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之水,浩浩汤汤。
晋江之畔,时间的标尺记录下发展的刻度,见证了一个贫困农业县如何蜕变成县域经济“领头羊”。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带着思考专程到晋江市调研。下企业、进社区、访农村、走基层,在调研中,习近平同志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思路。随后,习近平同志先后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发表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的署名文章。“晋江经验”从此成为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一个标杆。
“晋江经验”始于晋江,但不止于晋江。
“我到省里工作以后,多次到晋江做了调研,全省推进‘晋江经验’。福建省如果有若干个晋江,福建就不一样了。应该说,‘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晋江经验”20年来,晋江地区生产总值从277亿元增长至2986亿元,年均增长11.6%,财政总收入从20亿元提高到257亿元,年均增长14.4%,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路子。
舟循川则游速。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屡遇危机而不倒,活力长盛而不衰,实现了从穷县到“全国十强县(市)”的历史跨越。在新发展阶段,县域经济“领头羊”迸发出新的活力,孕育着新的启示。
心无旁骛做实业 小城“藏着”50家上市企业
走进晋江经验馆,甫一进展,便可看到清晰的“四个阶段”,讲述着“晋江经验”的“前世今生”:从“侨乡‘三闲’起步,乡镇企业开路”,到“引进利用外资,成片开发迈大步”,再到“构建市场基础,经济发展加速”,直到如今的“提高、创新、突破,拓展发展道路”……逐一见证着晋江人“爱拼敢赢”、审时度势谋发展的勇气与智慧。
“我们不少企业是从‘三闲’起步的,厂房是农村的闲置房子,工人是村里闲置的劳动力,办厂的钱不够就找亲戚朋友凑一凑。”每当说到创业时,记忆并未随着岁月褪去,盼盼食品集团董事长蔡金垵总是感慨,“确实很艰辛。”
在晋江,正是这些乡镇企业,凭借着诚信经营、顽强拼搏,为“晋江造”闯出了一番天地。
晋江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对税收、GDP、研发投入、城镇就业、企业数量等的贡献超过九成,这让民营经济成为晋江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
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是“晋江经验”最鲜明的特色。正是沿着“晋江经验”指引的道路,晋江的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众多优秀民族品牌屹立于世。
26年前,盼盼食品还是晋江当地的一家小食品厂,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国拥有17个大型现代化生产基地的食品集团。蔡金垵说,从1996年开厂于晋江,到1997年到千里之外的吉林投资建厂,再到后来几乎每年建设一个生产基地,这无一不在证明,盼盼食品狠抓实业,全力做强做大实业。
恒安集团总裁许清流回想起20年前恒安曾面临着营收下滑的转折期,但坚持做好主业,以市场为导向,走品牌发展道路,让恒安度过了困顿时期,“我们就是‘晋江经验’最大的受益者。”
作为“企二代”,在去年8月正式接手恒安之前,许清流曾做过10多年的投资工作,领悟了一番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后,深刻体会到父辈坚守实业的道理,“实体经济是一切发展的根本。”
在“晋江经验”提出20年后的今天,新的历史坐标下展现出“万千气象”:晋江培育市场主体已超26万户、上市企业50家,涌现出安踏、恒安等一大批国内国际行业头部企业,打造形成1个超两千亿(鞋服),1个超千亿(纺织),2个超五百亿(建材、食品),3个超百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一个个数据成为晋江围绕实体经济做文章的例证。
正如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关于“晋江经验”的署名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上,广大民营企业家充分发挥福建“山海亚侨特台”等优势,靠实业起家,长期专注于一双鞋、一片纸、一泡茶、一块玻璃、一片电池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涌现出一批知名民营企业。
新时代新征程,在晋江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民营企业正深耕细分市场、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在努力实现数字变革、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上探新路。
改革创新是核心动力 超过90%企业“触网”
蔡金垵常常会讲起“小土豆、大智慧”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在于将一颗小小的土豆做到极致——光是在土豆产品方面,盼盼就有17项专利。
在“晋江经验”中,改革创新是核心动力。过去,市场导向推动创新实践;如今,创新思维显然不仅限于产品,而是贯穿于生产、经营全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自动包装、无菌灌装……在盼盼位于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的车间内,从生产线的头走到尾,就见证了一瓶饮料“诞生”的过程。生产线上,一道道工序有序运行,一瓶瓶饮料紧凑摆放,这里一小时可以生产43000瓶饮料,但是在机器间穿梭的工人却屈指可数。
“在盼盼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中,晋江的生产线产能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智能化程度是最高的,我们想在这里打造智能化标杆。”盼盼食品集团公关总监宋长镇表示,晋江具有孕育创新科技的土壤。
行走在“晋江经验”的发祥地,不论是政府还是在企业家的口中,“创新”二字可谓“常客”,深植于晋江人的精神基因。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安踏的“频频亮相”、大放异彩,源于其持之以恒“大手笔”的创新投入。据介绍,安踏累计投入超56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研发,已搭建覆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创新研发网络,累计申请专利2600多项,是国内目前获得专利数量最多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
“安踏的奋斗历程和成功,得益于‘晋江经验’的指引,是‘晋江经验’的生动体现。”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说。
尹力在上述署名文章中提到,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准确把握大局大势,紧紧抓住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共同推动新发展阶段福建民营经济实现新跃升。
20年来,晋江锚定实体经济,先后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强市”“资本上市”“科技创新”“数智转型”等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高新转型。
