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全年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议精神,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步推进“1234”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一黑一绿一红”特色主导产业开发和“一城一镇一园”建设,持之以恒抓项目建设,多措并举促工业发展,多点发力推消费恢复,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拓存量创增量,全县经济运行整体平稳。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指标完成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6.85亿元,增长7.3%,高于调度目标增速(6.5%)0.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六。
2.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92亿元,增长5.8%,低于调度目标增速(6.0%)0.2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四。
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1.13亿元,增长7.9%,高于调度目标增速(7.0%)0.9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七。
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81亿元,增长4.7%,低于调度目标增速(6.5%)1.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七。
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高于调度目标增速(6.0%)0.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七。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76.6万元,下降3.9%。原油产量完成387.97万吨,较上年净增18.38万吨,增长5.0%。
6.建筑业增加值完成5.55亿元,增长25.0%,高于调度目标增速(5.0%)20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四。
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49.6%,高于调度目标增速(12.0%)37.6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一。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34亿元,增长3.4%,低于调度目标增速(11.0%)7.6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四。
9.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81.57万元,下降46.6%,低于调度目标增速(13.0%)59.6个百分点。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0797元,增长6.1%,低于调度目标(6.5%)0.4个比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五。
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819元,增长8.3%,高于调度目标增速(8.2%)0.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一。
1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1405人,占全年调度目标(1230人)114.2%。
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34亿元,增长8.5%,高于调度目标增速(8.0%)0.5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四。
(二)入库情况
1.“四上”企业入库。至12月底,全县共有在库统计调查单位50户(工业11户、建筑业15户、商贸16户、房地产6户、服务业2户)。其中,当年建筑业企业新入库1户、县外转入3户,工业新入库2户,商贸新入库1户企业、4户大个体。
2.投资项目入库。2.投资项目入库。至12月底,全县在库500万元以上投资和房地产项目66个,在库剩余投资额157.1亿元;新入库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3.36亿元。
二、运行特点
(一)经济总量继续增加。从经济总量看,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85亿元,较上年同期净增6.24亿元,绝对值排名由三季度全市第二下降至第三,与第2名环县差0.53亿元,占全市总量14.3%,较上年下降0.41个百分点。从不变价增速看,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较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分别下降0.7、2.4、0.6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由上年同期的5.1:83.7:11.2调整为5.0:83.6:11.4。从三次产业贡献看,第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4、6.2、0.7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5.1%、85.0%、9.9%。
(二)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完成12.85亿元,较上年净增0.93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完成9.25亿元、0.75亿元、2.47亿元、92.21万元。一是粮食小幅增长。粮食播种面积64.85万亩,增长0.5%,产量14.07万吨,增长0.9%,粮食单产216.94公斤,较上年增加0.86公斤;蔬菜产量3.17万吨,增长19.0%,其中:食用菌产量4304.5吨,增长237.2%;瓜果产量1.98万吨,下降16.7%。二是畜牧业增长平稳。大家畜存栏2.23万头,增长0.9%;猪存栏3.36万头,下降3.4%,出栏3.58万头,增长9.3%;牛存栏1.92万头,增长3.7%,出栏0.84万头,增长5.0%;羊存栏23.27万只,增长3.6%,出栏7.41万只,增长14.2%;家禽存栏25.51万只,增长5.3%,出栏19.6万只,增长14.7%。禽蛋产量1448.83吨,增长4.1%;牛奶产量1780吨,增长12.7%。
(三)工业生产整体企稳。全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增长7.3%。地方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76.6万元,下降3.9%。原油产量完成387.97万吨,较上年同期净增18.38万吨,增长5.0%,全县采矿业增加值完成124.35亿元,增长7.2%,分别占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9.3%和94.8%,拉动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分别增长5.3和6.8个百分点,对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分别高达72.9%和85.7%,采矿业作为主导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持续增强。
