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洪山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1-15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武汉市青山区政府网

武汉市洪山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12月21日在洪山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严中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部分领域恢复不均等因素叠加影响,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知重负重,加压奋进,较好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多个领域出现积极变化,转型发展态势更加明显。预计全年GDP完成1200亿元,稳住了千亿以上经济总量。加强财源税源建设,预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1亿元、增长5%,在有力保障重点支出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运行。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迈出坚实一步。

这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拼发展、稳增长,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坚持稳中求进,综合运用服务提标、政策提能、改革提效等多种方式,全力推动全区经济承压前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主要行业加速回升。出台支持工业经济产能提升系列政策,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工业投资增长8.4%,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产业集群。突出细分领域抓扶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长17.2%。统筹应用房交会、打通办证通道等措施,全力推进全区76个房地产项目建设,预计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4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36万方。大力支持建筑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市场,预计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754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1。构筑“创、投、贷、融”金融生态圈,引导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预计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11.4%、位居全市第2。着力壮大市场主体,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6万户、总量突破20万户,新增“四上”企业206家、总量突破1000家,引育中信科移动、风韵出行等2家总部企业。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为民普查,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阶段性任务。

重点片区发展加快。围绕电力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汽车配套等产业定位,优化提升青菱生态科技新城空间布局,马应龙大健康、中科锐择等6个产业项目完成供地;突破瑞丰大厦产权办证障碍,中电建装备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东湖新城建设提速,110千伏高压线正式下线,三期综合管廊开工建设,一横两纵路网年内贯通,两港公园基本建成,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开始运营,武汉小学分校建成投用,天兴乡完成“双退”调查摸底工作;武钢云谷·606首发区开园招商,完成项目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成功承办武汉“设计双年展”。白沙洲片区产城融合成效明显,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基本建成,贝赛思国际学校开学招生,张家湾人民公园建成开放,智电产业园、茶文化大健康商业中心等产业项目加速推进。洪山经济开发区北港工业园步入提档升级快车道,三峡科创园(洪山)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天辉医药产业园成为新型“工业上楼”样板。

投资消费蓄势筑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签约宝武生态圈、广电计量华中检测基地、孔辉汽车华中总部等重点项目66个,签约金额超1000亿元,增长64.6%。深化“工改20条”,新开工利来汽车、洪投智造、绿洲云网等亿元以上项目33个,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亿元。培育直播、电商、夜经济等线上线下新业态,打造“乐享洪福”平台,多维度开展汽车、餐饮等各类促消费活动,预计完成社零额601亿元,增长8.6%。拓展外贸渠道,中兴时代数贸港建成运营,全省首家跨境电商保税新零售店开业,引进龙头外贸企业2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2%。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武汉创意天地创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珞南街等3个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

要素保障精准有力。积极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新增获批建设用地面积1670亩。大力推行工业“标准地”出让,完成“两个一百平方公里”目标任务,优化提升面积1.1平方公里。优先保障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用地,完成武大绿洲、天盟中心、D12等16宗土地供地781亩。土地出让收入39.7亿元。组织开展银税互动、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争取授信63.3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亿元。争取专项债项目9个,下达资金12.5亿元,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17个、共2.4亿元。完成年度化债任务。扎实开展惠企政策落实“回头看”,更新印发《惠企助企政策及服务指南》,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8亿元,兑现纾困贷款贴息等补助资金1.88亿元。

二是挖潜力、添动能,创新优势加速形成。突出创新引领,深入实施“大学+”发展战略,多维度深层次推进“三区”融合发展。

区校融合更深一层。累计投入1.3亿元,大力支持湖北洪山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研究大楼一期工程封顶;实验室5项研究入选湖北省实验室首批亮点科技成果,1项研究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强力推进武汉大学“老牌坊”、华中师范大学南门等高校周边环境整治,解决珞珈山酒店征拆历史遗留问题,保障各高校成功举办校庆活动。编制出台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三年规划,新增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8万方,理工大孵化楼二期建成投用,理工大纳米实验室等60余家企业机构入驻;孵化楼三期开始招商,全市首个武汉校友经济大厦揭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校友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落户洪山,地大宝谷创新创业中心正式运营,武城职附属学校开学。烽火创新谷、武汉创意天地获评市级创新园区。吸引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完成第三批“洪山英才”申报评选,认定30名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2.6万人,现有人才租赁房项目31个、房源7172套。

