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三新”、聚力“三高”,以“增量提质、高点开局”为统揽,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区生产总值实现442.01亿元、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35.53亿元、增长18.7%,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80.46亿元、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26亿元、同口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8.04亿元、增长20.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2645元、增长8.1%,较好完成了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年来,我们众志成城抗疫情,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保障。坚持人民至上,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压紧压实“四方责任”,新冠疫苗接种突破130万剂次。特别是面对周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迅速激活指挥体系,果断提级社会面管控,精准打好核酸检测、封控管控、流调溯源、物资保障组合拳,迅速斩断了疫情传播链条。广大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日夜奋战、守护防线、服务市民,各单位、企业和员工担责尽责、辛勤奉献,广大群众克服困难、积极配合,6轮全员核酸检测圆满完成,2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
一年来,我们招大引强上项目,发展动能日益增强。聚焦打造首位产业、地标园区,先后引进投资15亿元的西电集团咸阳智慧产业园等项目39个,合同引进资金162.48亿元,到位资金80.35亿元,荣获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姜家变电站启动建设,成文路、姜华路建成通车,兴平区域土地收储全面启动,入园企业达到124户。组建项目促进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推动重点项目“月开工、季观摩”,三立智能电气等71个项目开工建设,秦辉电器等32个项目建成运营,项目观摩连续四个季度荣获全市第一名,秦都区直接进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第一名。
一年来,我们调整结构促升级,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投资10亿元,打造“智汇原”科创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在全省首家成立实体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委员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汇通区域改造提升全面完成,人民路万达广场、丽彩·珠泉广场开业运营,福园巷子被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2户。紧盯群众生活需求,大力发展茯茶、苗木花卉、设施果蔬等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73家,粮食产量达到4.46万吨。
一年来,我们标本兼治强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坚持日巡查、周督促、月调度,加强工业企业监管,规范建筑工地,强化油烟治理,PM10、PM2.5“双下降”,历史性实现10月份空气质量全优良,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51天、净增19天。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依法开展规模以上排污口、饮用水水源地和黑臭水体专项治理,渭河秦都段断面保持Ⅲ类水质。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规范固体废物处置,实现疑似污染地块全清零。中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配合保障工作得到多方肯定。
一年来,我们建管并举提品质,城乡环境持续改善。投资8500万元,完成人民广场等3个广场、彩虹一路十字等8个区域54栋楼体美化亮化。投资8060万元,启动沣河西岸景观绿化提升,完成汉陵路等道路升等改造。投资2740万元,提升环卫工人待遇、更新环卫机械车辆,城市更加干净美丽。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创建市级分类示范小区14个,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8%。常态化整治占道经营,规范共享单车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扎实开展农村“三堆六乱”治理,巩固拓展清洁能源替代成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年来,我们统筹兼顾促和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双减”部署落地落细,“公参民”治理加快推进,取缔关停校外培训机构125家,创建普惠性幼儿园81所。彩虹第三学校等52个项目进展顺利,育英名桥幼儿园等39个项目建成投用,全区新增学位4530个。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健康秦都”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顺利通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定期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成功举办首届文艺精品创作表彰大会。双拥、残联、民族、宗教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协同发力抓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1+9”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社区阵地8个,芙蓉社区、704社区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源头治理、多元解纷“三三制”工作,“七室一院”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康花城小学荣获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强化“互联网+智慧食药”监管,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顺利完成第十一次村民委员会、第七次城市居民委员会换届。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年来,我们尽心竭力办实事,不遗余力惠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抓好商南对口帮扶。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8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6%。加快老旧小区“两改一提升”,天王第一社区等39个小区改造提升全面启动。全力推进吕周南等安置小区建设,3163户1.3万余名拆迁群众返迁新居。五陵塬旅游路改造提升全面启动,维修提升人饮工程12处。全年发放城乡低保等各类救助金2300万元,发放失地农民养老补贴14.75万人次、6173万元。七大便民惠民工程完成投资31.2亿元,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各类问题9000余件。稳妥、高效、全面推进西安—咸阳共管区移交承接,双照、陈杨83.6平方公里、19.7万余人全部承接到位。率先在全省试点“数字政府”建设,探索开展“并联审批”、“一业一证”服务,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审批事项37项,减税降费2.82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25万户。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纪委监委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248件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回顾过去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西咸划转增长极瞬时缺失、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换挡、绿色发展落后产能淘汰和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区上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牢牢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连续五年荣获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秦都贡献!
