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春由来】
“四时多燠”(气候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美誉),故称永春。
【桃源由来】
“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名桃源。
自然地理
【区位面积】
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仙游县,南接南安市、安溪县,西连漳平市,北与德化、大田交界。介于东经117°41′55″~118°31′9″,北纬25°13′15″~25°33′45″之间。全县总面积1456.87平方千米。县城桃城镇,人民政府驻衙口街1号,电话区号0595,邮政编码362600,距泉州市区70千米。
【地形地貌】
永春属福建省内陆山区县。因地层构成不同而以蓬壶镇马跳为界,分为东西部。永春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延伸入境,群山叠峰,裂谷纵横,最高海拔1366米(呈祥乡雪山);北部与德化、大田交界线上横贯一条东西走向脊线,是闽江、晋江水系的分水岭;东部地势呈阶梯状降至海拔200米左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山前盆地,最低海拔83米(东关镇东关村)。此外,在主要水系流经蓬壶、达埔、岵山、湖洋等山间小盆地呈串珠状分布。这些盆地成为邑内主要农业耕作区。永春是晋江东溪上游发源地,境内主要河流有桃溪、湖洋溪、坑仔口溪、一都溪4大水系。
【气候】
2020年,永春县年平均气温21.7℃,与30年平均气温20.8℃相比偏高0.9℃,创历史新高;年内≥35℃的高温日数58天,与常年比较异常偏多。年度总降水量1507.4毫米,较历年平均年总降水量1764.3毫米相比少256.9毫米;年内出现大雨及以上日数26天,其中暴雨日数6天;雷暴天气45天,主要发生在3—9月;全年有1个台风影响永春县,与常年相比属于偏少、影响偏轻。年度总日照数1833.9小时,比常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1673.7小时多160.2小时,相比属显著偏多年份。年平均风速1.9米/秒,年最多风向为西北风。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
资 源
【土地资源】
全县农用地128561.7公顷,建设用地10075.6公顷,未利用地6905.55公顷。耕地保有量1927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590.67公顷。
【矿产资源】
全县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30种。根据全国矿产资源数据库统计,永春县煤炭保有资源量7696.427万吨,水泥用灰岩资源量32819.285万吨,高岭土资源量908.47万吨,陶瓷土资源量325.8万吨,明矾石资源量31.3万吨,脉石英资源量29.31万吨,铅+锌金属量76125.09吨,矿泉水探明资源量为743立方米/天,地热资源丰富。
【水资源】
永春水资源主要有境内年降水、山塘水库蓄水和地下水组成,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711.9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永春县流域面积1652.85平方千米,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流有16条。主要溪流有5条,即晋江东溪上游的桃溪、湖洋溪和岵山溪;晋江西溪上游的坑仔口溪、一都溪。2020年全县总用水量19674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最多,为13110万立方米(其中耕地灌溉用水量12364万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746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6.6%;其次是工业用水量2659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3.5%;居民生活用水量3479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7.7%;城镇公共用水量1557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9%;生态与环境补水量427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2%。用水指标如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立方米/万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7。
【森林资源】
全县林地面积10.562万公顷,森林面积10.3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86%,森林蓄积743.0473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10.56万公顷。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8万公顷,占77.56%;竹林面积0.788万公顷,占7.64%;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1.407万公顷,占13.64%;非林地上片林面积0.118万公顷。森林面积按起源分:天然林面积3.158万公顷,人工林面积7.211万公顷。天然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2.516万公顷,占79.66%;竹林面积0.607万公顷,占19.22%;疏林地面积0.006万公顷,占0.2%;灌木林地面积0.02万公顷,占0.89%;封育未成林地面积0.001万公顷,占0.03%。人工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5.485万公顷,占76.06%;竹林面积0.181万公顷,占2.52%;疏林地面积0.002万公顷,占0.03%;灌木林地面积1.411万公顷,占19.56%;人工造林未成林地面积0.132万公顷,占1.83%。生态公益林面积3.210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0.3%,均为省级生态公益林地。