转化应用更实一分。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建产学研平台30个,推荐湖北工业大学“酿酒新技术及装备中试平台”等24个中试平台市级备案。引导供需两端有效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96个,完成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107亿元,3个项目入围市级重点支持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力度,年度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59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430余家,总数突破1300家、位居中心城区第1。新认定“瞪羚”企业12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1家获评全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获评全市科技领军企业,6家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实施质量品牌增效行动,洪山菜薹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创新支撑更进一步。出台支持工业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系列措施,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0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0%,2家龙头企业获评省级5G全连接工厂认定,2家企业新入选湖北省上云标杆企业,马应龙药业获批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总规模50亿元的“洪山母基金”注册成立,首批参股4支基金项目。区级引导基金增资1亿元,新增核准子基金5只,总规模达到127亿元,入选清科“2023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50强”,促成招商引资项目签约28个,实现产业项目到资68亿元。出台“创投双十条”激励政策,新落户基金及相关公司19家,200亿元规模的省投资引导基金入驻洪山。

三是抓整治、提品质,城区面貌加快蝶变。把“全周期管理”意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优化城市立面,刷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区价值。

城市更新加力加效。积极落实精致武汉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强城市规划管控,完成石牌岭商住综合体等5个重点项目规划方案征集。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全年征拆房屋29.8万方。运用法律手段破解征拆难题,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征拆板桥小区房屋22户、总面积4900方。实施成片连片更新改造模式,白沙滨江产城融合片等4个更新单元纳入全市更新行动,鲁磨路信创产城片实施方案通过市区审议。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4135套,新开工1496套,老旧小区改造开工19个、完工16个。投入5400余万元,持续推动先建村等4个生态底线村改造提升,同步推进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招商,完成6条道路提升,推动李桥等4个村示范点建设,启动老桥村二次供水改造项目,实施沿湖路污水截污工程,汤逊湖村大港成为网红打卡地。

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提速基础设施建设,沙湖港北路等15条道路开工建设,德平路、岭南路、桂湖东路等20条道路建成通车,打通杨园南路等多年断头路,改造慢行道10公里,配建停车泊位1.1万个、新能源充电桩5000个。累计投入24亿,加速“一流电网”建设,工业大道、青菱等2座新模式变电站竣工,新建电力通道11.9公里。工业二路消防站和关山街小型站完成建设,黄家湖消防站主体完工。新增海绵城市面积4.3平方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网74公里。完成地铁11号线东段、12号线等市级重点项目土地征收382.5亩、房屋征拆12.6万方,保障地铁19号线、友谊大道高架等建成通车。深入开展白沙洲大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征地拆迁,保障地铁5号线延长线如期开通、白沙洲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提前3个月投用。聚焦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建筑施工等领域,打好武汉站综合整治“组合拳”,实施“微改造”,畅通“拥堵点”,站区周边通行效率、片区形象得到跃升。

宜居底色不断擦亮。打造品质公共空间,扮靓城市特色街角,完成10个微型公共空间建设。创新环卫、水务、园林一体化运营,创建市容环境示范片区8个、“路长驿站”30个,尹家湾垃圾中转站竣工。依法拆除白沙洲冷链市场周边、南湖大道817车站、李桥搅拌站等各类存量违建335处、14.7万方。强化流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巡司河、南湖连通渠共清淤27万方,完成103处管网混错接改造,辖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明显,湖泊水质稳定向好,野芷湖和东杨港入选全市“美丽河湖”,全区河道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通过市级复核验收。保障粮食安全,坚守耕地保有量指标,在全市率先完成耕地流出整改,撂荒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天兴乡7400余亩耕地实现复耕。建设毛坦公园、晓月园等5处公园,新增绿地15公顷、绿道8公里、口袋公园12个,珞狮路获评“全市最美月季花路”。严守基本生态控制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通过预验收。

