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年度报告

内江市东兴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

时间:2023-11-05   作者:中国县域   来源:内江市东兴区政府网   阅读:147   评论:0
内容摘要:内江市东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13日内江市东兴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21年3月目录前言PAGEREF _Toc65882086 \h1 第一篇立足东兴区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PAGEREF _......

内江市东兴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

内江市东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月13日内江市东兴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八次会议通过)

 

 

 

2021年3月


目 录

 

 

前  言 PAGEREF _Toc65882086 \h1

第一篇 立足东兴区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PAGEREF _Toc65882087 \h2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研判 PAGEREF _Toc65882088 \h2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成就 PAGEREF _Toc65882089 \h2

专栏1:东兴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PAGEREF _Toc65882090 \h5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PAGEREF _Toc65882091 \h7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PAGEREF _Toc65882092 \h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PAGEREF _Toc65882093 \h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PAGEREF _Toc65882094 \h11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PAGEREF _Toc65882095 \h12

专栏2:东兴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PAGEREF _Toc65882096 \h14

第四节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PAGEREF _Toc65882097 \h15

第二篇 重塑空间格局,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PAGEREF _Toc65882098 \h17

第三章 打造空间发展新格局 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PAGEREF _Toc65882099 \h17

第一节 重塑总体空间布局 PAGEREF _Toc65882100 \h17

第二节 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PAGEREF _Toc65882101 \h20

第四章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 建设高品质滨水宜居地 PAGEREF _Toc65882102 \h20

第一节 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PAGEREF _Toc65882103 \h21

第二节 着力建设滨河城市 PAGEREF _Toc65882104 \h23

第三节 大力建设海绵城市 PAGEREF _Toc65882105 \h24

第四节 加快建设田园城市 PAGEREF _Toc65882106 \h25

第五节 创新建设人文城市 PAGEREF _Toc65882107 \h25

专栏3:“十四五”期间高品质滨水宜居地和城镇建设重点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08 \h25

第五章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09 \h26

第一节 全力建设毗邻地区开放桥头堡 PAGEREF _Toc65882110 \h26

第二节 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11 \h27

第三节 强化交通路网内接外联 PAGEREF _Toc65882112 \h28

第三篇 建设五大强区,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PAGEREF _Toc65882113 \h30

第六章 全力建设人才强区 PAGEREF _Toc65882114 \h30

第一节 推进“五类人才”和“三大平台”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15 \h30

第二节 坚持“内培外引”结合 PAGEREF _Toc65882116 \h31

第三节 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PAGEREF _Toc65882117 \h32

第七章 全力建设科技强区 PAGEREF _Toc65882118 \h33

第一节 着力打造科创平台 PAGEREF _Toc65882119 \h33

第二节 加快集聚科技人才 PAGEREF _Toc65882120 \h34

第三节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PAGEREF _Toc65882121 \h34

第四节 持续深化校地合作 PAGEREF _Toc65882122 \h35

第八章 全力建设交通强区 PAGEREF _Toc65882123 \h36

第一节 着力构建“1233N”交通网 PAGEREF _Toc65882124 \h36

第二节 打造级配合理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PAGEREF _Toc65882125 \h38

专栏4:“十四五”期间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26 \h39

第九章 全力建设产业强区 PAGEREF _Toc65882127 \h40

第一节 着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PAGEREF _Toc65882128 \h42

专栏5:“十四五”期间农业重点支撑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29 \h47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PAGEREF _Toc65882130 \h48

专栏6:“十四五”期间工业重点支撑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31 \h50

第三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PAGEREF _Toc65882132 \h52

专栏7:“十四五”期间服务业重点支撑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33 \h57

第十章 全力建设文化强区 PAGEREF _Toc65882134 \h58

第一节 建设“一核两带两廊四区多点”全域旅游大格局 PAGEREF _Toc65882135 \h58

第二节 着力打造巴蜀文化走廊“中部脊梁” PAGEREF _Toc65882136 \h60

专栏8:“十四五”期间文化广电和旅游建设重点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37 \h64

第四篇 夯实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PAGEREF _Toc65882138 \h67

第十一章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PAGEREF _Toc65882139 \h67

第一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40 \h67

第二节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41 \h68

第三节 推进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42 \h68

第四节 加快“智慧东兴”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43 \h69

专栏9:“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44 \h70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PAGEREF _Toc65882145 \h71

第一节 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PAGEREF _Toc65882146 \h72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PAGEREF _Toc65882147 \h73

第三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PAGEREF _Toc65882148 \h74

第四节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49 \h75

第五节 大力培育四川省经济强镇 PAGEREF _Toc65882150 \h76

专栏10:“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51 \h77

专栏11:经济强镇重点建设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52 \h78

第五篇 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PAGEREF _Toc65882153 \h80

第十三章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PAGEREF _Toc65882154 \h80

第一节 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PAGEREF _Toc65882155 \h80

第二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PAGEREF _Toc65882156 \h81

第三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PAGEREF _Toc65882157 \h82

第四节 做好乡镇村社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 PAGEREF _Toc65882158 \h83

第五节 持续激活内需动力 PAGEREF _Toc65882159 \h84

第六节 探索跨行政区利益联结机制 PAGEREF _Toc65882160 \h84

专栏12:“十四五”期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61 \h85

第十四章 全面提升城乡治理能力 PAGEREF _Toc65882162 \h85

第一节 深入推进依法治理 PAGEREF _Toc65882163 \h86

第二节 提升城乡治理制度创新能力 PAGEREF _Toc65882164 \h87

第三节 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PAGEREF _Toc65882165 \h88

第六篇 提质生态环境,筑牢沱江中游生态屏障 PAGEREF _Toc65882166 \h89

第十五章 构筑“两丘三带五片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PAGEREF _Toc65882167 \h89

第一节 重塑生态安全格局 PAGEREF _Toc65882168 \h89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PAGEREF _Toc65882169 \h90

第十六章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PAGEREF _Toc65882170 \h91

第一节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PAGEREF _Toc65882171 \h92

第二节 着力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PAGEREF _Toc65882172 \h94

第三节 不断强化土地生态保护 PAGEREF _Toc65882173 \h96

第十七章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新方式 PAGEREF _Toc65882174 \h97

第一节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PAGEREF _Toc65882175 \h97

第二节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PAGEREF _Toc65882176 \h99

第三节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PAGEREF _Toc65882177 \h100

专栏13:“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78 \h101

第七篇 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PAGEREF _Toc65882179 \h102

第十八章 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 PAGEREF _Toc65882180 \h102

第一节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PAGEREF _Toc65882181 \h102

第二节 加强教师干部队伍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82 \h103

第三节 推进教育项目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83 \h103

专栏14:“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84 \h103

第十九章 深入推进健康东兴建设 PAGEREF _Toc65882185 \h104

第一节 推进生活环境质量提高 PAGEREF _Toc65882186 \h104

第二节 推进医疗改革创新 PAGEREF _Toc65882187 \h105

第三节 推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PAGEREF _Toc65882188 \h105

第四节 推进体育强区战略实施 PAGEREF _Toc65882189 \h106

专栏15:“十四五”期间健康东兴建设重点支撑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90 \h107

第二十章 完善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PAGEREF _Toc65882191 \h107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PAGEREF _Toc65882192 \h108

第二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PAGEREF _Toc65882193 \h109

第三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PAGEREF _Toc65882194 \h109

专栏16:“十四五”期间社会保障建设重点支撑项目 PAGEREF _Toc65882195 \h110

第八篇 加强应急管理,争创安全发展示范城区 PAGEREF _Toc65882196 \h112

第二十一章 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PAGEREF _Toc65882197 \h112

第一节 强化重大自然灾害防治 PAGEREF _Toc65882198 \h112

第二节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PAGEREF _Toc65882199 \h113

第三节 加强防疫体系和能力建设 PAGEREF _Toc65882200 \h114

第四节 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 PAGEREF _Toc65882201 \h115

第二十二章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PAGEREF _Toc65882202 \h116

第一节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PAGEREF _Toc65882203 \h116

第二节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PAGEREF _Toc65882204 \h117

第三节 构建区镇村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PAGEREF _Toc65882205 \h118

第二十三章 全面推进平安东兴建设 PAGEREF _Toc65882206 \h119

第一节 提高法制建设水平 PAGEREF _Toc65882207 \h119

第二节 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PAGEREF _Toc65882208 \h121

专栏17:“十四五”期间平安东兴建设重点支撑项目 PAGEREF _Toc65882209 \h122

第九篇 强化实施保障,确保规划任务落地落实 PAGEREF _Toc65882210 \h123

第二十四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PAGEREF _Toc65882211 \h123

第二十五章 建立现代规划体系 PAGEREF _Toc65882212 \h124

专栏18: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目录清单 PAGEREF _Toc65882213 \h124

专栏19: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一般专项规划目录清单 PAGEREF _Toc65882214 \h125

第二十六章 增强规划项目支撑 PAGEREF _Toc65882215 \h126

第二十七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PAGEREF _Toc65882216 \h127

 




前  言

 

 

《内江市东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区委七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东兴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纲要》深入研判全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阶段特征,明确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展望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实施保障。《纲要》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立足东兴区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研判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我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时期。全面总结“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深入分析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阶段特征,是谋划全区“十四五”宏伟蓝图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浓墨重彩共谱新时代治蜀兴川内江实践新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内外矛盾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市委系列部署,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六稳”“六保”各项工作,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80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7879元,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规划目标。2019年成功获选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初步形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一批特色村、特色农产品、特色品牌成功创建;工业升级转型取得新成效;龙头企业技改创新推动工业升级,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 “四新一大”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工业园区发展成为新高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增量显著。三大攻坚战取得突出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成效显著;全区地方政府债务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落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主动融入成渝、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正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2.23%,建成区面积增加到51平方公里;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成功创建;主城区功能持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田家镇等4个中心镇、特色镇和118个“美丽东兴·宜居乡村”达标村建设有力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教体事业全面持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城乡就业持续稳定;基础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67%。


专栏1:东兴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全区目标

完成情况

是否完成十三五目标

是否含高新区

 

属性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速或累计数

2020年

年均增速或累计数

实际

目标

完成

(1)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172.47

-

7.5

256.80 

8.3 

是 

预期性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7.8

52

[4.2]

 52.23

[4.4] 

是 

否 

预期性

(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7.1

49

[21.9]

 56.1

[29.0] 

是 

否 

预期性

(4)对外贸易总额(万美元)

690

2600

-

5007 

- 

是 

否 

预期性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2.6

-

[1.0]

 3.9

[1.3] 

是 

否 

预期性

(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4

0.7

-

0.89 

- 

是 

是 

预期性

(7)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65

-

 67

- 

否 

预期性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840

25612

7.5

27879 

9.5 

否 

预期性

(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8615

5500

[32000]

 6000

 [42296]

否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1

-

11 

- 

是 

预期性

(11)贫困人口减少(人)

8820

-

[17613]

0 

[43140] 

约束性

(1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6.98

28.6

-

29.5 

- 

否 

预期性

(13)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19

2.5

-

2.5 

- 

预期性

(14)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套) 

2444

完成市下达目标[5898]

500 

[5987] 

否 

约束性

(15)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6.6

6.358

-

6.576 

 -

约束性

(16)新增建设用地(万公顷)

0.0126

按市下达计划执行

0.026 

[0.1005] 

约束性

(17)万元GDP用水量降低(%)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否 

约束性

(18)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是 

约束性

(19)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21)森林绿化

森林覆盖率(%)

26.49

35

[8.51]

35.13 

[8.64]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27.68

126.76

-

136.9 

-

(22)地表水质量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否 

约束性

劣Ⅴ类水体比例(%)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23)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9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否 

约束性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否 

约束性

(2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氨氮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氮氧化物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注:①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长速度,按2015年可比价。②[]内为5年累计数。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歌猛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演变为持久冲击,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陷入衰退,全球市场有效需求萎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经贸摩擦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调整和重塑,部分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要素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迁移。

国内经济,长期向好,新发展格局成势见效。虽然国内经济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和需求冲击问题,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问题,等等。但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总体看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成势见效,并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全省,多重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发展势头正劲。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数量优势明显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科技资源优势加速向创新优势转变、地缘劣势加快向开放优势转变,生态优势持续转变为发展优势,新的比较优势不断显现;“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纵深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效应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制度创新成果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国际国内高端资源要素加速汇聚,内部腹地加速向国家开放高地转变,全省经济加速迈入高质量增长阶段。

内江,多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叠加,区域势能持续抬升。作为 “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城市,内江肩挑双城,区位优势突出,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入提质增效黄金期,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增长点加速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不断增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镇体系日渐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增强。当然,“发展不快、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内江最大的市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增大、先进制造业支撑乏力、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仍需巩固、矛盾风险积累叠加等一系列深层次亟待解决。

东兴区,国家、省、市多重发展战略机遇叠加,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主城区重要组成部分,东兴区除享有国、省重大战略机遇外,还天然享有市委市政府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川南城市物流节点区、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区、毗邻开放桥头堡及南向开放战略基地等发展战略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将获得重大利好,为实现区委加快建设全省川渝毗邻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强区、内江全域开放门户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经过“十三五”建设,东兴区在产业园区、绿色循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大数据产业、电商、物流、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展已初具优势。“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将强力赋能工业转型升级,助力工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流程再造和体系重构;现代服务业发展将以高新化、高端化、集聚化为发展方向,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万达文旅小镇、范长江文旅小镇、海德堡啤酒小镇等项目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智慧产业建设将带动软件、物联网、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将有力推进智慧产业集聚高地的打造。

当然,“十四五”时期东兴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多重重大战略机遇和良好发展态势加持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基本现状,决定了“发展不快、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全区最大的区情,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创新驱动能力弱,在动力转换中培育新增长点的任务艰巨;特色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土地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破解要素制约发展瓶颈的任务艰巨;中心集镇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任务艰巨;公共服务体系提质扩面的任务艰巨。

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带来的趋势性变化,立足东兴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底线思维,集中力量,抢抓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攻坚克难,全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区委七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全力实施“五区四地”发展战略(“五区”:人才强区、科技强区、交通强区、产业强区、文化强区;“四地”:川渝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腹地、成渝改革开放新高地、成渝滨水生态宜居地、更高水平的法治平安地),加快建设全省川渝毗邻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强区、内江全域开放门户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全省中医药示范县区,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开启东兴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健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全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不断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区,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社会公平正义和机会均等,充分调动民众建设大美东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供应链循环和内外市场循环,着力畅通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在主动服务国家、全省、全市重大战略全局中提升东兴战略位势、发展格局、城市能级。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充分发挥东兴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区位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加大南向开放力度,全力建设川渝毗邻地区开放桥头堡,共享区域深度分工红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助力内江打造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开放新高地。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域一体化发展,立足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加快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有为相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内生发展相结合、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全面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综合能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建强城市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强镇、特色产业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全力推进“五区四地”发展战略,奋力建设“综合实力上台阶,发展动能更强劲,社会文明更进步,生态环境更优良,民生福祉更全面,治理效能更突出”的大美东兴。

——综合实力上台阶。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全市差距进一步缩小,GDP总量达到300亿。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发展动能更强劲。加快建设川渝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腹地、成渝改革开放新高地、成渝滨水生态宜居地、更高水平的法治平安地;加快建设人才强区、科技强区、交通强区、产业强区和文化强区,人才强区建设开创新局面,科技强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交通强区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产业强区建设实现新跨越,文化强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基地、文化旅游协同融合发展基地;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动力。

——社会文明更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四川省文化高地成势成形。

——生态环境更优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构建绿色循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能源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增强生态支撑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民生福祉更全面。努力做到“更满意的收入,更完善的教育医疗、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人居环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办幼儿园入园率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资源显著提升,区内就诊率和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以及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稳步提升。养老事业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口养老设施和服务进一步提升。

——治理效能更突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推进法治和平安社会建设。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东兴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 别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或

[累计数]

属性

经济

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3.0

——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增长率(%)

——

——

与地区生产

总值增速保持同步

预期性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4.3

——

[0.5]

预期性

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23

54.9

 [2.67]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0.44

0.8

[0.36]

