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年度报告

内江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3-11-05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内江市政府网   阅读:91   评论:0
内容摘要:内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一、把握开放发展新格局,描绘教育强市新蓝图...........................5(一)发展环境........................................................................

内江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内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录一、把握开放发展新格局,描绘教育强市新蓝图...........................5(一)发展环境...............................................................................5(二)指导思想...............................................................................9(三)基本原则............................................................................10(四)发展目标.............................................................................11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12(一)推动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发展........................................13(二)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4(三)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发展............................17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成渝发展主轴教育高地.............18(一)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推进学位递增计划........................19(二)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2(三)构建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体系........................................24(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7(五)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29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激发教书育人积极性.........................30(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30(二)全面提升能力素质............................................................30(三)深化教师管理改革............................................................31—3—(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32五、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33(一)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33(二)加强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34(三)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35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36(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36(二)推进中高考综合改革........................................................37(三)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37(四)大力推进川渝毗邻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38(五)提高依法治教水平............................................................39(六)提高校园风险防控能力....................................................39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落实育人育才新蓝图.............................40(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40(二)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42(三)强化规划的组织实施........................................................42—4—内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依据《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教育现代化2035》,结合内江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把握开放发展新格局,描绘教育强市新蓝图(一)发展环境。1.内江教育“十三五”完成情况“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按照“固本强基、补齐短板、特色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进入全省中上行列。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全面完成学前教育“80、50”攻坚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高中普及攻坚计划、化解大班额、提升教师待遇保障等重点任务,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毛入学(园)率分别达88.86%、102.54%、109.33%、93.38%。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学生资助实现所有学段全覆盖。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全部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58%,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五育并举扎实推进。“三生”绿色德育工作连续四年获教育部肯定。实—5—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全面提高课堂质量。探索普通高中拔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建成省一、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9所,累计本科上线人数5.91万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2.01万人,基础教育质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建成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56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所,省级艺术特色学校33所,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10个。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德育活动等获国家级奖项486人次、省级一等奖1068人次;参加体育赛事获得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项139项,奖牌382枚;参加艺术活动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30项。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高职院校建成中央财政扶持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重点培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中职学校建成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省重点学校4所,省级现代学徒制学校2所、省级新型学徒制学校1所,在建省级示范(特色)学校2所、专业4个。建成川南幼教集团、丝路·内江职业教育集团,成功申报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项目。累计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6万名,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8%和90%以上,面向社会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万人次。扎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四级社区教育体系,威远县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基地。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域实现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目标,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累计补充教师5918人,每年培训教师2万人次,—6—义务教育、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9.48%,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18.6%。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智慧校园平台覆盖444所学校,惠及66万师生及家长。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工作纳入中小学校绩效目标考核,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建立依法治校“契约”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以法治方式求解学校管理问题、用法治思维破解教育难题的良好氛围,教育法治化水平大幅跃升,被教育厅、依法治省办评为“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全省社会治理类十大优秀案例”。创新实施学校法治教育“九个一”活动,建立省、市依法治校示范校118所。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不断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逐步完善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学校安全教育示范区。专栏1“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2015年完成情况2020年完成情况学前教育幼儿在园人数万人10.028.56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87.2088.86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33.5932.02巩固率%94.0196.86—7—指标单位2015年完成情况2020年完成情况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9.299.61毛入学率%86.6093.38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3.603.50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1.202.50高等教育在校生万人2.804.502.内江教育“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关键时期。内江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机遇,充分把握国家出台教育系列重大政策和国家、省、市教育大会相继胜利召开的发展机遇,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建设等契机,在深化中抓落实,在落实中求突破,在突破中见实效,加快构建内江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内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内江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8—和短板。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较大,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不足,公办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短板突出,“城挤、乡弱、村空”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新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职业教育基础条件需进一步改善。