四是惠民生、办实事,幸福生活成色更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缔造理念,深化“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公共事业稳中提质。新改扩建中小学9所、新增义务段学位1.7万个,6所公办幼儿园开园、新增公办学位2310个。激发教联体改革与集团化办学活力,鲁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5个教联体获评省、市级试点,中考普高上线率55.8%,高考全口径本科特殊线升学率54.2%,均创新高。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回迁项目正式开工,3家急救站投入使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价纳入国家试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建成5个“博爱家园”和6个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基地。打造好燃时刻团结体育公园等4个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圆满举行首届湖北省数字体育产业创新大会和第十七届武汉市高校艺术节活动,成功举办国际拳王争霸赛、电竞文旅嘉年华等大型赛事。

民生底线兜紧兜牢。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开展就业创业培训133场,组织“大学之城就业节”等系列招聘会85场,新增就业2.8万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057套,4个“保交楼”项目实现交付房屋7691套,自建房专项整治完成率100%。颁发不动产登记证书15万余份, 其中化解25个历史遗留项目“办证难”、完成6268套问题房办证。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新增2家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5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发放高龄津贴2500余万元。统一城乡低保标准,为低保户、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困群体发放补贴2400余万元。社保扩面2.1万人,医保参保98.7万人。投入2550万元,支援建始县、新洲区13个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成效不断巩固。

基层治理创新增效。探索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9个街道全线开通基层商会服务社区直通车,区级共同缔造试点小区达186个,获批创建2023年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争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好“民呼我应”平台,受理派单32.5万件,按期办结率100%。紧盯消防、交通、工矿商贸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能力,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28家,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Ⅱ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及重大药害事件。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建设武汉新城的各项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做好东湖高新区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196个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动综治中心与矛盾调解中心一体化运行,提档升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进一步构筑“大联调”格局,努力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培育“法律明白人”500余名,受理法律咨询3万件,调处矛盾纠纷1.6万件。优化调整社会面布警,建立全市首个7×24小时社区警务室,打造“快反3.0”实战品牌,“四类”案件全破,电诈等警情不断下降,禁毒工作成效明显。

五是学思想、固根本,自身建设全面加强。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政治引领坚强有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开展政府系统主题教育,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央和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

法治建设规范有序。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区人大议案1件、代表建议129件,区政协建议案1件、提案101件,满意率均达95%以上。坚持依法行政,区级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严格落实法定程序。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复议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决定”,行政复议办案质效全面提升。

清正廉洁蔚然成风。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公共资金、公共资产资源、公共工程等重点领域监管,不断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让快干实干、担事成事成为政府工作主旋律。强化预算绩效管理、重点领域审计监督,扎实推进巡视、巡察、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资金用在保民生、促发展上。

政务服务高效便捷。100%政务事项“一窗通办”,94.6%服务事项“全程网办”,120类高频证照全部“免提交”。创新推出14个“证照变更一次办”事项,“‘1+N’一站式注销服务改革”入选2023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事项。发放全市首例商住项目“开工一张证”,“多证同发”成为常态,“承诺可开工”项目审批总量全市第1,武汉智联项目“承诺—践诺”闭环审批模式,被评为全省唯一一个“2023年度全国信用承诺特色案例”。“智慧洪山”入选工信部2023年数字政府五十佳优秀创新案例。