预期性

6.每万人口高质量拥有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预期性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年均提升幅度不低于全市

预期性

8.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

综合排名进入全市前3位

——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6.4

——

8.3

预期性

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8.7

——

9.4

预期性

11.城镇调查失业率(%)

3.88

6以内

——

预期性

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0

12.0

——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人)

2.5

2.6

——

预期性

1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9.5

29.8

——

预期性

1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0

1.8

——

预期性

16.人均预期寿命(岁)

77.55

78.30

[0.75]

预期性

绿色

生态

1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1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19.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

——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1.森林覆盖率(%)

35.13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2.森林蓄积量(亿m³)

136.9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2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37.2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4.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6.576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5.地方粮食仓容规模(万吨)

10

10

——

约束性

26.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27.地方天然气储备规模(万m³)

——

全区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用气量的储气能力,城燃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

——

约束性

 

第四节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东兴区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整体提升,数字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数字产业、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强区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以产聚才、以才兴业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越,人才强区基本建成。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技强区取得重大进展。交通强区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文化强区建设成效显著,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东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东兴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经济繁荣、绿色生态、疏朗开放、灵秀博雅的滨水生态宜居地初步建成,幸福美丽东兴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经济兴盛、城市文明、乡村秀美、人民幸福的新东兴。

第二篇 重塑空间格局,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三章 打造空间发展新格局 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的通知》(自然资规〔2020〕5号),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护耕地,注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注重节约集约用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重塑空间发展格局,完善城镇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川渝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腹地。

 

第一节 重塑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两核两圈两翼”的总体布局和内江市“十四五”时期构建“一核三区一带两轴”总体空间开发格局,依托高铁、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的天然地理优势,紧扣区委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毗邻地区开放桥头堡发展目标,立足全区经济地理区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人口和城镇布局特征,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区总体空间布局构想:打造主次分明、功能合理的“一核两翼三轴一廊两区”协调发展空间新格局,建成“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三生相容”的“大美东兴”。

一核:由中心城区、东兴新城组成综合发展核,重点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要素综合集聚能力,建设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大千文化城市名片。

两翼:椑木镇——依托椑木新城、循环经济产业、中药材精深加工及物流园区建设,塑造城市发展南翼。田家镇——依托长江现代农业产业以及医药、食品等精深加工建设,塑造城市发展北翼。

三轴:农文旅融合发展轴——沿省道426,串联田家、高梁、白合、永福,大力培育沿线特色采摘、休闲观光等新型农业业态以及白合生态康养项目等,深度融合“长江文化”,打造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轴。现代产业发展轴——以南北干道为依托,联合发展周边产业,全域推进现代农产品加工及循环产业发展,构建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高效化的现代产业发展轴。大清流河农业发展轴——沿大清流河生态康养休闲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示范带,建设内荣农产品特色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轴。

一廊:沱江生态走廊——以沱江流域为核心,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功能式、主题式地发展滨水休闲生态走廊。沱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支流生态功能区,按照《内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态带点线面发展与保护空间布局规划》,深化全流域联防联治,着力探索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赢的有效途径,实现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建设沱江流域绿色经济发展带”的重要目标。

两区:城郊融合区——以富溪、双才、田家、郭北、椑木为依托,综合构建城郊融合发展区,加强乡镇与城区融合发展,构建近郊旅游、现代农业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业示范联合发展周边产业,着力推动工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区。

内江市东兴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 图1

东部农业片区——以双桥、高梁、永福、杨家、白合、石子、平坦、顺河、永兴为依托,塑造生态康养休闲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片区,适度配置相应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助力东兴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1:东兴区“一核两翼三轴一廊两区”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 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完善以中心镇为引领、以特色镇、村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打造梯次发展、竞相发展、互补发展的镇域经济。全力推进中心镇特色化建设。推进椑木镇建设省级经济强镇、田家镇争创国家级特色小镇、高梁镇争创国家级森林小镇,打造西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内江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富溪、永福、永兴、双才、双桥、杨家、白合、石子、平坦、顺河、郭北镇加速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做好东兴区城区及各镇成片开发相关规划建设内容。强化“美丽东兴·宜居乡村”建设。贯彻落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路子,突出产村相融,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宜居乡村示范村。

 

 

第四章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 建设高品质滨水宜居地

作为主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兴区,“十四五”时期将着力强化中心城区功能,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依托山水禀赋,厚植山水本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滨水生态宜居地。

 

 

第一节 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一、实施城市规划提升工程。完善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供电、供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集聚一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娱乐、生态、养老等领域的机构和企业,承载和发挥区域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科研、娱乐、养老等服务中心功能和作用。实施城市出行畅通工程。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净化城市空间,消除“视觉污染”,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二、做大做强主城区。以适度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为目标,将主城区建设成为滨水生态宜居地典范。

提升城市宜居功能。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牛鼻子”,以生态、文化兴城,营造绿色、高效、健康的居住环境。着力完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自然生态,加快实施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建设一个以优美环境为依托,愈发尊重自然生态与人文传统的滨水宜居地。

提升城市聚集功能。合理分布功能区,提升主城区内部聚集功能。以内江国际展览中心为核心,形成会议会展功能区,发展会展经济;兰桂大道至大千路段,形成品质购物和娱乐休闲功能区,发展特色商贸和楼宇经济;大千路至传化广场段,形成金融电信商务功能区,发展总部经济;321 国道至大学城段,形成科创、文化艺术功能区,发展学院经济、科技服务业;提档升级东兴老街景区,协同推动商贸、夜经济、特色美食、节会经济等服务业。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四新”工业融合发展为驱动,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升主城区外部要素聚集功能。

提升城市创新功能。坚持创新驱动,着力于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和引进更多创新型企业。挖掘本地大学人才资源,建设“科技创业创新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创意基地或孵化园”。积极探索“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利用高新技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由传统模式向以数字、创意为特征的现代模式转变。

三、做高做新东兴新城。东兴新城位于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未来向东向南发展的重点区域,要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和功能分区,完善路网体系,确保光华大道、龙湾路等道路与川南城际等铁路交汇处预留下穿条件,保障城市道路贯通。大力促进产业链延伸,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全力打造高端产业,突出发展新一代软件和信息技术,重点发展高端科技服务业。引导服务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载体促进服务业内部产业整合,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有机融合。瞄准大数据、现代物流、电商、文旅康养等新经济业态,加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进力度,不断汇聚经济增长新动能。全力打造集文旅商贸、科创教育为一体的宜研、宜业、宜商、宜居的科技人文生态城市核心新城。

四、做优做特椑木新城。以建设四川省经济强镇为目标,有效整合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以东兴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优化产业配置,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以德国啤酒文化为主题,兼容“甜城”糖文化,高标准打造文旅风情小镇,做优做特做强文旅经济。以川南城市物流节点区、成渝功能配套服务区、南向开发战略基地为优势,打造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国际农产品智慧交易示范平台及全球优质生鲜国际冷链贸易中心,发展通道经济。

通过主城区、东兴新城、椑木新城三城联动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

 

第二节 着力建设滨河城市

一、建设“滨河护城”的水地系统。将区域内水系的保护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东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工作。重点做好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生态系统的保护,防止城区发展破坏“三河”生态,沿东兴区主城区、工业园区、居民聚居区设立生态隔离带。继续开展“大规模绿化内江行动”,以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为基本骨架,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系统,完善现有沿河生态系统,加快建成滨河地区水地综合保护生态系统。

二、打造“碧水连城”的水系格局。推动水域系统性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对区域内重要河流(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水库(团结水库、松林水库、前进水库、五星水库、联合水库、莲花台水库等)、湿地(谢家河湿地、花萼湿地等)进行重点保护,梳理现状水网,以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水网为基本骨架,连接城镇中心、乡村聚集区域和滨江开放空间。利用现有沿河公园、湿地、森林、道路等生态单元,完善现有流域生态系统,建设集景观、休闲、绿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特色公共空间,形成碧水连城、江城互融的水系格局。

 

第三节 大力建设海绵城市

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现状普查。开展区域道路、地下廊道、桥梁等的检测评估,制定基础设施养护规范,对城区和场镇中心的易涝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水域面积、绿地覆盖、道路硬底化、黑臭水体等进行全面摸查、登记造册,形成风险清单,对存在风险的区域要加大力度整治力度,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改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推进已建成道路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城市新建道路要配套建设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加强对雨水的收集、渗滞蓄、净化和回用,有效抑制降雨径流,延长汇流时间,削减洪峰流量,减少内涝灾害。统筹城市公园等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排水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和河网的有效衔接,合理安排洪水出路,提高河道输排水能力。

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结合黑臭水体整治,通过截污、底泥疏浚、培育水生物种等手段提升水体水质;采取生态砌岸、生态护坡、植被缓冲带等方式,对整治后的河道进行保护,逐步将硬质化岸线改造为生态、亲水的岸线,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保护现有湿地,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切实增强区域内雨水蓄调能力,保证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的过水流量和调蓄库容。

 

第四节 加快建设田园城市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优化城郊农业发展模式,强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田家镇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核心,以双桥镇蚕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才镇种养循环产业园区、永兴和郭北镇优质柑橘产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围绕现有农业发展基础,建设可以留存内江市休闲、度假、康养消费力的特色农业发展区,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郊具有观赏、采摘、体验、休闲等多功能的农产品种植园和农业产业园。

 

第五节 创新建设人文城市

全面普查全区历史文化建筑,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编制文化地方志。着力加强大佛寺、西林寺、东兴老街、椑木古镇、内江糖厂、大千园、范长江故居等文保建筑、传统村镇、工业遗址、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以大千园、范长江故居为激活点,以农耕体验基地、特色果蔬采摘园、地方特色美食街、特色名宿等乡村产业、生态景观和新型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激活文化产业,打造特色彰显的魅力人文城市。

专栏3:“十四五”期间高品质滨水宜居地和城镇建设重点项目

1.小青龙河绿道(一期、二期)、高峰寺连片提升项目:改造拓宽小青龙河绿道-高峰寺现有沿线道路,并配套完善水、电、气、光纤、停车场、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设备。

2.沱江河道、入口、支流、景观修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加强对生态廊道,景观廊道、金子桥-中山紫龙河提升改造。

3.长坝山自然公园项目:建设城区直达长坝山自然公园旅游快速通道;规划改造现有郭北-回龙寺沿线道路,并配套完善水、电、气、光纤、停车场、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设备;规划建设游客中心、生态游步道、标识导览及景观系统、科普展览等各类功能设施。

4.内江市东兴区重点文保单位“三防”工程:主要针对辖区内重要野外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护,着手开展重点文保单位的“三防”工程建设,确保全区文物保护安全。

5.东兴区城区及各镇土地成片开发名录:东兴新城片区、东兴旧城片区、大冲山片区、双才片区、双桥片区、永福片区、高梁片区、杨家片区、平坦片区、顺河片区、石子片区、白合片区、福溪片区、郭北片区、椑木片区、永兴片区、田家片区。

 

 

第五章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东兴区地处成渝之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中部的区位优势,在内江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的征程中发挥东兴动能,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力建设成渝毗邻地区开放合作桥头堡,主动融入川南一体化、内自同城化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着力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开放经济高地。

 

第一节 全力建设毗邻地区开放桥头堡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主动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牢牢把握“融入、协作、发展”三个维度,全面对接川渝合作方案(协议),落实内江参与成都、重庆协同发展任务。立足东兴区地处成渝地区中部的区位优势,加强与资阳安岳、重庆大足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与隆昌市、重庆荣昌区共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配合市上与自贡、泸州、永川、江津以跨行政区组团发展模式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强化产业合作。围绕东兴“一核两翼三轴一廊两区”空间布局和产业总体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围绕打造“中国天冬之乡”,加大特色农业合作和中医药产业合作,打造“东兴-荣昌-大足中医药产业川渝合作试验区”。围绕打造循环渔业示范园,加强水产养殖业合作,建设国家级农业园区。围绕绿色循环产业和“四新一大”产业和“5+2”现代服务业,招强引大,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瞄准成渝主轴中部毗邻地区配套服务、错位发展、重点突破,打造成渝主轴毗邻地区开放桥头堡。

 

第二节 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不断深化与自贡、泸州、宜宾等城市的区域一体化。

协力共促内自同城化。全面对接落实《内自同城化发展总体方案》,积极参与内江、自贡两市同城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落实内江、自贡两市文化旅游、医疗社保、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等同城化服务水平建设。结合东兴“十四五”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内自同城化发展项目发展区。

深度融入川南一体化。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改革为动力,深度融入川南一体化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巩固东兴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桥头堡地位。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城镇、人才的开放合作战略,从拓展开放空间、打造制度高地、厚植竞争优势、构建平台体系、培育合作动能、涵养开放生态等多个维度着手,参与构建“更深入、更充分、更多元”的川南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同时,依托内江国际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等开放平台,落实省市在推进川南一体化发展上的部署,协同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第三节 强化交通路网内接外联

坚持把交通放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优先位置,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交通路网短板,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主动联通成渝大通道,畅通区内交通微循环,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全方位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形成城乡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交通路网新局面。

对外联通主动脉交通体系。加强与成渝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衔接融合,积极协同配合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内江北站扩容改造、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等道路建设,积极融入成渝1小时都市圈和全国便捷交通圈,从而为东兴区全力建设毗邻地区开放桥头堡做好有力支撑。

对内畅通微循环路网。巩固提升国省干线道路、“两个新城”网格道路、县乡公路。加快实施省道S308内吴路(含石元路)等省际干线公路大修改造,顺平路等县乡公路大修改造,开工建设双椑路、高新路等县乡公路加宽改造,统筹推进村级道路“通畅”工程,积极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规划建设产业联网道路,疏通县域间镇域间主要节点进出通道,提升路网通达效率。

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全面实现,增强公路对客货运枢纽的集疏运服务能力,围绕“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整治”两大任务,开展“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提升道路安全水平,构建安全便捷的城乡路网。


第三篇 建设五大强区,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六章 全力建设人才强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促进发展的原动力。我区将坚持“搭平台、聚人才、优服务、增合力”的人才工作思路,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利契机,强力推进人才强区建设。把人才强区作为推动东兴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优化人才政策,深化产才融合,厚植人才队伍建设土壤,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一节 推进“五类人才”和“三大平台”建设

统筹推进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在外知名人士、东兴区域外知名人士“五类人才”和政协智库人才平台建设,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贯通、配套联动的人才工作体系。一是挖掘成渝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潜能,进行深度对接合作。坚持“龙头引领—链式集聚—集群发展”的思路,针对我区的优势产业,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要以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广大科研人员落户创业。二是充分挖掘人才智力资源,持续完善平台建设机制,广邀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专家学者、社会行业精英、历届和本届政协委员等加入平台建设,以“专业、高端、务实、管用”为目标定位,努力打造东兴区地方特色人才智库平台。在人员配备上,以具有高级职称、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三是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东兴创业,作为东兴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培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引进一批省内外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领军人才,带项目、资金、团队来东兴创业。打造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对接、引进、培育、孵化、服务”的绿色通道,探索形成高层次人才企业发展的“东兴模式”“东兴样板”。四是精心组织人才峰会、专题论坛等重大活动,拓宽创新人才与团队的引进培养渠道,积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合作为纽带的引才用才机制。

 

第二节 坚持“内培外引”结合

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分类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综合推进区校、校企、企企等层面人才培育合作。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动态编制全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紧扣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精准开展招才引智。一是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区产业布局,梳理和编制产业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清单,持续发挥好“五类人才”作用,激活人才存量新动能。通过媒体宣传、驻外人才工作站等渠道和途径,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清单,吸引更多的人才在东兴谋求发展。通过外引、内聘等方式,鼓励基层、企业、专合社等机构,自主选聘一批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技术升级等方面的人才顾问队伍,探索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新路子。二是发挥已落户重点企业的产业“磁力”,按照“以商引才”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借助大项目的落地,另一方面凭借优良的营商环境服务好企业,用“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目标产业人才到我区发展。三是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加强重点产业高级技能人才引进,实施校企对接行动,完善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认证机制,实施千名技能人才培训提升计划,加大紧缺专业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第三节 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把人才环境建设摆在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全社会大兴重才育才爱才聚才之风,落实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人才分类评价等政策措施,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注重发现和挖掘各领域的人才,积极向区委推荐,努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一是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精准的服务。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和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经费支持。加大各类人才专项经费和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统筹力度,把握人才经费投入方向,提高人才专项经费使用效率。二是优化外来人才居留落户,对引进的不同层次人才及随迁家属,给予相应配套优惠政策。三是加强绩效管理和动态管理,组织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负责人赴国内外进修深造,争取更多的人才进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队伍行列。

