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高唐县统计局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速崛起、再塑辉煌”目标定位,聚焦“九大攻坚突破”行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县经济总体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现代化新高唐建设迈上新台阶。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80.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9.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69.53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80.86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38.6:44.9。-2-人口总量稳中有降。年末全县总人口50.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73万人,乡村人口32.7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500人,出生率为4.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4.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7万人。城镇化率为5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失业人员年末数(登记数)为17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4人,均为道路交通事故。2022年8月,我县被市安委会评为“‘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并在8月2日召开的全市安全生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9月,我县“四个一”建设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安全生产“八抓20条”督查激励创新事项。县应急局先后获得首届“聊城市行政执法标兵”、“2022年度山东省卫生单位”等荣誉称号。共排查生产经营单位3984家次,发现隐患问题并整改9013项。二、农业农业发展稳固增效。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整体延续了稳中略增态势。粮食喜获丰收,蔬菜和经济作物品种进一步丰富,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从小规模普养到标准化养殖,畜牧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林业生产稳定;渔业生产持续走高。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80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增加值31.91亿元,同比增长5.8%。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7.42万吨,比上年增加0.43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产量34.49万吨,增长0.4%。畜牧生产持续稳定。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5.67万吨,比上-4-年增长8.8%。其中,猪肉产量2.56万吨,增长4.1%;牛肉产量0.04万吨,下降20.0%;羊肉产量0.11万吨,增长22.2%;禽肉产量2.96万吨,增长13.8%。禽蛋产量6.61万吨,增长19.1%。牛奶产量0.16万吨,增长6.7%。年末生猪存栏21.37万头、出栏32.3万头;牛存栏0.19万头、出栏0.2万头;羊存栏5.81万只、出栏7.71万只;家禽存栏820.66万只、出栏2073.68万只。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逆势增长。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5.47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实现营业收入251.01亿元,利润总额3.88亿元,利税6.98亿元。%-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品名称计量单位本年增速%小麦粉吨1686295.7饲料吨37733427.2精制食用植物油吨18894-4.3鲜、冷藏肉吨1797-68.1冻肉吨13829511.6膨化食品吨854-26.9焙烤松脆食品吨993-24.3营养、保健食品吨264236.8冷冻饮品吨129855.8食品添加剂吨53746-14.9饲料添加剂吨1013257.5饮料吨10236252.4蛋白饮料吨10236252.4纱吨56235-17.4布万米1418-12.1帘子布吨27188-2.0服装万件35313.0人造板立方米867320-13.1纸浆(原生浆及废纸浆)吨2768-80.6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吨8379439.0纸制品吨14480017.8其中:瓦楞纸箱吨1165520.2甲醛吨81907-11.9化学试剂吨48375.6化学纤维吨5529723.7合成纤维吨5529723.7橡胶轮胎外胎条912681-2.5-6-建筑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81亿元,同比增长16.0%。四、服务业服务业发展支撑有力。随着疫情好转,服务业各项指标恢复步伐加快,特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摩托车充气橡胶轮胎外胎条8416-84.8塑料制品吨1136-21.0商品混凝土立方米8250492.8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平方米190178610.1钢化玻璃平方米795553-49.4钢材吨11513-7.8铝材吨126896.1钢结构吨7665-38.9铸钢件吨2701-6.8锻件吨852852.8泵台204722.6滚动轴承万套355-19.8建筑工程用机械台152-19.6中型拖拉机台3296-45.0小型拖拉机台13262-10.0汽车辆3961-40.7低速载货汽车辆55325-29.5变压器千伏安15330-76.5高压开关板面215-54.9低压开关板面1508126.1汽车仪器仪表台5338426.2自来水生产量万立方米121826.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全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0.86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39.94亿元,同比增长5.8%。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提速。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5.82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4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4.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下降17.6%。五、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质量稳步提升。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比上年提高了4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5.2:39.5:55.3,第二产业投资占比较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其中,四-8-新投资同比增长68.7%,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5.3%。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62.6%,比上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77.8%。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1.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1.9%,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9%,占比下降8.8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27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住宅投资20.25亿元。本年商品房销售面积72.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3.78万平方米。本年商品房销售额35.61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29.72亿元。六、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消费市场活力不足。受疫情影响,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9-售总额55.13亿元,同比增长0.1%,比上年下降16.3%。四行业销售额增速分别为:批发业增长3.2%,零售业增长4.4%,住宿业下降5.3%,餐饮业增长2.5%。其中,限额以上四行业销售额分别增长6.4%、9.0%、11.1%和-8.0%。进出口平稳发展,外贸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2022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26.34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出口额为20.66亿元,同比下降5.3%;进口额为5.69亿元,同比增长58.6%。贸易顺差为14.97亿元。进出口实绩企业突破100家。七、财政、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0.45亿元,比年初增加50.7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05.74亿元,比年初增加36.74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1.87-10-亿元,比年初增加23.69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18.84亿元,比年初增加17.22亿元。税收增速大幅回落,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县实现全部税收7.19亿元,同比下降50.8%,比上年回落53.4个百分点。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9.1%,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1.8%,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7.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99亿元,同比增长4.9%。八、教育、卫生教育水平更加优质。全县有各类学校184个,专任教师6621人,在校学生9.41万人。其中,学前教育学校105个,专任教师1316人,在校学生1.68万人;义务教育学校74个,专任教师4107人,在校学生6.21万人;高中学校3个,专任教师783人,在校学生0.9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个,专任教师41人,在校学生6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个,专任教师374人,在校学生0.56万人。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6个,其中医院11个,基层医疗机构15个。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人员3205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1269人。医院、卫生院开放2190张床,全年总诊疗人次3074874人次。-11-九、民生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8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36元,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93元,增长6.6%。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7.1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9.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4.74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8.95万人。年末全县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8个,其中:公建民营敬老院3个,民办养老机构5个,提供床位数1000余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5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795人,城市特困保障人数为2人,农村特困保障人数为2337人,社会散居孤儿(含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保障人数为34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人数为206人,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人数为24人,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人数为12299人,经济困难老年人保障人数为4148人。注:1.本公报中资料均为初步统计数(快报数)。2.全县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