【植物资源】
永春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气候并存。由于东南季候风的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其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水热资源,使永春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全县已查清维管束植物193科817属1583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58属97种;种子植物158科759属1486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10科21属35种;被子植物148科738属1451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29科578属1176种;单子叶植物有19科160属275种。境内分布的国家Ⅰ级保护树种有5种:水松、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国家Ⅱ级保护树种11种:金毛狗、黑桫椤、刺桫椤、榉树、樟树、闽楠、半枫荷、花榈木、红豆树、鹅掌楸、福建柏;省级保护树种16种:油杉、青钱柳、沉水樟、红锥、华南桂、细柄半枫荷、红楠、福建悬钩子、绒毛小叶红豆、短柱树参、多毛羊奶子、刨花润楠、福建酸竹、鳞苞锥、乌冈栎、白桂木。
【野生动物资源】
据永春县1998年野生动物资源常规调查和1999年夏季进行的专项调查资料表明,全县有兽类7目13科26种,其中猎人访问3目3科6种;鸟类13目34科114种,其中猎人访问1目1科1种;两栖类1目5科18种;爬行类2目11科31种,其中猎人访问1目2科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蟒等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白鹇、红隼、红脚隼、游隼、鹰雕、乌雕、普通鵟、黑冠鹊隼、赤腹鹰、黑鸢、松雀鹰、雀鹰、草号鸟、领角号鸟、鹰号鸟、虎纹蛙等20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鼯鼠、黄腹鼬、黄鼬、豪猪、豹猫、画眉、滑鼠蛇、火斑鸠、黑斑蛙、白鹭、大白鹭、眼镜蛇、眼镜王蛇、戴胜、金腰燕、毛脚燕、家燕、小山蛙、戴云湍蛙等19种。
【古树名木资源】
全县共有古树22科、34属、39种,总株数为700株。其中散生古树297株,古树群5群,403株。其中一级古树23株,二级47株,三级630株。全县千年以上的古树有4株,其中圆柏2株,位于蓬壶镇观山村芹菜庵和桂洋镇文太村宫边;桂花1株,位于石鼓镇桃场社区观音阁;南方红豆杉1株,位于横口乡福中村宫角。
【能源资源】
永春县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12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量11.9万千瓦。永春县水电开发较早,被誉为“小水电之乡”。至2020年底,全县有水电站136座,其中县属水电站10座,引资水电站3座,国企自备水电站4座,乡村水电站119座,共装机223台,装机容量10.86万千瓦,水能资源开发率91.1%。2020年全县水电发电量2.5亿千瓦时。
【旅游资源】
永春,古称“桃源”,置县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幅员1456.87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236个村(社区),户籍人口601660人,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全县森林覆盖率70.86%,绿化程度达到95%,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创建单位,获评福建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2个:牛姆林、北溪文苑;国家3A级景区5个:百丈岩、魁星岩、乌髻岩、仙洞普济寺、雪山旅游区;国家2A级景区6个:老醋文创园、余光中文学馆、云河谷景区、天湖岩、中国香都、埔头农业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北溪和仙岭-汤城-观山片区;省级观光工厂3个:永春老醋文创园、彬达文创园、顺德堂老醋食品有限公司;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牛姆林、雪山旅游区、北溪文苑;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3个:呈祥乡、五里街镇、岵山镇;省四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1个:岵山镇;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1个:五里街镇;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4个:大羽村、茂霞村、观山村、东溪村、三岭村、埔头村、南美村、西村村、福东村、福德村、锦龙村、丰山村、吾江村、苏合村、东美村、花石村、龙水村、东里村、新琼村、西昌村、夹际村、山后村、汉口村、紫美村、云峰村、塘溪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个:大羽村、三岭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2个:大羽村。星级酒店2家、旅行社及营业部26家。同时,还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织画、白鹤拳,7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永春芦柑、永春佛手、永春篾香、永春老醋、永春漆篮、永春纸织画、岵山荔枝。
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