第七章 全力建设科技强区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主动对接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通科技成果应用通道,为内江市创建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贡献东兴力量。

 

第一节 着力打造科创平台

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逐步形成“示范引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科技创新骨架网。一是强化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农业科技园区两大省级园区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承载能力。二是聚焦“四新一大”产业,高水平建设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引导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示范平台载体,筹建天冬研究院(所)。四是推进区域性科技资源集成,建立技术需求、科技成果、高校院所专家团队、科研平台等数据信息库。到2025年,建成省级创新型镇1—2个,建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平台1个;积极争取省、市指导支持,创建国家级孵化器,全区科技孵化器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超过100家。力争实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零的突破。

 

第二节 加快集聚科技人才

加快搭建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力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支撑能力。一是强化人才引进。以“内江高新杯”创客大赛为舞台,以“甜城英才”计划,以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载体,构筑人才引进培育网络。以孵化器为依托,建立专家大院,大力引进外部高新技术人才。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为科技人员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人才服务模式,鼓励各类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来东兴区工作落户。三是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逐步建实具有“东兴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第三节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坚持引进、培育“两手抓”,壮大、提升相结合,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企业创新主体,使之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一是持续实施民营重点企业创新引领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倍增行动,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壮大规模、增强实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严格兑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战略性新兴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支持企业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承接高校院所等机构的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在同等条件下,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优先推荐申报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四是支持企业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投入力度,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仪器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4%;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8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户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30%以上,规上工业研发投入达到1亿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8000万元以上。

 

第四节 持续深化校地合作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作,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健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全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等开展创新研究,形成一批创新技术成果。二是加强校地对接合作,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释放创新驱动效能,实现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鼓励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各产业园区优势产业,积极开展专利运营、创业孵化等活动。三是鼓励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与国内外高校联合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项目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到2025年,与本区政府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高校院所达到10家以上,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方式建立研发机构3个以上。

 

 

第八章 全力建设交通强区

 

第一节 着力构建“1233N”交通网

对接内江“三射三联”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东兴区“1233N”(即1条国道、2条省道、3条高速公路、3条快速通道、N条区内干线公路)路网格局,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提升内联外通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区内“半小时通行圈”、成渝两地“一小时都市圈”和全国便捷交通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市前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打通主动脉。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毗邻地区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区内3条过境高速公路、水心坝跨河大桥、内环线(三烈-同福-田家-顺河-永兴-隆昌)、外环线(双桥-高梁-白合-平坦-荣昌远觉)、外纵线(永福-杨家-石子-平坦-荣昌清流)等项目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过境高速连接线建设;协同市上加快内大高速东兴段建设,加快完成项目所涉顺河镇、平坦镇前期工作;做好南内高速公路新建的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及椑木互通扩容改造工作;做好完成国道321外迁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省道S426内兴路、省道S308内吴路提升改造工程,力争到2025年完成新改建工作。做好资东、资荣、东泸3条快速通道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与周边重庆市荣昌区、泸州市、隆昌市、资中县等地的对接联通。

二、畅通微循环。畅通区内及周边地区交通微循环,加大密度、提升等级、优化线路,加快实施省道S308内吴路(含石元路)等省际干线公路大修改造,统筹推进村级道路“通畅”工程,积极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规划建设田家长江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环线道路,疏通县域间镇域间主要节点进出通道,加快完成顺平路等县乡公路大修改造及双椑路、高新路等县乡公路加宽改造,涉及五条干线公路连接线、三条乡镇联网道路及四条农旅融合经济路线。加速东兴区长江农业现代园区联网道路建设,高质量完成椑木镇环沱江河旅游通道建设,推动长江农业现代园、椑木新城规模化发展;推进东兴区双桥、白合、顺河片区农旅融合联网道路建设,形成“交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启动椑水路、内遂高速安岳文峰至高梁镇等干线公路连接线动工建设,实现区内高速公路、跨河大桥等重要枢纽无缝衔接;加快启动“龙门阵”航运枢纽工程、沱江河航道养护、客运码头标准化改造等项目,同步启动安全交通保障工作,尽快完成水心坝渡口取缔工作,加快道路综合安保工程前期工作,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综合安保设施,逐渐减少直至消除影响道路通行安全的危险桥梁。

 

第二节 打造级配合理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枢纽建设;统筹推进外联交通重大项目建设和区内2条省道提档升级,全面提高东兴与周边县区联系紧密度。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全面实现,增强公路对客货运枢纽的集疏运服务能力。围绕“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整治”两大任务,开展“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提升路网通达效率和安全水平。完善既有汽车客运站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范长江旅游客运集散站建设。结合椑木新城、东兴经济开发区、东兴新城建设实际,新改建东兴区二级客运站一座、新建田家镇综合客运站、新建椑木综合客运站等乡镇客运站,规划建设一批建制村招呼站(牌)。加快推进西南工业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中农联•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支撑服务内江市发展。加快绕城高速高桥互通、高桥枢纽、田家互通、双才枢纽、郭北互通、椑木东互通、椑木枢纽、黄棚凹枢纽等的建设,积极谋划安岳文峰-东兴区高梁大治连接线新建工程及穿远路提档升级工程等,切实提高综合交通枢纽效率。

内江市东兴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 图2 

图2:东兴区建设成渝重要交通枢纽图

 

专栏4:“十四五”期间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1.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S308线内吴路、石赤路大修改建工程全长48公里,总投资4.5亿元;S426线内兴路(田家-高梁-永福段)道路提升改建24公里一级公路等,工程总投资14.4亿元。

2.快速通道建设:东泸快速通道、资东快速通道、资荣快速通道、双桥-高梁-白合-平坦-荣昌远觉快速通道公路工程、三烈-同福-田家-顺河-永兴快速通道公路工程、永福-杨家-石子-平坦快速通道公路工程、田家至椑木快速通道工程、花马至庙坝快速通道、椑木至自贡快速通道等,合计新改建93.3公里一级公路,估算总投资93.3亿元;东兴至椑木快速通道工程改造321国道约12公里,投资约4亿元。

3.连接线建设工程:G76厦蓉高速椑木互通扩容项目、内大高速东兴区出口连接线(顺河互通、平坦互通)、安岳文峰-东兴区高梁大治连接线建设工程、国道321连接椑木镇大道大修改造工程、水心坝大桥连接线、潘家坝大桥五指立交等工程,总投资约13.86亿元。

3.联网通道工程:椑木镇环沱江河旅游通道、长江现代农业园片区联网道路、“四横四纵”新城道路、峨柴铁路下穿隧道建设等,总投资约9.5亿元。

4.站场工程:东兴新城新改建东兴区二级客运站一座,总投资约2亿元。田家镇综合客运站建设工程、新建椑木综合客运站等乡镇客运站,建制村招呼站建设等,总投资约1.4亿元。

 

 

第九章 全力建设产业强区 

依托长江现代农业园区、东兴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等三大园区,大力推动成渝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成渝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成渝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成渝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基地、成渝文化旅游协同融合发展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集中优势资源突出主导产业,瞄准成渝地区配套服务、错位发展,全力建设产业强区。

内江市东兴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 图3 

图 3 东兴区产业布局示意图

 

第一节 着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根据省委加快建设“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求,按照东兴区“一核两翼三轴一廊两区”协调发展空间新格局,立足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和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加快构建“4+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做强优质粮油、优质商品猪、中药材和特色水产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巩固抓好蚕桑、果蔬、青花椒和巨黄竹四大特色产业,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种业、农业装备和烘干冷链物流等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发展,构建“一园一带一片区”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以田家镇为核心持续推进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石子镇、白合镇、杨家镇和平坦镇为依托打造沿大清流河生态康养休闲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示范带,重点培育生态中医药产业和生态循环渔业;以田家镇、双桥镇、双才镇、永福镇和高梁镇为依托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片区,重点培育优质粮油产业、优质生猪产业和现代蚕桑业。到2025年,争创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中医药示范县,培育1-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一、打造生态中医药材全产业链。集中力量、先行突破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打造“中国天冬之乡”。一是以郭北镇、田家镇、石子镇和白合镇为核心,以沿大清流河、小青龙河为种植带,在全区规模化种植天冬等道地中药材15万亩,建设天冬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GAP认证基地和景观套作/种养循环示范基地,依托淳宇慧创、涪丰药业、涪丰千草生物等企业,建设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规范化示范基地,提升天冬药材的品质和品牌效应。二是引进和培育一批中医药加工企业,加快建设天冬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基地和中药精深加工产业园,开展中药饮片规范化、深度加工和精准制造,配套建设川南中药材和种苗交易中心、中药材电子交易网络平台、冷冻仓储物流基地和生态中药康养观光产业园,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康养等一体的产业链,培育建设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重点、中药商贸为特色、中药康养为延伸的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实现农、文、旅三位一体的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推进天冬国家地理标识产品的认证,加强天冬生产标准体系的建设,制定天冬道地药材等级标准,申请四川省道地药材认证或申请国家道地药材认证;开展天冬国际化标准认证(GACP、TCO),打造“中国天冬之乡”的品牌形象,提升内江天冬影响力,建成巴蜀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的特色文化走廊。四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重庆荣昌区和大足区的生态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中药饮片生产基地等平台加强合作,力争建成“东兴-荣昌-大足中医药产业川渝合作试验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4所科研院所建立中医药产业技术联盟,形成投资、研发、推广等领域深度合作态势,形成中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力争建成省级中医药示范县,助力形成西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和川渝毗邻地区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二、夯实巩固优质粮油产业。一是切实加强“两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生态友好的要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为依托,加大“两区”范围内的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以“两区”为平台,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二是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建设。以发展粮油适度规模经营为突破,着力深化“两区”范围内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抓紧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育秧中心、粮食收储中心、加工中心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向后端延伸配套烘干、物流仓储等设施,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物流能力。三是夯实生产基础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农业人才、种业和装备支撑,完善农村公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到2025年,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54万亩(水稻面积29万亩,玉米面积25万亩),重要农产品(油菜)生产保护区15万亩。

三、做大做强优质生猪产业。借助成立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四川内江运营中心的机遇,积极融入生猪产业发展。一是优先在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基地,打造内江生猪种养循环园区,结合种植业基地布局,实施“猪-沼-果/蔬”、“猪-沼-粮”生态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实现规模化养殖粪污贮存、处理、设施全覆盖。二是依托现有养殖公司和龙头企业,在田家镇和椑木镇建设一批标准化商品猪养殖基地和家庭农场,辐射带动全区在适养区发展现代化优质生猪养殖;通过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大型养殖场,配套建设育肥场、良繁场、大数据服务平台和生猪代养场。

四、发展壮大生态循环种养渔业。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发展多种循环经济业态。一是充分利用大清流河流域溪沟、中小水库等宜养水面,以石子镇龙安村为核心大力推进鱼苗繁育基地建设,开展鲢、鳙、鲤、鲫常规鱼类及黄辣丁等特种鱼类的苗种繁育。二是以石子镇新屋村为核心打造生态稻渔循环种养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设施渔业、农牧渔立体养殖、多级人工湿地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品质。三是大力推进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以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反向带动水产养殖业发展。四是打造一批集养殖、垂钓、科普、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城郊休闲渔业圈发展,使休闲渔业成为东兴区新亮点。

五、继续巩固抓好蚕桑、果蔬、青花椒和巨黄竹四大特色产业。一是始终抓牢东兴“蚕桑”这一金字招牌,以双才镇和双桥镇为核心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试验推广“桑基鱼塘”模式,实现蚕桑产业成链集约发展,构建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高效化的现代蚕桑产业带。二是立足“成渝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定位,以永福、顺河、石子、椑木、郭北、永兴为核心,沿清流河、省道426(田家方向)路线,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继续巩固发展柑橘、李子、西瓜、桃子、无花果、生姜等果蔬业,建设川南早春果蔬优势区。三是以打造“成渝调味品蔬菜产地”新地标为方向,继续发挥九叶青花椒调味品优势,以双桥镇为核心,建设青花椒标准化种植基地、青花椒种苗繁育基地、青花椒展示展销区和青花椒加工产品研发实验室,提升“东兴味道”农产品知名度,将东兴塑造为“成渝麻辣经济走廊”中重要的一环。四是依托四川云竹万亩现代产业示范园,以高梁镇为核心,按照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种植方式,建设巨黄竹育苗基地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引进或培育巨黄竹加工企业,建设巨黄竹初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巨竹海”森林康养小镇,发展成集种植、加工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六、同步发展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和烘干及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一是着重发展水稻、蚕桑和天冬药材等三大种业,建设一批优质水稻良种培育基地、蚕桑良种培育基地和天冬种苗繁育基地,加快适宜种子(苗)试种推广。二是夯实现代农业装备,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现代农机装备,促进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适应,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和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大力培育农机装备龙头企业,加快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智慧化、数字化。三是重点支持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产业示范基地、专业村为重点,新建农产品产地集散点,配套相应的仓储物流库房,打造农产品运输服务团队,促进产销无缝对接。支持各类主体加快建设新型烘干冷链基础设施,新(改)建一批集农产品烘干冷藏、流通加工、集散批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重点围绕各级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完善仓储、预冷、烘干、分选、包装、加工、冷链物流等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链装备设施。

七、持续推进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为契机,按照“做强产业基地、做响农业品牌、做实经营主体、做优科技支撑、做好产业融合”的思路,持续夯实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强粮油、中药材、花卉苗木、生猪和果蔬等特色农业基地,打造规模连片成带的绿色园区。集中资源力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品质为先质量兴农,不断提升“中国天冬之乡”“东兴味道”、“东兴蒲葵”等品牌知名度。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入园发展,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户从小市场汇入大流通,打造示范大动力强的活力园区。强化全产业链条科技支撑,发挥种业“芯片驱动”作用,突出农业装备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园区。整合园区资源要素,推动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努力创建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西部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和内江都市现代农业样板区。

专栏5:“十四五”期间农业重点支撑项目

1.长江现代农业园区都市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包括核心区景观化打造、长江大道沿线农村产业示范园建设、特色种植果园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2.长江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是打造2万亩中草药与粮油种植示范基地;二是种植3500亩特色果树及经济林,4.5公里小青龙河两岸整治;三是200亩综合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建设及园区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四是新建100亩智慧农业科技大棚、植物工厂。

3.天府集团、正邦、铁骑力士、新希望种养循环项目:发展种养循环项目,出栏生猪80万头,肉制品冷链物流、屠宰加工销售等。

4.万亩特色循环渔业示范园项目:打打造省级万亩特色循环渔业示范园,其中:改扩建300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改扩建1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桑鱼和药渔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个;建设池塘内循环、高位池、工厂化养殖等设施渔业示范基地5个;建设大水面净水渔业示范基地5个;建设生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个;建设1000亩农业循环经济及尾水处理示范园。

5.东兴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扩大稻蒜轮作产业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宜机化道路、排灌水渠、提灌站、蓄水池及配套管网建设。

6.东兴区枳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发展枳壳基地连片核心区5000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基本宜机化,治污排污设施、排灌体系配套完善,高标准农田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机播 (收)水 平达到30%以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80%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7.东兴区道地中药材种植项目:以郭北镇、白合镇、石子镇为核心,以沿大清流河、小青龙河为种植带,在全区规模化种植天冬等道地中药材15万亩,建中药材及生态产业链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28.5亿元。

8.内江市东兴区粮油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7.5万亩。一是基础设施: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整治山坪塘囤水田,新建蓄水池、建渠道,机耕道,生产路,高效节水等。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聚集资源抓重点,加速发展新型工业。主攻循环经济、大数据、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等“四新”产业,形成“3+4”新型工业体系,建成成渝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到2025年预期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