过去五年,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装备制造产业园从无到有,输配电、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84亿元,李克强总理给予“西北有高楼,筑巢引凤”的高度评价。先后引进项目283个,建成项目381个,全国最大的国有电气企业西电集团、民营电气企业正泰电气双双入园发展。投资40亿元的隆基光伏5GW单晶组件项目,8天签约,10万平方米厂房150天建成交付,50天产品下线,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贡献产值40亿元,刷新了CEC8.6代线项目创下的“咸阳速度”。古渡驿、人民路万达广场、丽彩·珠泉广场等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三产占比达到53%,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2%以上。
过去五年,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新建、改扩建文兴路等城乡道路53条74.5公里。东南坊等17个村和体育场等8个区域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马泉新家园等安置小区基本建成,古渡家园小区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幸福家园”。扎实推进“两改一提升”,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1个,建成日间照料中心31个。积极探索红色物业管理新模式,规范无人管理小区。秦都花苑、七里铺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孵化中心建成投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前完成清洁取暖三年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过去五年,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区级党政机构和街道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将125个区级事业单位精简至90个,实现了机构整体重塑、效能全面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前置审批事项由34项减少到28项,行政审批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一网通办”率达到91%。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精简执法机构10个,市场监管、农业和文化市场三个领域均实现了一支队伍综合执法,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
过去五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聚焦“工煤车尘燃”,扎实开展“散乱污”企业取缔等10项专项行动,实现砖厂、燃煤锅炉等“六个清零”,二氧化硫下降60%、PM2.5下降37.8%、PM10下降29.5%,“一区一策”精准治霾模式在全省推广。聚焦河湖长制落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渭河水体治理排名全省前列。聚焦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道路、一河两岸等重点区域绿化,新增绿地5860亩,创建绿色小区38个,马庄办东界村等7个村被评为全国森林乡村。
过去五年,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先后实施民生项目773个,完成投资105亿元。新建彩虹第二中学、彩虹第三学校等9所学校,实施秦都中学等改扩建项目151个,全区新增学位3.7万个。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高,60岁以上失地农民养老补贴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群众生活更加殷实。94个社区“云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建成投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全覆盖。大力支持文艺精品创作,《追梦》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剧目奖,秦都文化馆建设经验在全省交流。“七五”普法顺利完成,依法治区深入推进。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区。
五年来,我区先后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先进单位、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先进单位,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区、政务服务工作创新服务奖、脱贫攻坚区域对口帮扶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
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极不平凡,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不断破解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打破陈旧观念、破除惯性思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走出符合秦都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强动能,探索构建新机制、厚植发展新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必须坚持再接再厉,秉承秦都历来砥砺奋发、勇立潮头的精神,不断完善工作决策和措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干,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五年来我们团结一心,主动应对风险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基础不牢,科研转化能力还不够强。二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不高,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大气质量还没有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同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今后五年主要工作
今后五年,是奋力推进秦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加快建设大西安都市圈咸阳发展核心区、西部智能智造业集聚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奋力谱写秦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主动作为、争先进位,聚力建设大西安都市圈咸阳发展核心区。积极融入大西安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渭河南城12.6平方公里和双照区域综合开发,打造西安—咸阳共管示范区。深化与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战略合作,推进融入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打造“双循环”要素集结节点。更新和提升城市容量,加快推进主城现代商贸核心区建设,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实现城市品牌更响、城市功能更强、城市容貌更靓、城市人气更旺。到2026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0亿元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重回全省“十强区”。
厚植优势、创新驱动,聚力建设西部智能智造业集聚区。抢抓新发展格局重塑机遇,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大力引进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00个以上,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依托“智汇原”科创平台,加快与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对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实现“秦都制造”向“秦都智造”转变。到2026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实现“三个超7%”,分别达到784亿元、467亿元、1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