2020年,永春县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总体优良,综合指数为2.19,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为360天,优良率98.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0.033毫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0.01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0.00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值0.006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一氧化碳(CO)日均值的第95百分位数年均值0.8毫克/立方米,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年均值0.114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年评价指标二级以上标准要求。
【水环境质量】
2020年,晋江水系永春段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状况优。桃溪、湖洋溪、一都溪、坑仔口溪等4条主要河流水质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永春县第三自来水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建置 区划 人口
【建置沿革】
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废闽越。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始于196年)初,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置东安等县,属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齐(479—502年)复为晋安郡。梁天监(502—519年)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直至陈(557—589年)均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安郡改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属丰州南安县。唐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今福州),属岭南道泉州南安县。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均属南安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总督郝玉麟请准,升永春县为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直隶福建布政使司。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仍为永春县,属厦门道。民国16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12日起,属福建晋江专区。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至今。
【人文积淀】
永春是千年古邑,地灵人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古闽人在此活动,是中华原始青瓷的发祥地。晋代以后,中原人不断进入永春生息发展。历代崇文重教,文化兴盛,涌现出盛均、留从效、留正、柯述、庄夏、陈知柔、颜廷榘、李开芳、庄际昌、林兴珠、周自超、林俊、宋渊源、梁披云、梁灵光、林一心、林俊德、尤扬祖、颜子俊、李铁民、刘抗、余光中等英贤俊彦。韩偓、朱熹、李廷机、弘一法师、陈嘉庚等历史名人曾游历永春。永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起点,著名的侨乡,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永春华侨擅长经商,在南洋一带创造了“无永不开市”的传奇。永春是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故乡,是两岸乡愁文化的发源地。永春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县,是福建省较早成立党组织的县份,被确认视同中央苏区县,朱德曾率红四军在永春休整,有张大宣、李南金、李剑光、林士带等14位县团级革命烈士。永春拥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7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评“中国香都”“中国红曲醋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芦柑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
【行政区划】
2020年,永春县辖一都、下洋、坑仔口、玉斗、桂洋、锦斗、苏坑、蓬壶、达埔、吾峰、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东关、岵山、仙夹、湖洋18个镇,横口、呈祥、介福、外山4个乡,共22个乡镇。全县辖209个村民委员会,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236个村(社区)委会,下设2590个村民小组。
乡镇、村(社区)区划情况如下:
桃城镇辖丰山、洛阳、上沙、姜莲、仑山、外邱、洋上、大坪8个村,桃城、环翠、桃东、桃溪、化龙、德风、留安、榜头、南星、花石、济川、卧龙、长安、张埔14个社区。
五里街镇辖大羽、埔头、高垄、吾东、吾边、蒋溪6个村,五里街、仰贤、儒林、西安、华岩5个社区。
一都镇辖光山、龙卿、林山、鲁山、仙友、黄田、仙阳、南阳、黄沙、三岭、美岭、玉三、吴殊、苏合14个村。