教育竞争能力有待加强。义务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不足。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省级“双示范”项目数量较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素存在短板。高质量发展体系不完善,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科研型、专家型教育管理人才匮乏。学前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师生比未达到国家标准,教师结构性缺编仍较严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有待持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重点、带动全局,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科学规划、项目牵引”的工作思路,做好“建、引、联、特、管”五篇文章,全面深化教育综—9—合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新需求。(三)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进教育公平、内涵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需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抓住主要矛盾、重点任务,把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坚持统筹协调推进。统筹教育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体教融合,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衔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10—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激发教育活力。坚持以教师为本。把教师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第一资源,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优先谋划教师队伍建设,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培养“四有”好老师。(四)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打造成渝发展主轴教育高地,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学在内江”教育品牌,基本构建起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教育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服务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毛入园率达92.09%;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率达97%;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化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基础教育质量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职业教育扩容提质、融合发展,构建起面向市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分别达4.5万、2.5万人,力争职业教育质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专栏2“十四五”期间内江教育主要预期指标主要指标单位2025年属性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2.09约束性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5约束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1约束性—11—主要指标单位2025年属性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比例%88预期性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约束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区县个1预期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5约束性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比例%99预期性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比例%85预期性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约束性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基本消除预期性普通高中大校额比例-全部消除预期性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比例%15预期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55预期性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4.8预期性高校毕业生留本市就业率%15预期性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91预期性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53.67预期性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推动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在高中阶段全面实施国家统编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教材。贯彻《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强化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用好“四史”学习教育读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制定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指导意见,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各学段全覆盖,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形成一体化育人大格局。办好“学在内江——新时代思政论坛”,用好新时代思政研学基地,建好思政课“三进”改革创新研究基地,打造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示范区。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探索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校融合式教研备课,探索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推进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持续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严格落实高校思政课、思政工—13—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要求,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二)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准确把握各学段德育目标,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制定新时代德育工作行动计划,深化“三生”绿色德育品牌,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结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将国防教育融入教育课程,开展少年军校和国防特色示范校试点。注重健康人格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危机甄别与干预机制,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智育水平。加强核心素养培育,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探索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校内外课业负担。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书香校园,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优化教学方式,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1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固本工程,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和场地场馆、器材建设,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时,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充实阳光体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推动每名学生熟练掌握1至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提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测试成绩优良率。推进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创建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办好内江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促机制,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提升学校美育水平。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教材体系。实施学校美育固本提升工程,落实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面向人人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持续推进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江乡土文化等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和戏曲进校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立常态化学生艺术作品常展常演机制,力争让每一名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加强劳动教育。贯彻落实《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15—教育实施方案》,出台《内江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内江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健全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加强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实施大中小学劳动周活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推进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栏3“五育并举”重点任务德育:开展立德树人优秀案例评选展示,建设5个县级大中小幼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10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收集编撰100个课程思政案例。开展德育示范校、家庭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特色班级评选活动。实现高校、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100%覆盖,建成全国文明校园1个,省级文明校园先进学校5个。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制止餐饮浪费。建好心理辅导室,中小学1200人以上农村学校和1000人以上城镇学校,按标准建设心理辅导室。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名,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智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优秀教学成果培育推广工程,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每年市级立项项目50项,市级推广优秀成—16—果5项。立项省级重大项目5项,推广省级优秀成果2项。体育:实施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器材建设,支持学校体育训练场馆建设,支持建设“满天星”训练营新型足球学校,支持全市条件成熟的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支持计划,大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冰雪、机器人等运动项目的竞赛活动。