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全县各级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稳住经济基本盘部署,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5.9%,上半年增长4.2%,前三季度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7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03.65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41.29亿元,同比增长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7.4:34.9:47.6。一、农林牧渔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36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实现产值57.49亿元、0.95亿元、30.43亿元、4.16亿元和7.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17.4%、2.4%、7.0%和10.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0.32万亩,同比增长0.2%;粮食总产量29.55万吨;亩产420.26公斤。生猪存栏28.44万头,牛存栏1.87万头,羊存栏40.97万只,家禽存栏789.02万只。生猪出栏38.57万头,牛出栏2.24万头,羊出栏50.02万只,家禽出栏2385.89万只,禽蛋产量4.03万吨。水产品产量12854吨,同比增长2.6%,水产养殖面积2807公顷。全年新增造林面积221公顷,更新造林82公顷,2新育苗432公顷,义务植树131万株,森林覆盖率28.04%,蓄积166.74万立方米,干果产量11.2万吨。二、工业、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2.18亿元,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分产业看,规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6%,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6.1%。2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38.5亿元,同比增长23%。217家规上六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316.5亿元,增长24.9%。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17家。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13.7亿元,同比增长37.5%;实现利润总额3.4亿元,同比增长31.2%。全县累计实现工业用电量12.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2%。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22.2%。全县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6亿元,增长10.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0.71万平方米,竣工产值33.83亿元,竣工面积155.43万平方米。三、服务业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41.29亿元,同比增长2.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0.54亿元,同比增长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62亿元,同比增长6.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09亿元,同比下降3.1%;金融业增加值16.26亿元,同比增长7.1%;房地产业增加值16.16亿元,同比下降5.7%;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2.8亿元,同比下降0.2%;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1.29亿元,同比增长4.6%。3全年3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23.5%。全县共有客运企业3家,客运站场1家,客运车辆224辆,其中新能源车16辆。城市公交141辆,其中CNG车辆70辆,新能源纯电动车71辆。营运货运车辆5102辆。全县共有货运企业85家,其中,危险货物运输企业1家。全县共有二类以上维修企业12家,三类维修企业25家。全县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1家,2A级旅游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4个,省级精品旅游特色村1个,省级景区化村庄11个。省级旅游强镇4个,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1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省级工农业示范点5家。旅行社7家,其中旅行社分社2家。星级旅游饭店2家,五星级旅游民宿1家。四、消费市场、外经外贸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4.7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零售额19.68亿元,同比下降2.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3亿元,同比下降7.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8亿元,同比增长18.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1.8%;商品零售17.51亿元,同比下降3.0%。从商品类别看,粮油食品类平稳增长,同比增长4.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58.8%、62.5%。4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23亿元,同比下降79.3%。其中,出口额13.08亿元,同比下降79.5%;进口额0.15亿元,同比下降44.3%。实际使用外资3086万美元,同比下降49.6%。五、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6%,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0.6%,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6.3:50.4:43.3。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同比下降3.1%,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7.1%,“四新”投资同比增长33.4%、占全部投资的40.8%,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6%、占全部投资的72.7%。全县在建投资项目134个,新开工项目101个(不含房地产)。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58个,5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6个。全年22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19.8亿元,同比增长5.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8%;商品房销售额21.7亿元,同比下降56.3%。全年共开展招商活动873次。其中,走出去236次,请进来637次。签约项目79个,合同金额299.5亿元。在建招商项目123个,到位市外资金100.04亿元。新建过10亿元项目4个,分别是临沂正新食品、华星新材料科技、东升(平邑)石材产业园综合配套区二期、山东大道智慧交通产业项目。新建500强项目3个,分别是梦牌新材料、北新建材、山东中平药业科技研发中心项目。六、财政金融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7.3%,扣5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9.6%。其中,税收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4.8%,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7.5%。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2.3%。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7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民生支出51.7亿元,占支出合计的87%。全年税务部门累计实现国内税收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2.16亿元,比年初增加58.9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住户存款416.49亿元,比年初增加60.23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3.97亿元,比年初增加49.7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48.04亿元,比年初增加34.3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比为70.5%,新增存贷比为84.4%。全年保费收入12.57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2.6%;人身险保费收入8.32亿元,同比下降5.0%。支付各项赔付和给付4.57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财产险赔付2.85亿元,同比增长0.5%;人身险赔款给付1.71亿元,同比增长1.9%。七、民生保障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61元、同比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31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1元、同比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34,比上年缩小0.05。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673元、同比下降0.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358元、同比下降2.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60元、同比增6长2.7%。