下洋镇辖下洋、上姚、曲斗、涂山、新坂、大荣、溪塔、长汀、新村、含春10个村。
蓬壶镇辖八乡、联星、南幢、美林、高峰、高丽、丽里、孔里、壶南、鹏溪、观山、西昌、美中、美山、军兜、壶中、魁都、都溪、汤城、仙岭、魁园、东星22个村。
达埔镇辖新溪、洑溪、光烈、金星、东园、岩峰、汉口、狮峰、洪步、达德、新琼、达中、达理、楚安、建国、蓬莱、前峰、延寿、溪源、乌石、达山21个村。
吾峰镇辖枣岭、吾中、吾西、后垄、择水、吾顶、培民、梅林8个村。
石鼓镇辖吾江、半岭、马峰、凤美、洑江、大卿、东安、卿园8个村,石鼓、社山、桃场、桃星、桃联5个社区。
岵山镇辖岭头、龙阁、磻溪、塘溪、铺上、铺下、茂霞、和林、南石、文溪、北溪11个村。
东平镇辖东山、太山、太平、霞林、冷水、鸿安、文峰、店上、云美9个村。
湖洋镇辖吾岭、龙山、上坂、溪西、溪东、清白、美莲、桃源、桃美、锦凤、锦龙、湖城、蓬莱、高坪、玉柱、白云、石厝17个村。
坑仔口镇辖玉西、魁斗、诗元、西坪、福地、洋头、杏村、景山8个村。
玉斗镇辖玉斗、玉美、竹溪、凤溪、红山、白珩、新珩、云台、炉地9个村。
锦斗镇辖锦溪、卓湖、洪内、长坑、珍卿、云路6个村。
东关镇辖内碧、南美、金城、山城、东关、溪南、美升、东美、外碧9个村,东华、北硿、龙坑3个社区。
苏坑镇辖嵩山、嵩溪、光明、洋坪、嵩安、东坑、熙里7个村。
桂洋镇辖桂洋、文太、壶永、岐山、茂春、金沙、库湖、新岭8个村。
仙夹镇辖夹际、东里、德田、美寨、龙美、龙水、龙湖、山后8个村。
横口乡辖云贵、福德、姜埕、贵德、福联、福中、环峰、上西坑、下西坑、横坑10个村。
介福乡辖龙津、紫美、福东3个村。
呈祥乡辖呈祥、西村、东溪3个村。
外山乡辖云峰、墘溪、草洋、福溪4个村。
【人口】
2020年年末永春县总人口642400人,出生人口5024人,出生性别比121.61%,死亡人口33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63‰。
外事 侨台港澳事务
【著名侨乡】
永春县是著名侨乡。现有海外华侨华人116万人、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分布世界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地回国定居的归侨2300多人。海外永春宗亲同乡社团组织116个,遍布世界各地,马六甲永春会馆成立于1800年。全国侨联副主席尤扬祖、颜子俊、李铁民三侨领,吴作栋、郑文尧、郑仓满等都是永裔乡亲。旅外乡亲通过各种方式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慷慨捐赠社会公益事业。许多海外乡亲利用各种优势,回乡投资兴业。
【外事工作】
成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外事组,办理企业邀请外国人来华商务签证,年内办理3家企业1个部门,入境来华的受邀外国人12人,掌握受邀人来华行程、健康状况等,做好受邀人的入出境反馈。
【侨务工作】
深化联络联谊。加强与海外重点团组、重点人士的联络,接待马来西亚李耀昇、杨美盈伉俪,匈牙利颜仕林,澳洲颜子明、柬埔寨陈泰安等回乡交流访问的旅外乡亲;向海(境)外同乡社团、代表人士寄发贺年卡1064份。引导回归创业。发挥“世永联”和海外社团的作用,加强与各社团和专业人才的联系,宣传推介,引导回归创业,推动一批侨、外资企业建设生产。推动世永联大厦建设。大厦外立面装修已完成10层以上部分,顶层、15至12层内装修基本完成;一层至三层石材干挂构件完成安装,六层至九层刮腻子粉基本完成,累计完成项目工程量3000多万元,完成总工程量的80%左右。引导做好在柬埔寨遇难永籍乡亲家属的慰问帮扶工作。及时做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同时开展捐赠倡议活动,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慷慨捐赠60多万元。做好国内侨政服务。办理涉侨寻根、信访、维权等服务,信访件8件;办结华侨回国定居业务2件,完成1件人大建议、5件政协提案的答复工作;协助北硿华侨茶果场的侨居造福工程办理不动产产权证。落实扶助救助。做好26户低保、2户精准扶贫散居贫困归难侨、37名遭遇大病大灾贫困归侨补助的发放工作。加强侨捐管理服务。做好2019年度侨捐数据库并及时上报;开展2020年度侨捐数据库统计工作;引导海外乡贤支持参与家乡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开展侨乡文化名镇创建。推动湖洋镇、仙夹镇开展侨乡文化名镇名村创建工作,指导做好侨力资源、涉侨历史建筑、涉侨文化遗产、侨胞捐赠、组织保障等方面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国内疫情期间,旅外乡亲捐款捐物助力家乡防疫,累计捐赠防疫口罩287245个、医用手套79000双、防护服2050套、测温仪211个、人民币330多万元。在境外疫情扩散情况下,及时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劝导工作,对回永的旅外乡亲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同时向海外捐赠一批防疫物资。
【台港澳事务】
2020年新增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2个,实施闽台合作重点项目9个,完成投资3500万元。9月,泉台两地香品同业公会和生产企业共同参与起草制定的《生态香通用技术规范》《香艺表演(篆香、隔火熏香)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顺利通过专家审定, 10月在团体业内正式发布实施。12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在永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设立台湾高校学校农业教学实践基地。服务台胞台属台商。1月,走访慰问台胞、台属12人,发放慰问款9000元。年内为13位老龄台胞发放生活补贴38400元。5月,组织走访台资企业,了解企业复工复产及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6月,为台胞王怡欣开有关证明,中考加分。6月,为台胞蔡晴开有关证明,协助就读华侨中学。发挥港澳重点社团重点人士的作用,推动佳联矿业公司在福信公司大楼设立佳联矿业办公总部,推进天沐温泉度假村建设并于上半年正式开业。港澳台胞热心家乡公益事业,2020年度“慈心在永春”慈善公益活动表彰了省政协委员、香港永春同乡会会长郑文红在该年度中为永春慈善事业所做的贡献。
