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目录一、规划背景··································································3(一)发展基础···························································3(二)主要机遇···························································5(三)面临挑战···························································6二、总体思路··································································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9三、强基固本,全面提升网络通信基础设施·························11(一)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11(二)全面部署千兆光纤网络·······································12(三)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13(四)大力布局物联网基础设施····································14(五)夯实乡村网络基础设施·······································15四、提档升级,加快布局安全先进的算力基础设施················15(一)统筹推进数据中心集约建设·································15(二)全力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17(三)聚力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18(四)加快构建新型网络安全基础设施···························19—2—-五、把握趋势,全面发展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20(一)持续完善城市智慧治理设施·································20(二)加快构建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21(三)全力推进网络化能源设施建设······························22(四)强化布局城市智能化生产设施······························23(五)优化升级数字化民生设施····································24六、谋篇布局,全面打造新基建产业融合生态······················26(一)推动新基建产业供给能力提升······························27(二)推进新基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28(三)以新基建应用加快产业数字化······························29七、统筹兼顾,筑牢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31(一)统筹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安全能力···························31(二)着重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32(三)切实提升数据安全风险防范能力···························32八、保障措施································································33(一)组织领导,统筹协调··········································33(二)优化布局,资源配置··········································33(三)创新机制,政策扶持··········································34(四)标准先行,开放合作··········································34名词解释·······································································35—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石。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内江市主动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入贯彻国家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要求,更是内江市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的必由之路。本规划以国家、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指导,立足内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据《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内江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编制,明确内江市“十四五”期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蓝图、规划布局和发展路径。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内江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全省唯一一个所有县(市、区)纳入国、省“宽带乡村”试点工程的市,成功获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是国家互联网一级、二级节点性城市、全省首批“全光网城市”、全省电信第一批5G牌照示范市,城区95%以上区域已具备双千兆网络接入能力,互联网出口总带宽已达到2300G,建设5G基站2411个,城市重点场所5G通达率全省第—4—-6位,乡镇5G通达率全省第3位,5G发展综合指标排名全省第五,全市移动物联网(4G/5G/NB-IOT)用户达25.08万个。存算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内江建成四川唯一的省级政务云异地灾备中心,完成10余个省级单位的19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备份,全力打造国家战略中心节点。在全省较早建成的内江市大数据电信运营中心,具备500Pb储存、12Pb内存、1350CPU等储存和运算能力,共计为46个部门(单位)111个信息化系统提供服务。融合基础设施初具雏形。内江充分发挥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政府管理赋能,将数字解决方案与城管、公安、交通等政府职能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持续深化,建成内江市教育资源云平台、内江市智慧教育管理平台和“健康内江”区域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5G智慧医学影像大数据平台,惠民惠农财政补贴社保卡“一卡通”发放监管平台支撑保障作用增强,共享市场监管、住建等5个部门6项基础数据1亿条,惠及受益对象150万余人。产业融合领域数字化支撑渐成体系,全市联网工业信息系统接近3.3万个,居全省第6名;市中区“智慧农业平台项目”实现800亩柑橘园和300亩葡萄园的一张图呈现、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隆昌市2020年获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先后建成22个“智慧农业平台”、2个物联网基地、1个大数据展示中心。新基建生态日趋完善。全市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开发区全域覆—5—-盖,形成以7大重点园区为支撑,若干市级成长型特色工业园为补充的“7+N”园区(基地)体系。内江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9户、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入围首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建成全国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内江是全国首个毫米波雷达综合测试与应用城市,正加快实施毫米波雷达应用研究和试验。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工业电商三年行动”,川威集团“ET工业大脑”、金鸿曲轴汽车发动机曲轴数字化生产智能制造车间、梓橦宫两地三中心“ERP上云”、恒通动保全自动、全密闭智能化生产和全自动无人仓库等一批标杆项目正引领内江数字化转型发展,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上云”超过260户。(二)主要机遇。