内江—隆昌供水管线工程建设,加快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及前期工作,推进两河口、大石包、狮子岩等中小型水库项目建设,努力增强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有序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启动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等,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小微型水利设施工程,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自来水普—82—及率达到90.0%以上。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抓好水库水质管护,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图11:重点水利设施布局图第二节大力实施防洪提升工程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消隐患、夯弱项”的思路,加快沱江干流城区堤防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重点城镇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水库工程安全隐患。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山洪沟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推进防汛视频会商和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改造,推进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完善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83—统,不断提升监测预警和防御应对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专栏15:重点水利建设工程1.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向家坝灌区内江供水管道一步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隆昌供水管道工程,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资中县两河口、威远县大石包、隆昌市狮子岩等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隆昌市石盘滩、资中县黄板桥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2.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隆昌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开展水系连通、岸坡整治、清淤疏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以及河湖管护等,改善水域环境。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资中县球溪河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资中县、威远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4.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市中区乐贤半岛马鞍山段、资中县城区水南段、松山坝段等沱江干流城区堤防工程建设7处,整治威远县猫沟、资中县东风、隆昌市打杵坳水库等病险水库20座;开展威远县达木河、市中区吴家溪等山洪沟治理2处,实施威远县乌龙河威远段、隆昌市龙市河骡子滩等中小河流重点城镇防洪治理工程10处。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推进防汛视频会商和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改造,完善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5.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强输配水管网和规模化水厂能力建设,新增覆盖受益人口10万人。—84—第十九章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第一节提升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加快5G网络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满足长期网络发展需求。“十四五”时期,着力建设5G覆盖初期网络,远期聚焦5G精品网目标,同步部署5G关键技术,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应用需求。推进广电5G一体化建设,加快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同覆盖,建成具有综合信息服务功能的新型融合网络。加强家庭智慧视听节点建设。实施“平安乡村”“双千兆”小区等光网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提升偏远农村通信覆盖能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户户通工程升级后的运行维护、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和代办点布局优化等民生工程,保障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和广播电视发射台正常运行。推进应急广播体系、智慧广电示范区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5G网络深度覆盖率达到99.0%以上。第二节促进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客货运基本数据和信息服务全覆盖,开展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满足旅客对出行预知、感知和定制等个性化需求。构建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实现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重点路段以及隧道、桥梁、互通枢纽—85—等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全覆盖。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等路测智能终端应用。推进成渝高速公路智慧示范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加强江河湖泊、水资源、洪涝灾害等涉水信息的监测预警,推进涵盖水利核心业务的智能应用。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推动支撑电、冷、热、气、氢等多种能源形态灵活转化、高效存储、智能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电网、气网、热网等的智能协同控制系统。推动能源网络接口设施标准化、模块化建设。第三节提高信息安全监管水平构建以“技术为核心、制度为保障、监测为手段、灾备为支撑”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端到端管理。健全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登记保护制度,出台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建立重大项目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快研发大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制定个性化定制数据安全防护解决方案。支持信息安全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化运营,建设大数据安全治理中心、大数据安全实验室等。支持工业、能源、金融、电信等重点行业开展数据入侵、反入侵和网络攻防演练,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86—专栏16:重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建设成渝政务云数据异地灾备中心。建设“中国联通四川内江通信枢纽大楼”项目,适时开展云平台升级扩容,构建稳定高效的数据大脑中枢。构建成渝地区跨省跨区域国家级政务云灾备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国家级灾备中心。2.内江(川南大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工程项目。该项目是四川省基础通信类重大产业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内江移动电信业务收入将力争突破10.6亿元,纳税突破3000万元,固定电话用户数突破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50万户。3.内江市5G基站建设规划。内江市城区宏站现网存量站点1522个,5G宏站近期规划1611个,远期规划1731个;重点机房规划改造站址13个,规划新建站址42个。内江电信将在内江市城区、县城、乡镇及部分行政村建设5G基站(含接入光缆、传输、承载网等配套设施)1380个。4.平安内江魔镜慧眼工程。内江全区域城乡、行政村全光网络优化升级、城区及乡镇等以上区域升级到25-50GPON接入、农村区域实现10GPON接入,电信用户侧全面升级为10G(1000M)。5.交通运输指挥及调度系统建设项目。生产型企业出厂货物装载系统、路面不停车检查系统、路面流量监测系统、车辆卫星定位匹配系统、大数据中心、全系统开发(PC端、手机APP、网页版等)。6.水利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推进防汛视频会商和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改造,完善小型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建立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87—第八篇:民生为本,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人文化、便捷化、均衡化、绿色化导向,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推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第二十章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一节构建各学段协调发展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以县为单位编制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8%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科学布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校数量、规模与城镇发展和人口增长相适应,办好必要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到2025年,—8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条件改善、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三大计划”,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打造领航高中、优质高中。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互通机制,探索课程互选、资源互通,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和中高考综合改革。