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所,争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1个美育:实施学校美育办学条件提升工程,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术教学器材尚未达标的学校配齐配足美育教学器材,支持条件成熟的学校艺术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施学校美育综合改革支持计划,推进学生艺术展演改革,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积极创建内江乡土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所、传承基地5个。劳动教育:支持各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自然资源等实际,兼顾农村和城镇不同类型和特点,农村地区建设田地、山林、草场为主的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建设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基地。每所学校有相对固定的劳动场所,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劳动实践基地。(三)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发展。建立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实施家校协同育人工程,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环境,持续办好“家长学校”,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探索开发具有内江特色的家庭教育资源和培训课程,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率达90%以上。坚持常态化家访,推动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委会等途径密切开展家校合作,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完善家庭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制度,引导家长尊重学—17—校教育、尊重教师,降低教育焦虑。注重家风建设,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建设,开展“合格家长”学习与评选活动。建构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建立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幼儿园)、妇联家校共育联动机制,加强家庭教育场所建设,依托家长学校建立家教指导中心。建立学校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育人平台。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统筹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等,推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向学生免费开放,共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打造精品研学线路。鼓励各行各业先进人物、专家学者、技能人才参与学校教育,推动协同育人。到2025年,城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的比率达到100%,农村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的比率达到90%。专栏4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重点任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10个,打造协同育人精品项目20个。按照区域统筹,以县为主、社会参与、政府奖补的方式,建设省、市示范性研学实践基地20个,将范长江纪念馆创建为全国研学实践营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地区(隆昌市)建设川南劳动实践基地。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成渝发展主轴教育高地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大力实施学位递增计划,推进—18—高质量学校内涵发展工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推进全民性、惠民性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办好社区教育。(一)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推进学位递增计划。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加大规划调整力度,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到2025年,拟调整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101所、教学点106个。专栏5内江市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单位:个学段调整合计撤销合并转变幼儿园676403小学314819初级中学1100九年一贯制学校2020教学点10690016实施学位递增计划。根据社会发展和城乡人口增减情况,动态增减学位,以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迁建、复办等方式,计划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3010个,义务教育—19—学位36000个,普通高中学位14850个,职业教育学位15000个。专栏6内江市学位递增计划单位:个地区合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合计7886013010360001485015000市本级125000395035505000市中区109802330445027001500东兴区130702070755019501500经开区2050450160000高新区3810810300000隆昌市128802130590022502600资中县116003150495015002000威远县119702070460029002400专栏7内江市“十四五”教育建设项目规划情况地区规划投资(万元)新(改、扩)建(所)合计354705173市本级755726市中区2795712东兴区5013422经开区116001高新区256583隆昌市5325650资中县6721050威远县4331829—20—专栏8教育重大建设项目1.内江师院新校区(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46.84亿元,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2.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2.8亿元,建筑面积5.69万平方米。3.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产教融合建设项目,总投资3.99亿元,建筑面积7.12万平方米。4.内江开放大学启动迁建工作,计划总投资1.06亿元,拟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5.内江一中扩建项目,总投资1.78亿元,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6.内江二中城南校区(含初中教学区)建设项目,总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7.24万平方米。7.内江医科学校迁建项目,计划总投资4.49亿元,拟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8.内江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6.3亿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9.内江市实验小学城南校区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10.内江市东兴区牛牦山小学校建设工程,总投资1.18亿元,建筑面积3.22万平方米。11.内江经开区第一实验中学新建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12.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中心学校扩建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13.隆昌一中新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52亿元,建筑面积9.71万平方米。14.资中二中苌弘校区新建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拟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15.威远县竞力学校迁建项目,总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21—(二)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好1所优质公办中心园,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优质普惠幼儿园。建立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统筹做好学前教育教研和业务指导,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幼儿园监管制度,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提升保教质量。大力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建好市中区、隆昌市2个幼小衔接省级试验区。到2025年,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5所,基本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市中区、经开区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标准班额推进计划。深化学校联盟建设,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模式,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的辐射式学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水平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强化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以及考试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双减”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深入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到2025年,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常住人口全覆盖,义务—22—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比例不低于2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以上。培育义务教育“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示范学校”15所,创建省级“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学校”15所。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新(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推进普通高中高质量内涵发展工程,加强过程管理和督促指导,推动普通高中振兴。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稳步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发展综合、科技、人文、艺体特色高中。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和从业人员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到2022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消除大班额,到2025年全面消除5000人以上普通高中校点,创建省级“引领性示范普通高中”6所、省级“特色办学普通高中”6所,打造内江市高中特色学科基地学校10个,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进入全省前列。专栏9基础教育发展重点任务学前教育: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巩固拓展“80、50”成果,实施保教质量提升计划,开展“小学化”治理,建好市中区、隆昌市幼小衔接省级试验区,推进科学保教,幼小科学衔接。义务教育:实施标准班额推进计划,努力推动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23—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新组建联盟学校20对,开展学区制管理模式试点5个。开展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教师全员培训。