同时,国防动员、外事侨务、退役军人事务、档案保密、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协、残疾人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面对房地产等传统支柱产业持续下行、新的主导产业还未成势见效、社会需求收缩等多重考验,我们迎难而上、勤抓调度、聚力帮扶、防范风险,全区发展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这是区人大、区政协关心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拼搏奋斗、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全区人民,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官兵、公安干警、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洪山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受制于结构性、周期性等因素影响,加之我们抓发展的眼界还不开阔、工作能力和作风上也有欠缺,导致部分工作成效仍然不及预期:强区工程存在短板,对房地产和建筑业依赖度仍然较高,新的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化解压力较大,在“三保”等刚性支出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财政平稳运行面临挑战。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速,未能充分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统筹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够有力,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资源配备还不均衡,流域综合治理推进不够系统,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有差距。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是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机遇无处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加油鼓劲。不同层面诸多红利加速释放,国务院决定延续实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费优惠政策,全省出台降低企业成本33项措施,全市推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25条举措,为我区发展保持恢复向好态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们应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跳出洪山观大势,立足洪山谋突围,顶住压力促转型,依托空间、区位、科教等资源,补短板、固底板、扬优势,努力为武汉建设新时代英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对标对表一流城区,着力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聚焦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共同缔造理念,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以赴推动大学之城建设再上新台阶。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工业投资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1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全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实体、抢赛道,推动产业转型提升。聚焦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找准细分赛道,全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多维赋能新型工业化。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聚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化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完成3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5个标识典型应用场景,建设2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进一步优化青菱生态科技新城项目入园流程,开工建设中电建装备产业基地,实现马应龙大健康、泓强医药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早开工、早达产。全面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扩区工作,将武钢云谷·606产业园纳入洪山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体系,形成各类园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加快北港工业园二次改造升级,实现三峡科创园(洪山)一期等3个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新增工业楼宇5万方。

壮大特色服务业能级。完善行业包保机制,推动互联网软件信息、文化出版传媒、人力资源、工程技术、计量检测等细分行业发展壮大。围绕科技创新、城市更新、绿色低碳等领域,畅通金融机构和重大项目、中小微企业的联系,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8%以上。依托武钢云谷·606产业园,打造新科技、新文化及新零售示范标杆。着力提升楼宇功能品质和服务质量,支持岳家嘴、街道口等片区打造特色楼宇、发展总部经济、培育流量经济。持续优化融创智谷等园区综合服务功能,融合发展直播、人工智能、数字娱乐等新业态,确保产值、税收、就业等指标持续增长。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拓展提升“一域通办”“一圈通办”能力,大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闭环式问题处理机制、实时性投诉响应平台,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全力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鼓励中小微企业抱团发展,全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让市场主体“铺天盖地”生长。完善“小进规”“小进限”政策措施,稳步做好“四上”企业摸排入库。扎实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二)扬优势、增活力,推动创新发展提速。围绕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域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做强做优创新载体。加快洪山实验室项目建设,促进洪山实验室实体化运行,聚力攻克一批生物育种领域“卡脖子”技术,加速推动农业科技产业集聚。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着力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支持体系,鼓励辖区高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产学研精准对接,力促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速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新建企业科创平台10个,新增中试平台市级备案10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1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110亿元。强化众创孵化体系建设,出台环大学创新经济带产业支持政策,高标准规划建设环理工大创新街区,优化孵化空间1.7万方,新增创新园区街区(园区、楼宇)面积8万方。

有效激发创新活力。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加快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科技领军企业为标杆的创新梯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突破1500家。推动“金种子”“银种子”上市后备企业发展,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报辅企业2家。充分发挥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和“洪山母基金”双翼驱动和放大作用,带动各类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用足“创投双十条”政策,促进空间、政策、资本、信息、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加速打造创投风投产业高地。

厚植人才创业沃土。深入实施“洪山英才”计划、大学生创业“育苗”行动,办好“人才政策宣讲会”“人才政策大讲堂”“人才服务月”等系列活动,构建人才安居综合保障体系,推行“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加大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育支持力度,招引高层次人才100人,新增留汉大学生2.5万人。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探索推广“行政+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三)扩需求、优保障,推动市场信心提振。坚定不移抓项目、促消费、增后劲,着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狠抓项目储备建设。聚焦新兴产业、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深挖储备地、村集体产业用地等潜力,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60个,招商引资签约总额1000亿元以上。聚力打通堵点难点,通过联席会商、现场督办等形式,推动安徽电气、北洋桥产业用地等策划项目取得积极进展。紧盯20宗、1355亩已供地项目,加快项目手续办理,推动项目提速,全年开工新新传媒、中建商砼总部、建群智造产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30个。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制定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健全区校项目建设协调机制,为高校项目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资金支持,压茬推进专项债项目谋划和省、市重点项目申报。