国家战略部署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予新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投资、扩需求、促消费、助创新的作用和乘数效应,“东数西算”等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新基建投向,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6—-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内江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层次现代化,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间,内江以人文化、便捷化、均衡化、绿色化为导向,推进公共服务优化配置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社会治理的智慧化、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生活方式的便捷化,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对全市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提出新要求。(三)面临挑战。外部形势和发展环境变化快,新基建风险防控压力较大。新基建涉及产业、交通、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撬动生活、生产和社会协作方式发生巨变,相关业务安全风险、应用场景安全风险和关键技术安全风险更加凸显,安全意识、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网络和算力基础设施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有待提升,新基建对全市数字化转型支撑不足。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受限,覆盖仍存在盲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分散,集约化建设和运维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物联感知终端布设数量有限且智能化与自动化识别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满足城市实时感知、智能监测需求。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广度与深度不够,新基建赋能效用需要继续提升。融合基础设施产业应用、场景、规模较先进地区差距大。—7—-工业互联网、数字建设发展速度不能完全满足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内江虽然已经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进行了较多实践,但整体呈现点状分布,无法实现以点带面的规模化效应。融合应用示范效应尚未充分发挥,针对群众和企业的数字化场景应用需求响应和解决机制尚未健全,受众感知深度和影响面不足。新基建创新生态发展不足,新基建竞争优势不够明显。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研发投入和产业需求聚焦程度不够,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型产业集群少。受限于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及研发实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公共创新基础设施与赋能应用未形成标准规范高效的支撑体系,创新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撬动作用。生态体系完备性有待提升,多元共建的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体制有待完善。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把握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嵌套叠加机遇,围绕“数聚大千、智慧甜城”发展蓝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加速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打造新基建产—8—-业融合生态,着力提升供给质量,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内江建设四川省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成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协同区和发展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创新引领,适度超前。以创新驱动为牵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供需对接,强化要素支撑,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和场景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超前建设社会急需、受益面广、带动性强的新型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因地制宜。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依托“一核三片一带两轴”总体发展格局,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特色发展结构,充分释放新基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绿色高效,安全可控。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树立安全底线思维,加强安全技术应用和制度保障,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基础资源共享复用,持续深化建用结合,推动各类设施融通发展。强化政府引导,创新投融资模式,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培育建设、管理和运营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互利共赢。共享发展,统筹集约。立足市民生活出行、企业生产经营、—9—-政府服务管理的实际需求,远近统筹、协同联动,坚持以高速泛在和智慧互联为基础,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统筹衔接和集约建设,共建大设施、推动大协作、实现大共享。(三)发展目标。抓住“数字内江”建设契机,以双千兆、城市物联网引领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构建面向川渝、融入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建设,提升创新基础设施能级。到2025年,基本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力支撑我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发挥更大作为,将我市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南向数字开放新高地。打造高速泛在、绿色高效的网络算力基础设施新枢纽。打造高水平信息网络,推动5G网络建设提质增效,提升对外信息网络通信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网络支撑。依托内江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构建全市云管边端高效协同计算存储体系,打造服务成渝地区数字政务、异地灾备、城市治理等多层业务场景的云计算—智算—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体系。统筹布局全域物联感知节点建设,构建重点部位高效感知的“城市神经元”系统,实现城市运行全方位感知。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支撑体系,通过网络升级、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工业软件推广等带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变。—10—-打造普惠共享、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新体系。构筑以“甜城大脑”为核心的城市智慧中枢,强化共性支撑和统筹集约,赋能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和民生福祉改善。