民族 宗教
【民族工作】
2020年,永春县有31个少数民族、人口3600多人,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其中东关镇南美回族村625人(回族)、金城畲族村374人(畲族),吾峰镇吾西村横山角落388人(畲族),坑仔口镇福地村皇古角落103人(畲族),达埔镇新溪村岱山角落58人(畲族),达埔镇汉口村后溪寨角落93人(回族),一都镇黄沙村水尾角落32人(畲族)。在民族工作中,指导民族村(落)用好用足用活民族政策以及各类惠农政策,推动少数民族扶持项目落地生效。协调做好市林业局、旅游局挂钩帮扶民族村工作,加大对民族村(落)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补齐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民生短板,推动民族村(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督促少数民族村(落)有序新冠开展疫情防控,做好对重点人员的信息登记及健康检测等,引导推迟或取消民族村农户乔迁宴、结婚宴、丧事和各类民俗活动。落实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为5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争取助学金2万元。
【宗教事务管理】
2020年,永春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两会”等3个县级宗教团体,有依法登记颁证的宗教活动场所89处,其中基督教堂会22处,佛教25处,道教42处,信众约2万余人。当年永春县传达贯彻全国、全省、全市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中央宗教督查“回头看”有关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健全乡村宗教工作两级责任制,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县89处宗教活动场所和445家民间信仰场所全部第一时间落实“两暂停”。在疫情期间,宗教界共捐款17万元,捐赠物资N95医疗口罩14100个、医用一次性口罩7800个、医用防护服35件等一批物资助力全县疫情防控。6月2日起,全县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开放,累计核酸检测222人。做好宗教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房屋安全“百日大整治”。6月底,联合消防大队组县3个宗教团体分别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知识培训和消防演练,增强宗教场所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消防安全技能,夯实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永春大同基督教堂、永春元宝观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授予首届和第三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实力】
2020年,永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06.77亿元,增长3.3%;工业增加值270.14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61.28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8.91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61亿元,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08亿元,下降2.6%。实际利用外资0.55亿元,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8.52亿元,下降4.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82亿元,下降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77元,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3元,增长6.0%。
【项目建设】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拉动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重点项目方面。落实“项目攻坚2020”,实行县领导挂钩包干项目制度,优化绩效年度考核方案,创新“季度+全年”考核,做到每季度都有项目开竣工,有序均衡推进。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229个,完成投资253.35亿元。新增“五个一批”项目20个,总投资42.8亿元。招商引资方面。出台《招商项目管理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引办工业企业138家,计划总投资63.49亿元。组建5个产业链招商专班,创新“云洽谈”“云签约”招商模式,新引办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4个、年度投资50.32亿元,分别增长50.7%、67.2%。20个“云签约”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2个、投产4个。要素保障方面。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0公顷,盘活闲置土地18公顷。应对新《土地管理法》变化,提前规范前期报批程序,征收土地25.47公顷。为156家企业新增授信14亿元,向356家企业发放贷款15亿元。建立专项债“多层次项目库”,申请专项债券项目6个,获发行4.84亿元。
【产业培育】