以民为本、真抓实干,聚力建设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和利用秦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秦文化品牌。坚持不懈推进气、水、土环境综合治理,让秦都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持人民至上,实施民生项目400个以上,统筹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就业、养老等问题,实现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更优化、公共安全基础更牢固。到2026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万元,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三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一、坚持招商引领、项目带动,推动区域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做强园区、优化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园兴平区域土地收储,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确保兴业西路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园区绿化提升全面完成。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推进5G基站布局、标准化厂房建设,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对接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编制完成秦都汽车产业园、北塬大道以南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妥善处理项目遗留问题,推进道路、排水、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紧盯首位产业,强化亩均效益,运用投行思维招商,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到位资金突破80亿元。依托正泰电气、隆基光伏5GW等“链主”企业,发挥招商基金作用,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对“人才兴咸”等活动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定期召开推进会,强化要素保障,跟踪督办考核,确保上半年全部启动。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47个,总投资146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79.8亿元。严格落实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实行重点项目“三表一会一通报”制度,下大力气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西电智慧产业园等66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金鑫电器等30个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围绕公共卫生、生态环境治理等,做好债券项目、中央预算内项目和行业专项项目谋划争取工作,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高效推进“跨区域通办”、“一网通办”,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积极探索行政审批新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审批事项80%“不见面”,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常态化开展“暖企行动”,上门问需、纾困解难,做实墙内事帮办、墙外事包办的承诺,让企业家投资放心、创业舒心、发展安心。
二、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始终把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做强工业经济。依托秦创原咸阳核心区优势,充分发挥“智汇原”科技引领、成果转化作用,推动“产学研用金服创”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探索建立“揭榜挂帅”制度,主动加强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以上。支持正泰电气、法士特等企业智能化改造,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以上。
做活商贸服务业。全面落实《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大力引进首进店、品牌旗舰店、商业综合体,促进高端消费回流。优化完善商圈布局,推进闲置楼盘“二次招商”,发展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紧跟城市发展需求,加快福园巷子、电影里步行街等特色街区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制定出台《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规划》,做大做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户以上。
做优现代农业。充分开发农业的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全力打造庞南刘村、天阁村等样板村,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启动平陵粮站改造升级,依法开展土地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做大做强“泾渭茯茶”等农业品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坚持改造提升、精细管理,推动城市面貌再上新台阶
始终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新都市。
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全力服务保障地铁1号线3期、体育场十字环形天桥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人民路、世纪大道等区域街面改造,让城市更加整洁、更加靓丽。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古渡新家园等安置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前19栋楼建成交付,让群众早日返迁新居。启动丽彩·珠泉广场周边区域改造提升,加快沣河西岸景观绿化项目建设,精心布局城市小绿地、小广场,让城市更加宜居、生活更有品质。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安居三村、秦宝东区等2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巩固提升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抓手,聘请专职监督员全天候开展监督巡查,探索推行“周检查、月排名、季观摩”的工作机制,大力整治车辆乱停、占道经营等顽疾。强化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科学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全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启动建设区级智慧指挥中心,探索建立“党建+物业+社区+志愿者”的网格化服务网络,年内建成社区服务站7个。制定出台物业收费管理办法,推行物业服务企业“以大带小”运行模式,解决好无人管理小区管理、物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整合社区、物业服务职能,探索建立“三治三长”制,细化职责清单,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让社区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四、坚持生态为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控“两高”项目落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完成法士特二期、圣亚机电二期等技改项目20个以上。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制造,降低生产领域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实现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高水平、高质量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区。