强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依托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新能源终端设施、智慧旅游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交通、能源、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合作开放、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以高水平实施“科创+产业”为导向,加快推进与产业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前瞻性、引领性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谋划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双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学科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全市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源头创新突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涵盖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孵化育成体系、科技公共服务的高水平发展格局。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泛在互联、全域感知、融合高效、科产协同、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我市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城市能级、服务能级等全方位跃升,内江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在成渝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基建”能力高地。—11—-表1全市新基建发展主要预期指标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性质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规模(个)10895500预期性5G用户普及率(%)16.1140预期性千兆用户渗透率(%)1.698预期性移动物联网用户数(万户)1935预期性基础算力设施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个)13683000预期性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值2.31.3约束性数据中心机架利用率(%)30.460预期性融合基础设施公用充电桩数(个)7461500预期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成智慧医院比例(%)--80预期性市级智慧校园数(所)--50预期性新建改造智慧小区(个)--500预期性创新基础能力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0.880.94预期性市级及以上创新基地数(个)265300预期性三、强基固本,全面提升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积极推进5G、千兆光网、IPv6、物联网及卫星互联网建设,全面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形成高速泛在、万物互联、天地一体的通信网络支撑体系,巩固提升信息通信网络服务能力和水平。(一)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5G基站布局,提高内江5G网络覆盖水平,优化城区室内5G网络覆盖,到2025年底,实现县(市、区)以上城市、重—12—-点乡镇(街道)5G网络连续覆盖,推动5G网络向重点行政村延伸覆盖。鼓励共建共享,优先开展中心城区、交通枢纽、旅游景区、产业基地等重点区域5G独立组网规模部署,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持续扩大5G专网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覆盖面,因地制宜适时开展5G毫米波网络建设,探索打造无线政务专网。围绕5G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公共管理和企业生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应用广度,形成一批5G融合应用示范工程。专栏15G网络部署工程1.加快5G网络覆盖。优先完成中心城区、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学校、医院、景区等重点区域的5G网络覆盖,面向公众用户提供边缘下行速率100Mbps、上行速率5Mbps的优质网络。搭建5G网络质量监测和分析平台,开展质量测评,促进质量持续优化。2.推广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面向行业应用需求,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模式、运营服务、技术方案创新与成熟,促进5G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3.深入推进5G共建共享。按照“集约利用存量资源、能共享不新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协调机制,不断深化5G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5G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支撑5G网络加快发展。(二)全面部署千兆光纤网络。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打造用户体验过百兆、家庭接入到千兆、企业园区达万兆的网络覆盖能力。推动全光接入网进一步向用户终端延伸,推广实施光纤到房间、到桌面、到机器,—13—-按需开展用户侧接入设备升级。加强网络各环节协同建设,提升端到端业务体验,积极引导宽带用户向千兆光纤宽带业务迁移,鼓励打造千兆示范小区和示范园区。加快光纤接入技术演进升级,支持城区超前布局更高速率宽带接入网络。加强内江与成都之间的网络互通能力,推动与泸州、宜宾、自贡等城市数据中心之间直连网络建设,推动内江与川南城市之间传输干线适度扩容,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专栏2“双千兆”网络建设工程1.扩大千兆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深化城市家庭、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千兆宽带网络覆盖。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在城市及重点乡镇进行10G-PON光线路终端(OLT)设备规模部署,持续开展OLT上联组网优化和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光纤到户薄弱区域光分配网(ODN)改造升级。2.增强千兆宽带网络承载能力。推动城域汇聚层和核心层按需部署100Gbps或200Gbps系统。持续扩容骨干传输网络,按需推进骨干网200G/400Gbps超高速、超大容量传输系统部署,提升骨干传输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引导100Gbps及以上速率超高速光传输系统向城域网下沉。鼓励在新建干线中采用新型超低损耗光纤。(三)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支持开展数据中心、城域网、接入网、广电骨干网的IPv6改造,加快应用、终端IPv6升级,提升IPv6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实现IPv6用户规模和业务流量双增长。推动IPv6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融合发展,支持在金融、能源、—14—-交通、教育、政务等重点行业开展“IPv6+”创新技术试点以及规模应用,增强IPv6网络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专栏3IPv6网络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优化基础设施IPv6性能和服务能力。优化骨干网、移动核心网、宽带接入网IPv6网络关键性能指标。加快完成现网CDN节点、IDC节点、云计算平台IPv6改造,新建全面支持IPv6。鼓励企业加大IPv6+网络技术创新和规模部署。2.提升终端设备IPv6支持能力。推动家庭路由器、智能电视、机顶盒及物联网终端等支持IPv6,完善智慧家庭IPv6产业生态。加快对具备条件的存量终端设备通过固件及系统升级等方式支持IPv6。3.强化IPv6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IPv6环境下漏洞监测发现与处置,持续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推动IPv6环境下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研发应用。(四)大力布局物联网基础设施。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在内江全域范围内部署各类物联感知终端,构建全域覆盖的物联感知网络,在城区、学校、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关键点位同步部署多种物联网基础网络。