新兴产业逐步向好,加大引进、扶持、培育力度,九牧永春智慧制造产业园一期投产,获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项目”;博纯材料是全国最大的从事锗烷生产企业;美宏科技一期彩色碳粉试投产;冠中环保新材料落地开工。有根产业集聚提升,重点扶持香、老醋、陶瓷三大特色产业,突出龙头项目带动,完善提升园区建设,香、醋、陶瓷产值分别达102亿元、12亿元、65亿元,比上年增长均超过20%,永春县获评“中国红曲醋都”称号。传统产业做大做优,三信织造重组成功,奔达拍卖盘活,万家美、晋昇中润加大技改投资,福源锌业完成资产重组试生产,美岭水泥实施综合节能改造,轻工纺织、机械装备等规模产业产值分别达356亿元、61亿元。三产活力显现,建设“美丽永春”直播带货基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08亿元,电商销售额32亿元。开发“畅游永春”旅游APP,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38.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7亿元。获评首批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县旅游集散中心被评为省十佳示范点。
【城乡环境】
坚持拓空间增内涵,城乡面貌展现新颜。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组织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实施积水点改造,解决18处城区内涝。新改建污水管网23千米、燃气管网15千米、给水管网13千米。完成9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770户家庭。启动实施榜头片区改造,推动桃场片区、金龟山片区开发建设。新建10个口袋公园,完成东平高速出口景观工程。开展违建整治,拆除“两违”18万平方米。推进新基建,建成420个5G基站。乡村振兴加快步伐。推进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20个试点村建设,打造3条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线路。承办全省“中国农民丰收节”省级主会场活动。推进农产品“一品一码”全过程可追溯,新获绿色食品认证7家。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湖洋镇、岵山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改建农村公路67千米、危桥6座,完成安保工程73千米、国省干线“白改黑”32千米。生态环境日益优化。落实河湖长制,完成晋江防洪工程等项目建设,东关桥等国、省控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河湖长制工作受国务院督查激励。列入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51件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事项全部验收销号。完成矿山生态修复2.93公顷、植树造林866.67公顷,水土流失治理3133.33公顷。
【发展活力】
获评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桃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考核验收,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完善县乡财政收入分享方案,提高乡镇分成比例,加大增收奖励力度,调动乡镇培植税源积极性。新增备案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1家、瞪羚企业6家、省级科技小院1家。设立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永春工作站,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成综合性第三类医疗药械车间,借助克里贝尔技术力量,实现CDMO模式化运营。推动优质资源改制挂牌交易,新增3家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社会事业】
坚持民生优先,致力补齐民生短板,财政民生支出29.53亿元,占预算支出的79.3%。脱贫攻坚全面打赢,未发生返贫致贫现象。教育事业再创佳绩,高考7人录取清华、北大,永春一中高考特优生培养居全省县域中学第一,永春六中通过省级二级达标中学验收,启动永春一中分校前期工作。卫生健康稳步提升,完成县医院急诊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建提升,启动卒中中心建设,设立省附一医院永春县总医院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省协和医院专家团队。社会大局安定稳定,综治“三率”位居全市前列。汲取泉州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教训,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和各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态势保持稳定。严格食品安全监管,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考评验收。
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城市创建】