“很多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强烈,但普遍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实践路径,缺乏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进行谋划,我们希望为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标杆。”晋江实体经济的强实力和发展潜力,吸引福建省万物智联科技精准落地,公司副总裁章水德对于当地企业数字化转型前景十分看好。
这些年,晋江把数字赋能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引领推动企业对接外部技术资源,实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截至目前,晋江市90%以上企业实现“触网”,有10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超过1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超过60%的规上工业企业应用“数控一代”智能装备技术。
产业“根深干壮”,才有科技创新的“枝繁叶茂”。产业集聚具有“向心力”,让产业链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晋江扎根。
“泉州当地无线对讲机的产能体量非常大,产品要迭代,就需要分析和验证功能应用,现在企业正在逐步认识到中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编者注)是科技型产品的刚需,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成功率。”今年5月,中关村硬创空间在晋江落地,谈到前来布局的原因,公司总经理郑传萍表示这缘于晋江庞大的制造业产业,以及技术迭代中蕴藏着的对中试的大量需求。
晋江用实践证明,技术创新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在互动中实现“更进一步”。
“技术如果不能及时转化而是‘压箱底’,很快就会被淘汰;如果企业在运用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就会加快技术的迭代。”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院长王文琪在与当地企业越来越多的交流中,渐渐摸到了门道——对于鞋企而言,直接“卖技术”成本太高,产学研转化比较困难,而如果直接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产学研转化就加快了。
近年来,晋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引进落地9家国字号科研平台,构建“一廊两区多平台”全市域科创版图,全社会研发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5年翻番增长。2018年以来,当地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17家,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增长27.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增长88%。
产业、城市“双轮驱动” 新老晋江人“一个样”
15年前,侯朝辉刚刚来到晋江工作时,参加了当地举办的一场人才座谈会,他记得那时候大家最关心的是治安、环保等问题,“现在这些就好像我呼吸的清新空气一样,已经不再是问题。”
4年前,徐畅选择从新加坡回国,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机会不少,思量再三,他选择入职晋江的一家集成电路企业,成为一名“新晋江人”。薪酬待遇是一方面,更让他心动的是在这座小城能找到归属感。“以前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曾经被派回国建厂,那时候感觉只有工作没有生活。”但晋江则不同——忙时投入工作,下了班微信群里有人招呼一起打球,而周围的配套设施也很齐全,这一切让徐畅感到生活“触手可及”。等到明年,他将在晋江买人才房安顿小家。
相隔10余年来到晋江的两人,却有着相同的选择,原因在于晋江对所有“来客”的“一视同仁”,以及不断完善的城市建设,犹如“筑起金巢,引来百凤栖”。
在晋江常住人口中,“新晋江人”超过一半。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说,我们坚持“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早在2011年,晋江就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员30项市民化待遇,同等享受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等待遇,实现“新老晋江人一个样”。
在“晋江经验”的“五大关系”中,“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产业和城市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齐头并进方能行稳致远。
20年来,晋江坚持“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提升到了69.3%。如今,不断提升完善的城市建设,勾画出晋江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日常生活图景。
晋江区域人口密集,有超过200万常住人口,然而,经济“尖子生”在医疗保障领域却曾“跛了脚”。究其原因,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晋江,在城市化建设方面一度滞后,导致“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
今年以来,晋江市以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项目为载体,全力推动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一座“花园式”的医院落了地,医院大楼前有可停14米以内直升机的地面停机坪,现代化的妇儿中心使患者不出楼就能实现门诊、急诊、手术、药方、检验检查、产前筛查等全流程一体式医疗……当地人在“家门口”就能看“上海来的”专家。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在县域落地的区域医疗中心,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党委书记王建波曾担心是否会因为“底子薄”、资源少而影响中心建设,但他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
“通常来讲,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出需求方往往都是地方政府和输入医院,这就对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上海六院和晋江市政府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到医院建成投用只用了两年多时间,政府的高效让王建波感受到“政府将输出医院‘真心干’、当地政府‘真支持’、输入医院‘真配合’落到了实处,也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
作为“晋江经验”的亲历者,张文贤深知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晋江每年将七成以上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构建并持续完善7大民生保障体系,打造形成三大本硕高校版图、三大医共体格局、‘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在共建共享中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晋江经验”20年,时间将继续见证,一座小城的精神不灭、一群人的奋斗不竭、一个传奇的故事续写…… ( 来源:人民网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