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按需完善NB-IoT网络部署,到2025年底,实现交通路网、城市管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有需求场景NB-IoT深度覆盖,形成NB-IoT(窄带物联网)、4G(LTE-Cat1)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对标—15—-自动驾驶、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增长,适时布局物联网应用的毫米波雷达,形成特定行业的物联网创新应用示范。(五)夯实乡村网络基础设施。深化实施5G网络“强镇兴乡”工程,加大对农村较大规模人口聚居区、生产作业区、交通要道沿线等区域的光纤宽带和移动网络覆盖,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园区,结合农村电商、文旅交通、教育医疗等应用,探索5G农村应用,推动创新应用孵化,打造5G数字乡村示范点,引导5G融合应用在乡镇层面蓬勃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励电信基础运营商提高偏远地区通信网络盲区覆盖,共享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发展成果。四、提档升级,加快布局安全先进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布局,积极稳妥发展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着力完备算力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形成数网协同、数云协同、云边协同、安全先进的多层次算力基础设施体系。(一)统筹推进数据中心集约建设。统筹建设云计算中心。大力推进数字内江政务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通信网络、计算资源、数据中心、存储灾备等信息服务向云计算模式转型,形成架构一致、共享共治的政务云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四川内江通信机房(川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升—16—-级优化四川内江IDC数据中心、内江数据中心电信运营中心和移动运营中心。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适度布局行业数据中心。提升通用云计算的服务能力,推动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集群数据中心的数据要素流通。灵活部署边缘计算中心。依托内江数字未来城,布局集内容、网络、存储、计算于一体的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满足交通、医疗、教育、制造等行业在实时业务、智能应用、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敏捷连接需求,形成规模适度、服务精准、主体多元的边缘计算数据中心。面向应用推进边缘数据中心互联组网,加快云边协同、云网融合等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建设公共数据资源中心。根据国家对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三融五跨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归集共享,建设功能完善的内江公共数据资源中心。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制度,编制公共数据资源清单,实现“数据一本账”管理,配套以内容聚类、算法模型为重点的智能服务支撑,制定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资产可视化、数据合规监管的数据治理规则,构建数据交易的基础交换体系,打造“内江大数据资源调度大脑”。专栏4算力基础设施工程1.数据中心承载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全市平均上架率达到60%、平均PUE值达到1.3及以下的目标,统筹集约建设数据中心,加快建设移动川南大数据中心、移动行业云池,优化内江市大数据电信运营中心承载能力,—17—-高标准推动内江数字未来城数据中心建设,推进省级政务云灾备基地扩能工程,打造成渝地区政务云灾备基地。积极参与全国一体的算力调度、数据流通、数据存储和大数据应用示范。2.内江网络安全城市运营中心。依托内江信息安全产业园和异地灾备中心,加大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发展信息安全终端产品与相关制造业,推动5G、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建设“数字内江”网络安全城市运营中心。(二)全力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围绕泛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建成一批区域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积极推进建设以“互联网+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节点推广应用,加快建立汽摩零部件制造行业二级节点。深化园区工业互联网建设。搭建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促进特色园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园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园区”,推动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强区域合作,重点推进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等工业互联网建设,助推提升高质量产业发展的网络融合应用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带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内江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具备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以5G+工业控制等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型—18—-应用,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升级企业内网、打造高质量外网,加快典型场景应用推广,助力企业生产体系变革。适时推进叠加赋能型应用部署,以工业互联网、毫米波工业监测、AR/VR辅助装配等为代表的业务融合型应用,深化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三)聚力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创新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蜀信链”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城市节点及食品、医药等行业节点,形成覆盖全域的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为上层各类区块链应用提供底层平台和资源支撑,为各类行业应用业务与跨实体协作提供信任支撑。聚焦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物流电商等内江特色领域,推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行业特征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及服务并进行应用试点示范,实现区块链赋能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等方面。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平台。面向政务、金融、教育、医疗、交通、工业等重点行业领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行业特征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及服务,建设自动驾驶AI平台、医疗影像AI平台、普惠金融平台等行业应用平台,培育人工智能增值应用新业态。依托内江经开区等重点工业园区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领域,着力推进“AI+特色应用”示范。—19—-专栏5新技术基础设施重点工程1.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算法库、知识库等基础应用组件,对接成渝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聚焦交通、公共安全、物流、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建设涵盖复杂环境感知、自主协同控制、智能决策等场景应用支撑平台。