强化污染源管控。加强工业企业、建筑工地、渣土车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范小餐饮、小门店油烟净化设施运行,实现PM10、PM2.5浓度“双降低”。从严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污染、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主要河流断面保持Ⅲ类水质、全区无污染地块。深化“一区一策”精准治霾模式,坚持联防联控、常防常控,力争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5天以上。
优化提升城乡环境。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扎实开展“三堆六乱”治理,年内建成美丽乡村2个。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五陵塬旅游路、天将路等3条道路升等改造,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实施城区绿化、乡村绿化、廊道绿化,完成退化林修复1000亩。
五、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力打造陕西教育新高地。启动区职教中心搬迁,加快城投时代小学、马泉初级中学等18个项目建设,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实施“名校+”工程,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内涵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规定。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成果。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唱响秦都教育品牌。
深入推进卫生和文化事业。强化疫情防控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坚决守护好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强力推动医联体实质化运行,促进人员轮岗交流、专家定期基层坐诊、医疗资源上下共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区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建设,妥善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支持文艺精品创作,鼓励扶持文化团体健康持续、特色化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服务,精心编排好大型历史剧《国士刘古愚》。大力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年内举办各类惠民演出200场次以上,推动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
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深化党建引领、源头治理、多元解纷“三三制”工作,统筹做好各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加快推进“七室一院”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区、街办、社区(村)三级综治视联网全覆盖。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安全监管责任,大力开展“两个集中治理”,坚决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秦都”。
六、坚持以人为本、倾情民生,推动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切关注,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积极推进职教中心与招商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专业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培训6000人以上。严格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持续做好根治欠薪工作。精准抓好稳岗、拓岗、增岗和就业服务工作,多措并举推动退役军人、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做好商南县对口帮扶。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个。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完善残疾人、失独家庭、妇女儿童关爱体系,坚决兜牢民生底线。
全力办好惠民实事。今年,我们将把更多精力倾注民生、更多财力倾斜民生,集中力量实施好四大类29项惠民工程。
一是投资13.4亿元,启动彩虹高新学校等6所学校建设,完成魏家泉小学等11所学校改扩建,新增学位1.3万个。
二是投资2.1亿元,启动中医医院精神康复医疗中心等3个项目建设,兜牢城乡困难群众健康底线。
三是投资5860万元,启动庞东、南寨、宜渡等通村道路建设,完成秦宝路提升改造,让群众出行更加顺畅快捷。
四是投资5263万元,启动刘古愚纪念馆建设,创建704社区等文化社区30个,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群众社区生活。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这些惠民工程,我们将竭尽全力、真抓真干,确保全部实施到位,真正惠及群众生活。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人民满意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奋力担当作为,全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建设为民政府。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于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倾听群众诉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用情解决群众的求学之难、求职之苦,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依法行政守规范,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政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委同级监督、社会舆论监督。
担当实干善作为,建设高效政府。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以工作努力换群众省力、以服务用心让群众省心。全面推行非关键资料容缺受理、区内部门审批结果互认等制度,着力破解跨部门审批难、要素公平配置难等问题。对定下的目标、看准的事情,干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雷厉风行抓好落实。
持之以恒正作风,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强化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从严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把公共财力更多用于保重点、保民生,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担当作为、只争朝夕,奋力谱写秦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三新: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
2、三高: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
3、双减: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4、七室一院:即在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设立治安工作室、法官工作室、言和工作室、格格工作室、城镇社区物业评议工作室(农村地区红白理事工作室)、道德评议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和“云医院”。
5、三表一会一通报:三表即项目储备谋划表、项目推进表、项目入统表;一会即重点项目周例会;一通报即项目进展周通报。
6、三治三长:三治即德治、自治、法治;三长即网格长、楼长、单元长。
7、三管三必须:即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8、两个集中治理:即危险化学品集中治理、燃气安全集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