一、大力提升循环经济产业。以东兴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依托中再生园区的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重点培育以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工业企业,打造工业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形成技术先进、产品多样、环境友善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川南重要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创新再生资源加工技术,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引进相关可再生资源拆解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分解链,不断提升产业集约化程度,拓展绿色经济产业的横向发展。大力引入再生资源利用企业,通过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开展再生资源利用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再生资源就地转化,深化产业链纵向发展。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可再生资源,构建工农业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着力培塑大数据产业。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东兴大数据产业园中园。以呼叫中心产业基地打造为基础,重点发展成本和人才敏感型的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和互联网营销等产业,实现BPO产业的快速起步和突破。以打造西部服务外包新交付中心为核心,着重发展软件研发、IC设计、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服务等ITO和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引入大数据产业龙头企业及项目,构建大数据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西部数据产业战略腹地。

三、壮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以田家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东兴经开区粮油深加工及物流集中区为载体,巩固提升优势传统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提档升级,拓展和延伸特色农副产品产业链,打造东兴区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建成全省中医药示范县(区)为目标,以打造“天冬之乡”为抓手,加快推进生态中医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中医药精深加工产业园,加强重点中药材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统筹构建“中药材种植—提取—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中药材食药同材多元化精深加工。

四、持续发展“四新”产业。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超硬材料等新材料;以新明塑业、塑金科技、宏特新材料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做强改性塑料材料、煤矿井下、给水、燃气新型管材等系列产品。新装备产业:大力推进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做精曲轴拳头产品;以东兴经开区为载体,推动装备产业集群式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抱团发展、协同创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小微企业“小转规”;推进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加速推行“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等工程。新医药产业:加快构建医药产业国内外双循环体系,健全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销售完整产业链,支持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生物育种产业;鼓励医药企业进行国际认证,获取海外商标、产品注册,融入全球价值链。新能源产业:重点部署新能源整车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加强新能源企业招引。

五、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东兴经济开发区建设,推进长江现代农业园区食品加工集中区、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三大基地”工业载体。以产业为支撑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机械智造(新装备)、新材料、大数据、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以公共服务为依托,加快园区投融资、物流、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智慧园区”等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建设开发平台、“园保贷”平台全覆盖。以基础设施为保障,加快完善三大基地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以环保为要求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构筑工业化与城市化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宜业产业新城。以招商引资为助力,助推形成园区产业集群。

专栏6:“十四五”期间工业重点支撑项目

成渝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1.年产5万吨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新建办公楼、生产车间、储存罐等,规模达到年产5万吨废矿物油(HW08)综合利用以及和废矿物油相关联的其他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产品。

2.东兴区报废汽车拆解及废钢加工中心、线路板深加工项目:建设报废汽车拆解及废钢加工中心、线路板深加工项目。

3.东兴区报废手机和电话机拆解再利用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回收拆解废手机、废电话机及处理电视机废线路板。

4.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建设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改造闲置厂房5万平方米,建设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和数字交易中心,新上废钢及报废汽车、报废手机及线路板两条生产线,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加工销售废钢30万吨,回收拆解报废机动车3万辆。

大数据产业:

5.东兴区中再生大数据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修建大数据中心、生活服务中心,新建消防中心二、研发中心改建厂房等配套基础设施。

6.东兴区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东兴区大数据产业园,占地125亩,在内江软件园范围内,主要是数据采集、储备、研发应用招商及运营管理。

7.川南AI算力中心:川南AI算力中心项目,新建机房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农副产品精加工业:

8.中德海德堡啤酒工厂项目:用地200亩,建设年产能30万吨的德国精酿啤酒工厂。

    9.成渝经济圈羽绒加工基地:规划土地1000亩征地拆迁厂房、道路配套设施等。

“四新”产业:

10.内江管材产业基地:建设再生塑料管材、高端管材基地、研发中心以及技术培训中心,打造出具备区域竞争力的管材产品。

11.机械汽配产业中心: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的工业化再制造、机械铸造、模具制造、零部件表面处理等产业,占地500余亩,年产值10亿。

12.淳正堂智能器械研发及生产中心项目:拟建智能化器械设备及辅助诊断系统研发生产制造中心,主要进行辅助医疗诊断系统软件研发、医院病房废旧设施升级改造等。

13.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塑料管材、改性塑材等,拟引进关联企业10户以上,新建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配套道路4.5公里、雨污管网11公里及配套水电气基础设施。

14.引进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计划用地3000亩,建设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办公楼及配套车间,总计80万平方米。

东兴经济开发区:

15.591产业基地C地块建设标准厂房项目:占地约159亩,计划建设标准厂房及相应的员工活动中心、总部办公、展示中心等工业园区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

16.园区科技孵化器:修建5000平方米的园区科技孵化器,同时包括党群服务中心。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的场地等方面的服务。

    17.智能制造产业园:计划建设研发中心、员工宿舍、员工食堂、员工培训中心、员工活动中心、总部办公、展示中心等工业园区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

其他:

18.东兴区小微企业聚集区:占地2平方公里

19.特高压电力设施生产线项目:新建铁塔标准件生产线2条;箱式变电 站及成套电力设备生产线1条;电力金具及其铁塔附件制品组装调 试生产线1条。规模达到年产2万吨特高压电力设施。

20.45万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加工制造项目:项目总用地800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用地500亩。共建35条生产线,其中:全智能化桥梁生产线5条,重钢生产线15条,装配式建筑(含轻钢)生产线15条等。

 

第三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集中力量发展现代商贸、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大千美食、家政服务五大主导型服务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康养两大成长型服务业,加快构建形成“5+2”相对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成渝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配套成渝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基地、配套成渝文化旅游协同融合发展基地三大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6.5%。

一、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产业。充分发挥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成渝现代商贸配套基地。引导城市商圈、批发市场、商业综合体、商场卖场、超市等调整优化业态,推进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支持壮大谢家河省级商贸集聚示范区,加快建设天成国际商圈,引导北京华联综合体业态转型,巩固提升以汉安大道为轴线的核心商贸圈,依托椑木新城综合物流园区培育繁荣椑木新城商业业态,打造“一线一新城”商贸新格局。培育形成一批新地标、新场景,提升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支持大千美食街、万达金街、东兴老街、万达文旅小镇打造特色夜间经济街区。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新设计进行改造提升。提档升级吃穿住用行等实物商品消费,提质扩容文化、旅游、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完善城乡一体化配送体系,推进农商互联,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深入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

持续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打造“一中心+二基地+一区块”电子商务体系(即川南电商中心、东兴区科技孵化器基地和合创兴业软件园过渡基地、万达文旅小镇跨境电商区块),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区。打造“线上直播+线下产业”新模式,大力发展“网红经济”。推动“电商云仓”工程,实现“四流合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末端物流集约化发展。着力推动“农产品上行”,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社区商家数字化、社区自提点(柜)网格化、民生菜场数字化、社区共宣共治联动化,推动形成以居民生活需求为导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利高效的社区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社区电商龙头企业和示范社区。构建“电商+旅游+文化+农产品”发展模式,建设旅游行业综合管理平台,构建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建设成渝文旅电商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培育本土跨境电商企业,大力引进市外优秀跨境电商企业、跨境电商资源和跨境电商项目。在万达数字文旅小镇开设1-2个免税店,增设口岸入境、离境免税店,积极申报中国(内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二、培育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依托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支持平安金服、合创兴业、并济科技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创新离岸服务外包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力争到2025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外包产业值突破100亿元,打造成为内江500亿元智造区和成渝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三、加快发展文旅产业。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和全市旅游发展“三五八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加快建设配套成渝文化旅游协同融合发展基地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入挖掘革命老区、历史名人、地域文化、大千美食、生态环境等文旅资源,以建设花萼湿地、甜城湖休憩走廊等为抓手推进城市变景区。全力配合全市的“一城三区”文旅工程建设,打造巴蜀“慢旅游”休闲区;以“椑木古镇”蓉城第一关为巴蜀分界线,串联巴蜀两地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德国海德堡啤酒文旅小镇”文旅项目;规划建设大千文化城市旅游核心、沱江左岸滨江休闲带、小青龙河运动休闲体验带、田园休闲廊道、巴蜀文化旅游廊道、范长江文化旅游体验区、长江森林公园康养旅游区、万达文化旅游区、椑木文化旅游区,及推进和规划建设禅溪叠瀑康养度假区、高梁杨岭荷花谷、富溪香村花果园、高梁甜城竹海、青龙高峰文化休闲区、双桥书房村川味美食基地、双桥万亩青花椒基地、石子万亩枳壳基地、清流河生态康养区等文化旅游热点的“一核两带两廊四区多点”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山水之旅、文化之旅、美食之旅、乡村之旅、康养之旅五大旅游品牌。

四、做大做响“大千美食之乡”品牌。加强餐饮市场主体建设,构建“大型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微型个体户”共同发展的餐饮企业体系。加强大众化餐饮建设,加快制定“大千菜”各菜品的工艺流程,推出“大千菜”系列行业标准,力争“大千菜”标准进入川菜标准体系。加强餐饮现代化建设,推动“老字号+新技术”,引导推出无人餐饮技术和数字驱动经营的新零售餐厅,提升科技感、新奇感的用餐体验,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加强产业带动效应,巩固提升“三街一线”餐饮特色街区集群,依托东兴南部新城和椑木新城规划集聚发展餐饮业,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食集群;在餐饮连锁化流程的各环节,支持有实力、有潜力的餐饮企业建立“后厨房”、开展“餐农对接”和向外发展自营店、连锁店、加盟店,引进和培育一批种植、养殖、食品制造、物流运输等行业,带动一大批其他行业的发展。加强餐饮文化建设,引导大千餐饮文化从“传统、朴实、封闭”向“创新、多元、开放”转变,用文化提升餐饮的价值空间,推进大千菜系与内江历史文化融合发展,将内江餐饮文化发展成为川菜文化的重要力量,做大做响“大千美食之乡”品牌。

五、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推进家政服务业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向特色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突出服务特色,打造“甜妹子”“甜嫂”服务品牌,建设成渝地区家政服务输出基地。家务服务、母婴服务、养老服务、健康养生、病患陪护、长期照护、社区服务等业态更加成熟,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培育一批技术领先、服务优质的骨干企业(机构)和网络化、连锁化发展的行业标杆企业,打造1个成渝地区知名企业。实施“家政学校+服务标准化输出”项目,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东兴家政培训、实训、考试、鉴定基地,建立东兴和内江家政服务标准化输出体系,完善家政信用体系,实现家政教学培训、人员标准输出全产业链增值。

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依托内江国际物流港“一港三园”空间布局,对接全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支持东兴经开区再生资源物流、内江烟草物流扩产增量的同时,重点建设椑木新城综合物流园区,积极推进中农联项目建设,科学布局农副产品冷冻冷藏、批发、加工配送、电商服务和生产性分包加工储备、中央厨房、现代化仓储及展示等功能区,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城市生活品物流、汽车物流、仓储物流、逆向物流等行业物流,建立智慧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快递集散等配套载体,打造立足内江、服务川南、辐射成渝乃至全国的综合物流园区,加快配套成渝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基地建设。

七、着力发展康养产业。加快建设服务成渝康疗养生养老度假区。优化城乡基础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促进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对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围绕建设成渝康养胜地目标,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加快“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完善健康养老基础设施,打造一批融合现代生命科技、康复医疗、医疗护理教育、生态旅游、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健康养老服务项目。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基础,以乡村为依托,以民居为重要组合,逐步在新江街道九龙、白合苏家、富溪镇、杨家镇、椑木中山五个生态养老产业园,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体育康养示范基地和服务成渝、辐射川南的康疗养生养老度假区。建设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一所培养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

专栏7:“十四五”期间服务业重点支撑项目

1.川南内江椑木物流港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年吞吐量100万吨的物流港。

2.内江免税+跨境电商交易城项目:建互动主题商业区—大型免税商业+有税商业展示展销中心、跨境电商平台及服务区、免税结算中心、五星级酒店、高端人才公寓、仓储物流区(含智慧停车场)和创新产业聚合区等。

3.内江市互联网+放心粮油工程项目:搭建电商远程控制平台、交易中心等。

4.大数据中心及物流网产业园项目:新扩建国家粮食储备中心、粮仓、食用油罐、大米加工厂、罐装车间、物流仓、检测交易中心及配套服务设施。

5.川南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规划占地300亩,建设冻库、气调保鲜库、分包及加工车间等。

6.废旧物品集散交易市场项目:建设30万平方米交易市场及配套道路管网等设施。

7.餐饮产业原辅料加工基地项目:规划占地500亩,新建公园式餐饮辅料加工基地。

8.智慧幼教电商综合体项目:建设智慧幼教中心、儿童职业体验城、儿童成长乐园、孕婴及儿童商城、大数据成长记录库。

9.川南现代金融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川南第一高度的现代金融总部大厦。

10.中农联·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中心项目:新建集交易、展览、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运营、信息中心及内江市中草药批发交易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第五代大型农产品商贸物流基地。占地约534亩,建筑面积约35.6万平方米。

11.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一期)项目:总占地面积约800亩,总投资60亿元。重点发展数据处理、软件信息、服务外包、区块链、物联网、数字内容、服务贸易等大数据产业。

12.东兴区微创——区域总部产业园项目:总占地面积300亩,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打造川渝产教融合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最终形成区域总部、行业总部在内的商务集聚区。

13.东兴区电子商务科教园区项目:主要分为电商创业园O2O餐饮区、电商主题公园互联网娱乐区、新经济庄园乐活新生活区、电商物流园加工配套区四大板块。

14.工业物流园区项目:规划土地1100亩,计划投入资金10亿元,依托东兴经济开发区新建工业物流园区。

15.科创中心和产业孵化园项目:规划土地800亩,计划投入资金16亿元,新建科创中心和产业孵化园。

16.西南工业物流城项目:建设集仓储、配送、信息交易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业物流城。引进龙头企业2户,占地500余亩,年产值5亿元。

 

第十章 全力建设文化强区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围绕“巴蜀画廊·甜美东兴”文化旅游定位,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将东兴区打造为内江“慢旅游”休闲区、成渝文化旅游协同融合发展基地、国际知名“大千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和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全面建设文化强区旅游强区。

 

第一节 建设“一核两带两廊四区多点”全域旅游大格局

深入挖掘张大千文化、范长江文化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糖业甜蜜文化、千年古镇文化等特色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两廊四区多点”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山水之旅、文化之旅、美食之旅、乡村之旅、康养之旅五大旅游品牌。

一核:以“大千文化”为城市名片的主城区。整合城区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世界级品牌“大千文化”,加快推进“城市变景区”,着力打造以“大千文化”为城市名片的“旅游休闲城市”。

两带:沱江左岸滨江休闲带。整合富溪码头、报恩桥水库、松风寨、田溪口老街、罗井苗圃、富溪香村及东兴城区沱江沿岸的滨江栈道、湿地公园、东兴老街等资源,开发、引进大千画作光彩工程、“甜城印象”实景演出和甜城灯光秀项目,发展“月光”经济,打造沱江滨江休闲及城郊休闲观光旅游。小青龙河运动休闲体验带。以小青龙河两岸湿地休闲景观为脉络,串联小青龙河河沿岸风光,突出慢生活体验主题。通过乡村休闲、文化塑造、升级滨水游憩、营造水陆联动,丰富小青龙河沿线的旅游产业业态,构建慢生活滨水休闲和骑行风景道,打造成集山水休闲、文化展示、特色民宿体验为一体的滨水旅游示范带。

两廊:田园休闲廊道。依托426省道沿线资源,大力开发沿线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深挖区域范长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资源,以等丰富生态旅游内涵,构建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景区。巴蜀文化旅游廊道。积极联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节点、景区等,以旅游集群套票等形式互相捆绑与宣传,形成资源共享与互补。形成重庆-隆昌-东兴(内江)-资中-资阳-成都的旅游廊道。