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鼓励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大力引进国内重点高校在内江建设分院(校)。加快实施内江师院整体搬迁,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切实增强高校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高校建立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高效创新平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鼓励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学分银行,推动地区间学习成果互认机制、学生校际流动与培养互认机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监测督导制度,确保每个残疾人都能够接受公平教育,—89—获得自我发展能力。第二节建设成渝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实施中高本教育衔接推进计划,建设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市内中职学校省级示范建设,各县(市、区)至少建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搬迁,建成内江技师学院;启动内江医科学校整体搬迁项目;推动成立成渝地区中等教育职业教育联盟。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启动建设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续建工程,支持内江职技术业学院申报省级“双高计划”学校;支持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升办学层次,争取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将川南幼师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成国家级幼教培训中心;完善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配套设施,争取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探索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融合发展有效路径。共建川南职教联盟。有序引进社会资本兴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成渝·甜城”公共实训基地,高质量完成内江职院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项目,支持内江职院与资中县共建“内江乡村振兴学院”、产教融合特色小镇。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育模式。2025年,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超过50%,优质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90—第三节全面提升现代教育管理水平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推进“三通两平台”升级建设和学校网络提质改造,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工程,建成现代教育数字港。进一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增加教师总量,落实编制管理“备案制”,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强化督政督学体制机制建设,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实施“教育鼎兴成渝协同”重大改革试验项目“一十百千万”工程。切实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实施全市学校安全防护提升工程和农村学校生活环境提升工程。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常态化开展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探索社会共享学习积分模式,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专栏17:教育领域重点工程项目1.内江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42.85亿元,总建筑面积57万㎡,包括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学生宿舍、综合管廊和红桥街配套道路等。2.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二期项目。建设总投资7.2亿元,建筑面积11.9万㎡,包括理实一体化实训楼、产教融合综合楼、学员住宿—91—楼2栋、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公寓、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体育场看台、游泳池及相关总平、景观绿化配套。3.内江市高级技工校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万㎡;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实训楼、篮球场、配套设施等。4.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二、三期项目。二期建设项目建筑面积64200㎡,预算总金额4.82亿元。三期建设项目规划用地600亩,建设用地预算2.16亿元、基本建设9.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0.9亿元,项目总预算12.46亿元。5.内江医科学校新校区迁建项目。新校区预计在校学生人数5000人,预计建筑面积130000㎡(包括地上建筑面积105000㎡,地下车库25000㎡),预计用地300亩,项目总投资8.5亿元,其中:土地款1.1亿元、土地整理款0.95亿元、建筑工程造价5.5亿元。6.甜城·成渝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综合实训基地项目总投资为10000万元,总建筑面积为30000㎡,包括公共实训大楼、实训车间、停车场及绿化等相关配套工程。7.重点小学校舍建设项目。(1)内江六小新校区建设项目,新建教辅用房8000㎡及其他附属设施;(2)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实验中学建设项目,项目占地64.5亩,总建筑面积约1.3万㎡;(3)内江市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新建项目,总投资1亿元,新建校舍1.5万㎡及配套设施。8.重点中学校舍建设项目。(1)内江二中城南校区,新建教辅用房70000㎡及其他附属设施;(2)内江一中扩建项目,总投资1.778亿元,总建筑面积3.75万㎡;(3)内江市翔龙中学城南校区新建项目,总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5.4万㎡;(4)牛牦山初中新建项目,总投资1.12亿元,占地41.5亩,校舍建设面积2.69万㎡。—92—第二十一章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第一节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依托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健全城乡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核心业务流程统一,提供同质化的城乡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培训服务和就业指导服务。全面对接成渝城市群各城市就业服务机构,实现在公共招聘网上注册的企业可在成渝城市群间各人力资源市场享受免认证、免费入场招聘资格。招商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运营机构与内江国企合作,建成“甜城·成渝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重点为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为零就业家庭和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落实工伤、失业保险相关政策,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效能。第二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大力宣传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工作。落实根治欠薪核心制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恶意讨薪”行为,深化“公益律师进工地”活动。强化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93—主管部门的依法监管职责,依法处置违法施工、违法转包、分包等源头性欠薪案件。公安机关依法高效受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案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执法和专项执法。完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机制。研究研判新业态用工情况。规范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和特殊工时制度审批,建立全市劳务派遣企业台账。开展集体协商工作,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进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国企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工资指导线,开展企业薪酬调查。第二十二章完善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巩固全民参保计划成果,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孤寡残疾、特殊困难群众等群体的关爱服务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建立合理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制度有效衔接,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94—第二节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和完善县域范围内紧密型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办法。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医疗药品目录和诊疗服务项目目录。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快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下沉,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可及。第三节保障重点人群权益妇女儿童。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依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妇女发展纲要,持续提高妇女技能素质,促进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强化对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依法保障和社会责任。