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工作报告

天津市河西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3-17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政府官网   阅读:326   评论:0
内容摘要: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30日在河西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西区人民政府区长  胡学明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22年主要工作回顾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30日在河西区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西区人民政府区长  胡学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主要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一年来,我们牢记职责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顶住了超出预期的压力,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多措并举、迎难而上,经济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积极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抓产业调结构,抓项目强投资,抓招商增后劲,抓调度保运行,稳住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盘,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千亿元以上,位居全市第二位,增长3%左右;预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23亿元,位居中心城区首位;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围绕“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推动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优,多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着力打造友谊路金融街,引进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博正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等15家金融机构,天津农商银行新址投入使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超万亿元,占全市13%,再创历史新高。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在商业卖场、特色街区等落地一批应用场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加快聚集,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主题园区入驻数字经济企业达到295家,全区数字经济企业总数达到1794家。发挥航运服务重点企业带动作用,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引进航运服务企业76家。着力打造设计之都先行区,优化设计产业生态,“北方设计联盟”成员单位达到280家,南水北调东线天津分公司、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设分公司、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落户设计大厦。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坚持把抓项目作为稳投资、稳增长、稳预期的重要抓手,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夯实项目储备。纳入“三个一批”项目库项目163个,总投资1434亿元。其中,建设项目82个,总投资739亿元;储备项目33个,总投资202亿元;谋划项目48个,总投资493亿元。中海环宇城商业综合体实现竣工。中交智运总部大厦、中水北方科研楼等11个产业项目进展顺利。盘活老旧厂房资源打造文创产业项目,天津数字融合出版产业园加快建设,陈塘关哪吒数字文创园启动建设。

市场主体稳定发展。制定《河西区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工作方案》,出台55条细化措施,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预计新增市场主体1万家以上,总数达到7.7万余家。预计新纳统规上企业200家以上。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退、缓缴税款13.3亿元;落实援企稳岗资金1.1亿元;为承租国有房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8400余万元。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举办13场银政企撮合对接会,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超50亿元;天津银行“智慧小二”金融服务平台入驻小微市场主体2.1万户,提供信贷支持近3亿元。在天津OTC设立“河西区企业上市挂牌预备板”,2家公司实现挂牌。

消费市场活力提升。抢抓“双中心”城市建设重要机遇,促进消费升级扩容,推动商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文化中心、新八大里特色夜间经济街区等七大商圈建设,承办第二届海河国际消费季启动仪式,举办“活力河西·都市消费嘉年华”,开展“哪吒体育嘉年华”等七项主题活动,引导万象城、中冶和悦汇、万科广场等商业综合体举办“万有引力节”“七里有集”等特色促销活动,推动商旅文体持续融合,为商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积极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引进知名首店30家。津悦城、津河青旅运动新天地开业运营,丰富了时尚消费和体育消费新业态。

二、创新引领、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释放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雏鹰、瞪羚和领军企业总数达到133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南京理工大学北方研究院、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取得多项全国领先技术成果。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新增有效发明专利1574件,同比增加12%。天津市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汇集各类高级人才8900余名,承担重大攻关任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1项。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京津冀数字经济联盟)天津秘书处落户网信大厦。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引进各类人才2465人。

招商引资成果丰富。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制定完善“1+12”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着力引增量、稳增长。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京冀企业144家,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134.8亿元,位居中心城区首位。哈电国际、大华智检、智教人才、知呱呱大数据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举办土地招商推介会,陈塘科技商务区W4等6宗地块实现出让,规划建筑面积32.57万平方米。同上海建科、航天科工二院、中信保天津分公司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一批合作成果。实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商务楼宇升级品质、优化服务、精准招商,楼宇内新引进企业2330家,预计年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到48座。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年度出清僵尸空壳低效企业11家,累计达到90家,国有经济布局显著优化。深入开展区属国有企业土地房产盘活专项行动。区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部纳入统一监管。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新增民营企业450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10家。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河西区特色产业主题园区被评为天津市首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6.7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为企业提供一流、精准、高效、暖心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河西政务服务旗舰店上线运行。优化企业登记联审、工程项目联审服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政务服务效能和企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上门审批服务典型做法被人民网推广。完善“双万双服促发展”常态化帮扶机制和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大联席、小机制”,各级干部开展包联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发展难题。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升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易贷”等惠民便企创新应用受到广泛欢迎。