(四)第三产业持续收窄。全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81亿元,增长4.7%,较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分别下降4.1、3.4、1.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81亿元、0.63亿元、1.36亿元、2.06亿元、1.56亿元、0.95亿元、8.23亿元,分别增长5.4%、16.9%、12.2%、4.6%、5.0%、3.2%、2.4%。非营利性服务业在三产中的占比高达46.3%,但全年仅增长2.4%,拉动三产增长1.1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贡献欠佳。
(五)固定资产高位运行。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6%。分规模看,5000万元以上项目增长53.3%,5000万元以下项目下降5.1%,房地产项目增长36.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下降3.6%,第二产业增长187.8%,第三产业增长27.9%。从已完成投资额占比看,重点交通类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部完成投资额高达67.4%,其他项目仅占36.6%。
(六)批发零售回暖缓慢。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34亿元,增长3.4%,较上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较三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看,批发业零售额3.92亿元,增长1.6%;零售业零售额4.45亿元,增长3.9%,较;住宿业零售额178.8万元,增长3.4%;餐饮业零售额9481.4万元,增长8.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居民实现零售额6.94亿元,增长3.9%;农村居民实现零售额2.39亿元,增长1.8%;农村低于城镇2.1个百分点。
(七)居民收入增长趋稳。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0797元,较上年同期净增2346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819元,较上年同期净增978元,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增幅逐步恢复到疫情前增长区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09:1(农村为1),较上年同期缩小0.07个百分点。
(八)财政收支持续增加。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4亿元,较上年同期净增0.34亿元,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2.05亿元,增长10.8%;非税收入2.29万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07亿元,增长9.6%。财政八项支出15.24亿元,增长11.0%。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发展薄弱。一是种植业趋于瓶颈。我县种植业占第一产业75%左右,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4万吨左右,但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粮食生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中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弱以及种植业利润低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二是畜牧业发展不如预期。今年以来,受市场供给冲击、饲养技术、饲草成本等因素影响,全县大型养殖场因不达标、停业退库8户;同时,大型养殖场存栏量和出栏量同比下降严重,影响一产核算。全年全县羊出栏增长14.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二;牛出栏增长5.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七;猪出栏增长9.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四;家禽出栏增长14.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8.1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五;和其他兄弟县区比较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短板明显。
(二)工业生产发展总体下滑。一是原油产量增速逐月缩减。从1-12月原油产量增速看,增速和单月净增量逐月下降,均呈“前高后低”的趋势。从单月产量看,前8个月基本稳定在33万吨左右,从9月份开始单月产量呈现下滑趋势,12月份仅生产了31.93万吨,较今年单月产量最高的5月份减少了1.47万吨。加之受原油价格下滑影响,原油产值持续负增长,从而影响了采矿业增加值核算。二是地方规上工业由正转负。地方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76.6万元,下降3.9%,地方规上工业增加值占二产不足1个点,一直以来对第二产业支撑作用不足,今年反而下拉二产。
(三)服务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劳动工资贡献缩小。我县劳动工资核算长期占第三产业“半壁江山”,呈现出“稳工资,就是稳三产”的不合理现象。全年全县非营利性服务业仅增长2.4%,拉动三产增长1.1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24.3%,对第三产业贡献欠佳。二是其他行业增势缓慢。七大行业中除非营利性服务业外,体量均较小,单项指标波动对三产整体较大。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五个行业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3.4、5.8、1.2、1.1、2.7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有所回升,但分别仅比上年同期增速增加了0.9和0.1个百分点。三是“四上”企业支撑不足。13户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营业额(销售额)完成8043.2万元,增长13.5%,较上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2户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完成2766.7万元,增长4.9%,较上年同期增长6.4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产值增长缓慢。去年以来,住建部门大力挖掘培育县域资质内建筑企业,积极培育入库5户,从县外转入4户,至12月底全县在库建筑业企业达到15户,产值完成5.62亿元,增长1.5%,较上年同期下降46.1个百分点,其中有9户企业产值增速为负,下拉建筑业总产值12.5个百分点。