健全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做好留守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工作。完善儿童监护制度。构建儿童关爱社会网络。推进基层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转型升级。—95—青少年。围绕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目标,全域推进《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省级试点工作。实施“身心健康”“文脉传承”“守护成长”“阳光守法”“暖心扶持”等十大行动。主动服务青年创业。打造“甜小青”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和云平台。到2025年,新建市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综合阵地1个,各县至少建立1所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退役军人。建立健全退役军人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强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健全退役军人转交安置机制,完善待遇保障制度,落实抚恤优待政策,推动优抚医疗服务、学历教育优待、职业技能培训等关爱帮扶政策落实。实施褒扬纪念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全市烈士陵园,推进军人墓地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供保障。残疾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建立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机制,完善康复托养设施,提升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照护和托养服务机制。保障残疾人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发展残疾人文体事业。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培育发展助残社会组织。—96—第二十三章深入推进健康内江建设第一节加强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能力建设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健全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检验诊断、信息反馈、医防协同、物资保障等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治能力。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增强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和先期处置能力,全市建成三级甲等疾控机构2个,三级乙等疾控机构4个,配置10个P2实验室,力争建成1个P3实验室。创建川南区域检验检测中心。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内江市医学急救中心,重点抓好重大传染病定点收治病区和负压病房建设。培养和储备紧急医学救援专业人才,满足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要。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将市第二人民医院建设为市级传染病救治中心,隆昌市人民医院、资中县人民医院、威远县人民医院建设为县级传染病救治中心。第二节提升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围绕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公益性、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为导向,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城市医疗集团、—97—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打造2-3个川南领先、全省知名的优势特色专科,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15个以上。推动全市社会保障卡与电子健康卡互联共享,逐步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围绕分级诊疗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和急慢分开的要求,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健全妇幼健康体系,全面改善妇幼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高服务能力,整体搬迁新建市妇幼保健院,争创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建立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实现市、县两级公办精神病医院全覆盖。第三节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弘扬传承中医药传统,持续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活态传承和中医药典籍研究利用,推进师承教育制度化,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紧缺型中医药人才。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比较优势,推进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中国天冬之乡”“中国曲剂基地”“内江市中医医疗机构院内制剂中心”。第四节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98—建立爱国卫生长效工作机制,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强病媒生物防治,不断提升监测检测能力。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县城、村镇、“健康细胞”建设试点,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推动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第五节全面建设体育强市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统筹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确保全市各县(市、区)“一场一馆一池”建设达标,新建小区落实人均体育用地面积最低标准,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力争在“十四五”末达到1.5㎡。建立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加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各单位、乡镇、村(社区)等逐步配齐全民健身指导员。强化青少年身体素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运动时间。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依托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等,做好“体育+研学”“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N”深度融合,提升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全面建设体育强市。专栏18:卫生健康能力提升重点项目1.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医院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1.16亿元,感染楼及配套设施工程投资6300万元,约0.97万㎡,其中感染—99—楼约为0.83万㎡;科研教学综合楼投资10395万元,约2.35万㎡;门诊医技综合楼投资52920万元,约8.82万㎡,主病房楼(二)投资41940万元,约6.99万㎡。2.内江市中医医院西林新区内科大楼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感染疾病科、中医治未病科、中医康复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中医医疗技术中心、中医内科病房、中医心血管内科病房、脑病科病房、老年病科病房、中医经典病房等,预计总投资1.5亿元。3.内江市中医医院医养产业中心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6亿元,该项目规划用地85亩,净用地64.7亩。建筑面积约7万㎡。主要包括医养中心及临终关怀中心、治未病中心、临床教学培训中心(含教员及学生宿舍)、中医药研发中心、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等。4.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中心项目及住院综合楼项目。项目总投资5.9亿元,其中康复中心项目,预计投资0.6亿元,新增土地约15亩,新建建筑面积约0.85万㎡。住院综合楼项目预计投资5.3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精神卫生中心)项目,新增土地约12亩,新建建筑面积约3.7万㎡,预计投资2.1亿元;二期项目新增土地约24亩,新建建筑面积约5.7万㎡,预计投资3.2亿元。5.川南—渝西公共卫生应急中心。规划总用地面积19998㎡(约30亩),其中行政办公区域面积10000㎡,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面积5000㎡,实验室10000㎡,洗消中心1000㎡,估算投资2亿元。购置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建设卫生应急仓库设施、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净化及污水处理系统等。6.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项目。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700亩,规划建设46片专业足球场(含一个2万座的比赛场馆)及运动员、教练员公寓等配套设施。总投资约15.8亿元,项目将分两期建设,一期—100—项目共20片足球场,二期项目拟于2021年启动建设前期工作。第二十四章切实提升老幼抚育照料水平第一节健全婴幼儿抚育托管社会支撑体系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重点,加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问题的制度设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深化完善全面两孩政策综合性配套措施,完善产假、生育保险、生育津贴、免费学前教育等政策体系,制定托育机构政策法规和服务标准,探索建立0—3岁社会托幼支撑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争取全国、全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试点。完善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儿科服务体系,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依托优质幼教资源,启动“儿童成长工程”创新试点项目,全面实施儿童营养、儿童早教、儿童体格锻炼、儿童品格培养、儿童社会实践、儿童医疗、家长培训等系列行动计划,培育新兴业态和完整产业链。