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4年1月5日在来安县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舒宏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迎难而进、苦干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获评全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成效明显地区;首次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县、综合“十强”县,分别居第一、第七位;入选“2023 安徽省县域综合实力三十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40亿元、增长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增长11%;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346元、20380元,增长7.5%、9.5%。
(一)坚定不移稳大盘、增质效,实体经济持续向好
工业“主引擎”做得更强。抓实制造业发展“18条”政策落地,坚定企业发展信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80亿元、增长13%,均居全市第二。突出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支持龙头做强做优。金禾实业成功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晶科能源、金瑞投资入选全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捷泰科技获评全省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中普石油荣登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综合百强名单。升级“科技副总团”模式,点燃企业创新引擎。新晋高新企业60家、战新企业16户,均居全市前列。金禾实业、金邦医药分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家企业摘得省专利金奖、优秀奖。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增量均居全市首位。打造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0个、总数全市第一。蝉联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考核二类县第二。
农业“压舱石”筑得更牢。优化生产方式,开展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创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8.1%、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大托管”服务面积7.2万亩,打造1.2万亩垦地合作示范区。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5个,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壮大生产规模,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做好“粮头工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千颂食品创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认证“三品一标”7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20亿元、增长10%。夯实生产根基,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粮食总产实现“二十连丰”,“菜篮子”农副产品供应稳定,全年农业总产值53.7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唯一。
三产“助推器”行得更稳。消费市场迅速回暖,发放“品质生活·乐购来安”等各类消费券3万张、150万元,持续激发市场消费活力。成功举办“桃花节”“观鸟周”“龙虾节”“樱花谷生态旅游节”等节事活动,池杉湖公园获批4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产业案例入选第二届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特色村镇类”获奖名单、全省唯一。商贸物流提速升级,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0家、总数达249家。打造村级电商网点117个,快递实现村村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运营,入驻企业18家,网销金额达35亿元。积极开展“徽动全球”行动,完成进出口总额8.8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超1200万美元,总量均居全市第二。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立光电子挂牌“新三板”,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5家、全市第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01亿元、458亿元,存贷比118.7%、连续5年全市第一。
(二)坚定不移攻项目、扩投资,发展后劲积蓄有力
招商引资更有实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头号任务,选优配强16支招商组,聚焦“新三样”,围绕五大新兴主导产业,开展“百日攻坚”,发力“夏季攻势”。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3个、新开工51个、新投产37个,转化率超60%,均居全市前列。和美、康舜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落户,群丰、华创等一批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开工,聚兴隆、迎强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项目建设更显成效。持续实施“重点项目直通车”,强化帮扶帮办,推进项目顺利建设。全年新开工项目77个、竣工110个,省重点项目开工43个、竣工23个。抢抓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重大政策,成功获批智慧融媒、粮食仓储等38个项目,争取到位资金23.4亿元,专项债项目入库率、支出进度均居全市第一。投资“赛马”再次获省政府表扬,连续4年荣获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县。
惠企服务更加高效。深化“放管服”改革,137项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兑现奖补直达资金6900万元。落实减税降费3.3亿元,智税服务在全省“枫桥式”税务系统会议作经验交流。常态化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为企业融资、贷款65亿元,解决用工1.6万人。优化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体系,突出正向激励,跻身全省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综合效益30强。法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调解委员会诉前调解案例全省推广,成立全市首家网络交易监管服务工作指导站。
(三)坚定不移抓开放、促融合,一体发展步伐加快