(五)投资稳增长后劲不足。一是重大项目影响突出,项目库存补给不足。全县在库项目66个,剩余总投资157.19亿元,重大交通类项目剩余126.55亿元,占全县剩余投资总额的80.5%,其他项目剩余总投资额30.64亿元;今年新入库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额仅3.36亿元,从长远来看,新入库项目少、入库投资额低,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储备库支撑不足,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退库后,投资运行将呈现断崖式下滑态势。二是在建项目支付滞后,导致统计账实不符。部分项目由于资金困难、垫资等问题,财务账上难以及时反映项目建设实际形象进度,无法提供国家统计局查询所需支付凭证,影响了全县投资统计进度。
(六)城乡居民增收局限性多。一是收入渠道单一。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四大项收入中占比最高的均为工资性收入,分别占85.9%、46.8%,分别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5.4和4.5个百分点,其余三项收入分别占14.1%和53.2%,分别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0.7和3.8个百分点。二是经营净收入增长缓慢。经营净收入作为农村居民收入的第二主体,本应随着全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诸多利好政策而快速增长,但仅增长7.6%,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7个百分点,没有完全凸显应有的效益。
四、抓促建议
(一)在优先发展农业上提质增效。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现代农业模式,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型。抗稳粮食安全责任,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完善田间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因地制宜推广优良品种,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应。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为秋粮生产保驾护航,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挖掘食用菌发展潜力,不断健全完善食用菌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等重要环节,紧盯食用菌反季节生产和“南菇北移”的市场趋势,利用气候和草木腐菌原料丰富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一产注入新动能。夯实畜牧增长基础,围绕畜牧业养殖,在抓好“百公里”肉羊、肉牛产业示范带建设的同时,还要重点关注生猪保供、家禽养殖,扩大牲畜存栏量,加快出栏频次。
(二)在第二产业稳定增长上扩量增产。聚焦原油产能提升,稳工业“基本盘”。要继续加大与油田企业衔接力度,密切关注原油价格和国家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努力化解油田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价格处于下滑的趋势下,要确保原油产量稳定增产。严抓地方工业培育入库,增工业发展后劲。要紧盯石油伴生气产业链,石墨产业链,固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风电、光伏产业链,再生资源产业链等,深入研究政策导向,用活扶持政策,逐企调研、分企施策、引育结合、强化调度,着力破解工业企业周转资金、应收账款、产品销售等难题,力争确保新能源企业尽早达标入库。聚焦建筑企业经营难,补工业生产短板。要加大调研力度,准确掌握全县建筑企业经营情况,尤其是帮助产值增速为负的9户企业,协调解决工程欠款和工程竞标难等问题,同时督促指导企业及时准确、不重不漏上报产值数据,使建筑业产值增速快速增长,为第二产业平稳增长奠定基础。
(三)在第三产业持续回升上做优做强。抓主导行业,要牵住非营利性服务业这个大头,聚焦各项福利政策,不仅能有效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步增长,还能为三产核算做出重要贡献。抓重点指标,要持续抓好消费信心不振这个弱项,深入挖掘市场潜力,精准施策、高效服务,出台相关支持、补贴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有效扩大消费规模,提振市场信心。抓弱项指标,要提升货币金融业服务水平,引导各商业银行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对信用好的企业和住户从利率、额度、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加大信贷营销活动力度,充分调动金融市场的存、贷业务量。
(四)在项目建设上扩大有效投资。要持续推进“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度表”的机制,把抓项目促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一是抓当年县列重点项目纳统。各项目单位要紧紧围绕今年县列重点项目,加强项目的协调督导力度,力争早达标、早纳统,做到应入尽入,应统尽统。二是抓全县在库项目建设进度。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一对一”跟踪服务,“点对点”破解难题,全力推动在库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投资总量稳中有增,保持高位运行。特别是要紧盯打庆高速、G341和太华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五)在财政收入上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分析研判,有序开展征收入库,深挖税源潜力,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建安行业、资源类企业管控,努力拓展新财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在居民收入上四项齐抓富民创收。一是抓牢工资性收入。要继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扶持,围绕县内重大项目、扶贫车间和农村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实现就业。积极落实各项福利政策,多措并举拉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二是抓强经营净收入。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效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物流等行业,打造自有品牌,让农产品抱团取暖“上网”销售,拓宽销售渠道。三是抓稳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激活农村各类闲置资产,引导农户通过租赁、委托、合作等方式赋能撂荒地和闲置宅基地,完全释放闲置资产价值。四是抓细转移性收入落实。用足用活民生保障政策,做好民生兜底工作,积极为失业人员、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提供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向民生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养老、医疗、社保覆盖面,提高居民转移收入水平。