第二节完善社会养老政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老年人关爱服务项目,优化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申领程序;对经济困难的老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救助保护机制,探索建—101—立留守老年人风险评估制度。广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引导社会组织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把具备资质的助老社会组织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发展规划,不断扩大老年人教育资源供给。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实施老年大学建设提升行动,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实施养老服务组织或机构“红黑名单”管理。加强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和养老服务领域的非法集资、保健品非法会销等整治工作。第三节构建适老宜居社会环境建立完善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政策体系,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鼓励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推动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打造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建设分布式、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探索“养老服务顾问”模式。大力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有序对各类政务网站、手机APP实施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在新闻资讯、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社交通讯、生活购物、医疗健康等领域实现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全覆盖。—102—第二十五章全面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第一节建立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制度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原则上由村纪检委员(纪委书记)担任。深化“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创新升级评优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治理制度,规范“三自一引”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和编制配置,健全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序推动权力下放、资源下沉、管理服务下移。强化农村“六个好”建设。第二节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街道职责准入制度,确保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整合街道党政机构,统筹设置综合性机构。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机制。推动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实现社区减负增效,扩大自主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出—103—台物业管理条例。深化“一核六联四治”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健全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院党组织架构,构建小区楼院党组织+业主委员会或“自管委”+物业服务企业联动格局。整合各类网格资源,构建“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健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完善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制度化渠道。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探索积分管理、诚信记录等,强化居民公约约束力。第三节加强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基层治理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构建长期稳定的城乡基层治理投入机制,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深化城乡基层治理示范创建。保持基层公务员队伍相对稳定,实施选调生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制度。推行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支持符合条件的村干部考录为乡镇公务员或事业干部。全面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考核绩效+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报酬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对卫生、教育等行业新招聘的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县招乡用”“县管校用”“乡聘村用”。支持“五老”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继续实施“311”干部帮扶基层行动。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建设。支持社区通过让渡部分使用权的方式,发展社区经济。鼓励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党组织造血功能。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充分激发—104—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第九篇:和谐共生,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建设美丽内江。第二十六章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空间第一节明晰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空间加快形成以沱江生态带、威远穹隆生态保育区、油坊山生态涵养区、丘陵水土保持区为核心的市域生态保护格局。一江即沱江生态带;三区即威远穹隆生态保育区和油坊山生态涵养区和丘陵水土保持区。多廊即越溪河、威远河、濛溪河、逆水溪、龙市河、球溪河等沱江支流水系,作为市域主要生态廊道。多斑包括白云峡森林自然公园、长江森林自然公园、慈菇塘森林自然公园、尖山子森林自然公园、隆昌古宇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资中圣灵山岩溶地质自然公园、穹隆地貌省级自然遗产地、资中县重龙—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古湖风景名胜区、濛溪河特有水产保护区、黄河湖风景区等。—105—图12:全市重点生态保护空间示意图第二节实施生态空间分级管理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实施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石漠化区、水力强烈侵蚀区域、公益林、重要江河湖库水体以及其他重要生态廊道、生态源和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等因素,按照相关要求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并分级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生态空间管控策略。生态保护区。主要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其组成要素为最新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106—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八类有限人为活动。生态控制区。主要是生态保护区以外需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自然区域。严格管控开发性和生产性建设活动,不得新建、扩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不得进行污水直排,不得排放固体废弃物;严格控制环境风险,不得进行危险废弃物的生产与储存;加强林地水系保护与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监测。第二十七章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第一节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例》等国家、省和地方法律法规。做好排污口调查造册工作,全面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启动实施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县城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以“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进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综合整治。优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将日处理规模500m3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纳入内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信息平台实施监管。以“污水分类减量、就地就近治理、资源循环利用”—107—为导向,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三线一单”要求,划定和调整沱江流域优先管控、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环境单元。强化沱江流域主要控制断面下泄生态流量保障。坚持推行河(湖)长制,开展“智慧管河”试点。加大沱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动,共享流域水质预警信息,完善区域环境联合执法机制。依托全省沱江流域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跨区域重点难点问题。联合相关城市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全国第二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第二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物,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强化环保准入约束,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从源头控制新(改、扩)建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全面完成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快市域内工业企业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开展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严格执行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控汽车尾气排放。