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645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377人,困难群体再就业721人。全年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9735人。全县新建城市道路3.88公里,道路建成总长度265.76公里,完成宗圣路、龙石街路面修复1000米,完成汉阙桥、宗圣桥2座桥梁,完成兴水河片区内文化路、汉阙路、板桥路、建设路等7条道路提升改造;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28.1公里,改善路面状况193公里,改造危旧桥13座,完成铜枣路、海大路、卞广路、蒙山旅游专线、卞桥-龙马等道路新改建,卞桥、温水、武台、柏林、流峪五个镇乡村振兴环线道路全部完成。城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万立方米/日,2022年完成供水总量905.4万吨;2022年新建污水管网长度1.25公里,污水管网总长度177.25公里;2022年新安装香山路北段、丰山路南段、平居路西段、平安路、滨河东路南段、兴水路、兴水河南路等道路路灯735盏,管理维护城区内路灯共计16477盏;东城新热源建设完成,拥有2台130吨锅炉、2台260吨锅炉,供热保障能力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供热收费面积达到585万平方米;全县天然气居民用户81546户,工业用户106家,公服用户175家,全年供气量达到5856万立方米。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4.45万人、8.45万人和13.4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1.8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34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8.3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86.96万人。全县2.3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509元,0.88万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领7取基本养老金月人均5680元,全县20.44万名城乡居民领取居民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60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1530元。年末全县养老机构29家,养老床位4940张,年末供养3808人,其中集中供养415人、分散供养3393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32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014人。年末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护理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享受人数分别为11735人、16601人和15030人。八、社会事业全县共有幼儿园347所,在园幼儿数4.50万人;小学145所,在校学生8.54万人;初中26所(初级中学20所,九年一贯制6所),高中4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1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在校学生分别为3.50万人和1.6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36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0.80万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园率96%,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是100%、99.63%。全县建成镇街文化分馆14处、镇级历史文化展室14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处(行政村全覆盖)、村情民俗展室76处。全县有公共图书馆总馆1个、镇街图书馆分馆14个、城市书房5个、图书驿站10个、乡村书房2个、农家书屋647个(行政村全覆盖),总藏书量40万册、借阅图书23.5万册。天宇自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藏品54479件。全县文艺表演团体为群众演出1046场次,观众人数45余万人次。公益电影放映2524场,观众人数37万人次。8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1处。其中,三级医院2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卫生健康监督机构1处,专科医疗机构4处(包括站、所),其中平邑县妇幼保健院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卫生学校1处,乡镇卫生院16处(白彦镇卫生院、铜石镇卫生院参照二级综合医院管理;中心卫生院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挂靠平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6处,村级卫生室531处,民营医院3处,血液透析中心1处,疗养院2处,门诊部、厂矿企事业医务室、个体诊所142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643张,在岗人员5296人,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507人;乡镇卫生院1789人。在岗乡医1059人。诊疗人次463.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8万人次。成功承办市“红色骑行”自行车比赛、“舞动沂蒙”广场舞大赛、“魅力沂蒙”乡村迷你马拉松品牌赛事。举办县级比赛76项次;深化社区运动会举办,启动首届城市住宅小区运动会,举办运动会252场次,直接参与人员5万余人次,影响带动40万人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县市民体育综合健身中心(游泳馆)建设纳入县2022年重点项目工程,成功申请政府专项债券2000万元。完成277个基层公共健身广场建设。向国家输送2名运动员,省输送10名运动员,向市体校输送45名运动员。培养输送运动员参加全国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3枚;在省第25届运动会上取得9.5枚金牌、银牌7枚、铜牌6枚,超额完成市分配的夺金任务,市政府给予县政府记二等功。体育彩票销售收入1.07亿元。九、科学技术、技术监督、安全生产全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其中新增9家,复审69家,总量达到59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8家;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人,推荐5人参加市创新创业大赛;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项,申请拨付各类扶持资金2114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98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638.1万元。全年共获授权专利61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9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549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37件。截止2022年底,全县共有有效发明专利248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76件。全县共培育发展高价值发明专利31件,同比增长72.1%,全县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达到74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83件,增量为0.01件。新增注册商标2071件,共有注册商标12783件。全年抽检食品3120批次、农药兽药残留的食品检验量1497批次,食品评价性监测合格率达98.5%,食品监督抽检问题处置率达100%。全年抽检药品78批次,药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100%。全年抽检工业产品860批次,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8.14%。全县共有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7家、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67件、检验检测机构15家。全县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7820台(件)。全县新设市场主体共13569户,同比下降10.8%,其中,企业3996户、个体工商户944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30户,分别同比下降25.9%、下降3.6%、增长664.7%。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受伤3人,经济损失11.2万元。全年未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生产安全事件,全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局面。10十、气象、生态环境全县共有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处,区域自动气象站20处,2022年全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较常年高1.0摄氏度;日照2394.6小时,较常年偏多123.6小时;全年降雨量644.4毫米,较常年平均偏少94.5毫米。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4,较上年改善7.5%。PM2.5、PM10分别改善7.0%、9.9%。优良天数275天,优良率达75.3%、同比提高7.9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87.54万人,较2021年年末减少0.7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8.86%。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项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3]公报所列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