承载能力大提升。优化产业配套,实施开发区、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9个、总投资36亿元。滁宁城铁滁州段通车运营、三期征迁基本完成,人才公寓建成投用,江董联圩北撇洪沟全线贯通,凤祥苑安置房、“三横一纵”路网竣工交付。攻坚要素保障,捷泰、万庄两大变电站建成运行,黄桥220千伏变、池杉110千伏变获批,毗邻区变电容量成倍增长。深挖存量资源,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200亩、厂房超20万平方米,供应工业用地近6000亩,“标准地”出让率100%。
管理体制大转型。启动“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改革,功能区、开发区融合并进,产业基金下沉管理,工投公司获AA主体信用评级、资产超60亿元,新增融资授信近20亿元。借力经济发达镇改革,开发区社会事务职能有序剥离,平台活力加速释放,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文具礼品产业园获评省版权示范区,开发区入选全省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基地名单,跻身省级开发区十强。
融合发展大提档。全年承接沪苏浙地区优质产业项目36个、总投资近百亿,轨道交通产业通过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验收,产业协同更加深入。连续3年举办人才科技节,新签约一体化协同发展合作项目8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1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8名,启迪之星长三角创业加速器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跨界合作发展创新案例入选全省“十佳”。
(四)坚定不移补短板、优配套,城乡品质逐步提升
城市有序更新。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城市更新、综合交通等27个专项规划编制。坚持谋篇布局、谋定而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6个、总投资4.6亿元,突出重点、成片改造,工商巷片区提质升级、焕然一新。改造老旧小区43个,完成建阳南路、来安大道等6条道路修复,亮化提升13条主次干道,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刷新”。平阳路、建辉路、三里河路延伸段建成通车,垃圾处理站、渗滤液处理站试运行,文化艺术中心、祥生源邻里中心投入使用,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扎实开展物业管理“六整治、六提升”专项行动,数字化城管实现县域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连续10年全市第一。
乡村加快振兴。美丽经济越来越活,立足特色优势,打造“一镇五村”示范,入选全省首批“115”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名单。推进农旅融合,“就地游”“微度假”蓬勃发展,方家港获评“皖东民宿”,乡村休闲旅游营收3.7亿元、增长12.1%,带动“土特产”销售2.1亿元。乡村风光越来越美,营造宜居环境,打造美丽村庄60个,改厕4000座,建成省级中心村3个,复兴村入选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集体经济越来越强,推进村级“政经分离”,实施“8816”工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8000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达82个,高山村、鱼塘村迈上200万元台阶。
配套日趋完善。夯实水利基础。滁河防洪治理新增项目、清流河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完成,三城圩等3个排涝站翻新重建,水旱灾害防御更坚实。屯仓、红丰、平阳三大水库实现互连,半塔新水厂主体建成,供水保障更稳定安全。江水西调主线贯通,“三站两闸”全部完工、“五河一库”实现连通,启动江水北调、驷马山灌区来安片改造,“一横一纵”水资源配置格局加速形成,系统治水能力大幅提升。完善城乡路网。全力保障滁天、来六、宁洛“四改八”工程建设,来安南、来安北、半塔、施官高速口正式开通,全域高速通行圈基本形成,城乡发展驶入快车道。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70公里、养护110公里,余六路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美丽乡村路”、全市唯一。
(五)坚定不移惠民生、暖民心,群众福祉不断增进
倾心办好为民实事。全县财政民生支出4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扎实推进45项民生实事和“暖民心”行动。持续关爱“一老一小”,建阳老年食堂等21个城乡老年助餐点开放运营,汊河镇天河社区等20所老年学校、金域华府等3所公立幼儿园建成开班,124个行政村、61个住宅小区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氛围日益浓厚。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十件实事如数完成,政府承诺如期兑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倾力做好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开展“春风行动”“千企百校行”等招聘500余场,提供岗位超6万个,就业更加便捷。扩大社保覆盖面,落实好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制度,严格执行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汊河养老服务中心、水口失能半失能照护中心相继投用,老龄和残疾人等保障日益健全。推进药品集采改革,药品、耗材价格下降超六成,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健全医保管理服务机制,“一刻钟”医保服务示范点实现县域全覆盖,“医保移动支付”模式县级医院全面开通、全市推广。
倾情发展社会事业。优化中小学布局,新改扩建汊河镇中心学校等19所,撤并学校9所,新增学位6300个,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压减至4.9%,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全省优秀。实施基层医疗机构“3243”分类管理和薄弱专科建设专项行动,新增名医工作室4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水口、施官等4所卫生院完成改扩建,县二院住院楼投入使用,获评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县。“人道公益日”互联网筹资工作在全国红十字系统会议作经验交流。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洪山戏《徐达出山》入选全省戏剧创作孵化项目。
(六)坚定不移强治理、保稳定,安全底线扎实守牢
铸造生态环境“防护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秸秆禁烧连续5年“零火点”,优良天数比例87.8%、上升3.4%,PM2.5浓度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巩固,国控断面、三大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综合达标,获评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聚力攻坚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战,植树造林2000亩、超额完成任务,创成4个省级森林村庄。高标准完成56个问题整改,环保工作9项重点任务蝉联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