三、绿色低碳、建管并重,城区功能品质进一步优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河西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太湖路街雀榕园社区、挂甲寺街海景雅苑社区成功入选全市首批低碳示范建设名单,建成“双碳”主题公园,创建绿色社区52个。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控尘措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完善“跨界河湖长”和“河湖长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雨污分流改造52个小区、3条道路,对重点河流开展实时水质监控,水环境质量考核达标率100%。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管控和修复,完成3个污染地块治理,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落实落细林长制,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实现普查登记保护。建成“口袋公园”20个,新建补建和提升改造绿化近23万平方米。

城区建设系统推进。推动城区开发建设集约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区级城市更新五年计划,启动红旗新里、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和先达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珠峰南里、中钢大厦等5个小区、30.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和谊城公寓(高层)、泰达园三期二次供水改造顺利完成。改造供热管网33.5公里、燃气管网113公里。完成25个小区和西南楼公园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寿园里、教师村海绵精品小区工程。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7部。儒林路等3条道路建成通车。服务在建地铁项目加快建设。10号线开通运营,区内新增站点7个、总数达到35个,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城区管理精准精细。围绕打造全市精细化城市管理先行区,扎实推进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系统建设,建成区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完成解放南路、友谊北路等50条道路沿街建筑立面排险维护。养护维修道路7.3万平方米。疏通排水管道270公里。新建公厕11座。新建补建太阳能路灯200盏。新建绍兴道、黄埔里等5处停车场。加大物业服务监管力度。创建大营门街、越秀路街等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垃圾分类箱房总数达到544个,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全面推广。

四、为民造福、普惠共享,民生福祉成色进一步彰显

教育强区加快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助推打造首善教育特色品牌。新成立四中、四十二中、河西二幼等3个办学集团。新建觉民中学、美塘小学、御江台幼儿园等7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7600余个。田家炳中学等3所学校完成提升改造。发挥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作室带动作用,教育人才梯级培养不断加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在全市率先完成5所公参民学校改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全国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区。

为老服务优质便捷。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项目试点、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深入实施。新建改造陈塘庄街道等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计达到45个、运营面积超2.8万平方米,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更加完善。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户服务1.2万人次。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1027户。在全区累计安装2.3万个“福一把”楼梯扶手,积极推动在楼内合理位置安装1.3万余个“楼道休息壁椅”。建成东江道养老示范街区。中央改革办简报专篇刊发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平台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国办河西区养老院建成使用。

健康河西扎实推进。坚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稳步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深化同区内三级医院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属医院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区属卫生医疗机构实现医联体建设全覆盖。大力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建成慢病示范管理中心,全区5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成功上线,实现“基层数字健共体”网络全覆盖。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4名,为60岁以上居民开展免费健康查体6.3万人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重点人群项目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河西区中医医院新院建成开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投入使用。

文体事业稳步提升。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成果,文明创建实现常态长效。高水平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举办“阅”城市“悦”美好西岸读书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惠及群众30万人次。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新增市、区级非遗项目18项,新增区级非遗传承人14人。举办第四届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受到央视新闻等主要媒体广泛关注。新建更新10个社区体育园、健身园,完成北师大天津附中运动场馆改造,新增一批排球、笼式足球等运动场地,群众健身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体教融合不断深化,新华中学、海河中学、东楼小学被评为市级排球传统特色学校。河西区被评为2022年天津市“排球之城示范区”。河西代表团在全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85枚,奖牌总数达到285枚,位居全市前列。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完成20项民心工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就业1.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02套。1万余个困难家庭享受住房租赁补贴。为东舍宅、前程里等300余户家庭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房产证难题。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强化“救急难”兜底保障,投入各类救助资金1.36亿元。建成河西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全部街道建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4个街级、27个社区级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验收达标。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建2家菜市场,完成郁江道、三水道等10家菜市场智慧化提升改造。扛牢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政治责任,投入财政资金1.3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3个,举办2022“津诚所至 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产业节,创新打造全国首档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大型综艺栏目,助力甘肃省“两县一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筑牢防线、夯实基础,城区安全稳定进一步巩固