2.区块链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蜀信链内江节点建设与应用推广,打造全市统一的区块链可信基础设施平台,积极拓展“区块链+”在智慧医疗、农产品溯源、智慧健康、金融科技、社会信用、电子政务、知识产权等场景的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黄老五等食品企业试点示范。(四)加快构建新型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打造政务公共数据灾备中心。加大数据强基工程,升级四川省政务云异地灾备中心,加强数据分级分类、存储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助力全省各级政务数据中心、各垂直行业领域数据平台实现关键业务异地实时灾备、两地三中心的基本配置。围绕数据灾备、数据基础设施安全,建立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充分调动、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外溢和集成整合作用,完善数据灾备规范体系,拓展数据级、应用级容灾备份服务,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城市异地灾备中心落户内江,打造国家级政务公共数据灾备中心节点。构建“数字内江”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建立以城市业务为导向、以数据驱动为基础、以安全运营为手段、以态势感知为支撑的“数字内江”智慧城市网络安全运营中心。为内江市政务、工业企业、—20—-公用设施、社会网络综合服务提供网络安全服务,同时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事权职能支撑服务的城市综合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建设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协同联动的网络安全应急平台和调度平台;结合数字内江的发展实际,构建相适应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加快形成覆盖重要网络节点和关键业务系统的网络安全监测防御能力;根据内江数字化战略调整网络安全规划,构建安全资源池,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平台,实现安全防护能力的持续提升与改进。五、把握趋势,全面发展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内江”建设,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城市治理、生产、生活、市政等领域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构建智慧化治理设施、智能化交通设施、网络化能源设施、智能化生产设施、数字化民生设施,推动融合基础设施赋能水平持续增强。(一)持续完善城市智慧治理设施。构建内江市智慧治理体系。依托全市四级综合治理中心,充分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川南区域综治中心信息化平台和市域社会治理实战化平台建设。加强“雪亮工程”联网应用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及应用终端建设,破除数据壁垒,推动大数据整合、综治大数据聚合,加强指挥调度、风险研判、矛盾化解、网格服务、重点管理等模块应用,全面提升在线率、出图率、完整率,实现智辅科学决策、智防风险隐患、智助管理服务。运用移动互联、物联感知、视频分析、云—21—-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集分析决策、调度指挥、监督考核、公众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平台。加快市政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智能化升级。强化“智慧城建”顶层设计,整合现有城镇污水处理监管信息化平台、建筑工地信息管理平台、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以及市政公用事业园林绿化案件办理信息系统等平台,对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逐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监测管理水平。更新完善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和治理功能,对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二)加快构建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在交通枢纽布局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强长大桥梁、重点路段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推动BIM+GIS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促进客运组织智能化转型,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交旅融合服务体系,提高电子客票、电子运单使用率,打造智能综合运输服务网络。推动北斗等卫星系统应用。发挥国家北斗信息产业园建设优势,结合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地理信息库,综合3S(RS、GIS和GNSS)、三维立体建模等信息技术,构建全市统一、广泛覆盖的物联通信网络。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卫星定位增强基准站资—22—-源共建共享,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服务。推动在全市普通公路特长隧道及干线航道的信号盲区布设北斗信号增强站,实现北斗系统基础服务无缝覆盖。整合行业北斗时空数据,为综合交通规划、决策、服务等方面提供时空基础信息支撑。拓展北斗在道路运输及运输服务新业态、航运等领域应用。推动北斗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等应用。(三)全力推进网络化能源设施建设。推动电网智能化改造。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输变电、用电、储能等各个环节部署传感器、仪器仪表等智能设备,推进智能变配电站建设改造,提升变配电环节智能化水平,改造提升用电终端,支持在用户端部署智能终端设备。建设电力数据中心、数字电网基础平台和数字化业务平台,构建全景实时智能电网系统,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加快布局绿色先进的新能源终端设施。优化充电桩网络布局,重点推动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加气站、变电站、供电所周边等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住宅小区、商业、办公等场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口、公交、环卫、物流、通勤等企业专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加氢站终端设施建设,探索综合供能服务站(含加氢站)建设,力争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率先应用落地。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在产业园区、大型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推动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23—-储存装置和新型电力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构建能源生产、传输、使用和存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氢能能源体系。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内自同城化氢能产业布局,结合内江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氢气制备、氢能综合利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及整车制造产业,打造“川南氢港”和贯通成渝“氢走廊”。以“两园、两轴、多点”为氢能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威远县氢源与应用优势,加快推进实施氢能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打造成渝氢走廊沿线,同时发展内江主城区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加快形成内江氢能产业生态圈。(四)强化布局城市智能化生产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园区。