打造消费场景地标。提速张家湾智电产业园、和平汽车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和商会协会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引导高端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销售实体店在我区布局,提高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规模。支持群光广场、银泰创意城、万科广场、龙湖天街等大型商业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未来城、佰港城等打造特色外摆、特色夜市、社区市集,促进街道口、张家湾、卓刀泉等片区商圈业态提升。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欧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等项目落地。依托日商数贸产业园,加快引进日资企业,推动省国贸集团在街道口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

统筹资源要素配置。狠抓土地资源释放,全年实现理工大化专楼、板桥小区等区级收储地块挂牌供地。积极对接市土储,加快“四村一场”拆迁进度,完成东湖新城项目供地300亩。推动南湖片区城市配套和产业项目落地。推动和平、建阳、光霞等村加快汽车公园、标准厂房、商业体项目建设,引导村集体产业用地高效开发利用。实施武丰、铁机、毛坦等城中村改造剩余拆迁清零攻坚行动,尽快释放50万方土地开发空间。结合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按照“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目标,研究出台青菱园区专项政策,聚焦用地、用人、用能、融资等多个层面精准发力,努力压减项目建设周期,助推项目快建快用。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促进产业用地集约利用。

(四)展新貌、强功能,推动城区品质提档。突出源头管控、系统治理、综合整治,优化完善城区功能,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洪山。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紧抓城市更新机遇,坚持“留改拆建控”并举,高标准编制完成白沙滨江产城融合片、虎泉创客街区片、街道口大学之城片等3个更新单元实施方案,重点推进181厂及曹家湾、邮科院宿舍片等7个项目共约858亩用地范围内房屋征收,启动街道口洪珞村片、湖工大马房山校区北地块等项目约290亩用地范围内房屋征收,至少实现1个更新单元开发破题。进一步完善4个生态底线村改造实施方案,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并进模式,将4村基础设施、水环境治理等项目纳入年度城建计划,一体推进立面改造、环境提升、产业导入。协调推进白沙洲大市场、武昌殡仪馆搬迁。全面助力武汉新城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配合推进金盛花园片旧城改造,支持启动花山、葛华片区成片开发。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骨干路网,持续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开工江国南巷等6条道路,完工投用青菱寺路等9条道路。致力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新建海绵城市面积8.4平方公里,新增停车泊位1.1万个、新能源充电桩5500个,建设电力通道1.7公里。统筹推进东湖新城中高压线迁改,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市政设施管护,启动第三批管网结构性缺陷修复工程,实施燃气管道老化更新工程,改造居民燃气设施49.5万户。全力做好地铁12号线、新港线、白沙二路等市级重点城建项目征地征收工作。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对标“一网统管”要求,加大智慧城管场景建设,完善环卫、桥梁、燃气等领域信息化监管手段,健全“大城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坚持建管并重,围绕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薄弱点位,强力开展环境卫生、市容秩序、违法建设等综合整治,积极创建市容环境示范片区,新建垃圾分类收集屋30座。聚焦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建筑工地,实施围挡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围而不建、建而不快、围大建小”等乱象,最大限度还路于民、还美于民。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充分发挥“1+2+N”路长制和“路长驿站”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力量一起参与“洁净城市”创建。

营造自然和谐环境。严守“三区三线”,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全力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常态化推进巡司河、南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高标准推进长江大保护,守牢全区耕地“红线”。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精致园林专项行动,新建1个综合公园、1个社区公园和5个口袋公园,新增绿道8公里。有序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无废细胞”创建,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再生资源与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汇聚群众智慧共建美丽洪山。