严格执行建设工地扬尘治理标准,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降低路面尘土负荷。继续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严格控制餐饮油烟污染。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监测体系、预警预报和人工干预机制。—108—第三节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开展农用地土壤、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及井灌区污染状况详查,明确土壤、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完成土壤防护区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优先保护农用地、水源地土壤环境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障农产品安全、饮水安全。对工业企业场地、未开发利用污染场地实施环境风险分类管控,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管理垃圾清运、处置作业。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健全分类收集、处置系统。抓好煤渣、炉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安全处置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废物,严格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落实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制度。第二十八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一节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实施《内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态带点线面发展与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继续实施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废旧矿山生态修—109—复。实施城乡绿廊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建立天然林总量管理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继续开展中幼林抚育和公益林建设与管护,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强化林草灾害防控。推进水生态保护与资源养护,严格执行沱江流域禁渔期制度,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持续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检测预警,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趋势。第二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标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建立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协调等机制。全面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开展工业领域、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公共机构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工作,做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等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促进客货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实施动态化更新,完成省上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第二十九章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第一节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与载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110—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倡导企业绿色生产,引导企业开展节水减污公益活动,引导省级以上重点工业园区创建绿色园区,充分发挥社会示范效应。加快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在各大超市设置节水柜台,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等绿色流通主体,促进绿色产品销售和使用。倡导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大力推广绿色出行。第二节切实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分步细化落实用能权、水权、碳排放权的分配和交易制度,推行合同能源和合同节水管理。坚持最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建设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标准地”出让制度改革和“亩均论英雄”考核机制的建立,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探索实行耕地休养制度试点。加强以工业、建筑业及农业废弃物为重点的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衔接,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111—第三节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土地、矿产资源等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强化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引领作用。强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控,提升辐射安全监管能力,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源地等风险预警,健全环境预警监测制度,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督促企业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及时公开环境治理信息。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有效途径。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典型案件的查处侦办、起诉力度,加强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专栏19: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重点保护工程1.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完成内江城区11公里防洪堤和截污干管,2个再生水厂,2个公园36万㎡绿地,11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2座城市桥梁,1条人行过街隧道等工程。完成隆昌市、资中县、威远县、市中区、东兴区、经开区、高新区约12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000余亩公园绿地以及8条河流2个湖库治理工程。2.内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完成包括新建焚烧发电项目1个,填埋场项目2个,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工程1个,垃圾压缩站23—112—个,及其它道路、给水、安置还房等配套设施建设等17个子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善分类处置体系,包括设施设备购置及垃圾收集点提升改造等。3.内江市危险废物处置项目。2022年底前完成内江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处理能力2万吨/年。4.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涉及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炼钢厂1#-4#套筒窑、回转窑窑头、窑尾除尘改造、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发电厂4个自备发电机组改造等21个子项目。5.内江市环境监测能力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000万元,构建内江市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环境质量一体化监测监控平台,丰富完善水、大气自动监控点位,形成环境质量监控综合数据库。建设放射源安全监控平台,构建放射源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数据中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完成数据资产沉淀。建设物联网统一接入中心,形成各类物联网设备接入能力。—113—第十篇:守正创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培育文化龙头企业,继承、创新、传播好甜城文化,充分发挥其在精神培塑、资本再造、人才育成、文明进阶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全面建设文化强市。第三十章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出台《内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常态化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活动。大力培育选树、学习宣传先进模范,出台《内江市关爱礼遇先进模范实施办法》。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文明创建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文明创建覆盖面和参与率。—114—第二节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大千文化、范长江文化、石牌坊文化等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推动民间民俗文化、家训家书文化、乡土人文文化整理研究。持续举办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加强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隆昌土陶制作、隆昌青石雕刻、翔龙节、黄氏吹糖人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完善文物综合保护体系,加大对翔龙山石刻、资中文庙武庙、隆昌石牌坊等重点文物保护力度,推进内江市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建设,强化资中古城、罗泉古镇、云顶古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保护。