依托内江经开区、内江数字未来城、威远页岩气综合利用化工园区等搭建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能力,以企业设备上云、生产上云、管理上云为抓手,推动产业链企业“上云上平台”,建成一批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功能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产业园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设绿色智慧物流设施。围绕“一港三园”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空间布局,打造成渝发展主轴数字物流产业高地,加速推进数智化物流建设,发展无人仓储,推广快递转运中心自动化分拣设施、机械化装卸设备,建设园区物流综合仓储、运输、配送管—24—-理平台,实现对物流园区货物、车辆、装卸机具、仓储设施的实时跟踪、智能配货、协同调度。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广泛布局智能快递柜,推广精准投递、无人运输、无接触配送等智慧物流新场景,实现乡镇快递物流服务网点“全覆盖”、配送“当日达”。推动氢能在船舶领域的应用,打造绿色清洁航运,推进水运行业可持续发展。(五)优化升级数字化民生设施。构建新型“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升级扩能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优化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加快5G技术在健康管理、移动护理和急诊急救、远程诊断等领域的普及应用,促进优质医疗“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服务和常见慢性病线上线下接续管理。加快建设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拓展智慧急救、智慧妇幼、智慧影像、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等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形成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防协同服务体系。建设新型教育基础设施。推动内江市教育专网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底座。加快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创客教室、虚拟实验室、智慧图书馆等建设,拓展智慧化应用场景。推进现实与虚拟相融合的数字化实训和研学基地建设,创新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开发教育创新应用,支撑教—25—-育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增强网络感知能力,加大有效感知网络安全威胁的硬件投入,保障师生切身利益。扩大智慧社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加强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对设备故障、消防隐患、高空抛物等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对出入社区车辆、人员进行精准分析和智能管控。推进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构建从“城市大脑”到“社区细胞”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各区县“5G+智慧乡村”建设,利用5G网络构建水肥一体机系统,合理布局农村充电桩,推广农村电力车、电力机械。推进农村数字化走深走实,扩大数字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和农村防病治虫、防火防灾防疫的应用,建立主要粮经作物和生猪、水产、畜禽等测绘和统计平台,建立农村货车物流平台、城乡联通的市场供需和劳务信息平台和劳务技能培训APP。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推进县镇村行政审批网络化,建设防火防灾防疫防盗智慧系统,建设垃圾收集、污水治理智慧系统,推动“三课堂”、远程健康医疗、金融服务、快递服务物联化向农村延伸。专栏6融合基础设施重点工程1.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工程。面向内江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治安防控、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等城市安全运行重点领域,统筹推进射频识别—26—-设备、传感器、卫星定位终端、图像采集设备等物联感知终端建设部署,补齐城市感知薄弱环节,搭建城市感知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全市感知终端分建统用、感知数据汇通共用。2.城市智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加强内江居民小区、商业楼宇等重点区域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将充电桩建设纳入老旧小区和各类场所综合改造内容,形成完善的充电网络。3.智能电网建设工程。基于5G新型网络架构和智能电网应用场景,推进面向智能电网的5G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加强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骨干电网智能化建设,提升供电可靠率、电网预防和抵御事故风险能力。4.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环境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市级“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加快实施建设“数字校园”“智慧教育学校”工程。5.智慧医疗基础设施。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加快推进“内江市区域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建设,推进5G与医学影像业务场景应用,构建“专全结合、上下联动”医防融合服务体系,做优城市医疗服务,增强基层服务能力。6.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品控溯源平台,建设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四川内江运营中心,推动天府智慧农业生态园建设,加快数字技术与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六、谋篇布局,全面打造新基建产业融合生态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增强新型基础设施产业供给能力,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夯实新基建创新发展底层能力。推—27—-进应用场景深度开发拓展,培育新基建创新发展的实践载体,提升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新基建与传统行业、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拓展形成规模效应。(一)推动新基建产业供给能力提升。围绕主导产业强链。做好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绿色能源和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与成渝地区产业对接,统筹区域分工与产业协作布局。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创新,积极承接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以及新型显示制造、显示材料和显示设备等关键技术转化和产品创新。促进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绿色能源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威远页岩气综合利用化工园区、页岩气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围绕新兴产业补链。以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为载体,延伸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产业链条。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硬件和平台基础,建立相配套的软件生态,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支持大数据骨干企业、科研院校加强大数据模型和数据仓库研究,加强数据采集设备试点部署和应用,加快各行业领域传感、控制、管理、运营等多源数据采集汇聚。推动区块链产业应用落地,强化区块链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加快招引培育一批优秀区块链企业。