四区:范长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长江文化”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产业依托,结合产业融合发展及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培育餐饮、住宿、文创、体验等业态,综合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建成产业即景区、农田即景点、全域开放的范长江文化旅游度假片区。长江森林公园康养旅游区。依托现有林地水体资源,以传统森林生态休闲、时尚、森林文化体验为特色,打造集游览观光、休闲体验、森林运动、康体娱乐、养老养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内一流、成渝地区顶级的主题式城市森林乐园和新型森林旅游目的地。万达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汉安湖、文旅特色小镇、体育公园,配套完善商业、道路等。椑木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以啤酒文化为主题兼融“甜城”糖文化的文旅风情小镇,主要建设啤酒博物馆、主题休闲公园、甜城记忆博物馆等,打造椑木古镇“甜城时光”,再现“蓉城第一关”。

多点:持续推进、规划建设禅溪叠瀑康养度假区、高梁杨岭荷花谷、富溪香村花果园、高梁甜城竹海、青龙高峰文化休闲区、双桥书房村川味美食基地、双桥万亩青花椒基地、石子万亩枳壳基地、清流河生态康养区等文化旅游热点。

第二节 着力打造巴蜀文化走廊“中部脊梁”

成渝地区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人缘相亲,东兴区要充分发挥地处成渝中部的区位优势,以巴蜀文化为魂,以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撑起巴蜀文化走廊的“中部脊梁”。

一、强化思想文化宣传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不断强化思想文化宣传,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大力推进国家文明城市创建。

二、打造区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内江张大千博物馆为连接点,合力打造区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挖掘成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打通两地文化交流、文旅融合,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唱好双城文旅融合大合唱,提升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充分挖掘区域内红色革命文化、大千文化、范长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持续推出区内东兴名人文化旅游线、城市休闲旅游线、红色革命研学旅游线、乡村民俗体验旅游线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协同推出东兴至周边区县、内江至周边城市旅游线路。

三、构建区域文化旅游联合营销系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联合形成文化旅游自由交易区。一是区域内部各城市相互开展文旅宣传、推介;二是将区域内的旅游产品整合组团,形成区域性的大旅游景区,共同分享、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共同利用市场资本,共同开展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的宣传营销、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

四、培育文旅经济发展主体。一是创建优质文化旅游区。持续推进区内文化旅游区建设,丰富园区文创小镇、民宿度假等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游览、体验指数,积极培育长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鼓励支持田家、高梁、椑木、富溪等乡镇创建特色文旅小镇,“十四五”期间实现新增4个A级景区。二是扶持文旅优秀企业。着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启动东兴区文旅投资集团组建工作,扶持一批中小文旅企业成长壮大,广泛引进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到东兴投资发展。三是扶持一批艺术院团。广泛开展优秀作品“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推动专业艺术团体与旅游企业合作,提升精品文化产品供给力和竞争力。四是引进文旅新生动能。积极主动“走出去”,千方百计“引回来”,多渠道开展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和宣传营销工作,为全区文旅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引进新理念、注入新动能。

五、推进五大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着力推进五大文旅融合发展工程。一是编制文旅发展规划,实施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立足东兴实际,启动全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突出东兴文化和旅游发展特色。二是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实施全域文旅发展工程。全面提升东兴区文化旅游综合效益、品牌建设、产业发展和服务环境,切实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增强东兴区县域文旅经济竞争力。三是抓好精品项目建设,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工程。大力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打造“文旅+农业”产业;以“大千美食之乡”品牌,加强产业带动效应, 打造“文旅+美食”产业; 围绕建设成渝康养胜地目标,打造“文旅+康养”产业;不断丰富业态,全力构建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推进特色文化传承工程。梳理原生态建筑、民俗、艺术、饮食等资源,打造特色小镇、集聚村落和文化街区,打造具有东兴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品牌。五是创作地区文化精品,推进节会文艺展演工程。强化“大千故里 文化东兴”品牌,拍摄全区文旅形象宣传片、设计区域文旅形象LOGO及吉祥物,推进东兴节目、剧目的创作和编排,通过各类赏花、采摘节活动广泛展演、推广,提升东兴文化影响力。

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提量,使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满足全区老干部学习和开展活动需要。加快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展馆、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发挥好现有文化场馆的作用,落实免费开放政策,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二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乐于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发掘民间艺术,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农民艺术团”、“社区文艺队”,发展一批民间文艺骨干和乡镇文化中心户。推进实施“进镇入村种文化”活动和“送文化”下乡活动。三是推动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文旅咨询服务点,集成图书、文艺、广播电视等数字资源,促进文旅产品便捷化、数字化、科技化。四是提升文旅信息化水平。推进“高清内江·智慧广电”建设,实现未通广播电视家庭入户接收设备全覆盖,结合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完善全域旅游APP、网站、公众号等智慧服务功能。

七、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需大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队伍。一是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规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发挥高等院校主阵地作用。同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现有人才,让人才在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服务群众中掌握前沿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发挥主力军。二是大力引进紧缺文化人才。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创意产业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管理机制。三是培育挖掘乡土人才资源。建立乡村文化、生产生活、经营管理人才库,开展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延伸培训,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努力打造好乡村文化人才孵化平台。四是持续激励优秀文化人才。为高层次文化人才创业提供支持,对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点人才、文化工程,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五是制定区域文旅人才交流制度。选派区域内各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到其他城市(区县)文化旅游主管部门挂职锻炼,互相交流、学习文化旅游工作实际经验,切实提高业务能力,促进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

专栏8:“十四五”期间文化广电和旅游建设重点项目

1.范长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对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及周边农业资源进行整体优化、提升,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力争以三产为抓手串联一二产,构建丰富多元业态、树立明确主题IP,按照“一核(主题乐园核)两带(小青龙河生态休闲带、区域形象展示带)四片区(范长江文化休闲片区、赵家坝文旅乡居片区、现代农业生产体验片区、七彩山林生态康养片区)”的空间布局,分期推进,打造区域集“现代农业·红色教育·文化乡居”于一体的产学研文创/文旅小镇。

2.万达·内江文旅城项目:项目规划按照汉安湖、特色小镇、体育公园三大板块建设,汉安湖是项目的核心景观,将打造以水景为主的网红打卡地,设置水上游船、水面摩托艇、夜间画舫、夜间垂钓、水上运动和水上乐园等项目;特色小镇总长1.5公里,突出内江地域建筑特色,展现古风古貌,植入特色美食餐厅、电音酒吧、清吧等业态,开展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cosplay、花车巡游等休闲娱乐活动;体育公园将配套灯光球场,夜跑步道等设施,开展跑步、骑行和球类等赛事活动,打造适宜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夜间运动天地。

3.椑木啤酒文旅小镇项目:项目规划建设以啤酒文化为主题兼融“甜城”糖文化的文旅风情小镇,主要包括高端精品酒店、购物中心、商业街、啤酒博物馆、演艺中心、啤酒广场、巧克力梦工坊、主题休闲公园、甜城记忆博物馆、K12国际学校等。

4.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 寻“大千”足迹,悟“大千”人生,传承“大千”文化,在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千园基础上,配套完善相关项目和设施,打造集大千文化博览、城市公园休闲、艺术科普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型国际级旅游目的地。

5.禅溪叠瀑康养度假区:项目拟选址白合镇报恩寺村,规划面积约4300亩,规划分期建设康养中心区、养生度假区、樱花温泉区、鸟兽观赏区、综合功能区、往生林区、石斛种植区、山地游乐区、环湖休闲区、橄榄种植区等功能分区。

6.内江大千文化艺术村项目:项目拟选址东兴区田家镇牛厂村、长桥村,规划面积约1400亩,规划建设大千文化艺术创研展示中心(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流、鉴赏、拍卖、互联网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集中地)、乡村主题休闲度假区(国学教育、农耕体验、户外拓展、康养度假、亲子活动)、综合服务区(接待中心、停车场、项目管理)等分区。依托“四川-台湾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以“大千文化+彩灯产业”,将“照亮世界之灯,点亮内江”,打造中华艺术衍生品“文化出口”输出基地。

7.内江水晶岛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拟选址椑木镇水心坝村、南棚村及周边,总体规划面积约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一镇”、“一坝”、“两区”为核心规划打造现代观光农业、四季花果基地、休闲文旅康养小镇、环岛自行车及马拉松赛道、水上运动基地、沱江观光廊桥、特色旅游度假酒店等度假体验旅游产品,打造西南地区避暑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8.青龙高峰文化休闲旅游区:依托高峰寺及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和沱江在高峰寺的河湾自然自然,规划修建禅养民宿、禅修中心、康旅驿站、山地亲子乐园、骑行营地等,打造集禅修、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区。

9.长江森林公园康养项目:在保护资源环境基础上,依托现有林地水体资源,以传统的森林生态休闲和时尚的森林文化体验为特色,规划修建森林木屋民宿、康养疗愈酒店、康旅驿站、林海膳食餐吧、定向越野运动基地等,打造集游览观光、休闲体验、森林运动、康体娱乐、养老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新型森林旅游综合体。

10.千缘书房文化度假村项目:项目选址双桥镇书房村,规划用地面积6800亩,按照“一心一带七园二十五景”空间结构规划修建,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有序修建。

11.团结湖生态旅游区项目:项目规划建设团结水库水域风光游览区、生态垂钓及水上运动体验区、农家美食体验区;森林徒步健身区、森林度假营地;后期开发李家牌坊、山圣寺、文峰寺宗教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及猫儿湾明代石刻群、客家文化旅游体验区等。

12.大冲山国际生态康养城项目:项目拟选址东兴区大冲山片区,规划面积约5000亩,以大千文化为主体、以沱江生态旅游和山地康养旅居为两翼,主要建设大千艺术学校、大千文创基地、大千艺术中心、千里江山光影带、无动力乐园、汽车营地、光影森林公园、颐养会所、智慧服务中心等,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态观光、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旅游度假区、国际生态康养目的地、国际文创产业示范区、国际光影艺术体验区等。

13.东兴区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规划建设文创产业孵化园,设置文物保护利用、区级文化中心、文化创意等功能分区。

14.镇(街道)级、村(社区)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项目:提升各街道、镇文化中心服务功能,建设村(社区)基层文化阵地,完善文化配套设施、各项管理制度,提供文化展示平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15.内江市东兴区顺河崖墓群保护工程:建设文物保护管理设施,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围栏围墙、界牌界桩,防灾减灾设施、环卫设施,巡护步道等,以及给排水、电力等抢救性保护基础设施。

16.东乡农民运动旧址(关帝庙)修缮工程:修缮对象为东乡农民运动旧址的建筑本体极其院落环境,范围包括围墙以内的后殿、厢房所包括的用地范围。

17.高峰寺及石刻保护工程:修缮对象为高峰寺及石刻的建筑本体极其院落环境,范围包括围墙以内和木质结构、房顶、大殿,石刻巡护步道等,以及给排水、消防、电力等抢救性保护基础设施。

18.东兴区般若寺及石刻整体修缮及保护工程:修缮对象为般若寺及石刻的建筑本体极其院落环境,范围包括围墙以内和木质结构、房顶、大殿,石刻巡护步道等,以及给排水、消防、电力等抢救性保护基础设施。

19.东兴区高梁寺普陀岩造像保护及利用工程:修缮对象为高梁寺普陀岩造像,对岩体进行加固及边坡的治理;修复损毁造像;修建步道及周边环境整治;利用高梁寺开展禅修等文化休闲、体验项目。

20.大佛寺及挂榜上题刻修缮工程:建设文物保护管理设施,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围栏围墙、界牌界桩,防灾减灾设施、环卫设施,巡护步道等,以及给排水、电力等抢救性保护基础设施。

21.内江市东兴区重点文保单位“三防”工程:主要针对辖区内重要野外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护,着手开展重点文保单位的“三防”工程建设,确保全区文物保护安全。

22.东兴区广电网络项目:主要包括广电网络机房基础建设项目、城域网建设项目及接入网建设项目等。

23.区级电视和新媒体、广播体系完善项目:建设广播自办节目、高清电视自办节目、融媒体系统,构建融媒体制播云平台;增加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和数字应急广播;建设区级应急广播平台等。

24.村级村村响系统建设完善项目:根据合村并镇后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统一管控和三级联网。

    25. 东兴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约2000㎡,设门球场、活动室、会议室、办公室。


第四篇 夯实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十一章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内江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形成广覆盖深通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为东兴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加快国省干线公路高等级化改造。积极推进普通国省道改造养护,提高服务区服务水平,提升干线公路通行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升级改造S427、S426、XK10、XK11(内江市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至高梁镇)(2021-2023),升级改造XKC03、XK11、S308、Y156(双桥镇至椑木镇)(2021-2025),新建XKC03(椑木镇路段)(2023-2025),加强普通干线与高速公路、铁路、码头等节点的连接,逐步消除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支撑主要产业发展,突出枢纽、节点之间的转换集散功能。

强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启动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攻坚行动计划,在已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的基础上,提高县乡公路路面等级水平,加强村道等外公路改造,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快新改建4.5米宽农村公路660公里,满足农村群众最基本的出行需求。推进乡村产业路建设(105公里)和农业产业联网路建设(21公里),完善安保工程、标志标牌等附属设施,及时整治危病桥(20座),建成东兴区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保通中心。引导农村公路向居民聚居点和农业产业园区覆盖,与通组路、产业路相融合形成覆盖广泛、便利出行的末梢路网交通网络,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基础上大力实施“金通工程”。完善东兴区乡村三级“路长制”养护管理体系和路政管理体系,切实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实现农村公路围绕产业建设,产业围绕农村公路发展的良好态势,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第二节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沱江干流集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建设,提高江河沿岸城镇防洪排涝能力;着力狠抓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型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需求;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建设,解决区内水资源突出问题,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实施一线水利工程;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第三节 推进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制定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产业、城市重点发展方向一致。完善电网建设。重点建设电源点、电网改造等项目,确保能源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到2025年,新(扩)建蟠龙220千伏变电站,完成各镇35千伏变电站的改建和新建布局及部分乡镇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布局。到2035年,完成各镇110千伏以上变电站新建布局。扩大管道供气覆盖范围。科学规划布局加油和加气设施,拓宽天然气供应渠道,建设天然气输送管网和储气设施,大力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不断提高城镇燃气管道普及率。统筹东兴新城、椑木新城等新增用气地区,“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天然气村村通工程,力争全区新建油气混合(LNG\CNG)站4座以上,规划新建加油站8座以上。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加强能源节约,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广使用节能技术,结合畜牧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

 

第四节 加快“智慧东兴”建设

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无线城市”“光网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全力聚焦智能终端产业升级、5G产业突破、人工智能(川南AI算力中心项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布局,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促进网络基础设施5G建设和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东兴区大数据战略,运用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数字解决方案与城管、公安、交通等政府职能领域深度合作,支撑东兴区经济发展。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统筹协调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建设“智慧东兴”。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重点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夯实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到2022年,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到企、百米光接入”的城市光网,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0Mbps。到2025年,围绕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领域,将东兴区打造成为大数据智慧区。到2035年,建成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的决策辅助体系,建成全区全面感知智慧网络体系。

专栏9:“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城市道路建设:

东兴经开区城市道路、426线至尹井村道路,至红碑村污水处理厂道路工程、内(江)吴(家)路高桥镇至石子镇段(即省道308止于石子镇与荣昌县线东兴区段)、石赤路项目、龙湾路南二段、圣宴路南二段、麻柳路、东九路、东兴区建成区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光华大道南二段、新国路、光华大道南一段、赛峨路、圣峨路南段、高圣路南段、高桥东路南段、青龙路南二段、滨河路南段、圣庙路南段、田家片区城市道路建设(田家镇豆腐桥改造及配套道路工程、千米大街北延线道路改造工程、上桥街东延线道路工程、政府办公用房配套道路建设工程等)。

通村公路升级改造:东兴区农村产业联网公路、东兴区农村公路建设工程、2021年县乡公路加宽改造工程、2021年县乡公路大修改造工程、东兴区郭北镇石锣村-郭家村道路建设工程、胜爱路大修改造等;田家片区长江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道路建设工程、农村公路暨产业道路新(改)建项目等;椑木片区现代物流园区配套道路改建工程、椑水路道路加宽改建工程、洪桥至互助道路建设、沿江观景道路、工业大道A1、农村客运“金通工程”、新建村道、桥梁、椑木至郭北道路建设、椑木至水心坝道路建设、椑木至椑东道路建设、洪桥至互助道路建设、椑木至椑北建设、蓉关大道内糖-团结段提升改造、村道提升改造、水心坝、联盟片区文旅景观道路及廊道、农村公路暨产业道路新(改)建项目、椑水路道路加宽改建工程等;机耕道建设项目。