加大市川剧团国家级非遗川剧传习基地、内江夏布编织体验基地、资中县木偶剧团中型杖头木偶戏传习基地、资中盘破门武术体验基地、隆昌夏布编制工艺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力度。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实施中华经典传诵、翰墨书画传习、非遗文化传延、经典戏剧传唱“四传行动工程”。实施传统文化文创品牌创建计划。第三节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激励保障、评估考核等机制。探索建设内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和志愿服务中心。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壮大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行业领域志愿服务队伍和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力量。力争到2025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实现一县一—115—中心、一镇一所、一村一站目标,建成市级文明实践示范点100个。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到总人口数的18%,有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占比达到注册志愿者50%以上。第四节加快建设诚信内江着力完善地方信用管理制度,利用现有部门联合共建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打通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数据通道,形成更有影响力的失信行为联合惩戒联动机制。补齐县域信用信息系统短板,加速信用信息向基层流动共享,提高基层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共享质量,在微观管理领域开发更多信用信息应用场景,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培育发展信用数据服务市场,依托市属国有企业,成立信用信息数据公司、信用服务公司等市场主体,与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信用数据价值化利用。第三十一章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一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县(市、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纪念馆),乡镇(街道)、村(社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博物馆(纪念馆)达6座(其中国家三级博物馆达2座),建成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陈—116—列室)4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部颁三级馆标准,新建或改(扩)建市级图书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以城市书房、青工文化驿站、文化院坝、村史馆等新型阵地为补充,鼓励在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地建立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和农家书屋借阅服务点,打造城市阅读、社区阅读空间,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建成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1个。第二节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重点题材,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戏曲传承传习,创排反映内江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文旅融合的大型剧目。深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主题活动,实施网络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计划。加快建设内江大剧院等重点项目。支持申报国家、省级评奖和艺术基金,出台《内江市精品文艺创作奖励扶持办法》。鼓励创作一批精品主题电影和电视剧,推出一批重点出版物。鼓励支持国有和民营文艺团体创作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戏剧、舞蹈、音乐等作品。第三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117—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文化企业社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力度,扶持文化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支持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新文艺业态、新文艺聚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培育一批内江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开展基层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行动,实施“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互联网+全民阅读”“互联网+中华文明”工程。第四节推动市县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大互联网主阵地投入,推进市县媒体融合“一张网”建设,开展媒体深度融合示范,培育全市特色新媒体品牌,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对外拓展传播渠道,大幅提升聚合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培养一批全媒体采编播管人才。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进一步优化全媒体采编网络和工作流程,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快推进报、广、台、网、微、端“六位一体”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增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功能。深化新闻、—118—出版、广电等领域改革,激励专业人才职业化发展。第三十二章培育做强现代文旅产业第一节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推动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演艺文博、文化装备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鼓励发展创意设计、网络视听、电子竞技等新兴业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企业。加强对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范长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管理,突出文化内涵、主导业态,引导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加强文化消费场所建设,加快资中磐石玩偶城、“牌坊里”特色文旅创意商业街区等文旅消费园区建设。推动优秀文化资源跨界融合,推动“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康养”“文旅+体育”等融合发展。第二节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变景区”,加强城市景观打造和休闲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特色街区和中高档旅游饭店、主题酒店、特色民宿,打造夜间观光游览线路,支持旅游住宿业特许连锁经营和品牌化经营,积极培育夜经济、民宿集群等新业态。依托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非遗资源、工业遗产、特色农业基地和特色餐饮等资源,瞄准成渝“周—119—末经济”,做精做优文化之旅、山水之旅、美食之旅、乡村之旅、研学之旅等特色品牌。加快实施旅游畅通工程,着力解决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点与交通干线连接线“最后一公里”的通达问题,探索开通旅游客运班线、专线,着力推动实现“城景通、景景通”。着力完善公共咨询导览服务,加快融入“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面向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开放性平台。加强内江城市形象宣传,设计内江城市形象标识,创新宣传模式,加大内江精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活动推介力度,树立内江全域旅游品牌形象,2025年,全市国家A级景区数量达到50个,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达到10个以上。图13:内江市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第三节加大文化旅游交流力度—120—建立完善文化交流工作机制和合作机制,深化与渝西、川东和川南等毗邻地区、城市的交流合作,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广联盟。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营销推广活动,组织参加重庆市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旅交会,建设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川南文化旅游营销联盟赴成渝地区开展专题推介活动。联合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高水平开展海峡两岸张大千书画艺术交流活动,成立范长江新闻专业研学基地,联合举办特色文旅节庆、艺术创作、商品展会等交流活动,强化“土陶”“夏布”“石刻”等非遗文化交流力度,提升川渝两地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专栏20:文化旅游重点项目1.万达·内江文旅城。按照“一湖一镇一园”的功能布局建设,汉安湖:占地260亩,以桐麻沟水库为资源依托,打造观景平台和音乐喷泉等设施,设置水上游船、水面摩托艇、夜间画舫、夜间垂钓、水上运动和亲水娱乐等项目;文旅特色小镇:夜内江小镇沿湖展开,总长近1.5公里,针对夜生活规划布局主题游乐、非遗文创、川味美食等,设计了苌弘、大千、汉安、石坊、十贤5个极具内江特色的文化广场,并将适时开展各类文旅活动;体育公园:占地250亩,建成后将成为四川最大的城市体育公园,沿街沿湖设置5公里长的慢跑道,后期规划发展各种赛事活动等。2.“一核、三区、一带、一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项目。“一核”即中心城市核,建设巴蜀“慢旅游”休闲城。依托张大千书画艺术国际影响力和“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规划建设张大千国际书画文创园。依托曾家大院、千年龙门老街,打造巴蜀糖文化体验博览园。依—121—托黄鹤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通用航空小镇。深度挖掘“椑木古镇”蓉城第一关文化内涵,串联巴蜀两地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甜城大卷”文旅项目。以传承和弘扬“中国杰出新闻记者”范长江文化为理念,整合赵家坝、都堂坝文旅农资源,建设范长江文化旅游度假区。