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完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扎实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始终强化应急处置快速高效。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下沉干部等各方力量担当负责,有力有效落实防控任务。加强统筹调度,积极做好群众生活物资和就医用药保障。累计接种疫苗近200万剂次,全人群疫苗接种免疫屏障持续筑牢。

公共安全治理不断强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围绕交通运输、燃气、自建房、消防安全、电动自行车等重点方面,深入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排查整治和安全生产攻坚行动,累计开展检查3.1万次,整改隐患6058项。对全区37万户燃气居民用户、1990户工商业用户、1470公里燃气管网开展地毯式排查整治,整改隐患3230项,清单化管理2437个液化石油气罐,对497个老旧小区用户实施“六个百分百”改造,燃气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健全完善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开展防汛等专项应急演练,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成阳光食品智慧监管平台,大型餐饮、学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实现智慧监管全覆盖。

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扎实推进。健全基层协商议事机制,形成“红色议事厅”“西岸义警”“青蜂骑手·越青春”等一批社区治理新模式。发挥“社区法律工作室”作用,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1700余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新建改造智慧平安社区369个,实现智慧平安社区全覆盖。雪亮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评估。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加强重大敏感节点安保维稳工作,始终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六、依法行政、狠抓落实,履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党风廉政建设展现新气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并落实河西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依法行政治理体系日益健全。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扎实开展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公开政府信息,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实现行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复人大代表建议261件、政协提案141件。

政府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深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预算刚性约束,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加大跟踪审计力度,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化解政府债务。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归集管理,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此外,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人防、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扎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区委工作要求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区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河西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新动能、新业态支撑作用不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创新发展的氛围还不浓厚;总部型企业、龙头企业数量相对偏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够多;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充分,城区环境品质和安全生产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系统有的干部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区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加快打造“创新河西、活力河西、文明河西、韧性河西、幸福河西”五大城市品牌,向着建设首善之区、打造品质城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目标扎实迈进。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其他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持扩大规模提升能级,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加强与中央企业、大院大所对接合作,聚焦北京产业、企业、人才等外溢资源,用好各类平台、政策、机制,吸引北京外迁企业总部、科研和金融机构等落户。引进京冀企业100家以上。

提升高端产业发展能级。积极融入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金融、设计、数字、商贸服务、航运服务5个优势产业和专业咨询、健康服务、文化旅游体育、人力资源、检验检测5个潜力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行业头部企业、总部企业、上市企业,优化产业生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充分发挥商务楼宇资源优势,打造产业特色楼宇,提高楼宇企业入驻率、注册率、贡献率,年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到49座。

促进消费升级提质扩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聚焦“双中心”城市建设,做强“活力河西”消费品牌。着力打造文化中心商圈,围绕“三城四馆一剧院”做文章、出成效,集聚更多国际国内品牌资源,丰富演出、展览、文创等文化消费业态。服务中海环宇城开业运营,推进天津湾商业街区建设,打造潮流消费聚集地。引导特色商圈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找准市场定位,更新调整业态,搭建一批体验型、亲子型、服务型消费场景,打造高活力商业街区。创新办好“活力河西·都市消费嘉年华”主题活动,擦亮“哪吒体育嘉年华”品牌,推进商旅文体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新动能。

推进招商引资质量提升。优化招商工作机制,完善“大招商”格局,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提升对投资意向前期跟踪、后期服务能力。深度融入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动态更新完善重点产业图谱。完善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模式,开展中介招商、平台招商、园区招商。全面评估招商项目经济效益、行业地位、带动能力,用好“1+12”产业扶持政策,引进更多规模大、产出高的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加强土地招商推介,推动科技大学腾华里、金江里、富江里和西南楼三角地等地块加快出让。

二、坚持创新改革积蓄势能,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支撑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天津市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强化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60家、200家以上,雏鹰、瞪羚和领军企业总数达到100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前沿领域,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强化原始创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鑫恩华、易创等5个国家级、市级孵化器转型升级,提升引育高新企业质量。深入推进质量强区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用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各项政策,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人才高地。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创新转型,增强投资运营能力。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力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领导干部包联机制,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新增民营企业4500家以上。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维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推动利用外资提质增效,新设立外资企业10家以上。支持外贸企业布局建设海外仓,开拓“出海”新渠道。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完成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攻坚战各项任务,以“最好口碑、最优服务”打造吸引企业投资发展的“强磁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出更多服务场景,推动高频事项集成办理。制定“即来即办”事项清单,实现更多事项立等可取。常态化开展上门审批服务,探索云踏勘、云审批和审批结果电子化推送,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不跑腿。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有序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区。加强银政企撮合对接,组织“产融直通车”活动20场以上。落实上市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建立企业上市服务基地,推动2家企业在天津OTC河西预备板挂牌。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1万家以上。