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东兴区危病桥改造工程、月池村损毁公路病害整治工程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工程、应急避难所建设项目、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大清河防洪治理工程、小青龙河防洪治理工程、小溪沟防洪治理项目、山坪塘新建及维修整治工程。

桥梁工程:东兴新城片区人行立交桥、椑木片区新修建村村通跨河桥、水心坝大桥、麻柳坝大桥、毛林坝大桥、板板桥人行桥、板板桥提景行车桥、光荣大桥、石桥、椑木镇长滩桥、茅林坝大桥等。

水利基础设施:内江椑木航电枢纽工程、航道专项养护工程、油房渡口标准化改造项目、蓄水池、沱江左岸内江城区椑木镇水心坝段堤防工程、东兴区石河沟水库建设项目、石河堰新建及维修整治工程、内江市东兴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渠系配套工程、渠道维修整治工程、东兴区“十四五”农村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联合水库风景区建设、小溪沟清淤整治工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项目、田家镇提灌站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提灌站新建和维修项目、移民后期扶持水利及配套设施等,新建维修提灌站240个。

能源电力基础设施:规划LNG/CNG站4座,加油站新建项目8座。长江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约投资2.3亿元、新(扩)建蟠龙220千伏变电站,特高压电力设施生产线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中国电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江分公司、内江电信天翼5G宽带综合信息化项目工程。川南AI算力中心项目,新建机房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东兴区中再生大数据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广电网络“十四五”机房基础建设项目、广电网络“十四五”城域网建设项目、广电网络“十四五”接入网建设项目、村级村村响系统建设项目、区级电视和新媒体、广播体系完善项目等。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继续稳固东兴区粮油大县地位,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动能。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建设宜业宜居美丽乡村。推动东兴区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文明幸福乡村。

 

第一节 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一核两带三区”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围绕田家镇农文旅融合示范核心区,沱江沿线滨水休闲示范带和省道426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带,小青龙河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大清流河中下游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示范区和大清流河中上游生态康养休闲示范区乡村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振兴全区农业发展。重点做大做优中医药、粮油、生猪、特色水产、青花椒、巨黄竹、果桑、蒲葵等特色产业,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守住耕地红线,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走安全生态绿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继续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区)一特”建设,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有序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大力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做好风险监测预警, 加强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做好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做好农特产品防灾减灾服务。健全动植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和烘干及冷链物流三大农业先导性产业。支持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加强特色产业智力支撑,培育返乡农民工、入乡科技人员、在乡能人等创业主体,支持打造各具特色的返乡创业园区。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康养。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特产品品牌,融入全市“甜城味”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农特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到2025年,全区农业生产实现高水平特色化、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提升乡村基础建设水平。实施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合理布局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持续开展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供气网、互联网“六网”会战,推进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养护长效机制。健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完善末端物流网络和站点建设。推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项目建设,重点实施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和乡风文明提质“六大行动”。扎实开展“三清两改一提升”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四旁绿化”。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建房风貌设计和建设引导,推广农房标准图集,提升新建农房质量和风貌水平,加强对农房建设全过程监管。全面实施家园美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和环境净化等工程,大力开展违章建筑整治工作。

推动村镇特色发展。分类推进自然村落、居民新村、农家大院等聚居点建设,推动人居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区域产业融合建设。依托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打造特色示范镇示范村。加大古镇古村落保护力度,积极申报全省“最美古镇古村落”。参照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推动全区村镇建设。以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撤并重组类等四类村庄为发展参考,促进村庄特色发展。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就业培训。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就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农村居民增收路径,促进增收政策和举措得以完善,到2025年,全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5%以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第三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调整帮扶工作机制,提升脱贫巩固成效。在“十四五”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推进帮扶政策。建立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监测预警和后续帮扶,重点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强化扶贫项目和资金资产管理与监督,深化扶贫项目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受益权、监管权等制度改革。持续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大产业扶贫和就业服务力度,加大脱贫群体技能培训,提升脱贫对象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健全低保、特困救助、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对农民低收入人口进行重点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第四节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区各村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各村均有村规民约,乡村基层组织体系格局基本形成,各项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到2025年,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80%,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达到100%。乡村治理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得以完善,乡村法治发展全面实行。

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完善村级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丰富村组文化生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热爱家乡的“乡愁”意识,共同营造和谐文明家园。加强优良家风培育。大力实施“1+4+3”村庄美化行动,加强对农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廉洁启蒙教育,推动良好家风传承,实施“立德树人·爱满家”“传播文明·爱满家”“守护幸福·爱满家”三大行动,推动“践行十爱·德耀甜城”进乡村,以好家风带村风促民风正党风,传承弘扬范长江家风家训。加强淳朴民风建设。积极开展评优评先和最美家庭、“好媳妇”评选活动,弘扬向上向善家庭美德,促进移风易俗,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形成文明示范新风尚,推动全区家庭文明建设焕发勃勃生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第五节 大力培育四川省经济强镇

对标四川省经济强镇建设标准,积极推进东兴区椑木镇全省经济强镇培育建设工作。以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全力提升发展动力,做特做精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做优做特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设施配套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椑木镇建设成为川南城市物流节点区、西部地区知名冷链物流园区、成渝功能配套服务区、南向开发战略基地、成渝地区吃住行游购娱新兴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全镇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达1.6亿元,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0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6万元、4.5万元以上;东兴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突破3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5家。成功创建全省十强经济强镇,力争创建全国千强经济强镇,将椑木新城建设成为现代、生态、智慧、活力新城。

 

专栏10:“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农业基础建设项目:

1、长江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20000亩中草药与粮油种植示范基地打造;3500亩特色果树及经济林种植;200亩综合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建设及园区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新建100亩智慧农业科技大棚、植物工厂。

2、内江市东兴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11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整治山坪塘,囤水田,新建蓄水池,新建渠道,机耕道,生产路,高效节水等。

3、内江市东兴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功能提升及粮食储备库低温库升级改造项目:建设100吨/日大米加工厂一个、食用小榨油加工车间一个、3000m³冷藏库一个以及园区围墙。

4、南部新城大冲山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一期)项目:项目建设集文旅、特色休闲餐饮、特色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森林公园1500亩。实施森林工程985亩,建设文旅及一系列配套设施32000平方米。新建停车场16200平方米,配套建设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

特色产业建设项目:

1、东兴区中医药产业园(中医药精深加工基地):项目规划占地3000亩,依托我区万亩中药材、青花椒、桑等种植基地,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大众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等保健需求,研发全生命周期的功能食品,打造功能食品、保健品产业。

2、东兴区道地中药材种植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以白合镇、石子镇为核心,全区种植天冬15万亩,打造”中国天冬之乡“,同时力争建成“东兴-荣昌-大足中医药产业川渝合作试验区”。

3、东兴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宜机化道路、排灌水渠、提灌站、蓄水池及配套管网建设。稻蒜产业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4、内江市东兴区粮油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7.5万亩。一是基础设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整治山坪塘等;二是粮油产业发展。

5、粮油园区培育项目:高标准农田整治5000亩,包括宜机化道路、排灌水渠、提灌站、蓄水池及配套管网建设。

6、东兴区枳壳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枳壳基地连片核心区5000亩以上,高标准农田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机播 (收)水 平达到30%以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80%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7、东兴区现代蒲葵产业项目:发展30000亩蒲葵产业;8-16个蒲葵种植专合社;2个蒲葵文创综合利用加工厂;2个蒲葵文创产品展示厅,一个蒲葵线上交易平台等。

8、天府集团、正邦、铁骑力士、新希望种养循环项目:发展种养循环项目,出栏生猪80万头,肉制品冷链物流、屠宰加工销售等。

9、万亩特色循环渔业示范园:打造省级万亩特色循环渔业示范园,其中:改扩建300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改扩建1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桑鱼和药渔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个等。

民生质量提升项目:

1、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乡村振兴宜居示范点:田家镇4个村877户农户,设计5个安置点,约800套还房,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0亩,拟建还房建筑面积66880㎡。

2、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乡村振兴宜居示范点:建设用地约24. 66亩,建设面积约25750平方米(原车星村8340平方米、三县村17410平方米)。

3、农村厕所革命:14镇2街道,农村户厕改造。

4、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农业产业发展加工及产业配套设施、易地扶贫搬迁户后期扶持。

5、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农业产业发展加工及产业配套设施。

 

专栏11:经济强镇重点建设项目

基础建设项目:内江市东兴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人民政府新建办公大楼、椑木镇综合停车场项目、还房、九龙二期、三期,老旧小区、院落进行集中改造项目,现代化综治中心建设项目、网格化管理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椑木镇乡村振兴项目、乡村综合治理远程调度监控教育项目、沱江左岸内江城区椑木镇水心坝段堤防工程。

园区基地建设项目:东兴区小微企业聚集区、园区科技孵化器、新材料产业基地、引进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成渝经济圈羽绒加工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45万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加工制造项目、西南中医药产业园中药材专业化交易市场项目、科创中心和产业孵化园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电商物流项目:内江市东兴粮食产业物流园区、中农联·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中心项目、工业物流园区项目。

文旅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江)海玛文旅啤酒小镇项目、小觉仙AAAA文旅景区、内江“甜城大卷”文旅项目、中国内江甜城宝岛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建设项目、民间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建设项目、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影剧院建设项目、内江糖业博物馆建设、沱江河道景观修复、四川内燃机厂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椑木镇“七宫八殿”提升改造等项目。

教育项目:内江市东兴区椑木中学、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中心幼儿园、高级完全中学建设、社区学校建设。

医疗卫生项目: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新建项目。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卫生院提升改造、村卫生室建设完善、环卫设施、垃圾分类腐化房、全覆盖户厕改造。

养老项目:内江市东兴区椑木养老服务中心、村养老院项目、社区养老院项目、镇级医养康养机构建设。


第五篇 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第十三章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着力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第一节 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世界500强企业,发展“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二是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三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市场准入、信贷、招投标等方面各种隐性障碍,保证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四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五是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

 

第二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一是全面落实“内江民营经济25条”、“优化营商环境20条”、“东兴民营经济22条”。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审批服务“一窗受理、一站办结”。积极探索跨省联办。二是深化规划用地审批改革,与市上同步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监督实施系统,强化对项目建设的全周期管理,提高部门审批信息共享,简化项目前置条件和环节。三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完善“两微一端”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在线审批。四是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清理规范负面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市场准入许可,以及准入环节违规设置的隐形门槛、清单之外违规制定的其他形式的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五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领域专项督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第三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综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布局,抓住国土规划编制窗口期,调优土地利用结构。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加强全区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平衡。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入市,着力构建同权同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支持更多市场主体在更宽的范围内进行市场交易。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限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向实体经济,支持有条件企业挂牌上市。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畅通融资供给渠道,引导金融资源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支小助微”。深化区域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构建区、镇、村一体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为农民提供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强化对新型农村合作等金融组织的监管,探索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处置金融风险。三是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项目投资。

 

第四节 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分类设置乡镇机构,合理配置人员编制,扎实做好乡镇扩权赋能工作,疏通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梗阻。二是提升发展质量。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整体提升农村现代文明生活基本条件。坚持尊重历史、承认差别,通过直接合并、股份合作、联合经营、逐步过渡等多种方式,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整合,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多种形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行动,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动力活力。三是增强服务能力。着力优化镇村便民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等布局。优化整合便民服务平台,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运行顺畅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适当集中教育资源,有序整合医疗资源,健全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儿童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四是提高治理效能。充分发挥镇村干部队伍、社会治理力量等作用。把提升镇村干部能力素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统筹用好各方力量,大力推行“一员多用”,充分发挥整体效益,避免人力和财力浪费。

 

第五节 持续激活内需动力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一是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建设一批高品质特色消费街区,繁荣发展夜经济,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扩大农村消费。二是保持投资持续健康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卫生健康、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建设。三是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重点建设椑木新城综合物流园区,科学布局农副产品冷冻冷藏、批发、加工配送、电商服务和生产性分包加工储备、中央厨房、现代化仓储及展示等功能区,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城市生活品物流、汽车物流、仓储物流、逆向物流等行业物流,建立智慧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快递集散、零担快运等配套载体,打造立足内江、服务川南、辐射成渝乃至全国的综合物流园区,成渝物流重要节点。

 

第六节 探索跨行政区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跨行政区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探索市场主导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广“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等互动模式。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推动金融、能源、医疗、卫生、教育等跨行政区布局、建设和使用。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财政金融互动。落实电力体制改革,推动川渝电网和电力市场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川南大数据中心、“成渝数据基地”“数字内江”建设,推动构建成渝地区跨省跨区域国家级政务云灾备服务体系。探索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

专栏12:“十四五”期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项目

1.新建东兴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建区政务服务中心2.4万平方米,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2.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站(所):新(改、扩)建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站)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3.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椑木片区标准化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

4.现代化综治中心建设项目:椑木片区打造现代化综治中心,以两代表一委员、纪检干部、班子成员为主要接访人员,配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候访室、接访室、谈话室及研判室等功能室。

5.网格化管理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椑木片区新建网格化管理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着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第十四章 全面提升城乡治理能力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能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新时代东兴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一节 深入推进依法治理

坚持依法治区,不断以法治方式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的原则,依法科学界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二是规范行政行为。整合执法主体,下沉执法重心,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积极组织行政应诉工作。三是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推行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推进财政预算决算、“三公” 经费及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四是严格司法程序,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落实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等职业保障制度。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廉洁制度,规范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五是开展镇(街道)纪委(纪工委)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巡察的政治监督作用,推动巡察向基层延伸。严格执行集体议事、财物报销、村(社区)务公开等制度,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建立完善“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六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建立健全普法教育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定期学法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学法、专题法治讲座、集中培训等制度。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观教堂、进企业、进单位等“法律七进”活动和相关普法活动,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组织和法律人才库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

 

第二节 提升城乡治理制度创新能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能力。一是坚持党委研究决定基层治理重大事项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完善基层治理人大监督制度,依法稳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平台。完善基层治理协商制度,建好用好“有事来协商”平台,对涉及基层治理的重大决策事项等进行充分协商。二是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健全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制度。整合街道党政机构,统筹设置综合性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街道人大工委。三是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培育一批中心村、重点村和特色村。四是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民事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常态化信访终结退出机制。健全“甜城连心桥”全媒群众路线工作制度,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工作机制。五是夯实网格化管理基层基础,推行“一村(社区)一辅警”制度。

 

第三节 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实现以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加强科技应用,建设智慧网格、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公安、智慧司法行政,优化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两所一庭”布局,推进“两所一庭”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功能配套项目,建设法院法警和干警体能训练中心、大审判庭、续建档案室、食堂、审判法庭、停车场、文化阵地,谋划推进检察委员会子系统规范化建设、检察听证室智慧化建设、检察工作网2.0建设、档案数字化工作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升司法行政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建成省级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和行政复议案件办案中心。完善“天网”“雪亮工程”,健全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围绕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新一代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感知源、网络安全体系、智能大数据平台、应急通信指挥体系等系统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社会资源整合共享,加快大数据深度应用,建立信息收集、处置、反馈、跟踪督导一体化的区级指挥中枢,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三是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实依法管网治网用网制度,完善基层网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基层网络治理能力。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化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争。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第六篇 提质生态环境,筑牢沱江中游生态屏障

 

 

 

第十五章 构筑“两丘三带五片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开发程度和保护方式,以沱江生态走廊为主干,形成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三河”为骨架的沱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动水土流失防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一节 重塑生态安全格局

优化国土利用空间。牢固树立“江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快建设以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三河”为骨架的沱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两丘三带五片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两丘”:即中部低丘现代农业生态功能区、北部低山中丘综合农业生态功能区,是东兴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屏障区。“三带”:即沱江干流生态带、小青龙河生态带和大清流河生态带,以路网、水网、林地、农田为依托,建立连接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的生态廊道。“五片”:即以团结水库、松林水库、前进水库、五星水库、联合水库的核心区域和延伸区域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多点”:即长江森林公园、高桥南滨河公园、高山寺郊野公园等,是东兴区的重要块状生态单元。