“三区”即建设巴蜀石牌坊文化传承旅游区、巴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和巴蜀穹隆康养运动旅游区。以隆昌市青石资源和省级非遗青石雕刻技艺为主线,融合重庆大足、资阳安岳石刻雕刻技术,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鬼市文化,打造产、学、研为一体的国际石文化、客家文化研学基地,建设巴蜀石牌坊文化传承旅游区。加快推进资中县博物馆、文庙维修与文武庙复原陈展、木偶展演中心等为主体的资中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和资中辖区37公里沱江河流域岸线的沱江新画廊建设,打造巴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整合威远县大小老君山、慈菇塘等资源,建设威远穹窿·老君山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船石湖运动小镇和工业遗产研学基地,打造巴蜀穹隆康养运动旅游区。“一带”即沱江生态绿色旅游观光带。“一环”即依托成渝高速、隆纳高速、成自泸赤高速以及资威快速路所形成的区域旅游快速环线通道。3.内江海玛文旅啤酒小镇项目。项目净用地面积1412亩,建设为以德国啤酒文化为主题兼融“甜城”糖文化的文旅风情小镇,主要包括高端精品酒店、购物中心、商业街、啤酒博物馆、演艺中心、啤酒广场、巧克力梦工坊、主题休闲公园、甜城记忆博物馆、K12国际学校等。4.内江市公共文化服务PPP项目。推动内江大剧院及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总投资7.28亿元,内江市大剧院用地面积20179.83平米,总建筑面积32615平米,建设内容包括歌剧院、多功能厅、售票厅、休息厅、排练厅、艺术展览区、舞台附属用房等。综合档案馆建设净用地面积为14211.21平米,建筑规划面积34060平米,建设内容包括市档案馆、城建档案馆、党史方志馆、地籍档案馆等。—122—第十一篇:筑牢底线,全面提升统筹安全与发展综合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好全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数据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构建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第三十三章 提升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水平第一节 强化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工程项目治理,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生活设施合理搬迁避让。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完善气象、地震等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健全综合气象观测技术支撑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气象灾害城乡一体化能力建设,启动内江地震数字台网工程,提高城乡抗震监测、设防能力。建设综合减灾示范工程和示范区。第二节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防控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贯彻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123—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食品药品安全属地责任,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和追溯监管大数据平台,加大对食品药品监测、检验等能力建设投入。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强化危化品、矿山、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警预报及隐患排查整治能力,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人民防线。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第三节建立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理顺部门职能,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全市应急管理信息管理平台,规范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各环节。建立市级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推动各部门灾害信息共享,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加强各级救灾应急装备和交通、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精确定位、地理测绘等科技支撑。加强抗灾队伍建设,形成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124—城市消防、水上搜救、医疗救护、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积极培育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提高灾后自救、防疫和心理疏导等能力。第三十四章强化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第一节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加强动员基础建设。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健全储备机制,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多元”储备机制,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分级保障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畅通救援物资物流大通道,积极争取纳入全省“十四五”应急物资6个分中心规划范围,与全省救援中心形成差异化协作关系。统筹指导各县(市、区)应急救灾物资管理,规划建设一批乡村级救灾物资储备点。结合人防工程建设,科学编制全市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规划。全面提升实战能力。切实在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不断增强战争动员潜力。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军民兼容项目的论证和落实,鼓励民用企业参与特种物资器材、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建设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创新体系。理顺军地指挥关系,完善需求提报、军地对接、平战转换机制。精准调查潜力资源。把民兵队伍建设纳入市应—125—急管理体系同步补充装备器材,完善基干民兵入队津贴、履职补助、个人保险、优先优待优惠等一系列保障机制。完善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和指挥信息系统,加强实战化训练演练,努力提升动员筹划、动员指挥、动员协调、动员控制能力。第二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维护金融领域安全。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等制度体系。防范化解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新兴金融业态风险、高杠杆行业传导风险等。严格市内法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管理,严厉查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强化各级政府债务管理。落实政府债务管理责任,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按照远近平衡原则,优化债券品种和投向结构,建立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统筹做好债务偿还工作,积极稳妥化解债务风险。推进政府债务信息公开。严肃问责处理违法违规举债。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解决新市民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和进入、退出审核制度,规范发展—126—公租房。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扩大政策性租赁住房供给途径。第三十五章全面推进平安内江建设第一节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民事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信访制度,建立常态化信访终结退出机制。健全“甜城连心桥”全媒群众路线工作制度,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工作机制。第二节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53”架构,优化“两所一庭”布局,完善四级综治中心平台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行“一村(社区)一辅警一网格员”制度。构建“伞状+警务网格”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业务技术用房、派出所、执法办案中心、训练基地等防控支点建设改造,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化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争。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禁毒—127—人民战争,扎实推进防艾综合治理。第三节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智能大数据、泛感知系统、通信保障体系、网络安全体系和检验技术实验室等建设。统筹推进天网、雪亮工程、慧眼工程、智慧小区建设,推广安装“两车卫士”。加快大数据深度应用,建设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公安、智慧司法,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实依法管网治网用网制度,完善基层网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基层网络治理能力。专栏21: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建设项目1.“智慧平安甜城”系统。研发汇聚“天网”“雪亮工程”“智慧交通”“智慧小区”“慧眼工程”“两车卫士”等多个系统的信息系统。2.“雪亮工程”。完成内江市公共安全视频监管建设联网应用项目建设,“雪亮工程”感知源点位达到1.5万个,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3.“天网”及“智慧交通”。“天网”新建感知源点位2049个;改造原标清点位400个,原有“天网”杆体增加枪机800个,改造红绿灯信号控制机50个。4.“两车卫士”。推广安装“两车卫士”35万辆。5.“慧眼工程”及“智慧小区”。推广安装40万个前端摄像头;新建改建200个“智慧小区”。6.“三中心一站”建设。100%镇(街道)完成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规范化建设—128—(面积不少于100㎡)。7.“防控支点”建设。新建县级公安业务技术用房3处、派出所17个、交警大队(中队)14个、县级警务技能训练基地1个、执法办案中心2个,升级改造公安业务技术用房2处、市监管中心1处、内江战训基地警务技能训练基地1处。8.公安信息化建设。新建大数据中心机房1个、公安信息中心机房7个,构建云计算工程1个;建设大数据中心及分节点各1个,替换移动警务终端2800台,完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1个;升级通信保障、安全、运维、标准等公安信息化体系。