推动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工程,大力推进教师队伍保障、办学基础条件攻坚、高中大班额化解、考试安全保障、高考配套改革“五大工程”,补齐短板,稳妥有序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搭建完善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平台,支持鼓励省一级示范高中(或省级示范引领高中)举办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班。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使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办学质量评价制度。(三)构建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内江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服务全产业链、全生活领域、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立职业启蒙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纵向贯通的培养体系。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计划,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建立横向融通的培养体系,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转换,促进普职融通。探索在职业学校建立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到2025年,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计划比例达到50%左右,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本科的比例达到20%左右。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全日—24—制在校学生供给,保持高中阶段职普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加大“订单式”、定制式、企业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行“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打造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个。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保证实训时间,重点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项目5个。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完善以章程为核心建立校内制度体系,健全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3000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5万人。做好中职“双示范”收官工作,争创中职名校1所、中职名专业4个和中职名实训基地2个。专栏10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省级产教融合试点项目。创新多部门激励机制,积极申报、建设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项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启动市级产教融合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围绕“5+5+5”现代产业体系,支持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组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职教集团,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建立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支持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建立1个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园区建设计划。积极推进成渝中部地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内江、泸州和大足、永川等渝西、川南地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形成职业教育聚焦效益,打造服务地方、支撑产业、聚集人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1至2所和专业集群3个。—25—推进高等院校内涵发展。建立紧密对接我省、我市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大力发展“5+1”现代工业、“10+3”现代农业、“4+6”现代服务业领域、“5+5+5”现代产业体系相关专业,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科技信息、乡村振兴等领域紧缺专业建设。支持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省级“双高”学校,支持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申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依托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争创省级示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川南幼师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成国家级幼教培训中心。支持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支持内江师范学院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到2025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5万人,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专栏1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点任务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到2025年创建所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1-2所,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支持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支持内江师范学院发展研究生培养。支持内江师范学院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用机制。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有关政策,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26—业和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务职级晋升政策,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相关系列职称评审贯通机制。出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励政策,构建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职业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终身教育政策制度体系,构建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公共平台。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相互衔接贯通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制度,推进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定制度。多渠道扩大终身学习资源,加大数字资源供给,建立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推动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改造融合函授教育、业余教育、成人脱产班、开放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与部门(单位)、企业、社会机构共同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建立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机制。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模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学习型城市、社区、机关、企业、家庭、个人创建活动,营造终身学习环境,建—27—立学习激励导向机制。完善终身教育监管制度,加强终身教育机构办学和质量监管,规范各类继续教育机构的培养、发证、收费和其他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充分发挥内江社区大学作用,推进建立县级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村)社区教育中心,广泛开展对村民、城市居民继续教育。建设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库。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艺术体育、生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法治教育、科技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治理等有机融入社区教育,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实施老年大学建设提升行动,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开展群众读书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大普通话学习和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力度。专栏12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引导职业学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设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1个,优质职业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建设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20门。持续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通过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文艺活动、学习宣传和学习服务,开展学习型城市、社区、机关、企业、家庭、个人创建活动,营造全面终身学习氛围。—28—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内江社区大学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完善以市级社区大学为引领,以县区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社区(村)教育中心为基础,以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网络。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程”“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常态化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各级各类教育和各行各业工作中。(五)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将已脱贫户家庭的子女就学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压实“五长责任制”,加强与公安、乡村振兴部门联动协作,持续常态化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保住“动态清零”成果。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持续改善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基本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乡村教育圆梦计划”,打造乡村温馨校园,每个县(市、区)建设乡村温馨校园5所。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乡村教育管理提档升级。继续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资助指标向偏远学校、农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的学校倾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乡村教育振兴的“扶贫扶智”工程。