明确空间功能区划。实行三类空间分区管控,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城镇功能区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农业经济区要坚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生态屏障区主要为国家、四川省及内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规定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加强林地、河流、湿地等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到2025年,严格控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0.097%。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将团结水库、松林水库、前进水库、联合水库、五星水库等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和具有重大生态服务价值的区域,参照国家和省生态红线,进行严格保护,明确红线内外现有和新建项目的管控要求。保护沱江干流、大清流河、小青龙河沿岸湿地不再受到破坏,对遭到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采用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谢家河清溪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建设,加快小青龙河湿地公园的建设,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全区物种资源普查,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制定重点物种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及配套管理制度,着重加强沱江干流及大清流河、小青龙河等主要支流水生态科研监测,建立水生态动态数据库,掌握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完整性状况,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天然林总量管理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继续开展中幼林抚育和公益林建设与管护,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古树名木;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情况的深入调查,建立外来物种数据库,确定危害等级,建立起生态安全动态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和外来入侵物种等危害防范工作体系;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

持续推动水土流失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着力加强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等主要河流以及团结水库、松林水库、前进水库、五星水库等主要库区的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减少生态脆弱区、滑坡灾害多发区、水源保护区等区域的水土流失。

 

 

第十六章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加强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稳步推进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着力改善东兴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山清水秀东兴,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到2025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87.4%,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化学需氧量、氨氮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持续下降,达到市上要求。

 

第一节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一、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川南地区联防联控工作协定》《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协议》《渝西川东“7+2”区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合作协议》为基础,继续推动区域联防联控与多污染协同控制,推动建立健全区域大气环境状况信息共享机制,互通区域内大气环境信息和重大项目审批、执法等信息,公开跨界重点大气污染源信息、联合整治工作计划及实施进度,以工业源污染、移动源污染、露天焚烧管控等为重点,提高联防联治效能和执法效率。

二、健全大气监测预警体系。继续建设环境空气污染物传输自动监测站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站,提高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探索区域雾霾污染特征和原因;及时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预报信息,依据重点污染天气预警等级,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落实监督检查;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评估,动态更新大气污染清单,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准确率。

三、狠抓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强化制酒食品、石化化工、包装印刷、汽修、机动车、干洗、餐饮等重点行业挥发有机物的工程治理,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力争到2025年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开展对涉及臭氧污染的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餐饮油烟、露天烧烤、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专项臭氧污染防治行动,建立臭氧前体物排放清单,大力整治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力减少臭氧前体污染物排放,到2025年,臭氧日最大8小时第90百分位平均浓度不超过150ug/m3。

四、持续推动低碳减排。根据《四川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和《内江市温室气体清单》制定科学有序的东兴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任务措施及实施方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工作;推动低碳示范区建设,逐步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完善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削减比例达到市上要求。

五、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汽车尾气检测机构监管,强化机动车环保检验和监控体系建设,推动移动源低排化,全方位控制机动车污染;加强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绿色物流智慧服务平台建设等支持力度,落实绿色货运补贴政策,到2050年,在公交、出租、环卫、公务领域更新及新增能源汽车占比达100%;倡导绿色出行,大力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积极鼓励引导规范共享自行车健康有序发展,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率不低于75%。

六、加强道路、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强化道路扬尘、施工扬尘精细化管控、常态化控制。加大再生水冲洗道路的范围和使用量,实现区域内所有主次干道冲洗、洒水100%全覆盖,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到2025年,完成主城区道路的所有重点区域冲洗,城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以上;严格执行建设工地扬尘治理标准,在各建筑工地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和降尘设施,实施管理常态化。

七、加大秸秆焚烧督察治理力度。加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宣传,加大禁烧巡查督查力度,严禁秸秆露天焚烧;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争取到2025年引进或者扶持1~2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在田家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秸秆收储运输示范基地1个,以农业大镇为中心建立2~4个秸秆收储中心,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着力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贯彻执行《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列》《内江市河(库)长制工作会议制度(试行)》《内江市沱江流域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法律法规,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严格依法治水。持续推进水环境监管、水环境生态修复、水环境质量提升等工作,进一步巩固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到2025年,地表水优良比例不低于80%。 

二、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设立界碑、警示牌、宣传牌等标志,完善生态隔离带、隔离网等设施;完善监测预警设备,补充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全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应急预案,提升饮用水源应急能力和防控水平;加强水源保护区管理,巩固水源地整治成果,禁止在保护区新建、扩建对水体造成污染的项目,保障饮用水安全。到2025年,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不低于85%。

三、提升城镇污染治理水平。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支管网及入户管网建设;补齐雨污分流处理设施短板,加强雨污分流管网的运行维护,对管网错接或漏接率高的地区,开展管网维护工作;推进污水处理厂入河湿地建设工程,通过水质净化湿地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四、提升工业废水治理水平。持续推动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落后产业淘汰力度;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提升工业园区监控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优化排污口设置布局,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到2025年,化学需要量、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省、市下达的最高允许排放量。 

五、系统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全面排查农村黑臭水体、建立清单目录,科学编制整治方案,到2025年,力争实现80%的行政村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到2025年,化肥实用强度低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施用标准(250千克/公顷),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50%,化肥、农药包装及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持续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及屠宰场建设,集中收集农村养殖畜禽粪污,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第三节 不断强化土地生态保护

一、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理,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进行管控治理”的思路,明确全区污染土地的分布、污染等级、污染来源,建立完整的污染土壤详查清单,为后期土壤治理与修复奠定基础。

二、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加大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土壤重点污染物防控,实时更新农用地土壤质量分类清单,保障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清查企业搬迁遗留土地污染情况,全面开展区域土壤修复与治理工作,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建立健全污染地块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将突发土壤环境污染应急纳入环境事件体系,强化应急能力建设,保证重点监管单位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率、工业园区土壤预防体系覆盖率达100%。

三、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普及执行垃圾分类制度,完善全区各类生活垃圾收集附属设备设施,鼓励采取居民初次分类和保洁员二次分拣的“二次四分法”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合理确定收运频次、时间和运输路线。明确垃圾处理责任主体,有害垃圾交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运输至依法取得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集中处理,可回收垃圾交由再生资源回收点回收利用,厨余垃圾按照实际情况继续分类处理。到2025年底,争取城区每1500~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乡镇每2000~3000户居民设1个回收站。

四、提升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规范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制度和危险废物贮存和标识。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和焚烧管理,严格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第十七章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新方式

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构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新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第一节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一、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依据东兴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存量、环境承载力、污染物排放等因素,建立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确定全区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强度和各种污染物总量排放强度。在生态脆弱区、生态重要区建立监测点,建设环境风险预警系统。

二、完善环境生态补偿制度。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以流域、森林、饮用水源、湿地等为重点领域,研究和制定县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污染权市场交易制度。充分利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平台,引导沱江干流、小青龙河、大清流河流域范围的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参照四川省和内江市排污权交易管理规定、交易形式和具体收费项目及价格,规范交易行为,加强交易管理。

四、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东兴区生态环保局官方网站、环境公众号和微博,将环境信息、企业名单、环境项目和部门工作动态等环境信息公开,在环保部门网站设立“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专栏和“环境违法曝光台”。

五、健全环境教育宣教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生态文明培训制度,实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引导企业内部建立员工生态文化教育与培训制度,实现企业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全区中小学教学计划,实现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规范化。

六、健全环境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东兴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结合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主体功能定位,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标准。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等指标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并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结合起来。 

 

第二节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一、持续推动高效生态农业。以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技术,大力推广新模式,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推进畜禽-沼-果(菜、粮)、秸秆-食用菌-有机肥/饲料、林(果)-草-畜禽(鸡、兔)等种养循环模式在种养大户、农业基地中广泛应用。

二、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工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标志性产业,重点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四新一大”产业,抢占现代工业发展制高点;推进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转型发展,形成企业、园区、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仅仅围绕建成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养老健康、家政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水平。

四、不断深化资源节约利用。推进交通节能,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交清洁能源比重;引导服务和生活节能,对有规模的餐饮和住宿企业,进行燃气用具、排风设备、冷藏设备、供电设备等节能改造,生活中倡导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提高能源节能减排效率;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提高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效率,到202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5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不超过8立方米/万元。严格项目准入,建立工业用地全过程监管和工业用地退出机制,统筹建设用地总量和存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到2025年,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9亿元/平方公里。

 

第三节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加快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制定印发绿色消费手册,传授辨别有机食品的真伪、认识节能电器标识等知识;通过电视栏目、广场大屏幕播放绿色生活方式的影片。积极探索绿色采购制度,提升绿色采购财政的比重,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快形成绿色居住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现有居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积极创建绿色生态城区和创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自2021年起,全区新建商品房、医院、政府等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5年绿色建筑达到40%。加快形成绿色出行方式。构建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与公共交通一体化、与休闲绿地建设相衔接的安全、舒适、绿色、低碳、低成本的交通系统;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多运用绿色材料,注重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鼓励居民少使用私家车出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率不低于75%。

 

专栏13:“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

1.逆水溪河堤工程:徐家桥至沱江河入口新建防洪堤约10公里、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垃圾污水收集。

2.内江市东兴区大清流河流域治理工程:大清流河流域河道污染内源治理工程;生态隔离带建设;水库水质提升工程。

3.居民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1)椑木镇农村一体化污水收储处理体系: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强化对污水的收集处理,形成污水收储处理一体化。项目涵盖每村每户,做到对污水的100%收集、处理。(2)椑木镇聚居点污水设施管网建设项目:将全镇污水处理厂附近较大的自然村污水接入厂区进行集中处理。(3)东兴区田家镇污水处理项目:设计处理能力5000m³/d的混合污水处理系统。

4.垃圾收集、中转、处理建设项目:(1)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重点餐厨垃圾):在中山、小河口、椑木建设垃圾中转站,将垃圾运送至椑南垃圾压缩站处理,需配备垃圾车、集装箱、洒水车等必要设施设备。(2)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项目:加快东兴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建设,完成东兴城区垃圾压缩站提升改造。(3)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垃圾收储处理一体化设备项目:规划200亩地设置一处集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垃圾收纳、储存处理点,利用先进技术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加工、利用。

5.土地整治项目:大力实施东兴区农用地整理,东兴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各类土地整治项目。

6.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农村户厕所改造29957户,新建公共厕所230座、安装垃圾收储设施2186处、新建垃圾转运站14座、新建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16座等。

 

第七篇 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第十八章 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结合东兴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发展实际和“村空、乡弱、城挤”的现实状况,围绕“铸魂、提质、求美”东兴教育总体思路,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保障体系,推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节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铸魂、提质、求美”东兴教育总思路,力争到2025年,构建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东兴教育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形成学校布局合理、办学机制灵活、硬件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精良、教育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的教育新局面;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第二节 加强教师干部队伍建设

学校干部队伍结构配置科学合理,储备优质学校后备干部,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多渠道补充教职工编制缺额,均衡教师学科结构,实施常态化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加强干部培养培训,依托国培、省培、市培和“东兴区教育讲师团”,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引导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共享“互联网+”优质课件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第三节 推进教育项目建设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加大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城市学校学位严重不足现状,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专栏14:“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1.幼儿园项目建设:(1)投资0.4亿元,建设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中心幼儿园;(2)投资0.4亿元,建设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中心幼儿园;(3)投资0.5亿元,建设内江市东兴区外国语小学校附属幼儿园;(4)投资0.5亿元,建设国宾上院、邦泰大学城等小区配套幼儿园。

2.小学项目建设:(1)投资1.18亿元,建设内江市东兴区牛牦山小学;(2)投资1.2亿元,建设内江师院附小;(3)投资0.3亿元,扩建外国语小学;(4)投资1.3亿元,建设内江市东兴区花萼小学。

3.中学项目建设:(1)投资2亿元,建设内江市东兴区椑木中学;(2)投资1.12亿元,内江市东兴区牛牦山初中;(3)投资4亿元,建设内江市东兴区花萼中学;(4)投资1.2亿元,扩建内江三中;(5)投资1.7亿元,扩建内江一中;(6)投资1亿元,迁建高桥中心校;(7)投资1.5亿元,扩建胜利中心校。

4.其他学校项目:(1)引进企业建设教育小镇 (2)投资0.6亿元,迁建内江市东兴区特殊教育学校。

5.内江市东兴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规划用地面积144962平方米,新建产教融合实训综合大楼、实验教学楼、就业指导中心等。

 

第十九章 深入推进健康东兴建设

通过医疗保障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和受益的差距,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和保障待遇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居民在政策上的平等待遇上的一体化,持续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全面推进体育强区战略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第一节 推进生活环境质量提高

一是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坚持创卫靠民、创卫为民、创卫惠民,以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二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通过开展公共场所“五小行业”、病媒生物防制、环境卫生秩序等专项整治,改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和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八方面工作。三是全面改善城区市容市貌和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农村改厕,开展健康村镇示范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城市卫生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

 

第二节 推进医疗改革创新

一是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共医疗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稳步推进取消药品加成、医疗人事薪酬制度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实施药品“两票制”和分级诊疗制,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辅助诊断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四、推进医卫信息技术发展。加快建设医疗信息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城乡医疗合作新模式,实现远程医疗。与传统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建立“互联网+健康医疗”平台,加快推进“数字疾控·智慧公卫”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东兴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继续开展居民电子健康卡示范应用,扩展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功能。

 

第三节 推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建设。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专科建设,打造特色专科。鼓励各医疗机构加强专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市级、甚至省级重点专科。三是加强医疗质控中心建设。加强对医院医疗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提高全区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高起点谋划、高规格布局、高标准要求,着力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强弱项、补短板,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医疗设施布局,解决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不平衡的问题,扩大医疗用地,增加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四节 推进体育强区战略实施

积极落实全民建设国家战略,统筹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紧紧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二是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三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四是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推进省级试点工作;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 “青康计划”等十项计划,到2025年至少建立1所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五是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依托已有资源,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分析应用。

专栏15:“十四五”期间健康东兴建设重点支撑项目

1.椑木镇三级综合医院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8万平米,床位数约700张。

2.各级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业务用房及附属设施建设。

3.东兴区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新建业务用房约30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

4.东兴区中医药产业园(中医药精深加工基地)项目建设:项目规划占地3000亩。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大众预防疾病、增强机能、提高免疫力等保健需求,研发全生命周期的功能食品,打造功能食品、保健品产业。

5.西南中医药产业园中药材专业化交易市场项目:占地约300亩。依托区内近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辐射滇黔渝三省的专业化中药材交易市场。

6.东兴区中药材种植基地及产业链发展项目:项目核心区位于东兴区石子镇三县村,紧邻重庆荣昌区、大足区,资阳安岳区,离成安渝高速李家入口1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拟种植道地中药材及深加工等发展项目。

7.区中医医院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提升项目:新建传染病区24000平方米。

8.东兴区卫生健康数字化建设:按照“顶层设计、整体构架、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要求,深化“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分级诊疗服务,形成快捷、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程、实时、互动的健康管理模式。

9.田家镇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为14468平方米。

第二十章 完善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考虑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新发展理念;面向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农村居民延伸;已经建立的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应当尽快启动与城镇相关社会保障项目的对接程序。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建设,做好制度和立法的基础保障。充实多元化社会保障内容,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教育保障、心理健康、公民平等权利等方面的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应急机制,针对社会保障中的突发事件和问题,做好应急处理和准备,同时还要处理好社会转型、制度过渡,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二是增强居民参保意识,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从政府入手,增强各级政府对居民参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执行和监督意识,大力宣传参加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和有益性,积极举办相关培训、讲座、宣传活动。从企业入手,企业重视员工社会保障的参与,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确保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的实现,以此提升职工社会保障参与意识。从个人入手,加强社会保障参与意识的宣传,提升个人维护自我合法权益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工作。三是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发挥政府、居民、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积极性,参与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工作,特别是要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政府财政预算支付中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的比例,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投入。构建社会保障风险基金,每年定期从政府收缴的相关受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形成资金的储备路径,探索社会保障风险基金发展模式,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第二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需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一是加快社会养老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镇敬老院、区域性养老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民办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站、室)等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5个、民办养老机构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个、老年活动中心(站、室) 20个。二是着力打造养老健康服务业体系。深入推进社区居家、城区公办机构、农村敬老院、医养结合的四大养老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养老健康服务业体系。三是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府和社会投资齐头并进补养老服务体系短板、弱项,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公建民营”、PPP等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社会养老机构。