三、坚持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全力打造“津城”增长极

大力推进友谊路金融街发展。围绕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任务,编制友谊路金融街发展规划。实施“一楼一策一专班”工作机制,推动鑫银大厦、北方金融大厦等14座金融特色楼宇提质升级,进一步提高金融产业聚集度;推动友谊大厦等11座存量楼宇业态调整,逐步向金融特色楼宇转型。服务融邦大厦等重点楼宇加快建设。推动中钢地研院地块商务楼宇项目尽快启动。大力发展科创金融、产业金融、数字金融、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积极引育财富管理、商业保理等新金融业态。引进优质金融机构20家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6%以上。

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小白楼片区发展。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任务和航运服务、商务服务发展方向,优化小白楼片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服务经济。制定促进中央商务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大力扶持产业促进机构,引进航运服务企业50家以上,探索以泰达大厦为载体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大厦。引导支持片区内商务楼宇提升改造、腾笼换鸟,盘活空置和低效楼宇资源1万平方米以上,打造税收超亿元楼宇2座。

大力推进陈塘科技商务区发展。围绕设计之都先行区建设任务,提升陈塘科技商务区带动能力。精准谋划控规调整,推进条件成熟地块挂牌出让,提高产业承载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新建回江道、枫林北路,提升改造怒江道、东江道等7条市政道路。推进总部经济加快聚集,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大厦实现竣工,中交智运总部大厦和中交二公局总部大厦实现主体封顶,再引进总部型企业1-2家。高标准运营设计大厦。做大做强北方设计联盟,成员单位达到350家以上。建成陈塘关哪吒数字文创园,打造特色鲜明的“哪吒·设计小镇”。加快聚集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产业资源。新增注册企业500家以上,新增注册资本30亿元以上。

大力推进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主题园区发展。围绕打造天津市数字经济产业“新地标”,扩大园区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聚焦智能科技、工业互联网、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商贸、数字娱乐等细分赛道,大力引进专精特新企业和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加快聚集专业孵化加速机构。围绕数字要素领域,发展数据分析、数据服务等产业,积极培育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深化同头部平台企业战略合作,引进更多平台企业落户,支持平台企业依托市场和数据优势,为生产和消费赋能。发挥区内金融聚集优势,引导资本搭建产业创新投资平台,打造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聚合法律服务、人力资源、会计服务等专业机构,建设园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园区入驻率达到85%以上。充分发挥园区聚集辐射作用,全区数字经济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实现年营业收入120亿元以上,增长15%以上。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提升城区宜居水平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建设美丽河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确保环境空气质量和优良天数持续向好。强化河湖长制管理,新建16个水质自动监测微站,对爱国里、港云里等92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3个污染地块。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落实落细林长制,加强城市树木保护管理。建设绿道公园三期,新增、提升绿化面积7.9万平方米。推动中央绿轴南段建成开放。新建10个“口袋公园”。

优化城区载体功能。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区吸引力。推动梅江道、春海路等6条道路和尖山路桥建成通车。服务地铁7、8、11号线加快建设。实施友谊南路、梅江南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推动红旗新里、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先达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建设。完成红升里、佛山里等18个小区、5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城大厦、中豪国际大厦(G座)二次供水改造。改造16公里供热管网和17公里燃气管网。在既有住宅加装15部电梯。推动爱米斯地块、佟楼地块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微山路东侧定向安置经济适用房加快建设,确保龙瀚三、四期保障房项目竣工交付。

提升城区管理质量。坚持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推进城区管理,丰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功能,提高城区智慧化管理水平。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处理,新建258个垃圾分类箱房,新创建110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和3个示范街道。加强物业管理服务。强化城区道路扫保和精细化管理。新增6座公厕。实施珠江道综合提升改造工程。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启动实施新梅江地区智慧停车项目,利用零散地块、闲置空地新建停车场。维护好海河堤岸6.6万平方米景观设施,加强市容环境巡查和设施养护,让城市环境更加整洁靓丽。