(五)增供给、破难题,推动民生福祉提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统筹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科学合理配置青菱、张家湾、和平等片区学位,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推进杨林路规划学校、梨园中小学等6所学校新改扩建、双湖中学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公办学位8730个。持续发挥集团化、学区制办学优势,进一步加大教联体、学联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推进中职教育“双优计划”,着力打造特殊教育洪山品牌,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加速健康洪山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中建三局武汉中心医院、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分级诊疗、智慧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开展公共场所AED配置行动,筑牢“10分钟医疗急救圈”。坚持多病共防、防治结合,继续实施“323”攻坚行动,推进基层心脑血管一体化防治站试点建设,不断增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打造“12分钟体育健身圈”,复合利用公园绿地、学校体育馆等场所,创建省级、市级体育公园各1个,推动街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引导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夯实幸福生活基础。完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实施“联企拓岗”行动,全年新增就业2.1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就业。强化“一老一小”保障,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试点工作,探索社区嵌入式服务,新建1个省级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1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争创省市级示范性托幼机构1处,引导专业化托育服务机构进社区、进小区。有序扩大社保、医保覆盖面,加强低收入、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困群体托底救助。优化商品房建设项目全链条服务机制,规范物业、中介等机构管理,推动房地产转型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00套,基本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2000套;持续推进自建房安全整治,实施14个老旧小区、5处二次供水改造。用好“洪孩子”、高校艺术节、社区艺术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办好“南湖之夜”、南湖诗歌艺术节等文化惠民活动。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全域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严打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强化禁毒宣传,扎实开展“无毒社区”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实“四方责任”,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常态化实战演练,加大社会面安全技能培训,新创建2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处置和救援能力,防止较大以上事故发生。着力抓好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有效防范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区域协作等工作,支持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六)转作风、抓落实,推动自身建设提效。牢记“三个务必”,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以过硬的作风、更强的执行力,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扛牢政治建设责任。切实抓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转化,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谋发展、破难题、开新局的根本遵循,确保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举一反三抓好省委巡视等反馈问题整改。

强化依法履职能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合同等合法性审查。全面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三项机制”先行区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诚恳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统计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营造风清气正生态。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进一步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把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多措并举化解债务风险,持续深化新一轮区属国企改革,进一步清理盘活国有“三资”。加强村集体“三资”监管。

涵养实干担当作风。树立真抓实干的工作导向,大力提振勇于攻坚克难的精气神,进一步增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雷厉风行、大干快上的拼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加强绩效考核评价,完善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于作为。

各位代表!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建设目标,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洪山而团结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四上”企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三区”融合:“三区”为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和城市社区。

“瞪羚”企业: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上云标杆”企业:通过云服务、云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主要领域、主要环节的有效应用,带动生态圈企业上云用云,共享云计算的便利。

“洪山母基金”:洪山区新动能产业投资母基金。

“一下三民”: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博爱家园”:中国红十字会在城乡社区开展的非紧急状态下,以“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的人道公益项目。

“快反3.0”:“1、3、5分钟”快速反应、出警机制。

“四类”案件:命案、涉枪案、抢劫案、抢夺案。

高考全口径本科特殊线:全口径,指除了历史、物理方向,还包含美术、体育等特长生。本科特殊线,指2023年高考首选物理525分、首选历史527分。

证照“免提交”:通过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对有关信息进行查询、核验,不再要求群众提供实体证照及纸质复印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办事需求、方便群众办事。

“1+N”一站式注销服务改革:“1”即营业执照,“N”即相关行业许可证,“1+N”一站式注销即将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照等企业注销时需一同注销的证照,通过梳理注销涉及事项材料清单,整合成一张注销申请书,线下综合窗口统一收件、分办和回告,线上注销专区“一网通办”“同步办理”。

“1+2+N”工作架构:“1”为路长;“2”为楼长、店长;“N”为职能部门、社会单位和协管员、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物业人员等共治力量。

“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以及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3条控制线。

“无废细胞”: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社会生产生活各类组成单元,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饭店、商场、社区、家庭等各类生产生活单元。

“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

“323”攻坚行动: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社区“嵌入式”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优先和重点提供急需紧缺服务,确保便捷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逐步补齐其他服务。

“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四方责任”:属地、部门、单位(含企业、驻区大单位、高等院校等)、个人安全应急责任。

“三资”:资金、资产、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网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