进一步拓展—29—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不断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激发教书育人积极性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校领导干部配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全力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师政治素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情怀。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建设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市级基地,积极争创师德师风建设省级基地。开展师德典型塑造、师德优秀故事宣讲、师德模范微视频展评等系列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位一体”师德考核监督体系,落实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完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信息查询系统,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违法犯罪信息制度,健全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违反师德行为联合惩戒制度。(二)全面提升能力素质。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增强市、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审、教育评估、决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建强市教育科学研—30—究所,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到2025年,建设市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机构3个,建设优质中小学(职教)教师发展基地2个。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完善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制度,选优配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基本形成以4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40岁以下年轻干部占一定比例的梯次结构。加大优秀干部培养力度,实施领航、启航、远航“三航”校长培训计划,培养储备“三航”校长240名。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培训体系。实施教师“百千万”培养计划,培养百名专家型校长、千名优秀班主任,每年提升万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实施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索采取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方式,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力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0%。(三)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实施引才聚才工程增加教师总量,利用甜城英才、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每年争取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200名左右,到2025年补充教师4000名以上。开展公办幼儿园备案制教师招聘管理改革试点,落实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31—标准。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畅通城乡教师交流渠道。加大普通高中教师补充力度,每年招聘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20%,满足选课走班需要。严把教师入口关,提高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推行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合理提高中级、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落实教师工资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统筹考虑适当提高高中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深化高校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高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校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补贴及相关激励政策。实施教师“安身安心爱教乐教”工程,通过租赁、改建、配建和新建等渠道建设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评比、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抽调借用教师等事项,扎实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实施教书育人“三名”计划,每年考核评选教书育人名师、中小学名校长、名班主任,定期评选领航校长。建立退休教师荣休制度,为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强化尊师教育,厚植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32—专栏13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引才聚才工程。利用甜城英才、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每年争取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200名,到2025年补充教师4000名以上。教书育人“三名”计划。每年考核评选教书育人名教师、中小学名校长、名班主任100名,5年评选10名领航校长。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助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建设市级名师工作室、“双师”教学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16个。到2025年,“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5%。五、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环境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和“内江现代教育数字港”建设,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一)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围绕“数字内江”,推进“内江现代教育数字港”建设,建成内江市“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全面支撑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推进IPv6部署和应用,优化网络运行环境,积极完善市教育局域网和学校校园网,实现所有学校、教育机构接入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互联网。加快推进学校无线网络建设,探索5G技术在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推—33—广应用。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环境的改造升级,完成“班班通”升级迭代、光环境改造、标准录播教室建设,不断完善泛在交互的教与学环境。完成校园环境的智能化建设,推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智能博物馆等学习空间,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面融合。争创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省级“智慧教育学校”、市级“智慧教育学校”“人工智能教室”“智慧教室”。到2025年,学校终端配备和网络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师生利用线上教育资源进行教与学成为新常态。(二)加强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推进“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教学生态。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统筹全市名师名校资源,打造“三个课堂”。汇聚“专递课堂”“名师课堂”课程资源至“腾讯智慧校园”;统筹规划“网校”发展;争创“四川云教”主播学校4所,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学前教育四个学段。面向农村开发英语、数学和音、体、美等数字教育资源,扩大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供给,补齐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丰富专题教育资源。按照有关要求和中小学生学习需要,积极开发遴选其他学习活动资源。探索建设微课程、微视频等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到2025年,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平台体系,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34—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完善,信息化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适应学习,助力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全市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专栏14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加快人工智能教室、创客实验室和学科专用教室的建设,5G网络进入有规模的学校,千兆进班级。从2021年起,力争三年时间完成各中小学“班班通”设备升级改造,按标准化要求逐步改造教室光源,中心校及以上学校均有间录播教室,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升级换代、标准录播教室建设。“智慧教育学校”建设。争创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2个、省级“智慧教育学校”5所;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力争建设市级“智慧教育学校”50所、“人工智能教室”100间、“智慧教室”200间。“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内江现代教育数字港”的建设,建成集智慧化管理、教学、教研、学习和家校沟通于一体的内江数字校园管理平台。—35—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及应用,争创“四川云教”主播学校4所。到2025年底,让全市的教学点和镇公办幼儿园成为“四川云教”接收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围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中的30个关键微能力点,制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发展规划,通过培训、研讨、展评等形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抓牢教育评价改革强底板,推动中高考综合改革,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工作。把准依法治教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能力、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卫生防疫能力、教育教学和教培机构乱象治理能力。(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探索建立具有内江特色的现代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细化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指标体系,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改革学校评价,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完善幼儿园评价,把公、民办幼儿园均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改进中小学评价,贯彻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和《国家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坚决克—36—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职业教育重点评价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推进中高考综合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按省教育厅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四川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攻坚,确保基本办学条件适应新高考要求。