第三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全面建设福利事业,建立缺少且应该具备的福利机构和中心,关心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一是进一步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群众解决突发性、暂时性困难;完善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所有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人全部纳入,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建立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扩大获得补贴的范围。二是新建儿童福利院1所,保障弃婴的“生命权”;加强医疗康复和文化教育工作,提高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融入社会能力;积极探索新的儿童养育模式;强化社区对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担负起对散居孤儿的管理工作。三是改扩建东兴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积极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负责流浪未成年人在中心期间的管理工作,储备临时监护人,发挥临时监护人的作用。加强社会救助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专栏16:“十四五”期间社会保障建设重点支撑项目

1.养老服务项目:(1)养老产业建设:东兴区白合镇、顺河镇、杨家镇、富溪镇、永福乡、永兴镇、平坦镇等10个敬老院改扩建。(2)椑木镇镇级医养康养机构建设:预计投资4亿元,2025年竣工,与镇级医院联合建设医养机构,设置床位200个,且在水库周边打造环境舒适的养老院,按高、中、低三个档次设置300-500个床位,占地5万平方米。(3)各级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改扩建:增加床位,完善养老服务生活、办公、康复娱乐、基本医疗等设施。

2.内江市东兴区残疾人康复中心:预计投资0.3亿元,2024年竣工,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8000㎡。

3.内江市东兴区未成年保护中心:预计投资0.11亿元,2024年竣工,完善未成年人的入站登记、生活、教育、文体活动、医务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工作人员生活用房及附属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4.内江市东兴区光荣院建设项目:预计投资0.68亿元,2024年竣工,占地8000平方米,设立300个床位。

5.内江市东兴区公益性公墓:规划用地约20-30亩,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

6.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顺河、高梁、三烈等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1.双才烈士陵园新建11个烈士墓穴、部分烈士纪念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基础功能设施。2.顺河烈士陵园征地新建面积1600平方米,新建办公楼管理用房和、部分烈士纪念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基础功能设施。3.征地1.5亩,新建办公楼管理用房和、部分烈士纪念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基础功能设施。4.三烈烈士陵园新建部分烈士纪念设施和安全配套设施。

7.内江市东兴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机构用房:建筑层数为1-5层。设置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健身活动室、台球室……等,建设规模为2000平方米。

8.内江市东兴区村(社区)活动阵地建设、改造提升、亲民化改造项目:全区新建活动阵地45个,规划建设11250㎡;提升改造活动阵地31个;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25个。除基础设施建设外,将对化粪池、院坝、照明、沟渠、空间布局等附属设施进行改造。

 


第八篇 加强应急管理,争创安全发展示范城区

 

 

 

第二十一章 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一盘棋,发挥各级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领域、全方位推进和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以系统观念做好防疫体系建设、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第一节 强化重大自然灾害防治

提高环境风险预警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综合减灾示范工程和示范区。深入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生活设施合理搬迁避让。加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加强消防工作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消防、农村消防、森林草原防灭火救援能力。完善气象、地震等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健全综合气象观测技术支撑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气象灾害城乡一体化能力建设。

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各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

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专业化、信息化应急队伍和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实施环境应急分级响应,健全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指挥与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制度。

 

第二节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加快推进防范金融风险的立法工作,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完善有关资本配置的法律制度;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压实各方责任,全力做好协调、配合和政策指导;做好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领域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加强这些领域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执行省、市相关文件规定,做到令行禁止,对债务实行动态监控,集中资金保民生、保运转、保建设;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持续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加大力度开展国开行小额农贷清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等违规金融活动,全力控制全区不良贷款增量;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严格开展税源普查和税收清理工作,加快土地流转,通过盘活处置资产筹措资金化解债务,强力推动县域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加快完成存量债务债券置换、债务重组,切实提高政府财力和偿债能力。

 

第三节 加强防疫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以健康东兴为抓手,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级达标建设,力争“十四五”时期达到三级乙等。全面优化基层医疗机构设置,探索建立独立的公共卫生中心,提升基层防治水平。系统化配置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检验、检测、监测等设施设备,下沉部分监测检测职能,完成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复评,建成标准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提升PCR实验室建设;申报并取得食品卫生检测资质,增加水质检测项目。规范镇(街)医疗机构接种门诊建设,达到规范性、示范性门诊全覆盖;加大疫苗临床试验等科研能力建设,助力区疾控中心科研能力提升。建立1家职业健康体检机构,疾控中心申报并取得卫生监测资质。动态调整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建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分级延伸到基层,提升应急能力。在区精神病医院设置心理咨询门诊,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逐年提升心理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防疫教育。把公共卫生防疫内容列入中小学卫生健康课程,夯实学校防疫基础;从单位抓起,结合环境大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抓好行业公共卫生防疫教育,推动国家机关、学校、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卫生防疫教育达标;从社区抓起,建立社区防疫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协助的社区人人防疫的教育基础,加大社区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员和公共卫生监督员人培养力度,夯实社区公共卫生防疫基础。

 

第四节 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预警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成一批城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安全责任制、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执法效能,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城市安全社会共治。加快推进房屋市政工程智慧工地数字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深化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整治老旧场所及新材料新业态突出风险。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严格食品安全准入,落实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

 

 

第二十二章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加强各级救灾应急装备和交通、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应急救灾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全民参与格局,强化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建设。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提高灾后自救、防疫和心理疏导能力。

第一节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健全风险研判评估机制。各级政府、各部门需要增强防范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提高防控能力,多举措并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挑战。建立风险研判机制,做好风险来源识别、因素分析、趋势预测等工作,科学预见各类风险挑战。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以注意力、价值辨析、风险感知、经验等方面为基础提升判断力,通过多主体协商方式参与决策风险评估,从源头治理风险。

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按科学原理和方法论,正确把握处理风险防控机制的协调配合关系,针对不同层面、种类风险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需要进行严谨专业的科学设计和精细建设,需要加强各部门统筹管理,建立针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专门的风险防范化解的协同机制,在行动中加强行为协调,完善协商与决策制度、建立协同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学习培训演练机制。

 

第二节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建立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促进各部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灾害信息共享,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

强化应急管理科学技术支撑。加强各级救灾应急装备和交通、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精确定位、地理测绘等科技支撑。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火灾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社会火灾防控能力;加快推进“智慧市政”建设,实现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网络化、精细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安全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形成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城市消防、水上搜救、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积极培育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提高灾后自救、防疫和心理疏导等能力。

第三节 构建区镇村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建立分级储备领导协调机制。跳出各部门自身的利益诉求,树立“大储备”意识,坚持“一盘棋”推进,注重建立涉灾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统筹运用共享各类救灾资源,提升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对紧急状态的物资调配进行统一指挥,以增强战略物资储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构建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建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地震救援、消防救援、灾后安置等物资,有计划的全面清查造册和查漏补缺,逐步实现统一调拨和集中管理。根据我区历年灾害多发区的特点和规律,采购相应种类的应急物资以及规划一批重点地区的乡(镇)级、村(社区)级救灾物资储备点。建立区级生活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依托郭北粮站部分仓储设施,建立区级生活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仓内面积约400平方米,储备生活应急救灾物资约24种,辐射14个镇、3个街道,人口约82.5万人,面积约1130平方公里。建立食品供应商合作机制,保障突发事件食品等物资供应到位。

 

 

 

第二十三章 全面推进平安东兴建设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东兴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营造法治社会建设浓厚氛围,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确保东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平安地。

 

 

第一节 提高法制建设水平

一、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风尚,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建立健全普法教育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定期学法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学法、专题法治讲座、集中培训等制度。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观教堂、进企业、进单位等“法律七进”活动和相关普法活动,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组织和法律人才库建设。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的原则,依法科学界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整合执法主体,下沉执法重心,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积极组织行政应诉工作。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推行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推进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及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三、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严格司法程序,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落实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等职业保障制度。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廉洁制度,规范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

四、营造公平开放的法治环境。开展镇(街道)纪委(纪工委)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巡察的政治监督作用,推动巡察向基层延伸。严格执行集体议事、财物报销、村(社区)务公开等制度,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建立完善“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

五、完善法治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两所一庭”布局,推进“两所一庭”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区级综治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化、信息化的公安分局、法院、检察院的业务办公大楼,规划业务大楼分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项目,建设法院法警和干警体能训练中心、大审判庭、续建档案室、食堂、审判法庭、停车场、文化阵地,推进检察委员会子系统规范化建设、检察听证室智慧化建设、检察工作网2.0建设、档案数字化工作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健全社会多元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的途径和载体,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应坚持和完善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应完善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机制,搭建互动平台和载体,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推进以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加强治安防控标准地址建设。硬化治安防控工作阵地,强化派出所业务用房建设及公安分局业务技术用房智慧化建设,强化社区警务室智慧化建设、新建现代禁毒教育基地、禁毒实验室等;完善治安防控联勤联防格局,整合治安信息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建立“甜城义警”防控志愿队,设立义警工作站。

提升治安防控感知能力。深化智慧电子卡口、治安卡口、电子卡口建设,以城市“天网”、农村“雪亮工程”为支撑,建成“覆盖全区、触角灵敏、触网报警”的全息防控感知体系;开展智能防控常态化,推动智慧安防小区、智慧化校园建设;强化治安防控数据支撑,建立数据标准化管理机制,构建以数据融合运算和核心的“鹰眼”;提升圈层治安防控能力,推进“智慧公安”检查站建设。

专栏17:“十四五”期间平安东兴建设重点支撑项目

1.内江监狱生活基地:投资3亿元,规划用地40亩,总建筑面积104965.16平方米,规划建设616套房,地下停车位632个。

2.内江市东兴区法治宣传主题公园:投资0.05亿元,在公园内打造法治元素如法治宣传栏、法治石等。

3.现代化综治中心建设项目;投资0.5亿元,打造现代化综治中心,以两代表一委员、纪检干部、班子成员为主要接访人员,配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候访室、接访室、谈话室及研判室等功能室。

4.网格化管理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投资0.4亿元,新建网格化管理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着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5.内江市公安局东兴区分局派出所业务用房建设:投资0.1863亿元,新建田家派出所业务用房2287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新建椑木派出所业务用房2287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新建顺河派出所业务用房1432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新建双桥派出所业务用房2287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新建杨家派出所业务用房1432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6.东兴区天网建设:投资0.3167亿元,天网一期工程,城区101个点位省级改造,30个点位新建、平台升级改造、存储升级改造;乡镇天网,乡镇506个点位升级改造、存储升级改造、60个治安卡口;雪亮工程,650个点位升级改造、存储升级改造、200个人脸抓拍点位、300路视频结构化分析、50个治安卡口。

7.公安大数据信息中心建设:投资0.455亿元,公安无线通信网及信息网建设,保密机房及机房服务器建设,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智能研判平台建设,5G网络侦查系统中心,网安电子数据勘察取证分析实验室,舆情分析研判中心,网络安全通报中心,5G侦控系统,网络侦控系统建设,反诈骗中心及案侦中心建设,反诈中心体系建设。

8.公安分局业务技术用房升级改造项目:投资0.7104亿元,完成业务技术用房智能化升级,智慧化停车场建设,档案室智慧化升级改造,改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914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新建刑事科学技术检测中心,新建禁毒情报中心业务用房900平方米、毒品实验室2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9.视频侦控系统建设项目:投资1.1亿元,建设视频采集2000路,人脸采集500路,治安卡口采集200路,视频结构化处理体统建设。

10.法院智慧法庭多功能审判庭文化建设项目:投资0.35亿元,法院智慧法院建设,修建一个多功能审判庭、法院文化建设与法庭机房改造与房屋维修。

11.内江市东兴区司法局业务技术大楼:内江市东兴区司法局业务技术大楼(社区矫正、行政执法案件办案中心等),规划用地15亩,建设面积2310平方米。

12.内江市东兴区司法局司法所建设:内江市东兴区司法局田家司法所、椑木司法所建设面积各300平方米。西林司法所、东兴司法所建设面积各500平方米。


第九篇 强化实施保障,确保规划任务落地落实

 

 

第二十四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干部队伍履职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领导带头、上下联动的生动局面。

明确部门职能。各级领导做好统筹指导,切实把责任扛起来、把任务落下去、把工作做扎实,对分管领域加强指导督促。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内江市东兴区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主体责任,推动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或指导意见,细化落实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

严格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及时通报规划执行和修正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本着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要定期向社会发布规划实施情况和重大变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正当程序和主流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各职能部门任务分解落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项目倒逼部门、督查倒逼落实。

凝聚全社会力量。要发挥统一战线工作优势,坚持民本情怀,高质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充分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最广泛地动员一切力量,释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汇四海之智、聚八方之力,为建设大美东兴而共同奋斗。

 

 

第二十五章 建立现代规划体系

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专栏18: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目录清单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部门

1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3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4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区农业农村局

5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6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区交通运输局、区发改局

7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区应急管理局

8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东兴生态环境局

9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10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区教育和体育局

11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区水利局

12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区商务局

13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规划

区委网信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14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5G专项规划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15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区卫生健康局

16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

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

17

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发展规划

区商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交通运输局

18

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经济强镇发展规划

椑木镇

备注:区“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务必于2021年6月底前印发实施

 

专栏19: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一般专项规划目录清单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部门

1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城乡基层治理规划

区委组织部

2

内江市东兴区财政“十四五”规划

区财政局

3

内江市东兴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东兴生态环境局

4

内江市东兴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5

内江市东兴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6

内江市东兴区矿产资源规划

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7

内江市东兴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2020-2025)

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8

内江市东兴区森林防火规划(2020-2025)

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9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

区自然资源规划局

10

内江市东兴区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区水利局

11

内江市东兴区防汛视频会商和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改造规划

区水利局

12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卫生人才规划

区卫生健康局

13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

区卫生健康局

14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区卫生健康局

15

内江市东兴区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

区卫生健康局

16

内江市东兴区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区市场监管局

17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区民政局

18

内江市东兴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区民政局

19

内江市东兴区人民防空袭方案(修订)

区人防办

20

内江市东兴区人防(民防)建设规划修编

区人防办

21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区医疗保障局

22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智慧平安甜城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区委政法委

23

内江市东兴区国有资本“十四五”发展规划

区财政局

24

内江市东兴区残疾人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区残联

25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规划

区总工会

26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数字统战发展规划

区委统战部

27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区消防救援大队

28

内江市东兴区新经济发展规划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9

内江市东兴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十四五”发展规划

区供销联社

30

内江市东兴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

区扶贫开发局

31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

区扶贫开发局

32

内江市东兴区“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

区民政局

33

内江东兴区“十四五”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规划

区公安分局

备注:区“十四五”一般专项规划原则上于2021年8月底前印发实施。

 

 

第二十六章 增强规划项目支撑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等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

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在报请审批前,须就规划目标、重大政策、项目布局、风险防控等,与“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统筹衔接。加强与规划纲要各项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谋划建立重大项目库。策划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益长远、符合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好项目大项目,建立“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建立年度重点项目滚动实施的机制,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发挥规划管理信息平台作用。完善重点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机制,加强项目动态管理,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防控。将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纳入统一管理,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归集共享,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二十七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实施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动员各方面力量、灵活采取各种方式落实好规划任务,及时调整执行偏差,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加强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对约束性指标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政府履责要求,要细化实施责任、严格跟踪考核机制。进一步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落实政策配套。用好用足国家、四川省和内江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挖掘政策潜力,释放政策效应。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坚持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打好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等相关政策组合拳,注重定向施策、精准施策。

强化财政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中期财政规划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中国县域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来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标签:国民经济  内江市  
相关评论
本栏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县域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县域 版权所有:中国县域 中国县域QQ:1581746470
  皖ICP备2023017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