—28—-围绕未来产业建链。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产业,主动融入成渝两地量子技术产业链和生态圈,吸引量子精密测量、量子云计算应用支持、研究测试项目落地,打造一批创新型量子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场景。聚力发展XR扩展现实,加快发展扩展现实软硬件产品、服务平台及行业解决方案,打造推广安防、工业、媒体、医疗、教育及文旅等行业的XR智能应用场景。配套我省空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规划发展,布局空天信息技术、空天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内江航空航天材料及部件、卫星应用等技术创新,规划建设空天技术产业研发与制造基地。(二)推进新基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以应用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能,构建开放融合、创新协同的生态圈,聚焦应用场景的挖掘创新,定期公布面向园区、面向企业、面向政府领域高频应用场景供需清单,及时释放政府、企业两端供需信息,以应用带动集成,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产品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创新应用场景供给方式。聚焦关键领域,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创新体系,组建场景应用产业联盟,支持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开展市场应用攻关,为场景突破提供应用规范和接口标准;支持创新型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的场景实测和市场验证,加大示范推广;坚持包容审慎原则,支持民营企业开发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资产行业应用。打通应用场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29—-强化优势行业数据资源采集、整合、共享,支持企业依托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开放的数据开发新应用、新服务,推进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支持大数据企业与传统行业加强技术和资源对接,推动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第三方数据服务等交叉融合的大数据应用。(三)以新基建应用加快产业数字化。深化新基建在制造业数字化中的应用。深化新基建在优势制造业的应用,将场景化数字生态与相关特色产业融合,推动特色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引导川威集团、威玻集团、梓橦宫药业、金鸿曲轴等龙头企业建立基于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探索新基建在冶金建材、机械汽配、医药等优势产业的应用标准。充分发挥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头雁效应”,打造数据贯通、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深化新基建在农业数字化中的应用。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立相关知识库、模型库,为农业农村市场预警、政策评估、监管执法、资源管理、舆情分析、乡村治理等决策提供支持。加强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改造,推动“五大农业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经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30—-推广“互联网+农业”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深化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物流网络。深化新基建在服务业数字化中的应用。依托阿里巴巴、贝塔斯曼、北京字节跳动等已落户内江的互联网头部企业,推动呼叫服务、数据标注、大数据平台应用、电商代运营、互联网营销推广等新兴服务业态集聚。推动“数字+”与智慧城市平台深度融合,丰富5G技术在金融、制造、医疗、零售、文化等传统行业中垂直应用,大力发展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直播带货等新业态,鼓励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消费,建设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深化新基建在新模式新业态中的应用。聚焦数字文创、智能商贸、金融科技等领域,推动新兴技术在典型场景的融合应用。促进新基建赋能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水平。在制定和实施商业、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重大规划布局时,将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融入其中,在全市构建强大的新基建应用基础,营造良好的新业态培育环境。专栏7新基建产业成果转化试验工程1.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优势企业申报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31—-2.产业试验验证评价平台建设。建设新技术应用创新适配检测中心、产业中试孵化平台以及集成电路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新材料公共测试平台、区块链产品测试验证平台等,满足本市企业创新发展中的试验检测需求。3.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依托内江东兴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江信息安全产业科技众创空间等载体,建立“众创空间/星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的线上孵化服务平台,强化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孵化更多优质企业。4.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川威、威玻、云智科技等优势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集科技研发、技术交易、转化应用、资本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系统;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和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评价机制,畅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七、统筹兼顾,筑牢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把安全发展贯穿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提升整体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加强安全态势感知和响应处置能力,构筑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保障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安全,筑牢新型基础设施安全屏障。(一)统筹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安全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推动网络安全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建设完善跨部门协调、跨领域协作、跨行业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综合防护体系,推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联动防御、精—32—-密编排、应急处置、追踪溯源、响应恢复等方面关键技术演进升级。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推进密码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密码对新型基础设施安全的基础支撑能力。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演练,加快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咨询、设计、集成、培训、测试、认证、审计、应急、运维等全方位的安全服务。