落实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和毕业标准,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加强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相适应的高考命题、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政策,健全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的政策。(三)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内江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则》《深化新时代—37—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分工方案》等系列文件,完善督导机构设置,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建立质量监测评估室,健全教育督导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构建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教育督导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法定职责,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督促与指导并重。深化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推进学校内部督导职能落实。强化政府履职督导,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构建分级督政机制。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和教育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教育督导,认真开展国家、省、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完善督导问责机制,确保教育督导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构建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四)大力推进川渝毗邻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抓实“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强与重庆市各区教育协同发展、与川南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挥毗邻地区各地优势和特色,推进基础教育在学校管理、师资培养、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学生活动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合作。组建成渝毗邻地区职教联盟,定期举办职业教育论坛或者职教联盟年会,探索共建共享职教园区和实验实训基地的方式,促进校企、校地、校校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川渝毗邻地区教育发展试验区。专栏15教育改革创新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评价、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完善德育评价,科学设计各年级德育目标要求;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多元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成立市教育质量监测室,开发内江市学业质量数字化管理平台和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录取服务平台,分步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学业成绩数据资源库,发布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改进美育评价,把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建立1个学前教育特色发展城市、1个现代教育数字港、1个产教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中心,培育10个研学实践基地,创建100个友好学校,推进1000名干部教师交流合作项目,共享10000堂优质课资源。(五)提高依法治教水平。积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教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许可事项的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 38 ——39—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加强诚信教育,完善教育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编制规范统一的行政执法流程和执法文书,建立一支市、县协同的教育综合执法队伍,有力打击违法办学行为。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编制权责清单,厘清监管事权。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实施“一校一章程”行动计划,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度,建立未成年学生学校保护机制,健全师生权益救济机制,健全纠纷解决机制,依法治理“校闹”。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开展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行动。推进“双减”治理工作,成立“双减”工作机构,制定实施工作方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和校外培训,1年内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六)提高校园风险防控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把导向、管阵地、强队伍”三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建立以国家安全为重要内容的大中小幼一体的宣传教育机制;健全“安全责任、隐患排查、风险防控、应急处突、矛盾化解、宣传教育”六个体系,校内推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学校扎根见效,加强校园周边及安全区域建设。抓好信访工作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降低增量,减少存—40—量,遏制变量。深化对食品安全、危化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防溺水、防暴恐、防欺凌、防毒品、防性侵的专项治理。涉校安全事件明显减少,确保不发生较大学生伤亡事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强化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总结运用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创建优美、整洁、卫生、和谐的育人环境。加强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控新冠肺炎、流感、诺如病毒、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专栏16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工程推进“一校一章程”行动计划,推进学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法治教推进工程,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场所)10个、法治教育特色学校20所。全面完成校园安防三年行动计划六个100%建设任务;编制完成教育部门和学校安全生产清单2.0版;初步建成学校安防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用智能化、信息化支撑管理,推动实现学校食堂在线管理和监督,全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智能化建设达100%。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落实育人育才新蓝图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强化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十四五”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41—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机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大力营造教育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责任,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各级党委重要职责,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以“四六五”工程为抓手实施基层党建“六大行动”,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深化“三向培养”,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民办学校“两个覆盖”质量,加强党建品牌建设,着力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加强统战、宗教等工作,加强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队建、带妇建。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续整治“四风”问题,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政治监督根本任务,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健全和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不断—42—涵养巩固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加大财政经费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落实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财政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各级公办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和学生资助标准,并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按权限和程序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学费、保教费、住宿费等收费标准,建立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覆盖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着力提升经费使用效益。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区域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坚持勤俭办学,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加强固有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规范资产处置,盘活低效运转和闲置资产。健全教育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完善经费统计公告和财务信息公开制度。财政资金使用接受审计监督,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三)强化规划的组织实施。—43—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联动工作机制。推行以各级政府为管理核心、多部门联动的联席会议会商工作制度等方式来实现部门协调,推动学校布局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多规融合,符合地区城镇化发展、产业布局及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确保建设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教育设施建设需求,建立发展改革、教育、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建设等部门并联审批学校建设项目和协同推进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落地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履职评价重要内容并作为市级有关部门,县(市、区)政府、学校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年度、期中、期末规划落实监测评估,及时调整优化目标任务和策略办法,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估依据,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得到全面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标签:内江市  
相关评论
本栏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