2020年组织各类创城迎检、加温、冲刺会20多次,迎中央、省、市检10多场,组织各类督查检查50多轮次,形成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创城工作格局。着力夯实创城基础。重点推进市政设施整修、老旧小区管理提升、交通秩序整治等13项整治提升行动,全面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引导加快规划增划2000多个停车位,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持续开展创城督查,建立清单销号机制,针对督查中存在的2000多个短板弱项问题,梳理制定整改清单,逐个整改、逐项销号、逐一过关。着力提升城市品位。突破“斑马线让行”“垃圾不落地”等文明交通、文明行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实施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规范经营秩序,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发挥智慧城市建设作用,推进数字化城管体系建设,督促整改提升弱项缺项6万多处,实现城市管理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多维度的转变。结合100多个县级美丽乡村及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着力于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推进全域文明创建。着力树立新风正气。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利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先后设置公益广告宣传牌2300多处,宣传展示长廊8条,小景观50多处。当年永春县创城参与率、知晓率、满意率均达95%以上,被省文明委推荐入围参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接受中央文明委考评验收。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志愿服务方面。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培育守望相助新风,年底全县注册志愿者7万多人,占本地常住人口近16%,其中注册团队821个,发布项目10508个,各项指标均位列泉州市前列。结合全域创城举行永春县“志愿服务集中活动周”启动仪式,召集省、市、县各级文明单位代表,桃城镇、五里街镇、石鼓镇等城区三乡镇政府代表,共130多个单位推动全县5000多人参与。向全县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发出志愿服务倡议,得到积极响应,全县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本县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协助做好宣传普及、物资筹措、医疗保障、慰问帮扶等志愿服务项目。第一时间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发出倡议书,为100多名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家庭提供以“前线有你 后方有我”主题的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并组织志愿者慰问永春县的两位支援湖北的“逆行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方面,在五里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基础上,县委文明办多次深入岵山镇、玉斗镇市级新试点的指导,引导其以“文艺志愿服务”为主基调,结合融入本乡镇“善”元素及“乡风文明”元素,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抓示范促普及,推动外山乡草洋村立足市级乡风文明联系点项目建设,开展乡村“德治+六新”创建活动,打造“德治银行”,推动村民主动参与文明共建,营造浓厚的精神文明宣传氛围。深化吴岭村“邻里守望”的文明乡风理念,依托“邻里守望堂”,持续提供一顿免费爱心午餐,让本村60岁以上老人每天一聚集,并适当安排一些文化、体育活动,让农村老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该村以“邻里守望堂”为纽带,依靠老人、发动老人、引领老人反哺乡村治理,促进农村德治融合,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水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泉州市《强基促稳信息专报》第16期重点报道永春“邻里守望”工作经验。
【推进移风易俗】
推动全县开展“汇聚文明力量移风易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行动。发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户、个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营造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浓厚社会氛围,涌现出道德模范助力疫情防控,坚守一线排查,为村民赠送口罩等一大批感人事迹。同时,立足“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原则,配合县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全县先后发出3份移风易俗相关公告,推进丧事简办、清明文明祭扫等工作落地见效。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下半年的泉州市移风易俗“三率”测评中,永春县知晓率达95%、位列泉州市第二,支持率、满意率均达100%位列泉州市第一,永春县26个村镇被评为市级移风易俗典型示范村镇。
【文明单位评选表彰】
组织对2017—2020年度市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学校)进行推荐。其中,永春县有56个村镇、9个社区、56个单位、27所学校、1个风景旅游区、3对军民共建单位、5名个人获市委、市政府文明先进创建工作表彰,受表彰数量较上届上升23.2%;同时推进省级、县级精神文明各类先进评选表彰工作,截止年底各级表彰数量均位居泉州市前列。指导仙夹镇山后村创建全国文明村,取得显著成效,至2020年永春县全国文明村镇在一都镇美岭村、五里街镇基础上,新增全国文明村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