第三十六章全面推进法治内江建设第一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市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和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加强立法咨询专家库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拓展人民参与立法渠道。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的原则,依法科学界定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整合执法主体,下沉执法重心,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专家和群众参与政策制定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129—化水平。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推行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推进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及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第二节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严格司法程序,规范司法行为,深化诉讼制度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构建权责统一的司法权运行机制。落实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等职业保障制度。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完善法官检察官惩戒机制,落实违反审判检察职责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充分发挥市县巡察的政治监督作用,推动巡察向基层延伸。严格执行集体议事、财务报销、村(社区)务公开等制度,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建立完善“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第三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推进“八五”普法,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立健全普法教育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党委(党组)—130—中心组定期学法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学法、专题法治讲座、集中培训等制度。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观教堂、进企业、进单位等“法律七进”活动和相关普法活动。开展全面依法治县(市、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示范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示范创建活动。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组织和法律人才库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131—第十二篇:凝心聚力,确保规划任务落地落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加强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强化部门协作和项目支撑,严格落实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程序,确保规划顺利组织实施。第三十七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党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分层级全覆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健全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充分发挥市县巡察政治监督作用,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132—第三十八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落实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健全代表联络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职尽责。继续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引领和有效组织。发挥好市决咨委等各类智库作用。加强工商联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企业家健康成长。广泛团结联系港澳台侨人士,加强经贸文化交流,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内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第三十九章建立健全规划体系突出全市发展规划统领地位,强化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保护要求和重点任务,制定实施市级空间规划,为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133—间保障。聚焦本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编制实施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和一般专项规划,细化落实发展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县(市、区)发展规划对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的贯彻落实。加强与国家、省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方面争取国家、省上更大的支持。报请市政府批准的重点专项规划及县(市、区)发展规划报批前须与本规划进行衔接。专栏22:“十四五”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序号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1内江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市大数据局2内江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市经济和信息化局3内江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市科技局4内江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市农业农村局5内江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市住房城乡建设局6内江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市发展改革委7内江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8内江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市发展改革委9内江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市应急局10内江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市生态环境局11内江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12内江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市教育局13内江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市水利局—134—序号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14内江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市商务局15内江市“十四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规划市委网信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16内江市“十四五”5G专项规划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通发办17内江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市卫生健康委18内江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19内江市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枢纽规划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第四十章切实增强规划项目支撑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围绕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等重点领域,认真研究国家和省投资政策,找准上级政策与促进内江高质量发展结合点,用足针对性政策,用活差别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挖掘、包装一批事关内江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着力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和困难问题。全市“十四五”期间规划储备项目(含“十三五”结转项目)共1873个,估算总投资8485亿元。其中:农业项目183个,估算投资574亿元;工业项目216个,估算投资1240亿元;服务业项目101个,估算投资1189亿元;文化旅游项目113个,估算投资732亿元;基础设施项目835个,估算投资3763亿元;生态环境保护项目101个,估算投资169亿元;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324—135—个,估算投资815亿元。第四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落实机制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任务,是市人民政府履职的重要方面,要明确市级部门和县(市、区)责任,落实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市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安排年度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财政保障和金融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的统计监测和形势预判。按规定程序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需对本规划相关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调整时,由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按程序进行调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标签:内江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相关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