(二)着重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面向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以密码技术、可信计算等为核心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识别认定,建立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清单,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聚焦能源互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网络等重点领域,同步做好网络安全保障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技术、运营和评价体系,完善评估制度和信息通报机制,打造功能较为完备的信息安全服务平台,提升安全态势感知、通报共享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网络安全评估检查,深化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三)切实提升数据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构筑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围绕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环节,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指标,确保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可评估。强化数据安全监管,探索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技术,解决—33—-数据共享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建立基础电信企业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制定重要数据清单。加快推动网络数据安全技术监测手段建设,形成重要敏感数据监测、数据泄露预警等能力。建立典型应用场景数据安全风险动态评估评测机制。八、保障措施(一)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数字内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新型基础建设总体规划和进度安排,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研究制定重大政策,督促落实各项任务,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规划内容认真谋划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制定具体建设方案,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打造融合应用示范典型。各县(市、区)要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健全项目绩效考评和监督管理机制,定期对项目进展、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督导,确保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二)优化布局,资源配置。优化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交通、电力等规划统筹衔接,建立跨行业基础设施“多规合一”体制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利用城市更新改造契机在住宅小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景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改造时,同步部署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全域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加强资源统筹力度,推动公共场所资源开放,为5G、千兆光网、数据机房、管道、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便利。—34—-(三)创新机制,政策扶持。优化资金支持方式,统筹用好国家补助资金、本级财政资金,灵活运用专项债、基金、融资租赁等财政和金融工具,积极争取基础设施信托投资基金(REITs)试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安全审慎、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市场化投资基金,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形成多元化、高效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要素保障,对电力增容、直供电改造以及基站、数据中心用电纳入电力市场化交易等给予支持。完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评审和管理机制,制订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评审办法、验收办法、运营办法,实现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据可依。(四)标准先行,开放合作。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先导,建立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广和落地运用。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跨区域合作,围绕技术研发、工程实施、维护管理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技术融合应用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先进领域,参与制定相关国家、地方标准、行业标准,鼓励新型基础设施企业深度参与全国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国内新型基础设施标准机构交流。—35—-名词解释5G: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对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的演进,以及一些新增的补充性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解决方案的总称。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和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物联网:指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窄带物联网(NB-IoT):指物联网领域的一个新兴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N),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边缘计算: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其应用程序在边缘侧发起,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满足行业—36—-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人工智能:指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区块链: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区块链是一个由不同节点共同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开放式的账簿系统(ledger),由一串按照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或数据包组成(即区块block),对每一个区块数据信息都自动加盖时间戳,从而计算出一个数据加密数值。城市大脑:指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级类脑智能系统,通过解决城市运行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满足城市各成员的不同需求,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治理效能。XR:扩展现实(ExtendedReality)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XR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各种新沉浸式技术的统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