五、坚持提高品质促进均衡,更好满足群众所思所盼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共3所、新增学位3480个。聚焦“学前教育普惠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多样特色”持续发力,高水平迎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级评估,积极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助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巩固“双减”工作成果。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动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特色发展。

打造最优养老城区。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选址改建桃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全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闭环式服务体系。优化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推广智能化产品场景应用。完善医疗、康养、家庭养老床位“三床联动”工作机制,推进医养护一体化病房建设,扩大家庭病床服务覆盖面。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续为全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努力办好国办河西区养老院。推进适老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让老年人生活更幸福、更安康。

提升健康河西水平。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强疾控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河西医院等区属医疗机构同三级医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尽快实现同质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创建天塔街社区医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6名。提升区中医医院诊疗能力,完善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启动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高标准迎接国家卫生区复审。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高标准迎接全国文明城区复评验收。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推动建设西岸非遗体验馆、西岸海河文化广场,创新开展西岸读书节、艺术节、非遗大联展等品牌特色活动,持续扩大西岸文化品牌影响力。深化同市属文化院团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场以上。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加大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新建更新10个社区体育园、健身园。举办河西区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建设河西排球展馆,传承排球文化底蕴。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高质量实施20项民心工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众就业帮扶,新增就业1.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强化多层次医疗保障,确保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和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两个100%”。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保障水平。高标准打造南昌路、南北大街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新建1家、智慧化提升改造5家菜市场,推动品牌便利店进社区,打造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再创建一批社区级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甘肃省“两县一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六、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治理,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动态台账清单,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对燃气、消防、危化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建设一批电动自行车智能充换电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节粮爱粮宣传。高标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主动仗,推动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多效并行,大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成梧桐中学固定避难场所建设,加强206个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完善街道“1+7”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社区综合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综合应急演练,投保应急救助和保障综合保险,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探索为民服务事项网格化办理新模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做好重要节点、重大活动安保维稳工作。全面加强法治公安建设。推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提供规范化、一站式执法办案服务。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和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打击电信诈骗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禁毒工作,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严密防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西。

七、坚持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全面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坚定信念铸就忠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区委工作要求,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

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升行政复议规范化水平。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扎实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实干担当提升效能。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发扬“干成一件事”精神,锻造求真务实、敢闯能拼优良作风,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项目论业绩,营造有激情、有干劲、有担当、有作为的浓厚氛围。强化“添秤”“交账”意识,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管好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强化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

秉公用权清廉为政。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坚持过紧日子,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不断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扎实做好外事、双拥、对台、妇女儿童、红十字等工作,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各位代表,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我们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迎难奋进,敢为善为,勇争一流,为建设首善之区、打造品质城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努力奋斗!

















主要名词解释



1.“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一核”即泛友谊路小白楼金融圈;“两轴”即海河城市发展轴(西岸生活休闲带)和城市绿道(城市生态景观带);“三中心”即陈塘科技商务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新梅江品质融合区;“多点支撑”即强化南昌路、人民公园周边、大沽南路、南楼、天津湾、佟楼、气象台路、天塔、紫金山路、体院旧址、九华山路、枫林路、泗水道等商业微中心建设,畅通主体功能区之间循环和衔接。

2.“大联席、小机制”:河西区创新提出的服务全区重点企业(项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即在一个联席会议制度下(“大联席”),精准综合形成10余个关注企业发展问题的具体工作机制(“小机制”),包括经济运行月调度、“储备池”培养、重点纳税企业调度、融资动态跟踪、重点项目联动、招商引资联动、扶持政策精准对接、精准行业统计分类、异地企业回迁、信息共享等。

3.“六个百分之百”控尘措施: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

4.“基层数字健共体”:为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依托互联网医疗卫生健康数字管理平台,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数字化紧密型医疗卫生健康共同体。

5.“六个百分百”改造:按照市政府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部署,全面推动燃气户内设施安装改造“100%用丝扣连接软管、100%用熄火保护灶、100%安装燃气自闭阀、100%用物联网燃气表、100%安装燃气报警器、全部产品要100%合格”。

6.“两县一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庄浪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

7.街道“1+7”应急预案体系:综合应急预案和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灾害、燃气安全事故、火灾事故、防汛、群体性事件等分灾种应急预案。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